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愁湖:一湖英雄兒女事
關燈
小
中
大
。
朱元璋沿着徐達所指,看到棋子巧妙地擺成了“萬歲”兩個字。
他心中一驚,暗暗敬佩徐達的機警過人。
朱元璋是何等的聰明,他順勢下坡,說自己雖然棋面上赢了,但徐公棋藝也相當了得,而且忠心可鑒,應當賞賜。
于是把整個莫愁湖連同華嚴庵一起賞賜給徐達。
人們常說,伴君如伴虎,稍有不慎,腦袋就搬家,甚至誅連九族。
徐達以高超的棋藝和過人的智慧,不但擺脫了困境,而且獲得了賞賜。
正如勝棋樓下的楹聯所言:“粉黛江山留得半湖煙雨,王侯事業都如一局棋枰。
”這一副楹聯既是記錄朱徐二人當年的對弈,也是對人生如棋的感歎。
二 從勝棋樓出來,我走進郁金堂。
郁金堂在勝棋樓西側。
“郁金堂”三字是劉海粟所題。
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複建。
二跨六間,黑瓦覆頂,磚木結構,後跨是券棚式。
相傳,這是南齊時盧家女莫愁古居。
在郁金堂,有一副絕妙的長聯:“湖屬盧家為江頭明月曾領略畫艇風光韻事相傳付與騷人作詩料;地歸徐氏以國手勝棋博優遊名園湯沐英雄安在遙聞商女唱歌聲”,把流傳于莫愁湖的小女子莫愁和大英雄徐達故事巧妙地聯結起來。
如果說勝棋樓傳是英雄傳奇,那麼郁金堂就是一個女兒情長的傳說。
在郁金堂的一塊石碑上,刻有梁武帝蕭衍作的《河中之水歌》,記述了莫愁女的一生: 河中之水向東流,洛陽女兒名莫愁。
莫愁十三能織绮,十四采桑南陌頭。
十五嫁為盧家婦,十六生兒字阿侯。
盧家蘭室桂為梁,中有郁金蘇合香。
頭上金钗十二行,足下絲履五文章。
珊瑚挂鏡爛生光,平頭奴子擎履箱。
人生富貴何所望,恨不早嫁東家王。
莫愁生于黃河之濱的洛陽。
她從小聰明能幹,織绮、采桑,樣樣了得。
母親早亡,莫愁與父親相依為命。
父親死後,貧窮的莫愁隻好賣身葬父。
在洛陽做生意的盧員外見莫愁可憐,且生得眉清目秀,出資為她打理父親的後事,然後把她帶回都城建康(今南京)。
莫愁當上盧員外的兒媳後,夫唱妻和,小兩口恩恩愛愛。
次年,便有了愛情結晶——兒子阿侯。
盧家是大戶人家,錦衣玉食,金玉滿堂。
莫愁住的地方就叫郁金堂。
這時的莫愁生活在蜜罐中。
可惜好景不長,莫愁的夫君被垂涎于莫愁的梁武帝害死。
莫愁不願接旨進宮為妃,誓願追随夫君赴黃泉。
她縱身跳進石城湖。
人們感于莫愁的善良與忠貞,把石城湖改名莫愁湖,讓世世代代記住這個叫莫愁的女子。
梁武帝獲訊後,羞愧難當,悔恨交加,于是作了這首《河中之水歌》。
在郁金堂的院牆上,有一莫愁女石刻像。
牆上有郭沫若遊覽莫愁湖時的題詩:“古有女兒莫愁,莫愁哪能不愁。
如今天下解放,誰向苦難低頭。
”這首詩寫于三年困難時期剛過的1964年,詩人借莫愁女的故事,寫出中國人不向困難低頭的氣概,振奮人心。
我站在莫愁女的雕像前,想象她遊覽石城湖的歡顔,想象她縱身湖水的決絕。
曆史上是不是真有莫愁女這個人呢?有誰見過?莫愁女的故事也許隻是個傳說,隻有天上的明月曾見過她,隻有湖上煙雨曾籠罩過她。
她是文人騷客借以寄托某種情感的化身,代代詩人競相詠誦。
但是生活中類似莫愁女的憂愁、苦難、厄運卻是無處不在。
這就需要我們堅強地面對生活,扼住命運的喉嚨,不屈不撓地與困難搏擊。
我穿過賞荷軒,再次走到莫愁湖邊。
“莫愁湖邊走。
春光滿枝頭。
花兒含羞笑,碧水也溫柔,莫愁已去過千年,江山秀美人風流,啊莫愁啊莫愁,勸君莫憂愁。
” 畫船中傳出朱明瑛唱的《莫愁啊,莫愁》,切景切情。
這首歌曾經風靡一時,神州大地大街小巷都傳唱“莫愁啊莫愁,勸君莫憂愁。
”人們給莫愁湖一種樂觀的注解,一種向上的脈搏。
這麼多年過去,在莫愁湖畔聽這首熟悉的老歌,我更理解人生莫憂愁的真谛。
