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
關燈
小
中
大
有詐僞的時候。
這也是出于自然。
還有一層,這些人對人對事有時候自覺的加減他們的誠意,去适應那局勢。
這就是态度。
态度不一定反映出品性來;一個誠實的朋友到了不得已的時候,也會撒個謊什麼的。
态度出于必要,出于處世的或社交的必要,常人是免不了這種必要的。
這是“世故人情”的一個項目。
有時可以原諒,有時甚至可以容許。
态度的變化多,在現代多變的社會裡也許更會使人感興趣些。
我們嘴裡常說的,筆下常寫的“誠懇”“誠意”和“虛僞”等詞,大概都是就态度說的。
但是一般人用這幾個詞似乎太嚴格了一些。
照他們的看法,不誠懇無誠意的人就未免太多。
而年輕人看社會上的人和事,除了他們自己以外差不多盡是虛僞的。
這樣用“虛僞”那個詞,又似乎太寬泛了一些。
這些跟老先生們開口閉口說“人心不古,世風日下”同樣犯了籠統的毛病。
一般人似乎将品性和态度混為一談,年輕人也如此,卻又加上了“天真”“純潔”種種幻想。
誠實的品性确是不可多得,但人孰無過,不論哪方面,完人或聖賢總是很少的。
我們恐怕隻能寬大些,卑之無甚高論,從态度上着眼。
不然無謂的煩惱和糾紛就太多了。
至于天真純潔,似乎隻是兒童的本分——老氣橫秋的兒童實在不順眼。
可是一個人若總是那麼天真純潔下去,他自己也許還沒有什麼,給别人的麻煩卻就太多。
有人贊美“童心”“孩子氣”,那也隻限于無關大體的小節目,取其可以調劑調劑平闆的氛圍氣。
若是重要關頭也如此,那時天真恐怕隻是任性,純潔恐怕隻是無知罷了。
幸而不誠懇,無誠意,虛僞等等已經成了口頭禅,一般人隻是跟着大家信口說着,至多皺皺眉,冷笑笑,表示無可奈何的樣子就過去了。
自然也短不了認真的,那卻苦了自己,甚至于苦了别人。
年輕人容易認真,容易不滿意,他們的不滿意往往是社會改革的動力。
可是他們也得留心,若是在誠僞的分别上認真得過了分,也許會成為虛無主義者。
人與人事與事之間各有分際,言行最難得恰如其分。
誠意是少不得的,但是分際不同,無妨斟酌加減點兒。
種種禮數或過場就是從這裡來的。
有人說禮是生活的藝術,禮的本意應該如此。
日常生活裡所謂客氣,也是一種禮數或過場。
有些人覺得客氣太拘形迹,不見真心,不是誠懇的态度。
這些人主張率性自然。
率性自然未嘗不可,但是得看人去。
若是一見生人就如此這般,就有點野了。
即使熟人,毫無節制的率性自然也不成。
夫婦算是熟透了的,有時還得“相敬如賓”,别人可想而知。
總之,在不同的局勢下,率性自然可以表示誠意,客氣也可以表示誠意,不過誠意的程度不一樣罷了。
客氣要大方,合身份,不然就是誠意太多;誠意太多,誠意就太賤了。
看人,請客,送禮,也都是些過場。
有人說這些隻是虛僞的俗套,無聊的玩意兒。
但是這些其實也是表示誠意的。
總得心裡有這個人,才會去看他,請他,送他禮,這就有誠意了。
至于看望的次數,時間的長短,請作主客或陪客,送禮的情形,隻是誠意多少的分别,不是有無的分别。
看人又有回看,請客有回請,送禮有回禮,也隻是回答誠意。
古語說得好,“來而不往非禮也”,無論古今,人情總是一樣的。
有一個人送年禮,轉來轉去,自己送出去的禮物,有一件竟又回到自己手裡。
他覺得虛僞無聊,當作笑談。
笑談确乎是的,但是誠意還是有的。
又一個人路上遇見一個本不大熟的朋友向他說,“我要來看你。
”這個人告訴别人說,“他用不着來看我,我也知道他不會來看我,你瞧這句話才沒意思哪!”那個朋友的誠意似乎是太多了。
淩叔華女士寫過一個短篇小說,叫做《外國規矩》,說一位青年留學生陪着一位舊家小姐上公園,盡招呼她這樣那樣的。
