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 舞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章老八雜
丢丢的水果鋪,是老八雜的一葉肺。
而老八雜,卻是哈爾濱的一截糜爛的盲腸,不切不行了。
上世紀初,中東鐵路就像一條橫跨歐亞大陸的彩虹,把那個“松花江畔三五漁人,舟子萃居一處”的蕭瑟寒村照亮了。
俄僑大批湧入,商鋪一家家地聳起肩膀,哈爾濱開埠了,街市繁榮起來。
俄國人不僅帶來了西餐和“短袖旗袍、筒式氈帽、平底斷腰鞋”的服飾風尚,還将街名賦予了鮮明的俄國色彩,譬如“地包頭道街”“霍爾瓦特大街”“哥薩克街”等等。
其中,“八雜市”和“新八雜市”就是其中的街名。
“八雜市”,是俄語“集市”的音譯,與它沾了邊的街,莫不是市井中最喧鬧、雜亂之處。
解放後,這些老街名就像黑夜盡頭的星星一樣一顫一顫地消失了,但它們的影響還在,“老八雜”的出現就是一個例證。
老八雜不是街名,而是一處棚戶區的名字。
這是一帶狹長的房屋,有三十多座,住着百餘戶人家。
房子是青磚的平房和二層的木屋,大約有七八十年的曆史。
它們倚着南崗的馬家溝河,錯落着排布開來,遠遠一望,像是一縷飄拂在暮色中的炊煙。
這兒原來叫四輔裡,隻因它蕪雜而喧鬧,住的又多是引車賣漿之流,有閱曆的人說它像“八雜市”。
因有過“八雜市”和“新八雜市”,人們就叫它“老八雜市”。
不過綴在後面的“市”字有些拗口,時間久了,它就像蟬身上的殼一樣無聲無息地蛻去了,演變成為“老八雜”。
别看老八雜是暗淡的,破敗的,它的背後,卻是近二十年城市建設中新起的幢幢高樓。
樓體外牆有粉有黃,有紅有藍,好像老八雜背後捕着的五彩的翎毛。
老八雜的清晨比别處的來得要早。
無論冬夏,淩晨四五點鐘,那些賣早點的、掃大街的、開公交車的、賣報的、拾廢品的、開煙鋪的、修鞋的、打零工的,紛紛從家裡出來了。
他們穿着粗布衣服,打着呵欠,開始了一天的勞作。
到了夜晚,他們會帶着一身的汗味,步态疲憊地回家。
别看他們辛勞,他們卻是快樂的,這從入夜飄蕩在老八雜的歌聲中可以深切地感悟得到。
做體力活兒的男人,大都喜歡在晚上喝上幾口酒。
若是住在别處的男人,喝了酒也就悶着頭回家了,但住在老八雜的男人卻不一樣,他們一旦從霓虹閃爍的主街走到這片燈火闌珊處,腳一落到“雨天一街泥、晴天滿街土”的老八雜的土地,那份溫暖感立刻使他們變得放縱起來,他們會放開歌喉,無所顧忌地唱起來。
老八雜的女人,往往從那兒高一陣低一陣的歌聲中就能分辨出那是誰家的男人回來了,而提前把門打開。
男人酒後的歌,由于脾性的不同,其風貌也是不一樣的。
修鞋的老李,喜歡底氣十足地拖長腔,好像在跟人炫耀他健旺的肺;賣煎餅的吳懷張,愛哼短調。
做瓦工的尚活泉,唱上一句就要打上一聲口哨,就好像他砌上一塊磚必得蘸上一抹水泥一樣;開報刊亭的王來貴,對歌詞的記憶比旋律要精準,他唱的歌聽來就像說快闆書了。
老八雜的人清貧而知足地活着,它背後那些高檔住宅小區卻把它當成了眼皮底下的一個乞丐,怎麼看都不順眼。
春天的哈爾濱風沙較大,大風往往把老八雜屋頂老化了的油毛氈和院落中的一些廢品刮起,空中飛舞着白色的塑料袋、黑色的油毛氈和土黃色的紙盒,它們就像一條條多嘴的舌頭,在喋喋不休地說着什麼。
樹靜風止時,它們鼓噪夠了,閉了嘴巴,紛紛落入馬家溝河中。
于是,那些沿河而行的人,就會看見哈爾濱這條幾近幹涸的内河上,一帶垃圾緩緩地穿城而過,确實大煞風景。
老八雜除了在風天會向城市飄散垃圾,它還會增加空氣的污染度。
由于這裡沒有采暖設施,到了冬天,家家戶戶都要燒煤取暖,煙囪裡噴出一團團的煤煙,逢了氣壓低的日子,這些鉛色的煙塵聚集在一起,嗆得人直咳嗽,好像盤旋在空中的一群黑壓壓的烏鴉。
還有,由于電線的老化,這裡火災頻仍,而老八雜的街巷大都逼仄,消防車出入困難,一旦大火連成一片,後果不堪設想。
改造老八雜,勢在必行了。
政府經過多次論證,下決心要治理這處城市的病竈了。
工程立項後,實力雄厚的龍飄集團取得了對老八雜的開發權。
丁香花開的時節,他們就派人來對現有住戶的住房面積進行實地測量,并将動遷補貼的标準公示出來。
如果不回遷,按照每平方米兩千五百元的标準進行補償;如果回遷,每平方米要交納四百元的小區“增容費”。
這“增容費”包括小區會所、花園、遊泳館及車庫等設施所投入的費用。
也就是說,将來你若想在老八雜生活,即便是住原有的房屋面積,每戶至少也要交納兩到三萬元,人們對此牢騷滿腹。
賣燒餅的張老漢說:“我住舊房子住服帖了,不想挪窩!啊,我進了鳥籠子,被他們給吊在半空了,還得倒貼錢給他們,我瘋了?" 開發商設計的住房是沿馬家溝河的四幢高樓,波浪形散開,兩座三十層高,另兩座二十八層高。
在高層住宅之間,有三層的會所和兩層的遊泳館。
其餘的地方種花種草,設置健身器材。
尚活泉說:“我天天在外出苦力,晚上回家時腿都軟了,連爬到老婆身上取樂兒都費勁,那些健身器材,誰他媽用啊!" 王來貴說:“這地段的房價如今漲到四千塊一個平方了,他們才給我們兩千五,這不足打發叫花子嗎?四棟高樓,我們老戶回遷時住的又都是小間,一百多戶連一棟樓都使不了,他們能賣三棟大樓,得賺多少錢啊!名義上是給我們改善條件,其實他們是靠我們的地皮發橫财,咱們可不能上當啊。
" 人們七嘴八舌地議論着,大都是不想動遷。
不想動遷的理由,五花八門。
有人嫌住在高樓裡不接地氣,人會生病;有人嫌自家賴以為生的架子車沒處擱,耽誤生計;有人嫌晚上歸來時不能随心所欲地唱歌了,生活沒了滋味;還有人嫌坐電梯頭暈,等于天天踩在雲彩上,不會再有好胃口了。
動遷通知在六月份就張貼出來了,限老八雜的人在七月底以前,必須遷出。
但大家不為所動,一如既往地過着日子。
掌鞋的,依然安然坐在街角埋頭做着修修補補的活計;做魚腸粥的,依然用三輪車蹬着滿桶香噴噴的粥,正午時到鬧市區的寫字樓前招攬生意;攤煎餅的,也依然在院子裡支着黑鐵鏊子,就着微紅的炭火,攤起一摞煎餅,拿到夜市去賣。
老八雜的人,但凡遇見難事,都愛湊到丢丢那兒請她拿個主意,雖說她是個女人,卻是老八雜人的主心骨。
丢丢四十出頭,長脖子,瓜子臉,細眯的小眼睛,喜歡戴耳環和梳發髻。
喝松花江水長大的女孩,大都有着高挑的身材,丢丢便是。
她有一米七,雙腿修長。
有的人腿長,但不勻稱,可丢丢不是。
