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的秦淮河

關燈
的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梨花似雪草如煙,春在秦淮兩岸邊,一帶妝樓臨水蓋,家家粉影照婵娟”。

    這是清代著名的戲劇家孔尚任在《桃花扇》中對這一景觀的描寫。

     在秦淮河如雲的青樓女子中,最為有名的就是“秦淮八豔”。

    最早是餘懷在《闆橋雜記》寫了顧橫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門、馬湘蘭六人的事迹。

    而“秦淮八豔”之稱最早見于清代蔣景祈撰寫、葉衍蘭所繪的《秦淮八豔圖詠》,為馬湘蘭、寇白門、卞玉京、柳如是、李香君、陳圓圓、董小宛、顧橫波八個青樓翹楚做像傳。

     這“八豔”不隻長得貌如天仙,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而且身懷絕技,能詩會畫,才貌雙絕。

    八豔中,除了馬湘蘭外,其他七豔都生活在明末清初,經曆了這個時期的社會大動蕩。

    兵荒馬亂的年代,大丈夫都自身難保,何況是煙花女子呢?但是,她們雖為生活在底層的青樓女子,卻表現出令士大夫汗顔的民族氣節,愛國熱情。

    她們的事迹,她們的高貴品質,正是後人所傳頌的地方。

     現在,“秦淮八豔”中最為人所知的要算李香君了。

    李香君跟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聯結在一起,孔尚任的《桃花扇》寫的就是她的故事。

    《桃花扇》面世後,幾百年來曆演不衰,成了中國戲曲史的經典之作。

    而李香君也因為《桃花扇》獲得永恒的生命。

     李香君是蘇州人。

    家道中落後,她流落秦淮河煙花青樓地,被名妓收留、教養。

    李香君生得嬌小玲珑,人稱“香扇墜”。

    她不但天資國色,還“性知書,俠骨慧眼,能鑒别人物。

    ”憑着出色的才情,她成為媚香樓的紅姑娘。

    十六歲,正是如花一樣的年齡,她認識了來南京貢院赴考的河南學子侯方域,才子佳人一見鐘情,如膠似漆,由此有了她跟侯方域的悲歡離合。

    侯方域是複社名士,他被奸人所害遠走揚州,李香君被迫嫁給權貴田仰。

    李香君雖為青樓女子,但是并不像杜牧所說的“商女不知亡國恨”,隻知醉生夢死。

    在國家危亡之際,她沒有貪圖富貴,她選擇忠誠于愛情。

    她誓死不從,一頭撞在牆上,以死明志。

    李香君鮮紅的熱血飛濺在侯方域送給她的定情信物——一把潔白的扇子上。

    好友楊龍友在血濺的扇子上畫出一朵血紅的桃花。

    李香君守着這把鮮血染成的桃花扇,苦苦等候情郎歸來。

     風煙滾滾浪淘盡,多少風流,多少寂寞,掩埋在曆史的塵埃中。

    在秦淮河畔,“秦淮八豔”中隻留下李香君的故居“媚香樓”,以及馬湘蘭的故居“孔雀庵”,供後人憑吊,發幽古之情。

     “媚香樓”是一幢木質結構的二層樓,離著名的王導謝安故居西一百米。

    門上挂着一個“媚香樓”的大匾。

    在一樓的大門口上,挂着“李香君故居陳列館”橫額,兩個紅燈籠高高挂。

    大門口有一對聯“俠骨興冰心,花容藏玉質”。

    這正是李香君花容月貌、冰清玉潔、忠貞剛烈的真實寫照。

    陳列館設有媚香樓故居展覽、書畫陳列室、扇文化展廳、轎廳、資料廳、古水門等。

    對全面了解李香君,了解明朝的民俗文化,很有意義。

     四 “秦淮畫舫”載我回到夫子廟泮池碼頭。

    我在镌刻有“重修夫子廟記”的石碑前凝視良久。

     1937年,對于南京人民來說,是史上最慘烈的民族悲痛。

    這一年發生了震驚中外、滅絕人性的“南京大屠殺”。

    喪心病狂的日本侵略者不但屠殺了幾十萬南京人民,還一把火燒毀了夫子廟等建築,妄想摧毀秦淮文化。

     夫子廟在痛哭。

     秦淮河在痛哭。

    由于曆史的原因,人為的破壞,秦淮河變成一條藏污納垢的黑水河,臭不可聞,行人紛紛掩鼻而逃。

    昔日的清波蕩漾,畫舫淩波,漿聲燈影,已成為曆史的故維紙,明日黃花。

     夫子廟有幸,秦淮河有幸。

    在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南京市政府開始重修夫子廟,恢複一批文物古迹,重建衆多旅遊景點;整治秦淮河,還世界一條“流動的河、美麗的河、繁華的河。

    ” 我作為普通遊客更有幸。

    看到了以夫子廟古建築群為中心、以秦淮河為紐帶的“十裡秦淮”風光帶的繁榮富庶。

    坐上絕迹多年的“秦淮畫舫”,沿着李白、杜牧、劉禹錫等詩人的足迹暢遊秦淮河,緬懷十裡秦淮昔日的榮衰,喜見六朝勝地眼前的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