她以為讓他愛上了,哪裡知道他行的隻是“外國規矩”!這喜劇由于那位舊家小姐不明白新禮數,新過場,多估量了那位留學生的誠意。
可見誠意确是有分量的。
人為自己活着,也為别人活着。
在不傷害自己身份的條件下顧全别人的情感,都得算是誠懇,有誠意。
這樣寬大的看法也許可以使一些人活得更有興趣些。
西方有句話,“人生是做戲。
”做戲也無妨,隻要有心往好裡做就成。
客氣等等一定有人覺得是做戲,可是隻要為了大家好,這種戲也值得做的。
另一方面,誠懇,誠意也未必不是戲。
現在人常說,“我很誠懇的告訴你”,“我是很有誠意的”,自己标榜自己的誠懇,誠意,大有賣瓜的說瓜甜的神氣,誠實的君子大概不會如此。
不過一般人也已習慣自然,知道這隻是為了增加誠意的分量,強調自己的态度,跟買賣人的吆喝到底不是一回事兒。
常人到底是常人,得跟着局勢斟酌加減他們的誠意,變化他們的态度;這就不免沾上了些戲味。
西方還有句話,“誠實是最好的政策”,“誠實”也隻是态度;這似乎也是一句戲詞兒。
論做作 “在乎”了, 有所為了, 這就不再可愛了。
做作就是“佯”,就是“喬”,也就是“裝”。
蘇北方言有“裝佯”的話,“喬裝”更是人人皆知。
舊小說裡女扮男裝是喬裝,那需要許多做作。
難在裝得像。
隻看坤角兒扮須生的,像的有幾個?何況做戲還隻在戲台上裝,一到後台就可以照自己的樣兒,而女扮男裝卻得成天兒到處那麼看!偵探小說裡的偵探也常在喬裝,裝得像也不易,可是自在得多。
不過——難也罷,易也罷,人反正有時候得裝。
其實你細看,不但“有時候”,人簡直就愛點兒裝。
“三分模樣七分裝”是說女人,男人也短不了裝,不過不大在模樣上罷了。
裝得像難,裝得可愛更難;一番努力往往隻落得個“矯揉造作!”所以“裝”常常不是一個好名兒。
“一個做好,一個做歹”,小呢逼你出些碼頭錢,大呢就得讓你去做那些不體面的尴尬事兒。
這已成了老套子,随處可以看見。
那做好的是裝做好,那做歹的也裝得格外歹些;一松一緊的拉住你,會弄得你啼笑皆非。
這一套兒做作夠受的。
貧和富也可以裝。
貧寒人怕人小看他,家裡盡管有一頓沒一頓的,還得穿起好衣服在街上走,說話也滿裝着闊氣,什麼都不在乎似的。
——所謂“蘇空頭”。
其實“空頭”也不止蘇州有。
——有錢人卻又怕人家打他的主意,開口閉口說窮,他能特地去當點兒什麼,拿當票給人家看。
這都怪可憐見的。
還有一些人,人面前老愛論詩文,談學問,仿佛天生他一副雅骨頭。
裝斯文其實不能算壞,隻是未免“雅得這樣俗”罷了。
有能耐的人,有權位的人有時不免“裝模作樣”,“裝腔作勢”。
馬上可以答應的,卻得“考慮考慮”;直接可以答應的,卻讓你繞上幾個大彎兒。
論地位也隻是“上不在天,下不在田”,而見客就不起身,隻點點頭兒,答話隻喉嚨裡哼一兩聲兒。
誰教你求他,他就是這麼着!——“笑罵由他笑罵,好官兒什麼的我自為之!”話說回來,拿身份,擺架子有時也并非全無道理。
老爺太太在仆人面前打情罵俏,總不大像樣,可不是得裝着點兒?可是,得恰到分際,“過猶不及”。
總之别忘了自己是誰!别盡揀高枝爬,一失腳會摔下來的。
老想着些自己,誰都裝着點兒,也就不覺得誰在裝。
所謂“裝模作樣”,“裝腔作勢”。
卻是特别在裝别人的模樣,别人的腔和勢!為了擡舉自己,裝别人;裝不像别人,又不成其為自己,也怪可憐見的。
“不癡不聾,不作阿姑阿翁”,有些事大概還是裝聾作啞的好。
倒不是怕擔責任,更不是存着什麼壞心眼兒。
有些事是阿姑阿翁該問的,值得問的,自然得問;有些是無需他們問的,或值不得他們問的,若不癡不聾,事必躬親,阿姑阿翁會做不成,至少也會不成其為阿姑阿翁。