她的小腿圓潤,大腿結實卻不乏柔美,似乎你擺到她面前一雙舞鞋,她就能踮起腳尖,輕盈地起舞。
丢丢有着男人一樣的劍眉,可以看出她性格的淩厲和豪爽;她又有着敦厚的嘴唇,讓人能感覺到她為人的厚道。
老八雜那些暗淡破舊的房子,據說是舊哈爾濱的“馬市”。
那時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馬車,夏天是四輪馬車,冬季是馬拉雪橇,所以經營馬匹的人很多,“馬市”也就興起了。
那時的“馬市”,相當于現在的“車行”吧。
“馬市”在,就有養馬人。
有了養馬人,就要有娛樂。
老八雜現存的半座米黃色的小樓,過去就是舞場,是一個俄國商人開的。
它位于老八雜的腹地,主人就是丢丢。
這樓是磚木結構的,二層,解放前的一場火,将房子燒掉一半,所以它是幢殘樓。
活下來的房屋共有四間,樓下一大一小,大間是當年的舞場,小間是門房。
樓上的兩間一般大,是卧室。
房屋舉架高,圓券高窗,對開的包皮門,螺旋式木樓梯。
屋檐下有雲紋和花紋的淺浮雕,門楣處是鋸齒形的木裝飾,外牆凹凸有緻,有強烈的光影效果。
樓的設計不僅美觀,而且實用。
樓上有拱形曬台,樓下有壁爐和通向二樓的火牆,上下均有一個小衛生間。
最搶眼的,是樓下的三根雕花廊柱,呈品字形。
老輩人說,有些舞女跳暈了,喜歡環抱着廊柱,歇上一刻。
所以廊柱散發出的那股淡淡的木香氣,被人說成是舞女身上遺留下的脂粉氣。
此外,底層還有一個陰涼的地窖,成了丢丢家天然的大冰箱。
老八雜的人,都叫它“半月樓”。
說是這幢米黃色的小樓原本該是老八雜的一輪明月,它失了半面身子,隻能是月色微明的半月了。
半月樓前有一片高大的丁香樹,春季,暖風裹挾着花香,給老八雜的人帶來蜜月般的氣息。
被大火缭繞過的那面黑黢黢的山牆下種了藤蘿,褐色的莖兒背負着紛披的綠葉,爬了滿牆,生機遮掩了傷痕。
半月樓的老主人,是齊如雲。
五十年代,她是哈爾濱一家勞保用品廠的工人,專事縫紉,做工作服、套袖、護膝、手套、鞋墊等。
齊如雲不漂亮,但她膚色白皙,身材俊美。
好的膚色和身材,天生就是女人的一雙“招風耳”,她也因此比那些面容姣好的女人要引人注目和耐人尋味。
五十年代中期,蘇聯專家陸續來到哈爾濱,進行十三個重點工程的援建。
譬如哈爾濱汽輪機廠、東北輕合金廠、哈爾濱鍋爐廠、哈爾濱量具刃具廠等。
那時候的報紙和電台,常有關于蘇聯專家的介紹和報道。
齊如雲在工歇時,喜歡到單位的閱覽室看報。
每每看到蘇聯專家的照片,她會慨歎着對同事說:“他們長得可真英俊啊!"所以當一九五六年的夏季,單位通知她去參加一個與蘇聯專家聯歡的舞會,齊如雲激動極了。
齊如雲是廠裡的文藝骨幹,她的舞跳得特别好。
那天她穿着一條蛋青色的連衣裙,梳着兩條油光光的大辮子,是舞池中最美的一隻蝴蝶。
那次舞會歸來,單位的女工都很羨慕地圍在齊如雲身邊,問她舞會去了多少人,舞池多大,燈是什麼顔色的,哪個蘇聯專家最好看?齊如雲似乎有些失落,她淡淡地說一共有二十幾個蘇聯專家,個個都是大個子,高鼻梁,分不清張三李四。
舞池有籃球場那麼大。
最讨厭的是燈,中央的水晶吊燈沒有開,隻亮着幾盞壁燈,比蠟燭的光還微弱,沒魂兒似的。
而且,跳到最後,停了二十分鐘電,舞場黑漆漆的,可她們這些舞伴,還得被人牽着手跳舞。
那年夏末,齊如雲突然結婚了,嫁給了肉聯廠的灌腸工李文江。
不過他們的婚姻隻維系了兩年,齊如雲在五七年丁香花開的時節,生下一個男孩。
這男孩雖然是黑眼珠,但眼凹着,而且黃頭發,白皮膚,高鼻梁,把李文江氣瘋了。
他受不了這侮辱,揪着齊如雲的辮子,審她這小妖怪是誰的?他發誓要用菜刀剁碎那匹撒種的“大洋馬”,把他灌進香腸,熏好了下酒,然後再休了齊如雲,用水盆浸死那個小東西!可齊如雲對孩子的來曆守口如瓶。
李文江便告到齊如雲的廠子裡,說是八國聯軍都滾蛋了,自己生活在新社會,卻做了洋人的王八,咽不下這口氣,請組織幫助他找到元兇! 齊如雲坐滿月子,剛一上班,等待她的是領導的談話和女工們不屑的目光。
對組織的談話,她提交了一份書面材料,說是有一天下夜班回家,路燈熄滅了,她走到一處僻靜的街角,突然閃出一個黑影,把她給強奸了。
由于天黑,她根本沒有看清那個男人的臉。
李文江得到這個答複後,更加變本加厲地折磨齊如雲,讓她站着吃飯,坐着睡覺,不能喝開水,不能用溫水洗腳。
他一天到晚地吼:“我就不相信,誰搞了你,你會不知道!撒謊,撒謊啊。
洋人身上有膻味,這樣的公羊爬到你身上,你他媽的還聞不出來?" 在廠裡,齊如雲依然氣定神凝地坐在縫紉機前,不懼女工們投向她的冰冷的目光,安心做着活計。
怕李文江真的會對孩子下手,她把他送到了雙城的親戚家。
剛開始的時候,她給孩子報戶口時填的名字是“李寬”,被李文江知道了,他拎着戶口簿,沖到派出所,罵戶籍警:“一個小洋鬼子,他憑什麼随我的姓啊!你們這幫賣國奴!"沒辦法,齊如雲隻得讓孩子随自己姓,給他起名"齊耶夫"。
李文江依據"耶夫"二字,判定孩子的生身之父是蘇聯人。
他說:"原來是個老毛子搞了你,養活了個二毛子!" 李文江磨刀霍霍,費盡心機地在哈爾濱尋找名字中有“耶夫”字樣的蘇聯人。
就在此時,他聽說了齊如雲與援建的蘇聯專家跳舞的事情,便縮小了包圍圈,泡了兩天圖書館,在舊報紙中搜尋專家的名字,結果令他大失所望。
就他所查到的,名字中帶“夫”字的倒不少,但不是“諾夫”“托夫”,就是“佐夫”“可夫”,沒有一個“耶夫”。
這就好像是撒了一片大網,打上來的魚沒一條是自己想要的,讓他懊惱。
他再次去找齊如雲單位的領導,說是他知道内情了,齊如雲是在舞場被人糟蹋的,既然是組織上派她去跳舞的,他們就應該對她的安全負責。
如果他們不揪出那個混在中國良家婦女中的色狼,他将采取報複行動,自制炸藥,炸毀蘇聯專家樓,讓那些高鼻子的老毛子統統見鬼去。
勞保用品廠的領導,并不相信齊如雲提供的材料,他們也猜測齊耶夫來自那場舞會。
可是這事情是在什麼情境發生的,卻讓他們百思不得其解。
他們原本心虛,李文江又步步緊逼,這讓他們很頭痛,怕魯莽的李文江把事情鬧大,影響了中蘇友好關系,那他們就是曆史的罪人了。
正一籌莫展時,李文江的老母親被兒媳婦的事氣得生病住院,這等于是救了他們的駕。
李文江是個孝子,他開始天天跑醫院,報仇的欲望随之沖淡。
之後,齊如雲适時提出離婚,他也就答應了。
