為食烏鎮
關燈
小
中
大
親情味。
可是,關于姑嫂餅的傳說跟我想到的畫面正好相反。
不知是明朝的時光,還是清代的歲月,在烏鎮有一家叫“方天順”的夫妻餅店,他們用祖傳的秘方做的餅特别好吃,方圓幾百裡的人都跑來光顧他們的生意。
方家夫妻育有一兒一女。
按照當地的風俗,祖傳秘方傳男不傳女,甚至傳媳婦也不傳女兒。
因為得到祖傳秘方的嫂嫂做的餅也頗有口碑,小姑很不服氣,有心讓嫂子出洋相,趁嫂子有事出去,故意在她配好料的粉缸撒上椒鹽,攪勻。
誰知加上椒鹽做出的餅,客人連連叫好,大贊椒鹽味的餅味道好極了,比以前吃的餅更好吃。
問他們是不是加了新的配方,還說以後就買椒鹽味的方家餅。
他們一向做酥糖味的餅,怎麼會有椒鹽味呢?方家夫妻百思不得其解。
做不出客人要的椒鹽味餅,那可怎麼辦?他們愁得團團轉。
看見父母愁得吃不香,睡不着,女兒于心不忍,道出事情的真相。
父母也原諒了女兒的意氣用事,一家人齊心合力研究有椒鹽味餅的制作方法,起的餅名就叫“姑嫂餅”。
從此,真的出現嫂子與小姑一起做餅的和諧場面。
這個傳說情節一波三折,頗像小說。
真真假假,難以考究,倒是結局讓人欣喜。
在吃姑嫂餅的同時,也吃出溫馨的味道。
在烏鎮做姑嫂餅的餅店,做得最好的,據說是“頤昌”、“天盛”這兩家。
姑嫂餅的包裝也很有特色,用塑料包,用紙包。
有一種用竹編織的小籃子,竹籃上面用紅綢布蓋着,很漂亮,很有藝術感,着實讓人喜歡。
當作禮物送人最好了。
我忍不住買了這種包裝的姑嫂餅,自己留着紀念也好,當作禮物送給人也很有面子。
三 我們在烏鎮西栅,選擇一間叫“民國時代”的特色主題餐廳。
餐廳門口兩旁挂着汽球,五彩缤紛,喜氣洋洋。
“民國時代”主題餐廳按照民國時代的風格裝飾,一派民國風味。
懷舊、清雅。
門口的女服務生藍布衣,黑裙子、黑布鞋。
男服務生則穿着民國時的長衫。
走進“民國時代”恍如時光倒流,回到離我們不是很遙遠的民國。
餐廳裡面有六個包間,分别叫“愛玲”、“志摩”、“達夫”、“評梅”、“靜之”、“廬隐”。
是以張愛玲、徐志摩、郁達夫、石評梅、靜之、廬隐等六個著名的作家、詩人之名命名。
這六個人中,如今張愛玲、徐志摩名氣最大。
他們都是江南人。
不過是經營飲食的餐廳,偏偏以某個時代作為賣點,跟文化扯上關系,飲食與文學“聯姻”,足見主人的用心。
所以,這家以民國時代為特色的主題餐廳,比較受懷舊之人,或是文學青年歡迎,人氣較高。
來遲點都訂不到座位。
我看到一個背着背包的女子來到“民國時代”,張口就說,我要“愛玲”。
服務生說,很抱歉,您來遲一步了,“愛玲”包間剛被人訂走了。
“靜之”的客人剛走,留給您吧?女子說,“靜之是誰?我不要,我要愛玲!” 張愛玲是民國四大才女之一,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一生留下無數文學作品,也留下被奉為經典的名言,深受青年男女的追捧,比如“于千萬人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于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裡,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别的話可說,唯有輕輕問一句:‘哦,你也在這裡麼?” 在“民國時代”主題餐廳,不斷有人離開,不斷有人進來。
