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雨巷”
關燈
小
中
大
一
講中國現代詩歌,戴望舒的《雨巷》是繞不過的坎。
戴望舒以一首《雨巷》而揚名,獲得“雨巷詩人”的美譽。
而《雨巷》成為中國現代象征派詩歌的代表,至今仍吟詠不衰,還被編成舞蹈劇。
戴望舒生于杭州,《雨巷》的“原型”正是戴望舒故居那條巷子。
因為喜歡戴望舒的《雨巷》,到了杭州,我馬上想到尋找戴望舒的故居,詩人的“雨巷”。
第一次到杭州,正是煙雨朦胧的早春二月。
在雨中,我走到一條舊巷子,有人告訴我這就戴望舒的“雨巷”,我以為這就是丁香姑娘撐着油紙傘獨行的雨巷。
我暗自慶幸,第一次來江南就遇到江南煙雨,又見到戴望舒所寫的雨巷。
後來才知道不是戴望舒的故居。
我問了在杭州的文友,是否去過戴望舒的故居?他們都說沒去過,甚至反問我戴望舒故居真的是杭州嗎? 連杭州人都不知道戴望舒的故居! 今年秋天到杭州,我打算再次去尋找戴望舒的故居。
我詢問旅行社的業務經理,他跟我同姓,一個中年人。
他說他在杭州旅遊業工作十多年了,從來沒聽說過戴望舒的故居。
在杭州也沒有人向他打聽過,我是第一個。
他很熱情地打電話問同行,戴望舒的故居在哪兒?一連打了十來個電話都沒有人知道在哪裡。
我很納悶:大名鼎鼎的戴望舒,杭州人居然沒有人知道他的故居,這是怎麼回事? 我想到網絡,上網查尋,終于看到這樣的文字:“位于大塔兒巷,建于民國初年,屬粉牆黛瓦、泥壁木窗的中式裡弄樓房。
為著名詩人戴望舒故居,著名詩篇《雨巷》之原型。
詩中的雨巷有大塔兒巷的影子,小巷的幽靜悠長和略帶憂郁的氣質給了童年、少年和青年都在此生活的戴望舒以創作的靈感。
現為民居。
” 十分鐘後,老陳喜滋滋地告訴我,他打聽到大塔兒巷在哪兒了,但他也沒去過那裡。
他說我很特别,居然為了一首詩而去尋找詩人的故居。
他自告奮勇開車帶我去找,他也想看看我說的那個“雨巷”到底是怎麼樣。
作為搞旅遊的人,這樣的尋找對我對他都有幫助。
我同意了。
車子進到一條大道。
這一帶是民居,很普通,也有點亂。
像是鄉鎮,而不像大城市。
道路一旁是商鋪,東西都擺到門口賣了。
路的另一旁停着車子。
這條路本來就不寬,人來人往,就更逼仄了。
老陳把車也停在路旁。
一個中年婦女坐在門口揀菜,我熱情地上前問戴望舒的故居在哪裡?她擡頭望了我一眼,反問我戴望舒是誰?我找他有什麼事?我哭笑不得,耐着性子解釋:戴望舒,中國現代著名的詩人,杭州人,他寫的《雨巷》很有名,詩中的“雨巷”就是以他家那條巷子為原型。
女人表情有點疑惑,還有點不屑。
我知道自己是對牛彈琴了,忙說聲不好意思打擾了。
後又一連問幾個人,都搖頭說不知道。
一個老人躺在椅子上,戴着老花眼鏡,正在看書。
我想他應該知道戴望舒。
我上前向老人打聽。
果然,他有聽說過戴望舒的名字,但好像知道的不多。
他叫我走到這條路的盡頭,再往左拐就見到一條巷子,具體哪家是故居,他也不清楚。
我沿着他指的方向往前走。
這一帶顯得很吵嘈,施工機器的轟鳴聲響個不停,還有一家正在拆房子,灰塵滾滾。
這跟我想象中的“雨巷”相差太遠。
老陳停好車子,陪我一起尋找。
二 我們終于找到大塔兒巷,是一家寺院,叫“覺苑寺”。
戴望舒的故居怎麼變成寺院了呢?難道我們弄錯了?在巷子裡,我們問了幾個人,有的愛理不理,有的說不清楚。
寺院門口站着一個胖乎乎的中年男人,我向他打聽,他問我們幹什麼的?那神情顯得很警惕。
我告訴他我尋找戴望舒故居的原因,隻是因為一首詩,一個夢,一種情結。
他立即變得不屑起來。
也許在他眼裡,我這樣的尋找不是發神經,就是吃飽了撐的沒事找事。
他哪裡明白圓夢的過程,就是快樂的積聚。
這裡的确有一條長長的窄巷,古舊的路面用水泥鋪就,而不是青石闆,沒有那種平平仄仄的韻味。