離婚之後,李文江很快又找了一個在皮革廠工作的姑娘,她雖然麻臉,但轉年為李文江生下了一個男孩,那孩子誰見誰都說是跟李文江一個模子扒出來的,一樣的團臉、淺眉、蒜頭鼻子、鼓額頭、厚眼皮、翹唇,李文江覺得自己先前是一個半殘的銅鏡,如今另一半失而複得,完美無缺了,如得寶物,喜不自禁,早把齊如雲的事忘到九霄雲外了。
齊耶夫上小學時,中蘇關系惡化,蘇聯将專家撤回,那些重點工程的建設陷入危機。
齊如雲那時住在工廠家屬樓裡,有一天,領導找她談話,說是要給她調換一套住房,讓她搬到四輔裡的一座俄式小樓。
原來住在裡面的是廠子的工會主席一家,中蘇關系破裂後,他說身為工人階級的代表,不能住在敵人的堡壘中,一定要舉家搬出。
領導便想到了齊如雲,覺得她和齊耶夫住在裡面恰如其分。
但她級别低,不能隻住她一家,廠子便把新婚女工汪小美也派了進去。
汪小美選擇住樓上,這樣,齊如雲帶着齊耶夫住樓下。
工會主席住在小樓時,把一樓的壁爐堵死,改造了煙道,另盤了火爐,這樣既可燒煤取暖,又可以借着爐火燒水做飯。
可齊如雲入住後,請了個泥瓦工,将火爐撤掉,恢複了壁爐。
壁爐不宜燒煤,齊如雲就得自備柴草。
那個壁爐說也奇怪,哪怕是寒風肆虐的三九天,隻點上一把火,玻璃窗上的霜花就融化了,再燒一把火,屋子裡就熱氣撩人了。
齊如雲儲備的柴草,除了少許的木柈子,是秋天時她從郊區農民那裡買來的幾馬車玉米稭稈,大垛大垛地堆在門外。
玉米稭稈燃燒得快,散熱也快,齊如雲會握着一杯茶,坐在壁爐前,一邊續火,一邊喝茶。
屋子裡洋溢着稭稈燃燒時散發的甜香氣,齊耶夫在一旁快樂地玩耍。
汪小美的丈夫每每看到這樣的情景,都要跟妻子慨歎:“這女人也真不是一般人,領着個二毛子,過得還那麼快樂!"汪小美說:"壞女人哪有不快樂的!"齊如雲在地窖裡儲藏了土豆和大白菜,那個地窖真是神奇,冬天時菜不會凍,開春時,土豆不會生芽,白菜也不會爛幫,跟放進去時一樣新鮮。
齊如雲讓汪小美把越冬蔬菜也放進地窖,但汪小美拒絕了。
她想,地窖在你的居室,萬一我男人下窖取菜,不是正中你下懷嗎?所以,汪小美在這裡隻住了三年,當她生了孩子後,就跟單位提出申請,另分了一套房子,如願地搬出去。
以後也有人被安排進來,但與齊如雲合住的人總覺得是與敵為鄰,怏怏不快,所以沒有住長的。
時間久了,這房子就剩下齊如雲母子了。
“文革”開始了,齊如雲因為齊耶夫來曆不明的身世,被區革委會的人給揪鬥出來,說她是“蘇修”特務。
齊耶夫在學校也受到歧視,同學們用石子砸他,撕爛他的褲裆,讓他露羞,還用火柴去燎他的頭發,說是要燒掉修正主義的黃毛,齊耶夫吓得不敢上學了。
到了此時,齊如雲不得不公開了齊耶夫的身世,說這孩子确實來自那場舞會,當時停電了,可是樂隊沒有停止奏樂,大家仍舊跳着。
在黑暗和熱烈的樂曲聲中,她的舞伴突然把她緊緊抱在懷中,吻她,接着,那件事情就發生了。
革委會的人讓她交代細節,說,那件事情是怎麼發生的?他是把你按倒在地,還是推到一個角落了?齊如雲很輕巧地說,是跳舞時發生的。
這讓所有的人都瞠目結舌,說,跳舞時怎麼能做那事?不要蒙騙群衆,要老實交代!可齊如雲回答的仍然是那句話:跳舞時發生的。
革委會的人氣得臉都青了,說,齊如雲啊,你比舊社會的妓女還有手腕啊,跳舞時竟能幹那事,真會賣俏啊!你說說,跳舞時怎麼發生的?齊如雲便不語了。
又問,他對你是強奸,對吧?齊如雲坦然地說,他吻我時,我也吻他了,不是強奸。
革委會的人痛心疾首地說:齊如雲,你丢盡了新中國婦女的臉啊。
那個男人是準,叫什麼名字,長得什麼樣?齊如雲說,跟我跳舞的人好幾個,舞場裡光線暗,我不記得誰是誰,他們長得都差不多。
再說發生那事時停電了,我看不見他的臉,來電之前,那人撒開我的手走了。
革委會的人說:野蜂采完蜜,有個不飛的嗎?! 即便如此,齊如雲還是沒有被排除“蘇修”特務的嫌疑。
而且,她在起舞時懷孕的事情鬧得滿城風雨,就連李文江都聽說了。
他給齊如雲寫了一封信,是一首打油詩:齊如雲,大蠢豬,把美腿,填火坑!生個妖怪齊耶夫,沒人愛來沒人疼!嗨,沒人疼! 齊如雲看了那封信,覺得前夫還是可愛的,她笑了,将它珍藏起來。
齊耶夫辍學一年後又回學校了。
公休的時候,齊如雲喜歡帶着兒子逛街。
那時聖尼古拉大教堂,也就是哈爾濱人俗稱的“喇嘛台”已經被毀,齊如雲懷念這座帶着清隽之氣的木教堂,懷念那裡的壁畫。
她擔心其他教堂也會“性命不保”,所以常帶兒子拜谒教堂,道裡的聖索菲亞教堂、聖母報喜教堂,南崗的聖母守護教堂、尼埃拉依基督教堂、天主教堂等,都留下了他們母子的身影。
混血的齊耶夫越長越漂亮,他比同齡孩子長得要高,不過他很瘦,而且神色憂郁。
高中畢業後,齊耶夫到郊外大集體性質的磚廠幹活,每當他周末回家,齊如雲見兒子不僅滿手的老繭和血泡,而且常常鼻青臉腫的,就明白齊耶夫因為身世的緣故,在外面又挨了欺負了。
齊如雲不能化作齊耶夫身上的一雙翅膀,每時每刻護着他,隻能暗自垂淚。
“文革”結束後,身體虛弱的齊如雲病休回家。
又過了兩年,齊如雲所在的廠子落實政策,分給她家一個就業指标,這樣,齊耶夫離開磚廠,返城進啤酒廠當上了工人。
不過,他每月隻能拿回半個月的工資,他常偷啤酒喝,三番五次地挨罰,如果不是礙于他的血統,覺得一個不知生身之父是誰的人身世凄惶,早把他開除了。
齊耶夫到了結婚的年齡,可給他介紹十個對象,有九個總會因為他的血統而吓跑。
另一個敢與他相處的,最終也會被他身上的酒味吓跑。
這樣,齊耶夫在醉生夢死中很快就成了大齡青年。
如果不遇見丢丢,齊耶夫會淪落為一個未老先衰的酒鬼。
丢丢比齊耶夫小七歲,認識齊耶夫時,她對男人已經心灰意冷。
有一天,她聽說了齊如雲的故事。
這個能在起舞時受孕的女人,令她神往。
她專程拜訪了齊如雲,與齊耶夫一見鐘情。
丢丢嫁過來時,這兒已經叫“老八雜”了。
第二章水果鋪 在丢丢眼裡,煙鋪、酒鋪、調味鋪、飯鋪、糧油鋪、熟食鋪、電器修理鋪、藥鋪、理發鋪等,都不适宜女人開。
這樣的鋪子氣息濁,會把女人的脾性熏染壞了。
相反,燈飾鋪、裁縫鋪、瓷器鋪、蔬菜鋪、鮮花鋪、水果鋪卻是為女人而生的,能養女人的氣。
她到老八雜的第二年,剛生下齊小毛,齊如雲就去世了。
在皇山火葬場第二告别室,丢丢掀開白色的蒙屍布,告别婆婆。
齊如雲身上,是她當年跳舞時穿的蛋青色連衣裙,那場舞會之後,她将其收起,藏入箱底。
當年濺在裙擺上的那星星點點的處女的血迹,雖然經過了近半個世紀時光的敲擊,已經暗淡如一片陳舊的花椒,但它們仍然散發出辛辣的氣味,催下了丢丢心底的淚水。