朱元璋沿着徐達所指,看到棋子巧妙地擺成了“萬歲”兩個字。
他心中一驚,暗暗敬佩徐達的機警過人。
朱元璋是何等的聰明,他順勢下坡,說自己雖然棋面上赢了,但徐公棋藝也相當了得,而且忠心可鑒,應當賞賜。
于是把整個莫愁湖連同華嚴庵一起賞賜給徐達。
人們常說,伴君如伴虎,稍有不慎,腦袋就搬家,甚至誅連九族。
徐達以高超的棋藝和過人的智慧,不但擺脫了困境,而且獲得了賞賜。
正如勝棋樓下的楹聯所言:“粉黛江山留得半湖煙雨,王侯事業都如一局棋枰。
”這一副楹聯既是記錄朱徐二人當年的對弈,也是對人生如棋的感歎。
二 從勝棋樓出來,我走進郁金堂。
郁金堂在勝棋樓西側。
“郁金堂”三字是劉海粟所題。
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複建。
二跨六間,黑瓦覆頂,磚木結構,後跨是券棚式。
相傳,這是南齊時盧家女莫愁古居。
在郁金堂,有一副絕妙的長聯:“湖屬盧家為江頭明月曾領略畫艇風光韻事相傳付與騷人作詩料;地歸徐氏以國手勝棋博優遊名園湯沐英雄安在遙聞商女唱歌聲”,把流傳于莫愁湖的小女子莫愁和大英雄徐達故事巧妙地聯結起來。
如果說勝棋樓傳是英雄傳奇,那麼郁金堂就是一個女兒情長的傳說。
在郁金堂的一塊石碑上,刻有梁武帝蕭衍作的《河中之水歌》,記述了莫愁女的一生: 河中之水向東流,洛陽女兒名莫愁。
莫愁十三能織绮,十四采桑南陌頭。
十五嫁為盧家婦,十六生兒字阿侯。
盧家蘭室桂為梁,中有郁金蘇合香。
頭上金钗十二行,足下絲履五文章。
珊瑚挂鏡爛生光,平頭奴子擎履箱。
人生富貴何所望,恨不早嫁東家王。
莫愁生于黃河之濱的洛陽。
她從小聰明能幹,織绮、采桑,樣樣了得。
母親早亡,莫愁與父親相依為命。
父親死後,貧窮的莫愁隻好賣身葬父。
在洛陽做生意的盧員外見莫愁可憐,且生得眉清目秀,出資為她打理父親的後事,然後把她帶回都城建康(今南京)。
莫愁當上盧員外的兒媳後,夫唱妻和,小兩口恩恩愛愛。
次年,便有了愛情結晶——兒子阿侯。
盧家是大戶人家,錦衣玉食,金玉滿堂。
莫愁住的地方就叫郁金堂。
這時的莫愁生活在蜜罐中。
可惜好景不長,莫愁的夫君被垂涎于莫愁的梁武帝害死。
莫愁不願接旨進宮為妃,誓願追随夫君赴黃泉。
她縱身跳進石城湖。
人們感于莫愁的善良與忠貞,把石城湖改名莫愁湖,讓世世代代記住這個叫莫愁的女子。
梁武帝獲訊後,羞愧難當,悔恨交加,于是作了這首《河中之水歌》。
在郁金堂的院牆上,有一莫愁女石刻像。
牆上有郭沫若遊覽莫愁湖時的題詩:“古有女兒莫愁,莫愁哪能不愁。
如今天下解放,誰向苦難低頭。
”這首詩寫于三年困難時期剛過的1964年,詩人借莫愁女的故事,寫出中國人不向困難低頭的氣概,振奮人心。
我站在莫愁女的雕像前,想象她遊覽石城湖的歡顔,想象她縱身湖水的決絕。
曆史上是不是真有莫愁女這個人呢?有誰見過?莫愁女的故事也許隻是個傳說,隻有天上的明月曾見過她,隻有湖上煙雨曾籠罩過她。
她是文人騷客借以寄托某種情感的化身,代代詩人競相詠誦。
但是生活中類似莫愁女的憂愁、苦難、厄運卻是無處不在。
這就需要我們堅強地面對生活,扼住命運的喉嚨,不屈不撓地與困難搏擊。
我穿過賞荷軒,再次走到莫愁湖邊。
“莫愁湖邊走。
春光滿枝頭。
花兒含羞笑,碧水也溫柔,莫愁已去過千年,江山秀美人風流,啊莫愁啊莫愁,勸君莫憂愁。
” 畫船中傳出朱明瑛唱的《莫愁啊,莫愁》,切景切情。
這首歌曾經風靡一時,神州大地大街小巷都傳唱“莫愁啊莫愁,勸君莫憂愁。
”人們給莫愁湖一種樂觀的注解,一種向上的脈搏。
這麼多年過去,在莫愁湖畔聽這首熟悉的老歌,我更理解人生莫憂愁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