這條巷子大概有
戴望舒以一首《雨巷》而揚名,獲得“雨巷詩人”的美譽。
而《雨巷》成為中國現代象征派詩歌的代表,至今仍吟詠不衰,還被編成舞蹈劇。
戴望舒生于杭州,《雨巷》的“原型”正是戴望舒故居那條巷子。
因為喜歡戴望舒的《雨巷》,到了杭州,我馬上想到尋找戴望舒的故居,詩人的“雨巷”。
第一次到杭州,正是煙雨朦胧的早春二月。
在雨中,我走到一條舊巷子,有人告訴我這就戴望舒的“雨巷”,我以為這就是丁香姑娘撐着油紙傘獨行的雨巷。
我暗自慶幸,第一次來江南就遇到江南煙雨,又見到戴望舒所寫的雨巷。
後來才知道不是戴望舒的故居。
我問了在杭州的文友,是否去過戴望舒的故居?他們都說沒去過,甚至反問我戴望舒故居真的是杭州嗎? 連杭州人都不知道戴望舒的故居! 今年秋天到杭州,我打算再次去尋找戴望舒的故居。
我詢問旅行社的業務經理,他跟我同姓,一個中年人。
他說他在杭州旅遊業工作十多年了,從來沒聽說過戴望舒的故居。
在杭州也沒有人向他打聽過,我是第一個。
他很熱情地打電話問同行,戴望舒的故居在哪兒?一連打了十來個電話都沒有人知道在哪裡。
我很納悶:大名鼎鼎的戴望舒,杭州人居然沒有人知道他的故居,這是怎麼回事? 我想到網絡,上網查尋,終于看到這樣的文字:“位于大塔兒巷,建于民國初年,屬粉牆黛瓦、泥壁木窗的中式裡弄樓房。
為著名詩人戴望舒故居,著名詩篇《雨巷》之原型。
詩中的雨巷有大塔兒巷的影子,小巷的幽靜悠長和略帶憂郁的氣質給了童年、少年和青年都在此生活的戴望舒以創作的靈感。
現為民居。
” 十分鐘後,老陳喜滋滋地告訴我,他打聽到大塔兒巷在哪兒了,但他也沒去過那裡。
他說我很特别,居然為了一首詩而去尋找詩人的故居。
他自告奮勇開車帶我去找,他也想看看我說的那個“雨巷”到底是怎麼樣。
作為搞旅遊的人,這樣的尋找對我對他都有幫助。
我同意了。
車子進到一條大道。
這一帶是民居,很普通,也有點亂。
像是鄉鎮,而不像大城市。
道路一旁是商鋪,東西都擺到門口賣了。
路的另一旁停着車子。
這條路本來就不寬,人來人往,就更逼仄了。
老陳把車也停在路旁。
一個中年婦女坐在門口揀菜,我熱情地上前問戴望舒的故居在哪裡?她擡頭望了我一眼,反問我戴望舒是誰?我找他有什麼事?我哭笑不得,耐着性子解釋:戴望舒,中國現代著名的詩人,杭州人,他寫的《雨巷》很有名,詩中的“雨巷”就是以他家那條巷子為原型。
女人表情有點疑惑,還有點不屑。
我知道自己是對牛彈琴了,忙說聲不好意思打擾了。
後又一連問幾個人,都搖頭說不知道。
一個老人躺在椅子上,戴着老花眼鏡,正在看書。
我想他應該知道戴望舒。
我上前向老人打聽。
果然,他有聽說過戴望舒的名字,但好像知道的不多。
他叫我走到這條路的盡頭,再往左拐就見到一條巷子,具體哪家是故居,他也不清楚。
我沿着他指的方向往前走。
這一帶顯得很吵嘈,施工機器的轟鳴聲響個不停,還有一家正在拆房子,灰塵滾滾。
這跟我想象中的“雨巷”相差太遠。
老陳停好車子,陪我一起尋找。
二 我們終于找到大塔兒巷,是一家寺院,叫“覺苑寺”。
戴望舒的故居怎麼變成寺院了呢?難道我們弄錯了?在巷子裡,我們問了幾個人,有的愛理不理,有的說不清楚。
寺院門口站着一個胖乎乎的中年男人,我向他打聽,他問我們幹什麼的?那神情顯得很警惕。
我告訴他我尋找戴望舒故居的原因,隻是因為一首詩,一個夢,一種情結。
他立即變得不屑起來。
也許在他眼裡,我這樣的尋找不是發神經,就是吃飽了撐的沒事找事。
他哪裡明白圓夢的過程,就是快樂的積聚。
這裡的确有一條長長的窄巷,古舊的路面用水泥鋪就,而不是青石闆,沒有那種平平仄仄的韻味。
這條巷子大概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