那條曾經穿着合體的連衣裙,對踏上歸途的齊如雲來說是太肥大了,齊如雲就像一捆套在布袋中的凍僵的蔥。
丢丢撩起裙擺,最後撫摩了一下婆婆的腿。
齊如雲在世時,從不在意對臉的保養,對于腿卻是百般呵護。
她每日要用濕毛巾擦淨腿,塗上潤膚油。
所以她走的時候,雙腿還是那麼潤白,就像兩杆透明的蠟燭。
齊如雲就帶着這對蠟燭,去另一個世界做晚禱了。
丢丢成了半月樓的新主人後,就把工作辭了,一邊在家帶孩子,一邊開起了水果鋪。
那個地窖,儲存瓜果梨桃比儲存蔬菜還要神奇。
你秋天時放進去一筐蘋果,春天時将其取出,它們的臉依然紅撲撲的,汁液飽滿。
像草莓、香蕉這種難伺候的水果,藏入窖中,一周後,草莓看上去仍舊嬌滴滴的,香蕉皮也不會生黑斑,依然如月芽般明媚。
丢丢一家住在樓上,樓下帶廊柱的大間被改造成了水果鋪。
丢丢請了個木匠,在東窗前由南向北做了一個實木水果架:四條粗壯的木方子呈八字形,對稱着支撐起一塊離地約七十公分的樟子松木闆,有八公分厚,一米多寬,四米多長。
木闆沒有上色,也沒有塗清漆,隻是用刨子推得光溜溜的,既透着妖娆的花紋,又透出好聞的木香氣。
丢丢的水果鋪不像别人家的那樣,用紙箱來盛水果,很不講究地一字形排開。
她盛水果的容器,都是精心購置的。
元寶形和菱形的檸檬色竹筐、橢圓和馬蹄形的紅柳籃、青花的深口瓷盆、淺口的蛋青色瓷盤,高低錯落地擺在水果架上,看似漫不經心,卻有着渾然天成的美感。
那塊木闆就好像月亮上的泥土,生長出了帶有天堂色澤的水果。
你看吧,高處的竹筐裡裝着蘋果、李子和黃杏,低處的瓷盆裡盛的是櫻桃或草莓。
至于那淺口的瓷盤,它通常盛着楊梅或野生的黑加侖。
而紫色的葡萄和金黃的香蕉,常常是斜斜地挂在蘋果籃或鴨梨籃的一角。
葡萄像是籃子垂下的一绺彎曲的劉海,透出俏皮;香蕉則像籃子盤着的金發,一派富貴之氣。
丢丢的水果鋪從早開到晚,她說水果本來夠亮堂的了,所以把鋪子的燈調換成一盞低垂的羊皮燈,那朦胧而溫柔的光影宛如夕陽,使水果鋪在夜晚更加的楚楚動人。
老八雜的人,沒有不喜歡這座水果鋪的。
茶餘飯後,他們聚在一起,東湊一句,西湊一句,為它編了一首歌謠。
正月正,吃蘋果,吃了蘋果保平安。
二月二,啃鴨梨,啃了鴨梨不咳嗽。
三月三,吃山楂,吃了山楂脾胃開。
四月四,吃香蕉,吃了香蕉心氣順。
五月五,吃草莓,吃了草莓臉兒鮮。
六月六,吃櫻桃,吃了櫻桃嘴兒豔。
七月七,吃桃子,吃了桃子眉會飛。
八月八,啃西瓜,啃了西瓜好安睡。
九月九,吃葡萄,吃了葡萄不怕黑。
十月十,嚼甘蔗,嚼了甘蔗心兒甜。
十一月十一,吃紅棗,吃了紅棗話語暖。
十二月十二,吃橘子,吃了橘子不覺寒。
丢丢很喜歡這首歌謠,特意用毛筆小楷,把它抄在一張灑銀的宣紙上,貼在壁爐旁的牆上。
但凡買水果的人,喜歡湊到它跟前,溫柔地看上一眼,就像看老情人一樣。
有時,他們也會提出修改意見,譬如說“四月四,吃菠蘿,吃了菠蘿嘴不幹”,“五月五,吃荔枝。
吃了荔枝賽神仙”,“十月十,吃柿子,吃了柿子不覺累”等等。
丢丢上水果,從來都是自己。
她蹬着三輪車,每隔三四天,就會去革新街的水果批發市場,風雨無阻。
商販們沒有喜歡要品相不好的水果的,可丢丢卻不。
爛蘋果和爛梨,她用極低的價錢買了後,會用刀削削剜剜,把它們洗淨,放進鍋中,添上水,兌上蜂蜜,熬成泥,分裝在罐頭瓶中,用油紙密封起來,藏入窖中。
爛水果搖身一變,就成了身價不菲的果醬,老八雜的人沒有不喜歡吃丢丢做的果醬的。
她既能做蘋果醬、梨醬、草莓醬和菠蘿醬,也能做櫻桃醬和荔枝醬。
她在櫻桃醬中加了玫瑰花瓣,使其散發出獨特的芳香氣;在蘋果醬中加入了丁香花瓣,讓它回味綿長;而在荔枝醬中則加入了枸杞,如同雪裡埋藏着紅豆,美豔極了。
丢丢做的果醬如同好酒,時間越久,滋味越醇厚。
老八雜的人過年,喜歡買上幾瓶這樣的果醬。
丢丢養了一隻黑貓,叫“悄悄”。
悄悄一隻眼藍,一隻眼黃。
它不像别的貓愛沾葷腥,悄悄跟丢丢一樣喜歡吃水果。
你給它一個梨,它用前爪捺住,半個小時後,就把它啃光了,連酸酸的梨核都吃了,隻剩個火柴杆似的梨把兒。
它平素喜歡待在水果架上,好像那是它的家園,要守護着。
有一天,眼神不好的秦老漢來給孫子買桃子,看見了五彩斑斓的水果架上的悄悄,就指着它對丢丢說:“這世道要變壞了啊,怎麼結了這麼大個的絨嘟嘟的黑果子?這果子吃了還不得藥死個人!"他的話音剛落。
悄悄就"喵嗚--喵嗚--"地叫起來,秦老漢大驚失色地說:"真是個妖果啊,還能學貓叫!" 要說最不想離開老八雜的,就是丢丢了。
她舍不得半月樓,舍不得水果鋪,舍不得門前的那些丁香樹。
能在舊舞場中開水果鋪的,全哈爾濱也就她丢丢吧。
還有那個地窖,她更是視如寶物,不忍離棄。
老八雜的男人,都說這地窖神奇,哪有地窖經過了近百年風雨而不塌陷的?有一些人好奇,就舉着蠟燭下到地窖去探個究竟。
三伏天,你下到四米多深的窖裡,身上的熱汗立時就消了,而冬天,你打着寒戰下到裡面,感受到的卻是如春天般的溫暖。
地窖不是用木頭築的,而是石頭砌的,就連梯子,也不是木梯,而是用青石一蹬一蹬壘起來的。
按理說,它靠近馬家溝河,到了雨季,地窖應該滲水,可是這窖從來都是幹爽的。
有一回,生了重感冒的尚活泉沒胃口,想吃山楂醬,來丢丢這裡買。
丢丢舉着蠟燭要下窖的時候,尚活泉說他要自己去取。
下到窖裡,隻見燭火一抖一抖的,好像窖裡有風,尚活泉連打了幾個噴嚏,等他取着果醬上來時,頭不昏沉了,燒也退了。
他逢人便說:“那個地窖比醫院好啊,你進去一趟,一分錢不用花,出來時病就好了。
”從那以後,男人們趕上個頭疼腦熱的,就愛跑到丢丢的水果鋪,到窖裡待上一刻。
說也奇怪,幾乎所有的男人上來後都說身上舒坦了,于是,他們就說地窖裡藏着青龍。
丢丢不太相信“青龍”之說,她覺得那裡若真有神仙鬼怪的話,其中飄蕩着的也一定是舞女的幽魂。
因為她每回舉着蠟燭下窖時,燭苗都會顫顫躍動,恍如起舞。
女人不管是生前還是死後,對男人都是呵護的。
老八雜的人接二連三地來到丢丢的水果鋪,問她七月底之前遷不遷出?丢丢說,還有一個月呢,不要急。
隻要我的房子不動,你們的也就有希望不動。
我的房子在中心,要想除了老八雜,得先把它的心給掏出來啊! 丢丢說,現在政府加大了對曆史文化遺迹的保護力度,像中央大街兩側的那些老建築,如今個個都是皇上後宮中的娘娘,誰敢動一手指頭啊。
