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訪萬松書院

關燈
一 去年初春,我到杭州。

    從蕭山機場下飛機,坐出租車經過萬松書院時,司機告訴我這是梁祝同窗共讀三年的地方。

    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我早已耳熟能詳。

    沒想到他們結緣的地方就在眼前。

    當時,我就很想進入書院看看。

    可是因為趕時間,最終沒有進入。

    後來在杭州的幾天,忙着辦事,遊其他景點,萬松書院就這樣被錯過。

     今年秋天到杭州,心想着一定要補上這一課。

     這天,尋訪戴望舒故居後,天又開始下雨。

    都說江南秋雨綿綿,可這天的秋雨滂沱如注。

    雖然下着大雨,我沒有停下來的意思。

    我讓陪同我的老陳直接開車去萬松書院。

    老陳說,萬松書院少人去呢,也沒什麼好看,天又下着雨,不如去西湖。

     我說,等會再去西湖,現在先去萬松書院。

    老陳當然不知道,我錯過了去年的萬松書院,今日的萬松書院無論如何都不能錯過了。

    杭州,我還能來多少次呢?江南,再見時還會是雨霧迷茫、柳綠花紅嗎?每個人都不知下一站會是怎樣的情形,有怎樣的風景。

    就如當年,梁山伯與祝英台在萬松書院結良緣,有誰知一對有情人難成眷屬? 萬松書院位于西湖南緣鳳凰山萬松嶺。

    車子在萬松書院側邊的一個停車場停下,我們打着雨傘走路到書院。

    伴随着一路風和雨,我們走到書院正大門——萬松門。

    門口前面的牆上有一大幅灰白色浮雕,中間雕刻的是,梁山伯與祝英台當年在萬松書院同窗共讀的場景。

     西湖周圍唯一以書院文化為主體的文化公園就是萬松書院。

    遊萬松書院,遊的是人文景觀,是文化,不像西湖有那麼多醉人的自然景觀,湖光山色。

    萬松書院有兩條文化主線:明為“明清知名學府”,暗為“梁祝愛情之地”。

    景區在布局上也是按這兩條主線設計。

    走在萬松書院,既可以了解書院的曆史,感受書院的文化氣息,還可以徉徜在梁祝散着書香的愛情故事。

     進入萬松門,在碎石山道兩旁,草坪如茵,樹木蒼郁。

    松樹、香樟、銀杏、沙樸、楓香等,如雲似蓋。

    經過秋雨的洗禮,草更碧,樹更綠,滿眼碧綠,賞心悅目。

    草坪上,豎立着周敦頤、張載、程颢、程頤、朱熹等對中國書院文化有較大影響的名人塑像。

     二 走到小道盡頭,便是萬松書院。

     萬松書院依山而建,建築以明代風格為主,從下到上有三進。

    主體建築是三座呈“品”字型排列的牌坊,寓意為“做人要有人品,為官要有官品”。

    在“才”與“品”上,古人更推崇“品”。

    “品”體現一個人的思想修養,為人處世的的準則。

    一個人如果無才,尚可以原諒;但如果無品,則難以饒恕。

    牌坊的背面分别刻着“太和元氣”、“道冠古今”和“德侔天地”,這些是對孔子的思想、貢獻和主張等的歌頌、贊賞。

     “品”字石坊成了萬松書院的标志性建築。

    在它的左邊,有一半圓形的水池,叫泮池。

    因其形狀似一彎月,故又叫“月河”。

    泮宮是中國最早的學府的名稱。

    泮宮建有泮池,學生跨過了泮橋才算正式入學。

     萬松書院曆史悠久,建于唐貞元年間。

    不過那時還不是書院,而是一座寺院,叫報恩寺。

    白居易和蘇東坡,先後在杭州任地方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