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林觀“獅”

關燈
,男的說沒有,兩人争起來。

    男的不服氣,拉着女的手,圍着九獅峰從前面數,又從後面數,數來數去就是數不出有九頭。

    女的說男的笨蛋,連有九頭獅子都看不出來。

    男的說女的不誠實,沒有九頭獅子,偏偏當應聲蟲,跟着導遊說有九頭獅子。

     聽着他們争辯,我不禁啞然失聲。

    其實九獅峰也跟桂林的九馬畫山一樣,在于神似,三分相似,七分靠想象。

    每個人想象力、觀察力不一,所看到的當然就不一樣了,不必強求一緻。

    九獅峰之“九”不一定是實數。

    在中國傳統中,“九”除了表示數量和順序外,還有多、高、深、重等含義。

    因為“九”跟長長久久的“久”諧音,曆來受老百姓喜歡。

    皇帝更是偏愛,穿的是九龍袍,造的是九龍壁,享受的是九五之尊。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神似比形似更有神韻。

    如果三歲小孩都不費吹灰之力、一眼看出九獅峰有九頭獅子,答案清清楚楚得像做ABCD選擇題的話,那麼這個景緻就失三分情趣,七分韻味。

    九獅峰妙就妙在像與不像,似與不似之間,可以通過想象、品悟,從而獲得樂趣。

    其中的真味,就靠個人去悟了。

     立雪堂的庭院中,有一組由太湖石組成的景物,很有趣。

    它們像牛、螃蟹和獅子。

    一牛一蟹在北側,呈相對僵持狀;獅子在南側,有兩隻,是幼獅,一卧一站。

    牛張大嘴巴,好像要吃掉立在它面前的螃蟹。

    螃蟹雖然個子比牛小得多,面對牛這個龐然大物,卻毫無懼色,持螯揮爪,氣勢洶洶要牛跟打一架。

    看着張牙舞爪的螃蟹,牛不知如何下口,愣在哪裡。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牛和螃蟹沒有想到,它們的一舉一動,獅子都看在眼裡。

    獅子似是智者,默不作聲,靜觀其變。

    這組景物叫“牛吃螃蟹”和“獅子靜觀牛吃蟹”。

     一撥又一撥蜂擁而來的遊客圍觀“獅子靜觀牛吃蟹”,忙着拍照。

    導遊們則把胡編亂造的“牛吃蟹”的故事滔滔不絕講給遊客聽,遊客聽了覺得有趣,哈哈大笑。

     有一個遊客聽了,沉吟片刻,問導遊:“牛是素食動物,怎麼會吃螃蟹呢?這不是逆天性,有違天道嗎?”導遊一時啞口無言。

     其實,“牛吃蟹”是蘇州的方言俗語,表面意思是牛想吃長着甲殼的螃蟹,可是又無從下口,于是亂咬亂嚼,不得要領,很可笑。

    由此引申開來,比喻那些不遵循自然規律,亂搞一通,把事情弄得一塌糊塗的人和事。

    在牛、螃蟹和獅子中,最透悟的是獅子。

    世間萬事萬物,都是相克相生,要遵循自然規律,不要逆天行事。

    否則,隻會把事情搞糟了。

     在獅子林設置這樣的景物,是很有深意的。

    獅子林的建築以及設置的景物,往往帶有禅意,可品出禅理、意趣。

     三 獅子和佛有很深的淵源關系,獅子和佛教同時傳入我國。

    在中國,獅子象征吉祥、勇敢、威嚴、莊重,成為鎮守之獸。

    在佛學中,獅子,是佛國之獸。

    佛是“人中獅子”,獅子座是佛之坐座。

    所以,在獅子林處處可見獅子,最高的石峰就是一頭吼嘯的雄獅。

     獅子林始建于元代至正元年間(1341年),原來是獅林禅寺後花園。

    元代僧人天如禅師得法于浙江天目山獅子岩普應國師中峰,為紀念他的老師,建起這座園林,于是取名為“師子林”、“獅子林”,一為紀念佛徒衣缽、師承關系;二為佛書上有“獅子吼”之說。

     幾百年的光陰中,獅子林經曆了興與衰,也幾易其主,但其禅宗之意韻、叢林之遺風仍存。

    無數詩人、畫家來此參禅,留下衆多的詩詞畫作,列入“獅子林紀勝集”,成為獅子林一筆寶貴的人文遺産。

    乾隆皇帝對獅子林情有獨鐘,贊賞有加。

    他五次遊覽獅子林,為獅子林題詩衆多,“真山古樹有如此,勝日芳春可弗尋。

    ”(《遊獅子林三疊舊作韻》);為獅林寺題額“畫禅寺”,“真趣”匾額等。

     從獅子林出到大門口,又見到黛瓦白牆上乾隆皇帝手書的“獅子林”。

    遊客紛紛在此拍照留念,不知有幾人能品出“獅子林”的禅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