你要是在它們身上扒一塊磚,卸一扇窗,撬一片瓦,那就是犯法!丢丢說她會整理
而老八雜,卻是哈爾濱的一截糜爛的盲腸,不切不行了。
上世紀初,中東鐵路就像一條橫跨歐亞大陸的彩虹,把那個“松花江畔三五漁人,舟子萃居一處”的蕭瑟寒村照亮了。
俄僑大批湧入,商鋪一家家地聳起肩膀,哈爾濱開埠了,街市繁榮起來。
俄國人不僅帶來了西餐和“短袖旗袍、筒式氈帽、平底斷腰鞋”的服飾風尚,還将街名賦予了鮮明的俄國色彩,譬如“地包頭道街”“霍爾瓦特大街”“哥薩克街”等等。
其中,“八雜市”和“新八雜市”就是其中的街名。
“八雜市”,是俄語“集市”的音譯,與它沾了邊的街,莫不是市井中最喧鬧、雜亂之處。
解放後,這些老街名就像黑夜盡頭的星星一樣一顫一顫地消失了,但它們的影響還在,“老八雜”的出現就是一個例證。
老八雜不是街名,而是一處棚戶區的名字。
這是一帶狹長的房屋,有三十多座,住着百餘戶人家。
房子是青磚的平房和二層的木屋,大約有七八十年的曆史。
它們倚着南崗的馬家溝河,錯落着排布開來,遠遠一望,像是一縷飄拂在暮色中的炊煙。
這兒原來叫四輔裡,隻因它蕪雜而喧鬧,住的又多是引車賣漿之流,有閱曆的人說它像“八雜市”。
因有過“八雜市”和“新八雜市”,人們就叫它“老八雜市”。
不過綴在後面的“市”字有些拗口,時間久了,它就像蟬身上的殼一樣無聲無息地蛻去了,演變成為“老八雜”。
别看老八雜是暗淡的,破敗的,它的背後,卻是近二十年城市建設中新起的幢幢高樓。
樓體外牆有粉有黃,有紅有藍,好像老八雜背後捕着的五彩的翎毛。
老八雜的清晨比别處的來得要早。
無論冬夏,淩晨四五點鐘,那些賣早點的、掃大街的、開公交車的、賣報的、拾廢品的、開煙鋪的、修鞋的、打零工的,紛紛從家裡出來了。
他們穿着粗布衣服,打着呵欠,開始了一天的勞作。
到了夜晚,他們會帶着一身的汗味,步态疲憊地回家。
别看他們辛勞,他們卻是快樂的,這從入夜飄蕩在老八雜的歌聲中可以深切地感悟得到。
做體力活兒的男人,大都喜歡在晚上喝上幾口酒。
若是住在别處的男人,喝了酒也就悶着頭回家了,但住在老八雜的男人卻不一樣,他們一旦從霓虹閃爍的主街走到這片燈火闌珊處,腳一落到“雨天一街泥、晴天滿街土”的老八雜的土地,那份溫暖感立刻使他們變得放縱起來,他們會放開歌喉,無所顧忌地唱起來。
老八雜的女人,往往從那兒高一陣低一陣的歌聲中就能分辨出那是誰家的男人回來了,而提前把門打開。
男人酒後的歌,由于脾性的不同,其風貌也是不一樣的。
修鞋的老李,喜歡底氣十足地拖長腔,好像在跟人炫耀他健旺的肺;賣煎餅的吳懷張,愛哼短調。
做瓦工的尚活泉,唱上一句就要打上一聲口哨,就好像他砌上一塊磚必得蘸上一抹水泥一樣;開報刊亭的王來貴,對歌詞的記憶比旋律要精準,他唱的歌聽來就像說快闆書了。
老八雜的人清貧而知足地活着,它背後那些高檔住宅小區卻把它當成了眼皮底下的一個乞丐,怎麼看都不順眼。
春天的哈爾濱風沙較大,大風往往把老八雜屋頂老化了的油毛氈和院落中的一些廢品刮起,空中飛舞着白色的塑料袋、黑色的油毛氈和土黃色的紙盒,它們就像一條條多嘴的舌頭,在喋喋不休地說着什麼。
樹靜風止時,它們鼓噪夠了,閉了嘴巴,紛紛落入馬家溝河中。
于是,那些沿河而行的人,就會看見哈爾濱這條幾近幹涸的内河上,一帶垃圾緩緩地穿城而過,确實大煞風景。
老八雜除了在風天會向城市飄散垃圾,它還會增加空氣的污染度。
由于這裡沒有采暖設施,到了冬天,家家戶戶都要燒煤取暖,煙囪裡噴出一團團的煤煙,逢了氣壓低的日子,這些鉛色的煙塵聚集在一起,嗆得人直咳嗽,好像盤旋在空中的一群黑壓壓的烏鴉。
還有,由于電線的老化,這裡火災頻仍,而老八雜的街巷大都逼仄,消防車出入困難,一旦大火連成一片,後果不堪設想。
改造老八雜,勢在必行了。
政府經過多次論證,下決心要治理這處城市的病竈了。
工程立項後,實力雄厚的龍飄集團取得了對老八雜的開發權。
丁香花開的時節,他們就派人來對現有住戶的住房面積進行實地測量,并将動遷補貼的标準公示出來。
如果不回遷,按照每平方米兩千五百元的标準進行補償;如果回遷,每平方米要交納四百元的小區“增容費”。
這“增容費”包括小區會所、花園、遊泳館及車庫等設施所投入的費用。
也就是說,将來你若想在老八雜生活,即便是住原有的房屋面積,每戶至少也要交納兩到三萬元,人們對此牢騷滿腹。
賣燒餅的張老漢說:“我住舊房子住服帖了,不想挪窩!啊,我進了鳥籠子,被他們給吊在半空了,還得倒貼錢給他們,我瘋了?" 開發商設計的住房是沿馬家溝河的四幢高樓,波浪形散開,兩座三十層高,另兩座二十八層高。
在高層住宅之間,有三層的會所和兩層的遊泳館。
其餘的地方種花種草,設置健身器材。
尚活泉說:“我天天在外出苦力,晚上回家時腿都軟了,連爬到老婆身上取樂兒都費勁,那些健身器材,誰他媽用啊!" 王來貴說:“這地段的房價如今漲到四千塊一個平方了,他們才給我們兩千五,這不足打發叫花子嗎?四棟高樓,我們老戶回遷時住的又都是小間,一百多戶連一棟樓都使不了,他們能賣三棟大樓,得賺多少錢啊!名義上是給我們改善條件,其實他們是靠我們的地皮發橫财,咱們可不能上當啊。
" 人們七嘴八舌地議論着,大都是不想動遷。
不想動遷的理由,五花八門。
有人嫌住在高樓裡不接地氣,人會生病;有人嫌自家賴以為生的架子車沒處擱,耽誤生計;有人嫌晚上歸來時不能随心所欲地唱歌了,生活沒了滋味;還有人嫌坐電梯頭暈,等于天天踩在雲彩上,不會再有好胃口了。
動遷通知在六月份就張貼出來了,限老八雜的人在七月底以前,必須遷出。
但大家不為所動,一如既往地過着日子。
掌鞋的,依然安然坐在街角埋頭做着修修補補的活計;做魚腸粥的,依然用三輪車蹬着滿桶香噴噴的粥,正午時到鬧市區的寫字樓前招攬生意;攤煎餅的,也依然在院子裡支着黑鐵鏊子,就着微紅的炭火,攤起一摞煎餅,拿到夜市去賣。
老八雜的人,但凡遇見難事,都愛湊到丢丢那兒請她拿個主意,雖說她是個女人,卻是老八雜人的主心骨。
丢丢四十出頭,長脖子,瓜子臉,細眯的小眼睛,喜歡戴耳環和梳發髻。
喝松花江水長大的女孩,大都有着高挑的身材,丢丢便是。
她有一米七,雙腿修長。
有的人腿長,但不勻稱,可丢丢不是。
她的小腿圓潤,大腿結實卻不乏柔美,似乎你擺到她面前一雙舞鞋,她就能踮起腳尖,輕盈地起舞。
丢丢有着男人一樣的劍眉,可以看出她性格的淩厲和豪爽;她又有着敦厚的嘴唇,讓人能感覺到她為人的厚道。
