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的秦淮河

關燈
長廊,一幅如詩的畫卷。

     坐在畫舫裡面,兩旁的古建築與現代化樓群不斷閃過,我的思緒也在曆史與現代中交錯。

     有人說“一條秦淮河,半部南京史”,這話并不誇張。

    秦淮河見證了南京的興盛與衰落,歡笑與淚水。

    每滴水都映着曆史的輝煌,每座橋都刻着曆史的傷痕。

    連我乘坐的“秦淮畫舫”,也裝滿了一船的曆史。

     我坐船遊過杭州的西湖,青島的膠州灣,無錫的太湖,香港的維多利亞港,泰國的湄南河等。

    沒有哪一處的曆史比秦淮河厚重,沒有哪一次遊覽心情像秦淮河水那樣沉甸甸。

     秦淮河,本名“龍藏浦”,是南京文化淵源之地,孕育了燦爛的秦淮文化,被譽為南京的“母親河”。

    秦淮河有内河和外河之分。

    我眼前的秦淮河,是貫穿南京城的内河。

     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在秦淮河畔築城。

    從六朝開始,這裡成了望族聚居之地。

    西晉後期,北方長期處于混戰中,民不聊生。

    處于風雨飄搖的晉王室隻好另擇佳地,南遷定都建邺,也就是今天的南京。

    他們想船遊秦淮河,可是當時秦淮河上行駛的船隻簡陋、狹小,又難以遮風擋雨。

    于是,他們對河上的交通工具進行改良。

    這就是秦淮畫舫的前身。

    從此,豪門貴族可以坐在寬敞的畫舫内,可一邊賞景,一邊飲酒品茗,酬謝唱和,附庸風雅。

    還可以欣賞“商女”莺歌燕舞。

    此時的秦淮河,佳麗雲集,醉生夢死,燕語聲聲,絲音袅袅,好不快樂。

    明清兩代,秦淮河的繁華富庶發展到鼎盛時期。

    “十裡秦淮,十裡珠簾”就是它的寫照。

    清人捧花生在《秦淮畫舫錄》對秦淮河一帶的風月佳話做了生動的記錄:“遊秦淮者,必資畫舫,在六朝時已然,今更益其華靡。

    頗黎之镫,水晶之,往來如織,照耀逾于白晝。

    兩岸珠簾印水,畫棟飛雲。

    衣香水香,鼓棹而過者,罔不目迷心醉。

    ” 秦淮河上的遊船、畫舫、歌妓,成了秦淮河上一道頗具風情的風景,吸引了衆多的騷人墨客雅士。

    他們到南京,必坐畫舫遊秦淮河。

    這些文人騷客,也給秦淮河留下傳頌千年的詩作。

     “煙籠寒水月籠紗,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人們提起秦淮河,就會想起晚唐詩人杜牧這首《泊秦淮》。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船過白鹭洲,讀起李白這首《登金陵鳳凰台》令人浮想聯翩。

     三 畫舫進入白鹭洲公園。

    在一座長長的木闆橋上站着幾個女子,她們穿紅着綠,婀娜多姿,顧盼生輝,各具風情,美麗動人。

    細一看,原來是曆史上有名的“秦淮八豔”的塑像。

     我一直在想,是人為,還是曆史開的玩笑,秦淮河兩岸,展現的是截然不同的文化。

    曆史的秦淮河,北岸是神聖的文教中心,儒家文化。

    南岸則是夜夜笙歌的青樓酒肆,留下了衆多撲朔迷離的“青樓文化”。

     在曆史的長河裡,曾有多少女子站在秦淮河邊,把她們洗掉的胭脂水粉倒進河水中,把秦淮河染得五彩缤紛;她們灑進秦淮河的嬌笑燕語,攪動了多少纏綿悱恻,連水草招搖的都是多情。

    時光把她們娉婷的身影投進秦淮河,拉成多少或怨或愛的詩詞,多少或深或淺的情緣,多少亦幻亦真的傳說。

     封建統治階級曆來有雙重審美标準,一方面看不起這些地位卑微的煙花女子,另一方面又喜歡她們的美貌才情。

    于是,秦淮河南岸自南朝以來,煙柳如雲,繁榮娼盛。

    也幾起幾落。

    曆史的車輪進入明朝,朱元璋制定官妓制度,建立富樂院,把娼妓文化推向高潮。

    在秦淮河畔長橋一帶,專門設有教坊,供她們學習琴棋書畫、詩書禮儀、音樂舞蹈等。

    還有考核,選秀。

    相貌出衆、才藝出色的女子在選秀中就會脫穎而出。

    被選中的佳麗送到宮廷、貴族豪門,供皇家貴族娛樂。

    落選的女子,被送進秦淮河各色青樓中。

     像十年寒窗苦讀的學子希望高中狀元一樣,很多煙花女子都希望被選進皇家貴族。

    所以在選秀中,她們拿出十八武藝,大展才情。

    于是,秦淮河兩岸出現這樣的景觀:北岸學子拼學業,希望高中狀元一舉成名天下知,光宗耀祖神氣清;南岸“煙柳”拼才貌,進入富貴人家享榮華。

    這個富有風情的“長橋選秀”,成了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