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雨巷”
關燈
小
中
大
二百米長,兩米寬。
我們沿着這條窄窄的路往前走,走到盡頭往左又是一條巷子,這條巷子更加狹窄了,像我這樣不胖不瘦的人一個人走比較合适,兩個人并排走就很逼仄。
我想起在青島尋訪文化名人故居的過程。
青島是一個隻有一百多年曆史的年輕城市,文化底蘊無法跟北京、杭州、南京等城市相比。
城市需要文化底蘊來支撐。
文化名人是一個城市的财富,使城市散發出濃郁的文化氣息,提高城市的文化品味。
所以青島人十分重視文化資源的保護,專門修繕文化名人故居。
在每個文化名人故居門口挂着牌子,在旅遊地圖上有标示。
因此,尋訪曆史文化名人故居者一目了然,手持一張地圖就可以找到。
可是在杭州尋找戴望舒的故居不像在青島那樣方便。
我隻好又拿出手機上網查閱,終于查到這樣的文字:“詩人戴望舒先生在浙江杭州的故居大塔兒巷,東起皮市巷南段,西至下華光巷,全長156米。
宋時巷裡有‘覺苑寺’,寺中有塔曰‘城心塔’,大概是位于郡城中心之意。
巷以塔名。
1966年改名為燈塔巷,1981年恢複舊名。
” 按照這段文字,戴望舒的故居就在這條巷子,但到底哪家是戴望舒的故居呢?沒有明确的标志物,也沒有人給我們明确的答案。
我決定不再問哪家是戴望舒故居。
我已在戴望舒的“雨巷”了。
陰沉的天早已下起小雨,幸好我帶着雨傘。
我撐開花布傘,而不是丁香姑娘的油紙傘。
我覺得老天爺待我不薄,知道我來尋找“雨巷”,特意派來風,遣來雨,給我布置背景,營造氣氛,讓我走進《雨巷》的意境。
雨巷是戴望舒的雨巷,這個雨巷走過像丁香般的姑娘,那姑娘結着愁怨,向他走來,又遠他而去。
就像那些夢來了又走了,給年輕的詩人留下一巷的愁緒。
三 《雨巷》寫于1927年,正是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之時,年輕的戴望舒苦悶抑郁,他希望逢着一個丁香般的姑娘,跟他踏着平平仄仄的青石闆,一起走過長長的雨巷,走進明媚的世界。
可是,他沒有如願,雨巷隻是他一個人的雨巷,沒有丁香般的姑娘為他撐着油紙傘,雨巷隻有他颀長而孤獨的身影。
這雨巷是如此的寂廖,這現實是如此的無奈。
如果說在《雨巷》這首詩中,詩人寫的是夢的破滅,交織着失望和希望、幻滅和追求的雙重情調,它是一種象征意義,那麼戴望舒的初戀就是現實版的“雨巷”。
情窦初開的詩人愛上了同學施蟄存的妹妹。
可是施妹妹對詩人并沒有愛戀之情,她隻當他是哥哥的同學。
戴望舒并沒有因為施妹妹的漠然而熄滅愛的火焰。
相反,愛之星火越燃越烈,變成一團熊熊燃燒的烈火。
詩人燒瘦了自己,卻打動不了伊人的芳心。
丁香般的夢再一次破滅了,他要從高樓俯沖下去告别這不如意的人生。
也許是詩人的癡情打動伊人,也許是他的慘烈讓伊人害怕,施妹妹接受了詩人,并很快訂了婚。
但施妹妹要詩人到國外留學,有能力養家糊口了再結婚。
為了愛情,為了未來的幸福,貧困交加的詩人遠渡重洋到法國留學。
這期間,詩人隐約聽到伊人情變的消息,可是他堅信愛情,堅信誓言。
他是至情至性的人,他堅信愛情固如雨巷的青石闆。
他年少時日夜走過的雨巷,青石闆依然堅固如初,隻是伊人不再是初見時的模樣,愛情的天空變了顔色。
詩人以一記響亮的耳光,給八年的苦戀劃了句号。
此後,詩人的兩段婚姻留下三個女兒。
新中國的鐘聲敲響的第二年,詩人永遠離開了他的雨巷。
巷子依舊在,隻是再也沒有當年那個追夢的詩人。
“雨巷詩人”到天國尋找他的“丁香姑娘”了。
他留下的《雨巷》,他詩中的“丁香姑娘”,還有那條“雨巷”,永遠留在讀者心中。
秋雨依然綿綿不斷,老陳站在一屋檐下避雨。
巷子太窄,雨傘太小,我獨自撐着雨傘走在雨中的窄巷,徘徊在戴望舒的“雨巷”,感受丁香姑娘的愁緒。
偶爾有幾把雨傘從我身旁飄過,那是時髦的現代女子,而不是丁香姑娘。