老八雜那些暗淡破舊的房子,據說是舊哈爾濱的“馬市”。
那時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馬車,夏天是四輪馬車,冬季是馬拉雪橇,所以經營馬匹的人很多,“馬市”也就興起了。
那時的“馬市”,相當于現在的“車行”吧。
“馬市”在,就有養馬人。
有了養馬人,就要有娛樂。
老八雜現存的半座米黃色的小樓,過去就是舞場,是一個俄國商人開的。
它位于老八雜的腹地,主人就是丢丢。
這樓是磚木結構的,二層,解放前的一場火,将房子燒掉一半,所以它是幢殘樓。
活下來的房屋共有四間,樓下一大一小,大間是當年的舞場,小間是門房。
樓上的兩間一般大,是卧室。
房屋舉架高,圓券高窗,對開的包皮門,螺旋式木樓梯。
屋檐下有雲紋和花紋的淺浮雕,門楣處是鋸齒形的木裝飾,外牆凹凸有緻,有強烈的光影效果。
樓的設計不僅美觀,而且實用。
樓上有拱形曬台,樓下有壁爐和通向二樓的火牆,上下均有一個小衛生間。
最搶眼的,是樓下的三根雕花廊柱,呈品字形。
老輩人說,有些舞女跳暈了,喜歡環抱着廊柱,歇上一刻。
所以廊柱散發出的那股淡淡的木香氣,被人說成是舞女身上遺留下的脂粉氣。
此外,底層還有一個陰涼的地窖,成了丢丢家天然的大冰箱。
老八雜的人,都叫它“半月樓”。
說是這幢米黃色的小樓原本該是老八雜的一輪明月,它失了半面身子,隻能是月色微明的半月了。
半月樓前有一片高大的丁香樹,春季,暖風裹挾着花香,給老八雜的人帶來蜜月般的氣息。
被大火缭繞過的那面黑黢黢的山牆下種了藤蘿,褐色的莖兒背負着紛披的綠葉,爬了滿牆,生機遮掩了傷痕。
半月樓的老主人,是齊如雲。
五十年代,她是哈爾濱一家勞保用品廠的工人,專事縫紉,做工作服、套袖、護膝、手套、鞋墊等。
齊如雲不漂亮,但她膚色白皙,身材俊美。
好的膚色和身材,天生就是女人的一雙“招風耳”,她也因此比那些面容姣好的女人要引人注目和耐人尋味。
五十年代中期,蘇聯專家陸續來到哈爾濱,進行十三個重點工程的援建。
譬如哈爾濱汽輪機廠、東北輕合金廠、哈爾濱鍋爐廠、哈爾濱量具刃具廠等。
那時候的報紙和電台,常有關于蘇聯專家的介紹和報道。
齊如雲在工歇時,喜歡到單位的閱覽室看報。
每每看到蘇聯專家的照片,她會慨歎着對同事說:“他們長得可真英俊啊!"所以當一九五六年的夏季,單位通知她去參加一個與蘇聯專家聯歡的舞會,齊如雲激動極了。
齊如雲是廠裡的文藝骨幹,她的舞跳得特别好。
那天她穿着一條蛋青色的連衣裙,梳着兩條油光光的大辮子,是舞池中最美的一隻蝴蝶。
那次舞會歸來,單位的女工都很羨慕地圍在齊如雲身邊,問她舞會去了多少人,舞池多大,燈是什麼顔色的,哪個蘇聯專家最好看?齊如雲似乎有些失落,她淡淡地說一共有二十幾個蘇聯專家,個個都是大個子,高鼻梁,分不清張三李四。
舞池有籃球場那麼大。
最讨厭的是燈,中央的水晶吊燈沒有開,隻亮着幾盞壁燈,比蠟燭的光還微弱,沒魂兒似的。
而且,跳到最後,停了二十分鐘電,舞場黑漆漆的,可她們這些舞伴,還得被人牽着手跳舞。
那年夏末,齊如雲突然結婚了,嫁給了肉聯廠的灌腸工李文江。
不過他們的婚姻隻維系了兩年,齊如雲在五七年丁香花開的時節,生下一個男孩。
這男孩雖然是黑眼珠,但眼凹着,而且黃頭發,白皮膚,高鼻梁,把李文江氣瘋了。
他受不了這侮辱,揪着齊如雲的辮子,審她這小妖怪是誰的?他發誓要用菜刀剁碎那匹撒種的“大洋馬”,把他灌進香腸,熏好了下酒,然後再休了齊如雲,用水盆浸死那個小東西!可齊如雲對孩子的來曆守口如瓶。
李文江便告到齊如雲的廠子裡,說是八國聯軍都滾蛋了,自己生活在新社會,卻做了洋人的王八,咽不下這口氣,請組織幫助他找到元兇! 齊如雲坐滿月子,剛一上班,等待她的是領導的談話和女工們不屑的目光。
對組織的談話,她提交了一份書面材料,說是有一天下夜班回家,路燈熄滅了,她走到一處僻靜的街角,突然閃出一個黑影,把她給強奸了。
由于天黑,她根本沒有看清那個男人的臉。
李文江得到這個答複後,更加變本加厲地折磨齊如雲,讓她站着吃飯,坐着睡覺,不能喝開水,不能用溫水洗腳。
他一天到晚地吼:“我就不相信,誰搞了你,你會不知道!撒謊,撒謊啊。
洋人身上有膻味,這樣的公羊爬到你身上,你他媽的還聞不出來?" 在廠裡,齊如雲依然氣定神凝地坐在縫紉機前,不懼女工們投向她的冰冷的目光,安心做着活計。
怕李文江真的會對孩子下手,她把他送到了雙城的親戚家。
剛開始的時候,她給孩子報戶口時填的名字是“李寬”,被李文江知道了,他拎着戶口簿,沖到派出所,罵戶籍警:“一個小洋鬼子,他憑什麼随我的姓啊!你們這幫賣國奴!"沒辦法,齊如雲隻得讓孩子随自己姓,給他起名"齊耶夫"。
李文江依據"耶夫"二字,判定孩子的生身之父是蘇聯人。
他說:"原來是個老毛子搞了你,養活了個二毛子!" 李文江磨刀霍霍,費盡心機地在哈爾濱尋找名字中有“耶夫”字樣的蘇聯人。
就在此時,他聽說了齊如雲與援建的蘇聯專家跳舞的事情,便縮小了包圍圈,泡了兩天圖書館,在舊報紙中搜尋專家的名字,結果令他大失所望。
就他所查到的,名字中帶“夫”字的倒不少,但不是“諾夫”“托夫”,就是“佐夫”“可夫”,沒有一個“耶夫”。
這就好像是撒了一片大網,打上來的魚沒一條是自己想要的,讓他懊惱。
他再次去找齊如雲單位的領導,說是他知道内情了,齊如雲是在舞場被人糟蹋的,既然是組織上派她去跳舞的,他們就應該對她的安全負責。
如果他們不揪出那個混在中國良家婦女中的色狼,他将采取報複行動,自制炸藥,炸毀蘇聯專家樓,讓那些高鼻子的老毛子統統見鬼去。
勞保用品廠的領導,并不相信齊如雲提供的材料,他們也猜測齊耶夫來自那場舞會。
可是這事情是在什麼情境發生的,卻讓他們百思不得其解。
他們原本心虛,李文江又步步緊逼,這讓他們很頭痛,怕魯莽的李文江把事情鬧大,影響了中蘇友好關系,那他們就是曆史的罪人了。
正一籌莫展時,李文江的老母親被兒媳婦的事氣得生病住院,這等于是救了他們的駕。
李文江是個孝子,他開始天天跑醫院,報仇的欲望随之沖淡。
之後,齊如雲适時提出離婚,他也就答應了。
離婚之後,李文江很快又找了一個在皮革廠工作的姑娘,她雖然麻臉,但轉年為李文江生下了一個男孩,那孩子誰見誰都說是跟李文江一個模子扒出來的,一樣的團臉、淺眉、蒜頭鼻子、鼓額頭、厚眼皮、翹唇,李文江覺得自己先前是一個半殘的銅鏡,如今另一半失而複得,完美無缺了,如得寶物,喜不自禁,早把齊如雲的事忘到九霄雲外了。