記得那兒說過美國一家大公司經理,面前八個電話,每天忙累不堪,另一家經理,室内沒有電話,倒是從容不迫的。
這後一位經理該是能夠裝聾作啞的人。
“不聞不問”,有時候該是一句好話;“充耳不聞”,“閉目無睹”,也許可以作“無為而治”的一個注腳。
其實無為多半也是裝出來的。
至于裝作不知,那更是現代政治家外交家的慣技,報紙上随時看得見。
——他們卻還得勾心鬥角的“做姿态”,大概不裝不成其為政治家外交家罷? 裝歡笑,裝悲泣,裝嗔,裝恨,裝驚慌,裝鎮靜,都很難;固然難在像,有時還難在不像而不失自然。
“小心賠笑”也許能得當局的青睐,但是旁觀者在惡心。
可是“強顔為歡”,有心人卻領會那歡顔裡的一絲苦味。
假意虛情的哭泣,像舊小說裡妓女向客人那樣,盡管一把眼淚一把鼻涕的,也隻能引起讀者的微笑。
——倒是那“忍淚佯低面”,教人老大不忍。
佯嗔薄怒是女人的“作态”,作得恰好是愛嬌,所以《喬醋》是一折好戲。
愛極翻成恨,盡管“恨得人牙癢癢的”,可是還不失為愛到極處。
“假意驚慌”似乎是舊小說的常語,事實上那“假意”往往露出馬腳。
鎮靜更不易,秦舞陽心上有氣臉就鐵青,怎麼也裝不成,荊轲的事,一半兒敗在他的臉上。
淝水之戰謝安裝得夠鎮靜的,可是不覺得意忘形摔折了屐齒。
所以一個人喜怒不形于色,真夠一輩子半輩子裝的。
《喬醋》是戲,其實凡裝,凡做作,多少都帶點兒戲味——有喜劇,有悲劇。
孩子們愛說“假裝”這個,“假裝”那個,戲味兒最厚。
他們認真“假裝”,可是悲喜一場,到頭兒無所為。
成人也都認真的裝,戲味兒卻淡薄得多;戲是無所為的,至少扮戲中人的可以說是無所為,而人們的做作常常是有所為的。
所以戲台上裝得像的多,人世間裝得像的少。
戲台上裝得像就有叫好兒的,人世間即使裝得像,逗人愛也難。
逗人愛的大概是比較的少有所為或隻消極的有所為的。
前面那些例子,值得我們吟味,而裝癡裝傻也許是值得重提的一個
這也是出于自然。
還有一層,這些人對人對事有時候自覺的加減他們的誠意,去适應那局勢。
這就是态度。
态度不一定反映出品性來;一個誠實的朋友到了不得已的時候,也會撒個謊什麼的。
态度出于必要,出于處世的或社交的必要,常人是免不了這種必要的。
這是“世故人情”的一個項目。
有時可以原諒,有時甚至可以容許。
态度的變化多,在現代多變的社會裡也許更會使人感興趣些。
我們嘴裡常說的,筆下常寫的“誠懇”“誠意”和“虛僞”等詞,大概都是就态度說的。
但是一般人用這幾個詞似乎太嚴格了一些。
照他們的看法,不誠懇無誠意的人就未免太多。
而年輕人看社會上的人和事,除了他們自己以外差不多盡是虛僞的。
這樣用“虛僞”那個詞,又似乎太寬泛了一些。
這些跟老先生們開口閉口說“人心不古,世風日下”同樣犯了籠統的毛病。
一般人似乎将品性和态度混為一談,年輕人也如此,卻又加上了“天真”“純潔”種種幻想。
誠實的品性确是不可多得,但人孰無過,不論哪方面,完人或聖賢總是很少的。
我們恐怕隻能寬大些,卑之無甚高論,從态度上着眼。
不然無謂的煩惱和糾紛就太多了。
至于天真純潔,似乎隻是兒童的本分——老氣橫秋的兒童實在不順眼。
可是一個人若總是那麼天真純潔下去,他自己也許還沒有什麼,給别人的麻煩卻就太多。
有人贊美“童心”“孩子氣”,那也隻限于無關大體的小節目,取其可以調劑調劑平闆的氛圍氣。
若是重要關頭也如此,那時天真恐怕隻是任性,純潔恐怕隻是無知罷了。
幸而不誠懇,無誠意,虛僞等等已經成了口頭禅,一般人隻是跟着大家信口說着,至多皺皺眉,冷笑笑,表示無可奈何的樣子就過去了。
自然也短不了認真的,那卻苦了自己,甚至于苦了别人。
年輕人容易認真,容易不滿意,他們的不滿意往往是社會改革的動力。
可是他們也得留心,若是在誠僞的分别上認真得過了分,也許會成為虛無主義者。
