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南京中山陵
關燈
小
中
大
九月丹桂飄香,我來到位于南京紫金山的中山陵。
這是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國父孫中山先生長眠之地。
一路拜谒,一路緬懷這位革命先行者的豐功偉績。
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廣東香山,1925年3月12日逝世于北京。
孫中山臨終前提出:“吾死之後,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為臨時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
”孫中山選擇南京作為百年之地,是因為南京是他生命記憶的凝結、人生意義的象征和未竟期望的寄托。
正如他所說,為不忘辛亥革命,以激勵革命同仁。
中山陵坐北朝南,依山而建,氣勢磅礴,雄偉壯觀。
主要建築由牌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台和墓室等組成。
整個陵區平面像一座警鐘,由呂彥直設計并主持陵園建造。
用“警鐘”作為陵園的設計,有“使天下皆達道”之喻義。
寓意深刻,發人深思,使人想起警醒,警鐘長鳴。
孫中山先生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緻力于國民革命四十年,可是革命還沒有成功,後人還須努力。
他在臨終遺囑中說,革命要取得勝利,必須喚起民衆。
中山陵的警鐘形設計,符合孫中山的革命思想,貼切地表達出他“喚起民衆”的殷切期望。
走過陵園路,便到中山陵前的半月形廣場。
廣場上遊人如織,我從人流中擠到廣場正南的一座八角形石台前。
石台上有一尊紫銅寶鼎,雙耳,三足。
鼎一面鑄有“智、仁、勇”三個字。
“智、仁、勇”正是中山大學校訓。
這個紫銅寶鼎是由廣州中山大學全體師生和戴季陶捐贈。
1924年,孫中山先生在廣州創辦了廣東大學。
孫中山逝世後,為紀念他于1926年改名為中山大學。
沿廣場拾級而上,一座四楹三阙門的沖天式石牌坊聳立于眼前。
坊額正中有“博愛”兩字,因而被稱為“博愛坊”。
“博愛”兩個字為孫先生的手迹。
“博愛”是孫中山政治學說中的一個核心思想,是對“博愛之為仁”的中國傳統思想的繼承。
孫中山把中國的“仁”跟西方的“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融會貫通,中西合璧。
把“博愛”當作“吾人無窮之希望,最偉大之思想”。
他竭力竭誠宣揚他的“博愛”思想。
他的博愛思想成為革命行動的指向,也成為人類之福音。
孫中山曾多次題詞“博愛”,贈送國内、國際友人。
孫中山的“博愛”思想是有生命力的,沒有被時代淘汰。
現在,他所倡導的“博愛”,以及“天下為公”的精神,是現代華人社會願意共同遵守的道德規範、思想準則。
走出博愛坊,向前走,是長長的墓道。
墓道兩旁,種着雪松、桧柏、銀杏、紅楓,它們兩兩相對。
蒼萃遒勁,郁郁蔥蔥,遮天蔽日,為前來瞻仰孫中山的遊客撐起一片蔭涼。
中山陵建于1926年,竣工于1929年,這些雪松、桧柏是當時建中山陵時所植。
當年的小樹已長成參天大樹,像衛士一樣守在墓道旁八十多年。
八十多年,它們陪伴孫中山近一個世紀的時光,見證了中山陵的風風雨雨。
古人建陵園,慣用石人石獸守在墓
這是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國父孫中山先生長眠之地。
一路拜谒,一路緬懷這位革命先行者的豐功偉績。
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廣東香山,1925年3月12日逝世于北京。
孫中山臨終前提出:“吾死之後,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為臨時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
”孫中山選擇南京作為百年之地,是因為南京是他生命記憶的凝結、人生意義的象征和未竟期望的寄托。
正如他所說,為不忘辛亥革命,以激勵革命同仁。
中山陵坐北朝南,依山而建,氣勢磅礴,雄偉壯觀。
主要建築由牌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台和墓室等組成。
整個陵區平面像一座警鐘,由呂彥直設計并主持陵園建造。
用“警鐘”作為陵園的設計,有“使天下皆達道”之喻義。
寓意深刻,發人深思,使人想起警醒,警鐘長鳴。
孫中山先生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緻力于國民革命四十年,可是革命還沒有成功,後人還須努力。
他在臨終遺囑中說,革命要取得勝利,必須喚起民衆。
中山陵的警鐘形設計,符合孫中山的革命思想,貼切地表達出他“喚起民衆”的殷切期望。
走過陵園路,便到中山陵前的半月形廣場。
廣場上遊人如織,我從人流中擠到廣場正南的一座八角形石台前。
石台上有一尊紫銅寶鼎,雙耳,三足。
鼎一面鑄有“智、仁、勇”三個字。
“智、仁、勇”正是中山大學校訓。
這個紫銅寶鼎是由廣州中山大學全體師生和戴季陶捐贈。
1924年,孫中山先生在廣州創辦了廣東大學。
孫中山逝世後,為紀念他于1926年改名為中山大學。
沿廣場拾級而上,一座四楹三阙門的沖天式石牌坊聳立于眼前。
坊額正中有“博愛”兩字,因而被稱為“博愛坊”。
“博愛”兩個字為孫先生的手迹。
“博愛”是孫中山政治學說中的一個核心思想,是對“博愛之為仁”的中國傳統思想的繼承。
孫中山把中國的“仁”跟西方的“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融會貫通,中西合璧。
把“博愛”當作“吾人無窮之希望,最偉大之思想”。
他竭力竭誠宣揚他的“博愛”思想。
他的博愛思想成為革命行動的指向,也成為人類之福音。
孫中山曾多次題詞“博愛”,贈送國内、國際友人。
孫中山的“博愛”思想是有生命力的,沒有被時代淘汰。
現在,他所倡導的“博愛”,以及“天下為公”的精神,是現代華人社會願意共同遵守的道德規範、思想準則。
走出博愛坊,向前走,是長長的墓道。
墓道兩旁,種着雪松、桧柏、銀杏、紅楓,它們兩兩相對。
蒼萃遒勁,郁郁蔥蔥,遮天蔽日,為前來瞻仰孫中山的遊客撐起一片蔭涼。
中山陵建于1926年,竣工于1929年,這些雪松、桧柏是當時建中山陵時所植。
當年的小樹已長成參天大樹,像衛士一樣守在墓道旁八十多年。
八十多年,它們陪伴孫中山近一個世紀的時光,見證了中山陵的風風雨雨。
古人建陵園,慣用石人石獸守在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