齊耶夫上小學時,中蘇關系惡化,蘇聯将專家撤回,那些重點工程的建設陷入危機。
齊如雲那時住在工廠家屬樓裡,有一天,領導找她談話,說是要給她調換一套住房,讓她搬到四輔裡的一座俄式小樓。
原來住在裡面的是廠子的工會主席一家,中蘇關系破裂後,他說身為工人階級的代表,不能住在敵人的堡壘中,一定要舉家搬出。
領導便想到了齊如雲,覺得她和齊耶夫住在裡面恰如其分。
但她級别低,不能隻住她一家,廠子便把新婚女工汪小美也派了進去。
汪小美選擇住樓上,這樣,齊如雲帶着齊耶夫住樓下。
工會主席住在小樓時,把一樓的壁爐堵死,改造了煙道,另盤了火爐,這樣既可燒煤取暖,又可以借着爐火燒水做飯。
可齊如雲入住後,請了個泥瓦工,将火爐撤掉,恢複了壁爐。
壁爐不宜燒煤,齊如雲就得自備柴草。
那個壁爐說也奇怪,哪怕是寒風肆虐的三九天,隻點上一把火,玻璃窗上的霜花就融化了,再燒一把火,屋子裡就熱氣撩人了。
齊如雲儲備的柴草,除了少許的木柈子,是秋天時她從郊區農民那裡買來的幾馬車玉米稭稈,大垛大垛地堆在門外。
玉米稭稈燃燒得快,散熱也快,齊如雲會握着一杯茶,坐在壁爐前,一邊續火,一邊喝茶。
屋子裡洋溢着稭稈燃燒時散發的甜香氣,齊耶夫在一旁快樂地玩耍。
汪小美的丈夫每每看到這樣的情景,都要跟妻子慨歎:“這女人也真不是一般人,領着個二毛子,過得還那麼快樂!"汪小美說:"壞女人哪有不快樂的!"齊如雲在地窖裡儲藏了土豆和大白菜,那個地窖真是神奇,冬天時菜不會凍,開春時,土豆不會生芽,白菜也不會爛幫,跟放進去時一樣新鮮。
齊如雲讓汪小美把越冬蔬菜也放進地窖,但汪小美拒絕了。
她想,地窖在你的居室,萬一我男人下窖取菜,不是正中你下懷嗎?所以,汪小美在這裡隻住了三年,當她生了孩子後,就跟單位提出申請,另分了一套房子,如願地搬出去。
以後也有人被安排進來,但與齊如雲合住的人總覺得是與敵為鄰,怏怏不快,所以沒有住長的。
時間久了,這房子就剩下齊如雲母子了。
“文革”開始了,齊如雲因為齊耶夫來曆不明的身世,被區革委會的人給揪鬥出來,說她是“蘇修”特務。
齊耶夫在學校也受到歧視,同學們用石子砸他,撕爛他的褲裆,讓他露羞,還用火柴去燎他的頭發,說是要燒掉修正主義的黃毛,齊耶夫吓得不敢上學了。
到了此時,齊如雲不得不公開了齊耶夫的身世,說這孩子确實來自那場舞會,當時停電了,可是樂隊沒有停止奏樂,大家仍舊跳着。
在黑暗和熱烈的樂曲聲中,她的舞伴突然把她緊緊抱在懷中,吻她,接着,那件事情就發生了。
革委會的人讓她交代細節,說,那件事情是怎麼發生的?他是把你按倒在地,還是推到一個角落了?齊如雲很輕巧地說,是跳舞時發生的。
這讓所有的人都瞠目結舌,說,跳舞時怎麼能做那事?不要蒙騙群衆,要老實交代!可齊如雲回答的仍然是那句話:跳舞時發生的。
革委會的人氣得臉都青了,說,齊如雲啊,你比舊社會的妓女還有手腕啊,跳舞時竟能幹那事,真會賣俏啊!你說說,跳舞時怎麼發生的?齊如雲便不語了。
又問,他對你是強奸,對吧?齊如雲坦然地說,他吻我時,我也吻他了,不是強奸。
革委會的人痛心疾首地說:齊如雲,你丢盡了新中國婦女的臉啊。
那個男人是準,叫什麼名字,長得什麼樣?齊如雲說,跟我跳舞的人好幾個,舞場裡光線暗,我不記得誰是誰,他們長得都差不多。
再說發生那事時停電了,我看不見他的臉,來電之前,那人撒開我的手走了。
革委會的人說:野蜂采完蜜,有個不飛的嗎?! 即便如此,齊如雲還是沒有被排除“蘇修”特務的嫌疑。
而且,她在起舞時懷孕的事情鬧得滿城風雨,就連李文江都聽說了。
他給齊如雲寫了一封信,是一首打油詩:齊如雲,大蠢豬,把美腿,填火坑!生個妖怪齊耶夫,沒人愛來沒人疼!嗨,沒人疼! 齊如雲看了那封信,覺得前夫還是可愛的,她笑了,将它珍藏起來。
齊耶夫辍學一年後又回學校了。
公休的時候,齊如雲喜歡帶着兒子逛街。
那時聖尼古拉大教堂,也就是哈爾濱人俗稱的“喇嘛台”已經被毀,齊如雲懷念這座帶着清隽之氣的木教堂,懷念那裡的壁畫。
她擔心其他教堂也會“性命不保”,所以常帶兒子拜谒教堂,道裡的聖索菲亞教堂、聖母報喜教堂,南崗的聖母守護教堂、尼埃拉依基督教堂、天主教堂等,都留下了他們母子的身影。
混血的齊耶夫越長越漂亮,他比同齡孩子長得要高,不過他很瘦,而且神色憂郁。
高中畢業後,齊耶夫到郊外大集體性質的磚廠幹活,每當他周末回家,齊如雲見兒子不僅滿手的老繭和血泡,而且常常鼻青臉腫的,就明白齊耶夫因為身世的緣故,在外面又挨了欺負了。
齊如雲不能化作齊耶夫身上的一雙翅膀,每時每刻護着他,隻能暗自垂淚。
“文革”結束後,身體虛弱的齊如雲病休回家。
又過了兩年,齊如雲所在的廠子落實政策,分給她家一個就業指标,這樣,齊耶夫離開磚廠,返城進啤酒廠當上了工人。
不過,他每月隻能拿回半個月的工資,他常偷啤酒喝,三番五次地挨罰,如果不是礙于他的血統,覺得一個不知生身之父是誰的人身世凄惶,早把他開除了。
齊耶夫到了結婚的年齡,可給他介紹十個對象,有九個總會因為他的血統而吓跑。
另一個敢與他相處的,最終也會被他身上的酒味吓跑。
這樣,齊耶夫在醉生夢死中很快就成了大齡青年。
如果不遇見丢丢,齊耶夫會淪落為一個未老先衰的酒鬼。
丢丢比齊耶夫小七歲,認識齊耶夫時,她對男人已經心灰意冷。
有一天,她聽說了齊如雲的故事。
這個能在起舞時受孕的女人,令她神往。
她專程拜訪了齊如雲,與齊耶夫一見鐘情。
丢丢嫁過來時,這兒已經叫“老八雜”了。
第二章水果鋪 在丢丢眼裡,煙鋪、酒鋪、調味鋪、飯鋪、糧油鋪、熟食鋪、電器修理鋪、藥鋪、理發鋪等,都不适宜女人開。
這樣的鋪子氣息濁,會把女人的脾性熏染壞了。
相反,燈飾鋪、裁縫鋪、瓷器鋪、蔬菜鋪、鮮花鋪、水果鋪卻是為女人而生的,能養女人的氣。
她到老八雜的第二年,剛生下齊小毛,齊如雲就去世了。
在皇山火葬場第二告别室,丢丢掀開白色的蒙屍布,告别婆婆。
齊如雲身上,是她當年跳舞時穿的蛋青色連衣裙,那場舞會之後,她将其收起,藏入箱底。
當年濺在裙擺上的那星星點點的處女的血迹,雖然經過了近半個世紀時光的敲擊,已經暗淡如一片陳舊的花椒,但它們仍然散發出辛辣的氣味,催下了丢丢心底的淚水。
那條曾經穿着合體的連衣裙,對踏上歸途的齊如雲來說是太肥大了,齊如雲就像一捆套在布袋中的凍僵的蔥。