男男女女,各色人等都有。
我的腦海裡跳出這樣的畫面:一個女子獨自來到“民國時代”,靠窗坐在“美人靠”上,手裡捧着張愛玲的《傾城之戀》。
一個男子來到她對面的空位置上,問她有人有坐?女子擡起頭,兩人四目相對,猶如電光火石。
男子說,哦,你也在讀《傾城之戀》麼?女子說,是的,你也喜歡麼?于是,一場傾城之戀在“民國時代”拉開序幕…… 你想吃什麼呢?周生接過服務生遞過來的菜譜,放到我的面前,把我的思緒拉回到現實。
菜譜上有紅燒羊肉、酒糟河蝦、宋家紅燒肉、胡先生豆腐、小米糕、野菜餅、烏鎮大羊肉、銀魚羹、醬鴨、蔡家小羊肉、傳統醬焖蛋、醬牛肉、草頭餅等。
我們點了紅燒羊肉、胡先生豆腐、野菜餅等。
那紅燒羊肉皮脆肉嫩,肥而不膩,酥香爽口,甜中微辣,令人食指大動。
在烏鎮,紅燒羊肉和白水魚很有名,大部分飲食店都有這兩道菜,就看味道的差别了。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羊肉能暖中補虛,補中益氣,開胃健身,益腎氣,養膽明目,治虛勞寒冷,五勞七傷”。
羊肉有助元陽,補精血,益勞損,是一種滋陰補藥,男女都适合吃。
男人吃了補,女人吃了美顔。
羊肉是男人的加油站,女人的美容院。
烏鎮民間也有“一冬羊肉,勝過幾斤人參”的說法。
烏鎮人喜歡吃羊肉,就好像雷州半島人喜歡吃狗肉一樣。
烏鎮人的紅燒羊肉,主要選皮細、肉嫩、脂肪少的青年湖羊,也就是“花窠羊”作為原料,再用黃酒、紅棗、冰糖、老姜、蘿蔔、醬油等作佐料。
可是,關于姑嫂餅的傳說跟我想到的畫面正好相反。
不知是明朝的時光,還是清代的歲月,在烏鎮有一家叫“方天順”的夫妻餅店,他們用祖傳的秘方做的餅特别好吃,方圓幾百裡的人都跑來光顧他們的生意。
方家夫妻育有一兒一女。
按照當地的風俗,祖傳秘方傳男不傳女,甚至傳媳婦也不傳女兒。
因為得到祖傳秘方的嫂嫂做的餅也頗有口碑,小姑很不服氣,有心讓嫂子出洋相,趁嫂子有事出去,故意在她配好料的粉缸撒上椒鹽,攪勻。
誰知加上椒鹽做出的餅,客人連連叫好,大贊椒鹽味的餅味道好極了,比以前吃的餅更好吃。
問他們是不是加了新的配方,還說以後就買椒鹽味的方家餅。
他們一向做酥糖味的餅,怎麼會有椒鹽味呢?方家夫妻百思不得其解。
做不出客人要的椒鹽味餅,那可怎麼辦?他們愁得團團轉。
看見父母愁得吃不香,睡不着,女兒于心不忍,道出事情的真相。
父母也原諒了女兒的意氣用事,一家人齊心合力研究有椒鹽味餅的制作方法,起的餅名就叫“姑嫂餅”。
從此,真的出現嫂子與小姑一起做餅的和諧場面。
這個傳說情節一波三折,頗像小說。
真真假假,難以考究,倒是結局讓人欣喜。
在吃姑嫂餅的同時,也吃出溫馨的味道。
在烏鎮做姑嫂餅的餅店,做得最好的,據說是“頤昌”、“天盛”這兩家。
姑嫂餅的包裝也很有特色,用塑料包,用紙包。
有一種用竹編織的小籃子,竹籃上面用紅綢布蓋着,很漂亮,很有藝術感,着實讓人喜歡。
當作禮物送人最好了。
我忍不住買了這種包裝的姑嫂餅,自己留着紀念也好,當作禮物送給人也很有面子。
三 我們在烏鎮西栅,選擇一間叫“民國時代”的特色主題餐廳。
餐廳門口兩旁挂着汽球,五彩缤紛,喜氣洋洋。
“民國時代”主題餐廳按照民國時代的風格裝飾,一派民國風味。
