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東西市

關燈
持竿的小販竿上挂着五顔六色的小孩玩物擾亂他的視線——這人群實在太亂了! 那孩子着急,雙腿一蹬,稍一用力,他本嫌緊的衣服就被綻裂開來。

    一根小脖子猶自那麼執拗地梗着,梗得看的人都眼酸起來…… 一片白衣卻忽躍入他的眼簾,那孩子心底低叫了聲:師父! ——那是他的師父宗令白。

     其實宗令白不算他正經的師父,他也不算雲韶子弟,他不過是不得已在右教坊裡混飯的。

    娘讓他在右教坊裡做一個跑腿的小厮。

    在右教坊,他必須叫很多人師父,但他幾乎從來都不開口。

    躲着人,也就不用跟人打招呼。

     但宗令白……在心裡叫他一聲“師父”,他還是不屈的。

     隻見宗令白正帶着那一班雲韶子弟自東向西地走來。

    他們左顧右盼着,似乎也在尋找着什麼。

     那些雲韶子弟都作了男裝,可她們習舞之人,頸颀腰直,就算在人群中也極是顯眼。

     旁邊人不覺間就在給她們讓道。

    可看他們的行色,意态匆忙,要找的分明還沒找到。

     隻見宗令白的身形說不出的懊惱,甚至說不出的焦躁。

    他不理那賀昆侖的琵琶,一雙眼睛隻管四處急切地看去。

    那孩子看着他,有一個感覺,隻覺得他師父的那一雙眼睛,一直在朝上、朝上。

     那該是師父無意識的舉動。

    宗令白的心中似乎有一種渴望,那是一種渴望升騰的力量。

    他在尋找着那場舞,那可以彌補他殘缺人生的一場舞,那曾招搖在雲韶廳頂上的一場舞,那可以讓萬裡雲停、四野霓垂的一場舞,他的目光忍不住朝上。

     ……可他們想來已找了好久,他手下的雲韶子弟個個疲憊,宗令白也變得身姿僵硬,可他們終究還是沒有找到。

     卻奴的目光追随了他們一會兒,眼見他們由東至西,沿着街邊走了千八百步,把天門街的人群穿了個對穿,最後立足在一個賣古銅器的門口。

     ——那是天門街與延吉坊交界處。

     延吉坊對面就是積慶坊,它們都在天門街的南面。

     宗令白的身影是迷茫的,這時他正背對着那個古銅器坊。

     銅器坊的門口陰森森的。

    那是建于前朝的一片老宅,陽光下隻見灰塵飛舞,裡面黑糊糊的,什麼也看不清。

    銅的鏽味從裡面發散出來,映得人須眉皆碧。

     可宗令白無心看這一切。

    他的心比天高,一心盯的隻有向上的去處。

     他身處的那塊地方地處天門街人群的邊緣,人本就少。

    這時更顯得他們一幹人白衣鹄立,與世不諧。

     卻奴心中卻更急切:他知道師父在找什麼,可如果連師父都找不到,那就更别提他了! 他看着師父那一身白衣在這擾擾紅塵中就這麼站着,卻在這一向他敬為離群超卓的身姿裡讀出種說不出的凄惶來。

     他隐隐聽說過:宗令白為了一心清甯,很少去聽雜樂。

    可今日他被迫出來,面對的就是這些雜樂。

    師父沒有望向這木樓——賀昆侖的琵琶,那該是師父不喜歡的吧?可師父所敬仰的…… 卻奴的目光忽下意識地反師父之道而行之,“向下”望去。

     然後,他吃了一驚,在天門街那麼熱鬧的人群底下,原來,還有這麼多。

     ——隻見一地的灰塵中,有張皇的小孩兒,行乞的癱子,沒有主人的狗,泥濘的鄉下人的鞋子,不知為何蹲下來、也許腹痛的人們,還有他們頭頂的汗滴;暗中扣着的手,暗中行竊的手,暗中撓癢的手;可憐巴巴的地攤與守攤的老人,地攤出奇的荒冷,老人無助地在人群随時要踩踏來的腳下維護着…… ……那些快樂下各呈形态的腳:疲乏的、雀躍的、張皇的、支着拐的;麻鞋、布鞋、軟靴、官靴、圓履、方履;各式各樣的鞋面,專門洗淨了才出門的,上面卻踏着别人的腳印;還有幹果皮,包幹貨的紙…… 可他的眼睛忽然一跳,因為望到那古銅器坊的廊檐底下。

     ——那兒有一口大鍋。

     好黑好大的一口鍋,凹得像沒有光的夜一樣。

     銅器坊邊本伸出好寬的一道廊檐。

    廊柱年深月久了,都被雨水浸成了黑色。

    那口鍋正支在廊檐底下。

    鍋裡面的鐵黑黑的,火在鍋下面燒,鍋裡正貼着一種還是戰禍時代流傳下來的餅食。

     ——那叫“姜石餅”,可這時,還會有誰吃這個? 那個攤子生意不旺,跟那餅一樣缺油少鹽的,全沒有一絲蔥花的爆香。

     卻有一人在鍋邊不遠處卧着。

    地上該有塵土,可他全然不避。

    他身上的衣衫看不出什麼顔色來,略略顯得有一點髒相。

    今日滿街的人都在興奮緊張着,隻有他、看起來那麼落拓頹唐。

     因為師父的白衣,卻奴忽注意起與之全然相反的一切來。

     他不由自主地向那個卧着的人望去。

    滿街的人都立着,面對那場熱鬧,翹着首、踮着腳、還唯恐不及地望着。

     ——可他為什麼…… 卻奴忽很感興趣地觀察起那個委身于地的人。

     其實他先前已看到過那個人,卻沒怎麼注意。

     今日所有的人都像洗淨了才出來的,隻有他攜着一身的風塵。

     那像是平日冷漠的娘偶爾高興時給他說起的一些故事和那些故事裡的人:那些人的風塵之味已鏽進了骨裡,他們走過所有的苦難與紛擾的世事,抹不去眼底的烽煙,烤不幹身上的風雨,抖不落過往的塵埃。

    卻常常、在人所怯縮人所苟安處不肯怯縮苟安着,在盡可放松的時日裡不可放松着…… ……那個人盡管姿勢疲憊,卻意态舒徐。

     這時那人忽擡了下眼,卻奴就見他似有意似無意地瞟了師父一眼。

     相離這麼遠,他不可能看清那人的眼神。

    可這一眼還是讓他覺得,那一瞟、讓那人的身姿洩出了一種不同于俗的寂寞和一點蒼涼已極的譏诮來。

     就是這一眼,跟一把細火似的把卻奴的整個心都點燃了。

     他曾努力幻想過真的見到那個人時會是什麼樣子,可無論怎樣的設想在此時看來都已荒唐,反而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