丢丢撩起裙擺,最後撫摩了一下婆婆的腿。
齊如雲在世時,從不在意對臉的保養,對于腿卻是百般呵護。
她每日要用濕毛巾擦淨腿,塗上潤膚油。
所以她走的時候,雙腿還是那麼潤白,就像兩杆透明的蠟燭。
齊如雲就帶着這對蠟燭,去另一個世界做晚禱了。
丢丢成了半月樓的新主人後,就把工作辭了,一邊在家帶孩子,一邊開起了水果鋪。
那個地窖,儲存瓜果梨桃比儲存蔬菜還要神奇。
你秋天時放進去一筐蘋果,春天時将其取出,它們的臉依然紅撲撲的,汁液飽滿。
像草莓、香蕉這種難伺候的水果,藏入窖中,一周後,草莓看上去仍舊嬌滴滴的,香蕉皮也不會生黑斑,依然如月芽般明媚。
丢丢一家住在樓上,樓下帶廊柱的大間被改造成了水果鋪。
丢丢請了個木匠,在東窗前由南向北做了一個實木水果架:四條粗壯的木方子呈八字形,對稱着支撐起一塊離地約七十公分的樟子松木闆,有八公分厚,一米多寬,四米多長。
木闆沒有上色,也沒有塗清漆,隻是用刨子推得光溜溜的,既透着妖娆的花紋,又透出好聞的木香氣。
丢丢的水果鋪不像别人家的那樣,用紙箱來盛水果,很不講究地一字形排開。
她盛水果的容器,都是精心購置的。
元寶形和菱形的檸檬色竹筐、橢圓和馬蹄形的紅柳籃、青花的深口瓷盆、淺口的蛋青色瓷盤,高低錯落地擺在水果架上,看似漫不經心,卻有着渾然天成的美感。
那塊木闆就好像月亮上的泥土,生長出了帶有天堂色澤的水果。
你看吧,高處的竹筐裡裝着蘋果、李子和黃杏,低處的瓷盆裡盛的是櫻桃或草莓。
至于那淺口的瓷盤,它通常盛着楊梅或野生的黑加侖。
而紫色的葡萄和金黃的香蕉,常常是斜斜地挂在蘋果籃或鴨梨籃的一角。
葡萄像是籃子垂下的一绺彎曲的劉海,透出俏皮;香蕉則像籃子盤着的金發,一派富貴之氣。
丢丢的水果鋪從早開到晚,她說水果本來夠亮堂的了,所以把鋪子的燈調換成一盞低垂的羊皮燈,那朦胧而溫柔的光影宛如夕陽,使水果鋪在夜晚更加的楚楚動人。
老八雜的人,沒有不喜歡這座水果鋪的。
茶餘飯後,他們聚在一起,東湊一句,西湊一句,為它編了一首歌謠。
正月正,吃蘋果,吃了蘋果保平安。
二月二,啃鴨梨,啃了鴨梨不咳嗽。
三月三,吃山楂,吃了山楂脾胃開。
四月四,吃香蕉,吃了香蕉心氣順。
五月五,吃草莓,吃了草莓臉兒鮮。
六月六,吃櫻桃,吃了櫻桃嘴兒豔。
七月七,吃桃子,吃了桃子眉會飛。
八月八,啃西瓜,啃了西瓜好安睡。
九月九,吃葡萄,吃了葡萄不怕黑。
十月十,嚼甘蔗,嚼了甘蔗心兒甜。
十一月十一,吃紅棗,吃了紅棗話語暖。
十二月十二,吃橘子,吃了橘子不覺寒。
丢丢很喜歡這首歌謠,特意用毛筆小楷,把它抄在一張灑銀的宣紙上,貼在壁爐旁的牆上。
但凡買水果的人,喜歡湊到它跟前,溫柔地看上一眼,就像看老情人一樣。
有時,他們也會提出修改意見,譬如說“四月四,吃菠蘿,吃了菠蘿嘴不幹”,“五月五,吃荔枝。
吃了荔枝賽神仙”,“十月十,吃柿子,吃了柿子不覺累”等等。
丢丢上水果,從來都是自己。
她蹬着三輪車,每隔三四天,就會去革新街的水果批發市場,風雨無阻。
商販們沒有喜歡要品相不好的水果的,可丢丢卻不。
爛蘋果和爛梨,她用極低的價錢買了後,會用刀削削剜剜,把它們洗淨,放進鍋中,添上水,兌上蜂蜜,熬成泥,分裝在罐頭瓶中,用油紙密封起來,藏入窖中。
爛水果搖身一變,就成了身價不菲的果醬,老八雜的人沒有不喜歡吃丢丢做的果醬的。
她既能做蘋果醬、梨醬、草莓醬和菠蘿醬,也能做櫻桃醬和荔枝醬。
她在櫻桃醬中加了玫瑰花瓣,使其散發出獨特的芳香氣;在蘋果醬中加入了丁香花瓣,讓它回味綿長;而在荔枝醬中則加入了枸杞,如同雪裡埋藏着紅豆,美豔極了。
丢丢做的果醬如同好酒,時間越久,滋味越醇厚。
老八雜的人過年,喜歡買上幾瓶這樣的果醬。
丢丢養了一隻黑貓,叫“悄悄”。
悄悄一隻眼藍,一隻眼黃。
它不像别的貓愛沾葷腥,悄悄跟丢丢一樣喜歡吃水果。
你給它一個梨,它用前爪捺住,半個小時後,就把它啃光了,連酸酸的梨核都吃了,隻剩個火柴杆似的梨把兒。
它平素喜歡待在水果架上,好像那是它的家園,要守護着。
有一天,眼神不好的秦老漢來給孫子買桃子,看見了五彩斑斓的水果架上的悄悄,就指着它對丢丢說:“這世道要變壞了啊,怎麼結了這麼大個的絨嘟嘟的黑果子?這果子吃了還不得藥死個人!"他的話音剛落。
悄悄就"喵嗚--喵嗚--"地叫起來,秦老漢大驚失色地說:"真是個妖果啊,還能學貓叫!" 要說最不想離開老八雜的,就是丢丢了。
她舍不得半月樓,舍不得水果鋪,舍不得門前的那些丁香樹。
能在舊舞場中開水果鋪的,全哈爾濱也就她丢丢吧。
還有那個地窖,她更是視如寶物,不忍離棄。
老八雜的男人,都說這地窖神奇,哪有地窖經過了近百年風雨而不塌陷的?有一些人好奇,就舉着蠟燭下到地窖去探個究竟。
三伏天,你下到四米多深的窖裡,身上的熱汗立時就消了,而冬天,你打着寒戰下到裡面,感受到的卻是如春天般的溫暖。
地窖不是用木頭築的,而是石頭砌的,就連梯子,也不是木梯,而是用青石一蹬一蹬壘起來的。
按理說,它靠近馬家溝河,到了雨季,地窖應該滲水,可是這窖從來都是幹爽的。
有一回,生了重感冒的尚活泉沒胃口,想吃山楂醬,來丢丢這裡買。
丢丢舉着蠟燭要下窖的時候,尚活泉說他要自己去取。
下到窖裡,隻見燭火一抖一抖的,好像窖裡有風,尚活泉連打了幾個噴嚏,等他取着果醬上來時,頭不昏沉了,燒也退了。
他逢人便說:“那個地窖比醫院好啊,你進去一趟,一分錢不用花,出來時病就好了。
”從那以後,男人們趕上個頭疼腦熱的,就愛跑到丢丢的水果鋪,到窖裡待上一刻。
說也奇怪,幾乎所有的男人上來後都說身上舒坦了,于是,他們就說地窖裡藏着青龍。
丢丢不太相信“青龍”之說,她覺得那裡若真有神仙鬼怪的話,其中飄蕩着的也一定是舞女的幽魂。
因為她每回舉着蠟燭下窖時,燭苗都會顫顫躍動,恍如起舞。
女人不管是生前還是死後,對男人都是呵護的。
老八雜的人接二連三地來到丢丢的水果鋪,問她七月底之前遷不遷出?丢丢說,還有一個月呢,不要急。
隻要我的房子不動,你們的也就有希望不動。
我的房子在中心,要想除了老八雜,得先把它的心給掏出來啊! 丢丢說,現在政府加大了對曆史文化遺迹的保護力度,像中央大街兩側的那些老建築,如今個個都是皇上後宮中的娘娘,誰敢動一手指頭啊。
你要是在它們身上扒一塊磚,卸一扇窗,撬一片瓦,那就是犯法!丢丢說她會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