人與人事與事之間各有分際,言行最難得恰如其分。
誠意是少不得的,但是分際不同,無妨斟酌加減點兒。
種種禮數或過場就是從這裡來的。
有人說禮是生活的藝術,禮的本意應該如此。
日常生活裡所謂客氣,也是一種禮數或過場。
有些人覺得客氣太拘形迹,不見真心,不是誠懇的态度。
這些人主張率性自然。
率性自然未嘗不可,但是得看人去。
若是一見生人就如此這般,就有點野了。
即使熟人,毫無節制的率性自然也不成。
夫婦算是熟透了的,有時還得“相敬如賓”,别人可想而知。
總之,在不同的局勢下,率性自然可以表示誠意,客氣也可以表示誠意,不過誠意的程度不一樣罷了。
客氣要大方,合身份,不然就是誠意太多;誠意太多,誠意就太賤了。
看人,請客,送禮,也都是些過場。
有人說這些隻是虛僞的俗套,無聊的玩意兒。
但是這些其實也是表示誠意的。
總得心裡有這個人,才會去看他,請他,送他禮,這就有誠意了。
至于看望的次數,時間的長短,請作主客或陪客,送禮的情形,隻是誠意多少的分别,不是有無的分别。
看人又有回看,請客有回請,送禮有回禮,也隻是回答誠意。
古語說得好,“來而不往非禮也”,無論古今,人情總是一樣的。
有一個人送年禮,轉來轉去,自己送出去的禮物,有一件竟又回到自己手裡。
他覺得虛僞無聊,當作笑談。
笑談确乎是的,但是誠意還是有的。
又一個人路上遇見一個本不大熟的朋友向他說,“我要來看你。
”這個人告訴别人說,“他用不着來看我,我也知道他不會來看我,你瞧這句話才沒意思哪!”那個朋友的誠意似乎是太多了。
淩叔華女士寫過一個短篇小說,叫做《外國規矩》,說一位青年留學生陪着一位舊家小姐上公園,盡招呼她這樣那樣的。
她以為讓他愛上了,哪裡知道他行的隻是“外國規矩”!這喜劇由于那位舊家小姐不明白新禮數,新過場,多估量了那位留學生的誠意。
可見誠意确是有分量的。
人為自己活着,也為别人活着。
在不傷害自己身份的條件下顧全别人的情感,都得算是誠懇,有誠意。
這樣寬大的看法也許可以使一些人活得更有興趣些。
西方有句話,“人生是做戲。
”做戲也無妨,隻要有心往好裡做就成。
客氣等等一定有人覺得是做戲,可是隻要為了大家好,這種戲也值得做的。
另一方面,誠懇,誠意也未必不是戲。
現在人常說,“我很誠懇的告訴你”,“我是很有誠意的”,自己标榜自己的誠懇,誠意,大有賣瓜的說瓜甜的神氣,誠實的君子大概不會如此。
不過一般人也已習慣自然,知道這隻是為了增加誠意的分量,強調自己的态度,跟買賣人的吆喝到底不是一回事兒。
常人到底是常人,得跟着局勢斟酌加減他們的誠意,變化他們的态度;這就不免沾上了些戲味。
西方還有句話,“誠實是最好的政策”,“誠實”也隻是态度;這似乎也是一句戲詞兒。
論做作 “在乎”了, 有所為了, 這就不再可愛了。
做作就是“佯”,就是“喬”,也就是“裝”。
蘇北方言有“裝佯”的話,“喬裝”更是人人皆知。
舊小說裡女扮男裝是喬裝,那需要許多做作。
難在裝得像。
隻看坤角兒扮須生的,像的有幾個?何況做戲還隻在戲台上裝,一到後台就可以照自己的樣兒,而女扮男裝卻得成天兒到處那麼看!偵探小說裡的偵探也常在喬裝,裝得像也不易,可是自在得多。
不過——難也罷,易也罷,人反正有時候得裝。
其實你細看,不但“有時候”,人簡直就愛點兒裝。
“三分模樣七分裝”是說女人,男人也短不了裝,不過不大在模樣上罷了。
裝得像難,裝得可愛更難;一番努力往往隻落得個“矯揉造作!”所以“裝”常常不是一個好名兒。
“一個做好,一個做歹”,小呢逼你出些碼頭錢,大呢就得讓你去做那些不體面的尴尬事兒。
這已成了老套子,随處可以看見。
