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林之城”之蘇州篇

關燈
聲聲,鐘聲陣陣。

    香客如雲,遊人如織,摩肩接踵。

     在衆多的遊客中,有一個團隊特别惹人注目。

    一個領導模樣的中年男人手持日本旗,導遊小姐用日語跟他們說話。

    很顯然,他們是漂洋過海來到中國,來到寒山寺的日本遊客。

    如果是平時見到日本遊客不足為奇,中日恢複邦交幾十年,兩國人民早已友好往來。

    可是這時是非常時期,日本地震引起海嘯的恐懼還沒有消失,海嘯的陰影仍籠罩着大地,明媚的三月因地震而陰霾滿天。

     可是這群日本遊客,為什麼膽敢冒着海嘯的危險來到寒山寺?我不由多看他們一眼。

     在寒山寺的詩石刻碑文前,我與他們不期而遇。

    導遊用日語給他們誦讀石刻碑上的詩句。

    讀到張繼的《楓橋夜泊》,先用日語讀,再用漢語讀。

    他們中有些人口中念念有詞,也跟着導遊小姐念。

    我很驚訝,他們用漢語念這首詩念得如此流暢,顯然不是此時此刻才念過這首詩。

     究本溯源,往深一點想,他們能用漢語把張繼的《楓橋夜泊》念出來,一點也不奇怪。

     來蘇州前,我看過跟寒山寺有關的資料。

    有報道說《楓橋夜泊》在日本幾乎家喻戶曉,日本的小學生把這首詩作為課文來學習、背誦。

    每到除夕夜,日本人蜂擁而至寒山寺,在這裡參加聽鐘聲、祈吉祥等系列活動。

     日本人狂熱寒山寺的鐘聲,不遠萬裡,飄洋過海來中國聽鐘聲,做佛事。

    這說明什麼呢?這給我們什麼啟示? 我想,這也是一種值得思考的“鐘聲”! 我來到鐘樓。

    鐘樓有二層高,呈八角。

    鐘樓前聚集了很多遊客,他們排隊等待上樓敲一敲寒山寺的大鐘。

     敲鐘,本是佛門寺院報時、警世的一種活動。

    按鐘譜規定,分三段共敲擊一百零八響。

    宋代文人米芾有詩記錄:“龜山高聳接雲樓,撞月鐘聲吼鐵牛。

    一百八聲俱聽徹,夜引猶自不知休。

    ”明清以來,寒山寺在辭舊迎新之際,都要撞鐘一百零八響,以求如意吉祥。

    現在,這個習俗依然保存。

    每年在除夕之夜,蘇州市政府都在寒山寺舉辦隆重的鳴鐘聲活動,祈國泰民安,求吉祥平安。

     在平日,寒山寺為遊客開放鐘樓。

     那隊日本遊客也來到鐘樓,輪流上去敲鐘。

    導遊小姐在樓下等他們,她也是中國人。

    我明知故問她,這個團是不是日本遊客,她說是。

    我好奇地問,他們不怕地震的餘威嗎?導遊說,他們專程來為受災受難的同胞祈福。

     對日本,中國人有慘痛的記憶,民族的傷痛,不堪的回首。

    那是政客及戰争造成的悲痛。

    對于深受自然災害的日本人民,善良的中國人以德報怨,本着人道主義精神,總是伸出援助之手。

    跟以往一樣,這次日本遭受地震蹂躏,中國人不顧前嫌,第一時間伸出人道主義之手。

    這一切都是因為中國人民熱愛和平,崇尚大愛無疆。

     “當!當!當!”寒山寺的鐘聲不斷響起,悠悠揚揚,餘音袅袅,不絕于耳。

    這是祈禱之聲,這是善良之聲,這是和平之聲。

     仿佛是某種力量的召喚,某種精神的秘示,我也上到鐘樓,要親手敲一敲寒山寺,曆經千年滄桑的大鐘。

     和平、和諧、平安、健康、幸福、快樂,這是我的心願,這是我的祈禱。

    我願我的祈禱随着寒山寺的鐘聲遠播,播到每一寸土地,播到每個人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