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張愛玲的傾城歲月

關燈
一 有文化底蘊的城市才是有味道的城市,上海是一座文化底蘊豐富的大都市。

     上海有着數不清的故事,數不清的傳奇人物,總有一人讓你尋尋覓覓,想着在故事發生的地點,找一點當年的痕迹。

     張愛玲,這個生長在上海的民國大才女,她的故事寫滿了舊上海的繁華,舊上海的蒼涼。

    她筆下的上海,是舊上海的一個縮影。

     張愛玲在上海生活了二十五年,那些古建築、舊街巷,曾經有過張愛玲的身影,留下她蒼涼的氣息。

    不管韶華如何消失,不管歲月如何如梭,張愛玲以及她所塑造的典型人物,她的文學世界,不會輕易從“張迷”們眼中消失。

    在大上海,你可以看到“張迷”們尋找張愛玲的熱切的目光,聽到他們急切的腳步聲。

    張愛玲的故居,成了“上海的文化地标”之一。

     上海女作家淳子也是一個“張迷”,她花費了八年時間,遍尋張愛玲的上海痕迹,寫成了《張愛玲城市地圖》。

    跟張愛玲有關的“上海地圖”有二十多處。

    我隻是選擇其中兩處來尋訪。

     上海康定東路87弄3号,這是清朝大吏李鴻章送給女兒李菊耦的嫁妝,他的女兒嫁給一個叫張佩綸的男人。

    他們就在這裡生兒育女,開枝散葉。

    張氏舊宅,家大業大,庭院深深深幾許。

    1920年9月30日,這個庭院響起一個女嬰的哭聲,她的第一聲啼哭,并不激昂如貝多芬的《生命交響曲》,也不輕柔如理查德·克萊德曼的鋼琴曲《秋日私語》。

    這聲啼哭,跟普通嬰兒差不多。

    張家大宅,不見瑞雲萦繞,也不見文曲星揮毫下凡。

    一切如常,一切平凡得如每個日出日落的往常。

    可是人們沒有想到,這個女嬰後來成為蜚聲中外的大作家,寫盡舊上海風情,擁有勝不勝數的“粉絲”,研究她作品的人樂此不疲。

     這個女嬰就是張愛玲,她是李鴻章的曾外孫女。

     後來,張愛玲的弟弟張子靜也出生在這幢清末民初的紅磚牆大房子裡。

    張愛玲對它有過描述:建築風格仿西式,有前院後院,房間很多很深,共有二十多間。

    前院住着他們一家人,父親住在二樓,窗台常飄出他的煙霧。

    後院是傭人住。

    還有地下室,如同囚室,陰陰暗暗,濕濕漉漉,面積跟住房一樣大。

     出身在這樣的富貴家庭,照理說,張愛玲應該過着錦衣玉食的生活,有着錦繡年華,絢爛尊貴。

    可是,張愛玲并沒有人們想象中的幸福。

    她的命運,在十歲那年因為父母的離婚徹底改變。

    她的親生母親出國留學,父親又娶了一個女人。

    沒有了母愛,父愛又薄如秋露。

    張愛玲和弟弟是那麼可憐。

    孤傲又倔強的張愛玲跟繼母格格不入,關系不斷惡化,父親又偏聽繼母一面之詞,把張愛玲囚禁在家裡。

    李鴻章大概沒想到,他送給女兒的房子,會成為外曾孫女的“牢獄”。

    少女張愛玲趴在窗台,睜着無助的眼睛,望着窗外的世界,肅穆的石雕,對面的傭人房。

    傭人悠然自得地來來往往,而她的自由卻被囚禁。

    如花的生命不能在自由的世界裡盡情綻放。

     張愛玲的心亦如秋霜,涼薄涼薄。

    張愛玲的小說,有着驚人的才華,但極少能找到溫暖、柔情之類的字眼,一不小心就看到滿紙心寒的蒼涼,華美的殘酷。

    這跟她的經曆有着千絲萬縷的關系。

     現在,這幢曾經囚禁過張愛玲的紅磚牆大房子,已不再是當初的模樣,不再是深宅大院鎖清秋。

    走到這裡,你會聽到琅琅的讀書聲,你會看到籃球場上充滿活力的騰空飛躍,你會看到背着書包的學子來來往往。

    這一切告訴你,張愛玲多次提到的園子沒有了,給學校蓋房子了。

    囚禁過張愛玲的房間變成一間教室。

     學校門口有校警把守,閑雜人等不能随便進去。

    要進入須經校警同意。

     校園内綠樹紅花,春光明媚,鳥兒啁啾。

    不知這些學子可否知道,他們的校園,是一個叫張愛玲的女作家的出生地?這裡有過炫目的富貴,有過滿院的蒼涼。

     離開曾經的張家大宅,幾隻燕子從眼前驚鴻般掠過,這意境多麼相似。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我想,它是從劉禹錫《烏衣巷》中飛到上海的燕子麼? 二 愛丁頓公寓是張愛玲在上海的一個重要地标。

    愛丁頓公寓見證了年輕的張愛玲的寫作、成名、戀愛、結婚、被胡蘭成抛棄。

    愛丁頓公寓一定記得張愛玲的酸甜苦辣,她的燦爛與落寞。

     伴着江南的煙雨,我乘坐2号地鐵前往常德路。

    我跟着同來的文友在靜安寺站下車,出地鐵站,很快找到常德路195号,就在常德路、南京西路、愚園路交界處十字路口。

     “常德公寓”四個大字很醒目。

    公寓高七層,意大利風格,坐東朝西。

    外牆被粉刷成米黃粉色,陳丹燕形容是“女人定妝粉的那種肉色”。

    粉紅色磚塊相間,歲月的痕迹依稀可見。

    大門側邊挂着兩塊銘牌,一塊長方形,是上海市人民政府1994年2月15日公布的“優秀曆史建築”,銘牌裡面寫着:“原為愛林登公寓。

    鋼筋混泥土結構,1936年竣工。

    裝飾藝術派風格。

    平面呈凹形,兩翼向後。

    東立面兩側長條狀挑陽台同中部豎線條形成橫豎對比,頂部兩層退台收進。

    局部裝飾細膩。

    ”另一塊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