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華如夢”之上海篇

關燈
樓下開店”,樓下全是鱗次栉比的商鋪,商家熱情地招呼客人。

     河兩岸楊柳依依。

    煙花三月,楊柳的枯枝早已抽出細細的嫩芽,絲絲條條,像是一條條綠色的辮子。

    綠色的柳枝垂到河面,輕拂緩緩的河水。

    以白牆、黛瓦為背景,綠柳更是張揚春天的勃勃生機,讓古鎮春意盎然。

     兩岸的街道全鋪着青石闆,像一首平平仄仄的古詩。

    腳踩在青石闆上,恍如時空倒轉,回到遙遠的舊時光。

    這青石闆走過多少像唐伯虎式的江南風流才子?這轉轉折折的巷子裡,飄過多少結着愁怨的丁香姑娘?那煙雨中的太息,曾在誰的心底蕩起漣漪? 走着,賞着,想着,迷失在江南古鎮的婉約柔軟時光中。

    如果不是穿着藍布衣的小妹問我們吃飯不,我們幾乎忘記了早已過了吃飯的時間。

     在一個清雅、古樸的小飯館坐下,點幾樣江南小菜,要兩瓶朱家 角米酒,我們一行人慢悠悠地品嘗着。

    品嘗着江南美酒,品嘗如夢似幻的江南煙雨,品嘗從古詩詞中走出來的江南柔軟時光。

     吃罷飯,酒家送我們一個項目,就是免費坐船遊古鎮。

    這讓我們驚喜不已。

    我們一行九人,坐的是一條不寬的木船,沒有船篷,四周景色一覽無餘。

    八人分坐船兩邊,其中一個男同胞隻能坐船頭以保持船的平衡。

    給我們撐船的是一個黑臉膛的安徽小夥子,他一見這情形,樂了,竹篙一撐張嘴便唱:“哥哥你坐船頭,妹妹我……”“妹妹我坐船中……”船中的女同胞馬上接過他的歌唱起來。

    男同胞也不甘示弱,興緻勃勃亮起嗓子。

    煙雨朦胧中,全船男女即興男女對唱。

    一時間,一船煙雨,一船歌聲,一船笑語。

     三 朱家角的橋真不少。

    據說有三十六座古橋。

    “到了古鎮不看橋,等于古鎮勿曾到”。

    這些造型各異、獨出心裁的橋,像一道道彩虹飛架在朱家角各處。

    在河港交錯的朱家角,這些橋不但給行人提供了方便,也成了一道道靓麗的風景。

     走在朱家角一座又一座的古橋,如同觀賞一幅幅古畫,仿佛聽着小家碧玉的濃言細語,我詩意盈懷,靈感大發,對身邊的同事說,我要寫寫朱家角的橋!同事峭哥大聲叫好,還幫我拍了不少朱家角橋的照片。

    在朱家角那幾天,空暇時間,我獨自一個人拿着地圖,對照着橋名,一座橋一座橋地找,放生橋、泰安橋、平安橋、福星橋、中和橋、井亭港三橋、詠風橋、廊橋……伴随我的是江南的煙雨,煙雨始終是橋上最詩意的風景。

     廊橋,我喜歡這富有詩意的名字。

    這名字讓我不由想起風靡世界的美國小說《廊橋遺夢》。

    小說寫一個浪漫而凄美的邂逅故事,并非常謹慎地“給相逢以情愛,給情愛以欲望,給欲望以高潮,給高潮以詩意,給離别以惆怅,給遠方以思念,給丈夫以溫情,給孩子以母愛,給死亡以誠摯的追悼,給往事以隆重的回憶,給先人的愛以衷心的理解”。

    因此,它博得不同階層,不同膚色的人的喜愛。

    故事發生地就在美國的廊橋。

    小說拍成電影後,聞名遐迩的廊橋成了許多中年人尋夢之所。

    走在江南的煙雨廊橋,心想着,不知廊橋曾有多少多情的回眸?有多少擦肩而過的遺憾?有多少執手相看淚眼的斷腸? 在朱家角的日子,天天看着小橋、流水、人家,這江南水鄉特有的畫面,滋生了多少柔軟的情杯。

    這裡再現了馬緻遠筆下的意境,隻是沒有西風、瘦馬,有的是江南春天的明媚;也沒有斷腸人,有的隻是神情自若的遊人,還有像我這樣享受朱家角柔軟時光的過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