丁香姑娘隻在凄美的詩中,在淡淡的憂愁中。
我們沿着這條窄窄的路往前走,走到盡頭往左又是一條巷子,這條巷子更加狹窄了,像我這樣不胖不瘦的人一個人走比較合适,兩個人并排走就很逼仄。
我想起在青島尋訪文化名人故居的過程。
青島是一個隻有一百多年曆史的年輕城市,文化底蘊無法跟北京、杭州、南京等城市相比。
城市需要文化底蘊來支撐。
文化名人是一個城市的财富,使城市散發出濃郁的文化氣息,提高城市的文化品味。
所以青島人十分重視文化資源的保護,專門修繕文化名人故居。
在每個文化名人故居門口挂着牌子,在旅遊地圖上有标示。
因此,尋訪曆史文化名人故居者一目了然,手持一張地圖就可以找到。
可是在杭州尋找戴望舒的故居不像在青島那樣方便。
我隻好又拿出手機上網查閱,終于查到這樣的文字:“詩人戴望舒先生在浙江杭州的故居大塔兒巷,東起皮市巷南段,西至下華光巷,全長156米。
宋時巷裡有‘覺苑寺’,寺中有塔曰‘城心塔’,大概是位于郡城中心之意。
巷以塔名。
1966年改名為燈塔巷,1981年恢複舊名。
” 按照這段文字,戴望舒的故居就在這條巷子,但到底哪家是戴望舒的故居呢?沒有明确的标志物,也沒有人給我們明确的答案。
我決定不再問哪家是戴望舒故居。
我已在戴望舒的“雨巷”了。
陰沉的天早已下起小雨,幸好我帶着雨傘。
我撐開花布傘,而不是丁香姑娘的油紙傘。
我覺得老天爺待我不薄,知道我來尋找“雨巷”,特意派來風,遣來雨,給我布置背景,營造氣氛,讓我走進《雨巷》的意境。
雨巷是戴望舒的雨巷,這個雨巷走過像丁香般的姑娘,那姑娘結着愁怨,向他走來,又遠他而去。
就像那些夢來了又走了,給年輕的詩人留下一巷的愁緒。
三 《雨巷》寫于1927年,正是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之時,年輕的戴望舒苦悶抑郁,他希望逢着一個丁香般的姑娘,跟他踏着平平仄仄的青石闆,一起走過長長的雨巷,走進明媚的世界。
可是,他沒有如願,雨巷隻是他一個人的雨巷,沒有丁香般的姑娘為他撐着油紙傘,雨巷隻有他颀長而孤獨的身影。
這雨巷是如此的寂廖,這現實是如此的無奈。
如果說在《雨巷》這首詩中,詩人寫的是夢的破滅,交織着失望和希望、幻滅和追求的雙重情調,它是一種象征意義,那麼戴望舒的初戀就是現實版的“雨巷”。
情窦初開的詩人愛上了同學施蟄存的妹妹。
可是施妹妹對詩人并沒有愛戀之情,她隻當他是哥哥的同學。
戴望舒并沒有因為施妹妹的漠然而熄滅愛的火焰。
相反,愛之星火越燃越烈,變成一團熊熊燃燒的烈火。
詩人燒瘦了自己,卻打動不了伊人的芳心。
丁香般的夢再一次破滅了,他要從高樓俯沖下去告别這不如意的人生。
也許是詩人的癡情打動伊人,也許是他的慘烈讓伊人害怕,施妹妹接受了詩人,并很快訂了婚。
但施妹妹要詩人到國外留學,有能力養家糊口了再結婚。
為了愛情,為了未來的幸福,貧困交加的詩人遠渡重洋到法國留學。
這期間,詩人隐約聽到伊人情變的消息,可是他堅信愛情,堅信誓言。
他是至情至性的人,他堅信愛情固如雨巷的青石闆。
他年少時日夜走過的雨巷,青石闆依然堅固如初,隻是伊人不再是初見時的模樣,愛情的天空變了顔色。
詩人以一記響亮的耳光,給八年的苦戀劃了句号。
此後,詩人的兩段婚姻留下三個女兒。
新中國的鐘聲敲響的第二年,詩人永遠離開了他的雨巷。
巷子依舊在,隻是再也沒有當年那個追夢的詩人。
“雨巷詩人”到天國尋找他的“丁香姑娘”了。
他留下的《雨巷》,他詩中的“丁香姑娘”,還有那條“雨巷”,永遠留在讀者心中。
秋雨依然綿綿不斷,老陳站在一屋檐下避雨。
巷子太窄,雨傘太小,我獨自撐着雨傘走在雨中的窄巷,徘徊在戴望舒的“雨巷”,感受丁香姑娘的愁緒。
偶爾有幾把雨傘從我身旁飄過,那是時髦的現代女子,而不是丁香姑娘。
丁香姑娘隻在凄美的詩中,在淡淡的憂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