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林之城”之蘇州篇

關燈
寒山寺的鐘聲 蘇州除了有聞名遐迩的園林,還有千年鐘聲。

    這是從唐朝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傳出的鐘聲。

    這鐘聲穿越千年時空,代代相傳,一直回蕩在二十一世紀的天空。

     寒山寺的鐘聲早已敲響,也有無數人聽過。

    隻是那時寒山寺的鐘聲,沒有後來這樣家喻戶曉,聲名在外。

     使寒山寺名揚天下的,是唐代詩人張繼。

     一千多年前,赴京考試的張繼,沒有如願地金榜題名,光宗耀祖。

    他帶着一身的落泊返回故鄉。

    途經寒山寺時,天色已晚,倦鳥早歸巢,張繼就停泊在楓橋附近的客船中。

    躺在簡陋的船上,聽着流水潺潺,想起十年寒窗付流水,想起漂泊他鄉的孤苦落寞,張繼輾轉反側,無法入睡。

     這時,寒山寺的鐘聲,傳到客船,傳到張繼耳中。

    佛經有雲“聞鐘聲,煩惱輕,智慧長,菩提增”,聞到鐘聲能祛除人生中大大小小的煩惱。

    聽到寒山寺悠悠的鐘聲,郁郁不得志的張繼百感交集,“心警悟”,如醍醐灌頂。

    于是提筆作詩:“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 不曾想,張繼僅留下的這首《楓橋夜泊》,世代傳頌,千古留芳。

    落泊的張繼恐怕做夢都想不到,一首詩成就了寒山寺,使其成為後人景仰之地,千年尋芳。

    而寒山寺也使一個落泊詩人名揚千古。

     從此,寒山寺的鐘聲似乎有種神秘的力量,召喚着無數文人騷客,善男信女前往傾聽。

    尤其是郁郁不得志、窮愁潦倒者,他們更希望像張繼一樣,從寒山寺的鐘聲中得到某種秘示,獲得前行的力量。

     這些文人騷客、風流才子,來到寒山寺,夜宿楓橋,聆聽鐘聲,寫下了他們心目中的“鐘聲”。

     南宋詩人陸遊來了,“七年不到寒山寺,客枕依然半夜鐘”,感歎連連;明朝詩人唐寅來了,“試看脫胎成器後,一聲敲下滿天霜”,壯志淩雲。

     “船裡鐘催行客起,塔中燈照遠僧歸”,明朝高啟聽到的鐘聲,是催人之聲;“一自鐘聲響清夜,幾人同夢不同塵”,清代詩人陸鼎更是道出許多人的心聲。

     2011年的陽春三月,我到上海參加一個培訓。

    那時,日本剛發生過地震,地震又引發海嘯,雪上加霜。

    地震不僅使災民失去美麗的家園,失去健康,甚至生命,也使非災區的民衆陷入一場精神恐慌。

    一衣帶水的中國也為日本這場災難恐慌。

    上海離日本很近,隔海相望,海嘯是無情的,說不定它一發怒就撲到上海來。

    所以,遠在千裡之外的親人很擔心我的安全,叫我開完會趕快回廣東。

     我們隻是猶豫片刻,就作出決定。

    寒山寺的鐘聲在我心中響了許多年,回蕩了無數次,離上海隻有百多公裡之遙的蘇州寒山寺,我怎能不前往親耳聆聽?怎能不去體驗“鐘聲已渡海雲東”的飄逸? 帶着對寒山寺鐘聲的向往,我們克服重重困難,終于來到寒山寺。

     寒山寺坐落于蘇州城西阊門外五公裡外的楓橋鎮,建于六朝時期梁代天監年間,原來叫“妙利普明塔院”。

    二百年後,唐朝有個叫寒山的僧人在這個寺院居住,于是改名為“寒山寺”。

     寺院門口古樸典雅,上有“寒撿遺蹤”四字。

    高高的黃褐色圍牆把寒山寺與外面的市井隔開,形成兩個不同的世界。

    寺院内幽深莊嚴,香火缭繞,木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