懷舊、清雅。
門口的女服務生藍布衣,黑裙子、黑布鞋。
男服務生則穿着民國時的長衫。
走進“民國時代”恍如時光倒流,回到離我們不是很遙遠的民國。
餐廳裡面有六個包間,分别叫“愛玲”、“志摩”、“達夫”、“評梅”、“靜之”、“廬隐”。
是以張愛玲、徐志摩、郁達夫、石評梅、靜之、廬隐等六個著名的作家、詩人之名命名。
這六個人中,如今張愛玲、徐志摩名氣最大。
他們都是江南人。
不過是經營飲食的餐廳,偏偏以某個時代作為賣點,跟文化扯上關系,飲食與文學“聯姻”,足見主人的用心。
所以,這家以民國時代為特色的主題餐廳,比較受懷舊之人,或是文學青年歡迎,人氣較高。
來遲點都訂不到座位。
我看到一個背着背包的女子來到“民國時代”,張口就說,我要“愛玲”。
服務生說,很抱歉,您來遲一步了,“愛玲”包間剛被人訂走了。
“靜之”的客人剛走,留給您吧?女子說,“靜之是誰?我不要,我要愛玲!” 張愛玲是民國四大才女之一,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一生留下無數文學作品,也留下被奉為經典的名言,深受青年男女的追捧,比如“于千萬人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于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裡,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别的話可說,唯有輕輕問一句:‘哦,你也在這裡麼?” 在“民國時代”主題餐廳,不斷有人離開,不斷有人進來。
男男女女,各色人等都有。
我的腦海裡跳出這樣的畫面:一個女子獨自來到“民國時代”,靠窗坐在“美人靠”上,手裡捧着張愛玲的《傾城之戀》。
一個男子來到她對面的空位置上,問她有人有坐?女子擡起頭,兩人四目相對,猶如電光火石。
男子說,哦,你也在讀《傾城之戀》麼?女子說,是的,你也喜歡麼?于是,一場傾城之戀在“民國時代”拉開序幕…… 你想吃什麼呢?周生接過服務生遞過來的菜譜,放到我的面前,把我的思緒拉回到現實。
菜譜上有紅燒羊肉、酒糟河蝦、宋家紅燒肉、胡先生豆腐、小米糕、野菜餅、烏鎮大羊肉、銀魚羹、醬鴨、蔡家小羊肉、傳統醬焖蛋、醬牛肉、草頭餅等。
我們點了紅燒羊肉、胡先生豆腐、野菜餅等。
那紅燒羊肉皮脆肉嫩,肥而不膩,酥香爽口,甜中微辣,令人食指大動。
在烏鎮,紅燒羊肉和白水魚很有名,大部分飲食店都有這兩道菜,就看味道的差别了。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羊肉能暖中補虛,補中益氣,開胃健身,益腎氣,養膽明目,治虛勞寒冷,五勞七傷”。
羊肉有助元陽,補精血,益勞損,是一種滋陰補藥,男女都适合吃。
男人吃了補,女人吃了美顔。
羊肉是男人的加油站,女人的美容院。
烏鎮民間也有“一冬羊肉,勝過幾斤人參”的說法。
烏鎮人喜歡吃羊肉,就好像雷州半島人喜歡吃狗肉一樣。
烏鎮人的紅燒羊肉,主要選皮細、肉嫩、脂肪少的青年湖羊,也就是“花窠羊”作為原料,再用黃酒、紅棗、冰糖、老姜、蘿蔔、醬油等作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