那做好的是裝做好,那做歹的也裝得格外歹些;一松一緊的拉住你,會弄得你啼笑皆非。
這一套兒做作夠受的。
貧和富也可以裝。
貧寒人怕人小看他,家裡盡管有一頓沒一頓的,還得穿起好衣服在街上走,說話也滿裝着闊氣,什麼都不在乎似的。
——所謂“蘇空頭”。
其實“空頭”也不止蘇州有。
——有錢人卻又怕人家打他的主意,開口閉口說窮,他能特地去當點兒什麼,拿當票給人家看。
這都怪可憐見的。
還有一些人,人面前老愛論詩文,談學問,仿佛天生他一副雅骨頭。
裝斯文其實不能算壞,隻是未免“雅得這樣俗”罷了。
有能耐的人,有權位的人有時不免“裝模作樣”,“裝腔作勢”。
馬上可以答應的,卻得“考慮考慮”;直接可以答應的,卻讓你繞上幾個大彎兒。
論地位也隻是“上不在天,下不在田”,而見客就不起身,隻點點頭兒,答話隻喉嚨裡哼一兩聲兒。
誰教你求他,他就是這麼着!——“笑罵由他笑罵,好官兒什麼的我自為之!”話說回來,拿身份,擺架子有時也并非全無道理。
老爺太太在仆人面前打情罵俏,總不大像樣,可不是得裝着點兒?可是,得恰到分際,“過猶不及”。
總之别忘了自己是誰!别盡揀高枝爬,一失腳會摔下來的。
老想着些自己,誰都裝着點兒,也就不覺得誰在裝。
所謂“裝模作樣”,“裝腔作勢”。
卻是特别在裝别人的模樣,别人的腔和勢!為了擡舉自己,裝别人;裝不像别人,又不成其為自己,也怪可憐見的。
“不癡不聾,不作阿姑阿翁”,有些事大概還是裝聾作啞的好。
倒不是怕擔責任,更不是存着什麼壞心眼兒。
有些事是阿姑阿翁該問的,值得問的,自然得問;有些是無需他們問的,或值不得他們問的,若不癡不聾,事必躬親,阿姑阿翁會做不成,至少也會不成其為阿姑阿翁。
記得那兒說過美國一家大公司經理,面前八個電話,每天忙累不堪,另一家經理,室内沒有電話,倒是從容不迫的。
這後一位經理該是能夠裝聾作啞的人。
“不聞不問”,有時候該是一句好話;“充耳不聞”,“閉目無睹”,也許可以作“無為而治”的一個注腳。
其實無為多半也是裝出來的。
至于裝作不知,那更是現代政治家外交家的慣技,報紙上随時看得見。
——他們卻還得勾心鬥角的“做姿态”,大概不裝不成其為政治家外交家罷? 裝歡笑,裝悲泣,裝嗔,裝恨,裝驚慌,裝鎮靜,都很難;固然難在像,有時還難在不像而不失自然。
“小心賠笑”也許能得當局的青睐,但是旁觀者在惡心。
可是“強顔為歡”,有心人卻領會那歡顔裡的一絲苦味。
假意虛情的哭泣,像舊小說裡妓女向客人那樣,盡管一把眼淚一把鼻涕的,也隻能引起讀者的微笑。
——倒是那“忍淚佯低面”,教人老大不忍。
佯嗔薄怒是女人的“作态”,作得恰好是愛嬌,所以《喬醋》是一折好戲。
愛極翻成恨,盡管“恨得人牙癢癢的”,可是還不失為愛到極處。
“假意驚慌”似乎是舊小說的常語,事實上那“假意”往往露出馬腳。
鎮靜更不易,秦舞陽心上有氣臉就鐵青,怎麼也裝不成,荊轲的事,一半兒敗在他的臉上。
淝水之戰謝安裝得夠鎮靜的,可是不覺得意忘形摔折了屐齒。
所以一個人喜怒不形于色,真夠一輩子半輩子裝的。
《喬醋》是戲,其實凡裝,凡做作,多少都帶點兒戲味——有喜劇,有悲劇。
孩子們愛說“假裝”這個,“假裝”那個,戲味兒最厚。
他們認真“假裝”,可是悲喜一場,到頭兒無所為。
成人也都認真的裝,戲味兒卻淡薄得多;戲是無所為的,至少扮戲中人的可以說是無所為,而人們的做作常常是有所為的。
所以戲台上裝得像的多,人世間裝得像的少。
戲台上裝得像就有叫好兒的,人世間即使裝得像,逗人愛也難。
逗人愛的大概是比較的少有所為或隻消極的有所為的。
前面那些例子,值得我們吟味,而裝癡裝傻也許是值得重提的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