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春衫碑

關燈
隻見魏王望了望池邊翠柳,負手臨風,忽低聲喃喃了一句:“春衫欲染路猶遮……” 李淺墨猶自愣着,卻聽魏王笑道:“硯兄弟可知為兄适才念的是什麼?” 這話問得李淺墨一頭霧水,隻能答道:“一句詩。

    ” 魏王笑道:“不錯,一句詩。

    何止是詩,還是一句好詩。

    ”頓了頓,他方又笑問道,“不知硯兄弟可知是誰寫的?” 李淺墨不由一怔,暗道:這等七言的句子,聽起來不似古人,倒似近人寫的。

    那卻是誰?難不成是魏王自己,寫了一首詩要送與自己? 他搖搖頭。

     卻聽魏王笑道:“唉,小兄弟不會誤認為是小兄我寫的吧?愚兄雖承聖上嘉許,開設弘文館,卻如何能有此等詩才。

    說起來,這詩作者向不以詩名天下,反倒是一身風骨,一身藝業,足以傾倒天下草莽。

    ” 他賣個關子,又頓了下,笑道:“這詩的主人,據說綽号中還有個‘骨’字,真不負了他此身風骨。

    ” 李淺墨激動得面色一白,心中暗叫道:肩胛! ——肩胛,看來李泰說的一定就是肩胛! 他的心中一時不由狂叫着。

    他雖自幼跟随肩胛,卻從不曾見過肩胛的文字。

    隻聽魏王李泰笑道:“我也是聽人曾說,令師不隻以一身藝業傲視天下,其翰墨之迹,足以争雄墨壇。

    前些年得知之後,忍不住仰慕之心,借着弘文館之便,遣人到處争求令師的墨寶。

    也算功夫不負有心人,卻在鐘山南朝遺寺中,一堵粉牆上,尋得了令師年輕時的墨迹。

    ” 春衫欲染路猶遮……李淺墨細細體味之下,隻覺得那句子确實像師父寫下的句子。

    隻是,下面是什麼呢? 他還從未曾這麼渴望聽到魏王的話。

     卻聽李泰輕吟道:“此日光陰……”偏偏就此頓住,一拍手,自己忽然失笑道,“我倒忘了,這詩可不該念與硯兄弟你聽的。

    ” 李淺墨一時大失所望,恨不得掐住李泰的肩膀,搖着他,令他背出來。

     卻見李泰一撫掌:“前賢真迹,又是硯兄弟的令師佳作,硯兄弟豈可不自己親睹,反叫愚兄洛下書生似的擁鼻而吟,平白敗壞了詩意?” 說着,他一牽李淺墨的手,卻向不遠處新起的一處亭子走去。

    那亭中卻豎了塊碑樣的東西,上面用絲羅蒙着,猶未啟封。

     隻聽李泰笑道:“小兄聽說尋得肩胛墨寶,一是小兄自己也性耽于此,二是想來硯兄弟定然渴見尊師遺墨,所以就叫人,專截了那堵牆,一路加急水運,送來了這裡。

    路上所費雖然不少,但确也值得。

    小兄運回來後,不敢自秘,故叫人起了這座亭子,且将那題詩之壁專立在這裡供人瞻仰。

    硯兄弟請看……” 說着,他一揮手。

     他倆人本已走到了那亭前。

    自有小厮輕輕揭去了那罩着的碧紗羅,裡面果然露出了一面截取來的殘牆。

    那牆上粉色斑駁,墨迹已舊,李淺墨一見,即認出,那正是肩胛的筆體。

     他整個人一時都怔住了,怔怔地盯着那堵牆,看着上面的字,卻是兩首七言: 春衫欲染路猶遮,此日光陰向誰賒? 短鬓廉纖清明雨,古道怅望使君車。

     願與呢喃歡永夜,随它細簌到滂沱。

     拟置壺酒山陰畔,青蔥歲月好斟酌。

     翻天雨幕夜跳脫,粗似牛筋響似珂。

     打碎生平歸淺澀,餘得興緻踏風波。

     煙火人間恸撫掌,故國荒垅癢放歌。

     君瞳水色三千尺,略一顧盼可為奢? 李淺墨怔怔地看着,詩雲何意其實一時都不明白,隻是望着那字體瘦逸、意興遄霞飛的字,忍不住心頭就一陣歡喜一陣黯然。

    一行淚從他眼中悄悄地流下:多久不見了?肩胛?隻道天人永隔,我還要做好久好久玩得忘了回家的孩子,卻誰道如此陌路相逢。

     他心中感受,一時無法訴說。

    隻覺得喉頭哽住,哽得再說不出一句話來。

    斯人已去,可不正是,如詩中所說:……君瞳水色三千尺…… ——略一顧盼可為奢……啊?! 良久良久,他才輕輕吐出了一個“謝”字。

     他靜靜地望向李泰,也是至此才知,原來李泰如真要與人示好,那無論是誰,怕都再推拒不得。

     李淺墨一時隻覺得,自己有生以來,再未有人與自己做過如此貼心之事,而這事,卻出自李泰之手。

    他心中一歎:這個情,無論其動機如何,他一定得領。

    至于如何回報,那卻是出于自己日後的選擇了。

     李泰也看到了李淺墨目光中的誠摯。

    趁李淺墨再度回首看字,他忽側頭,極隐約地與瞿長史相視一笑。

    這世上,再難打動的人他也能将其打動,再難結交的人他也可将其結交……那東宮太子之位,不是他的,還該是誰的? 魏王李泰自然知道與人交往何時該緊,何時該松。

    這時微微一笑,為體念李淺墨心境,由他獨自去看那亭中墨迹,自己悄悄地抽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