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飄香

關燈


     我也喜歡吃豬蹄膀。

    豬蹄中含有豐富的大分子膠原蛋白質,可以使皮膚飽滿、光滑,防止生皺紋,是一種廉價的美容護膚食物。

    廣東人對豬蹄膀的做法跟江南人不同。

     我們用豬蹄膀炖湯,用高壓鍋炖得熟爛,從鍋裡撈出來的豬蹄膀顯白色,無味。

    之後,再按照個人的喜好,喜歡什麼味,就蘸什麼醬。

    不像朱家角的紮蹄,醬紅色,有味。

    我一般是用蒜子拍扁,倒上醬油、花生油調味。

     看到家家戶戶擺着一盆盆的紮蹄,我很想嘗嘗,可又怕不衛生,拼命忍住想買的欲望。

    我繼續逛街,繼續看大店小鋪裡的美食,見到紮蹄,忍不住多看幾眼。

     一個男孩買了一塊紮蹄,放進他身邊的女孩嘴裡,女孩輕啟朱唇,咬一口,嚼一嚼,連連說好吃,叫男孩也嘗嘗。

    男孩吃了,也贊好吃,又買了一個紮蹄。

     我再也忍不住,花23元買了一塊紮蹄。

    解開粽葉,清香撲鼻。

    放進嘴裡嚼一口,皮潤肉酥,肥而不膩,鹹甜适中,味道好極了。

    這跟我平時吃的豬蹄膀味道很不一樣。

     不少遊人拿着紮蹄,邊走邊吃,很是惬意。

     一家賣紮肉的店鋪圍着很多遊人。

    原來他們推出紮肉特價:二元一塊,20元12塊,以此吸引顧客。

    我沒有趕這個熱鬧,走到一家人不多的店鋪,跟一個阿婆聊起天。

    我問她這紮肉、紮蹄是怎麼制作的?阿婆很熱情,說她還是紮着小辮子的小女孩的時候,就開始跟爹媽學做紮肉、紮蹄,至今已做了五十年了。

    她的爹做得一手好紮肉、紮蹄,很多人愛吃呢。

    也是靠着一個好手藝,養活一家人呢。

     三 制作紮肉,首先要選上等帶皮的五花肉。

    洗淨後,放下鍋裡煮到斷生,撈起來稍涼。

    接着把五花肉用刀切成六七厘米長、二三厘米寬厚的肉塊。

    把當地産的青稻谷去掉稻殼,放入鍋底作墊。

    用青棕葉從中間包裹切好的肉塊,兩端的肉露出來,再用青稻草紮緊,放入熬有陳年老湯的鐵鍋中,加醬油、糖、紹酒等配料,焖煮半小時後,加入少量味精。

    不久,新鮮熱氣的紮肉就可以出鍋台了。

     紮蹄的原材料是豬蹄,做法跟跟紮肉大同小異,也是用粽葉捆紮後焖煮。

    出鍋的紮蹄顔色跟紮肉差不多,色彩青綠,皮肉紅潤,青紅相宜,很有賣相。

     北大街有一家“藏書老蘇州羊肉店”,主要經營羊肉面、羊什面。

    打着百年祖傳、姑蘇羊肉,本鎮獨家的廣告,在朱家角開了數十年,老遠就能聞到羊肉飄出的香味。

     在朱家角,我第一次見到“熏拉絲”,色澤金黃,肉嫩細膩。

    “熏拉絲”是上海郊區的土話,是指用動物的屍體腌漬熏幹後的熟食。

    “熏拉絲”,這名字聽起來很美,但是如果你知道它是用什麼熏的,也許不會有這種感覺了。

    其原材料就是我們熟悉的蟾蜍,也就是俗稱的癞蛤蟆。

    一想到癞蛤蟆那醜陋的模樣,有幾個人還有食欲呢?可是聰明的朱家角人,把背上長膿包、肚裡長肉蟲的癞蛤蟆制成一道風味獨特的美食。

    “熏拉絲”的制作很簡單,先是砍頭去皮,再用醬料腌漬,最後用煙熏火烤。

    吃過“熏拉絲”的人,說它味道鮮美,風味獨特,好吃得很呢。

    但我始終沒勇氣去試“熏拉絲”,我實在忘不了癞蛤蟆膿包大肚、扁頭呱呱叫的惡心樣子。

     原來,嘗試一種食物,也是需要勇氣。

     走累了,看累了,到“江南第一茶樓”喝一杯茶,或是找一間依河而建的食店,把剛從澱山湖打漁歸來、停在岸邊賣魚的漁民手中買的河魚、河蝦給他們加工。

    望着窗外綿綿的江南煙雨,看滿載而歸的漁船,吃着新鮮的澱山湖河鮮,真是一種别樣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