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
關燈
小
中
大
或無意的企圖“生之毀滅”。
這是求生意志的消極的表現;這種表現當然不能算是好好的生了。
他們面前的滿足安慰他們的力量,決不抵他們背後的不滿足壓迫他們的力量;他們終于不能解脫自己,僅足使自己沉淪得更深而已!他們所認識的自己,隻是被苦痛壓得變形了的,虛空的自己;決不是充實的生命,決不是的!所以他們雖着眼于現在,而實未體會現在一刹那的生活的真味;他們不曾體會着一刹那的意義與價值,仍隻是白辜負他們的刹那的現在! 我們目下第一不可離開現在,第二還應執着現在。
我們應該深入現在的裡面,用兩隻手揿牢它,愈牢愈好!已往的人生如何的美好,或如何的乏味而可憎;已往的我生如何的可珍惜,或如何的可厭棄,“現在”都可不必去管它,因為過去的已“過去”了。
——孔子豈不說:“往者不可谏”麼?将來的人生與我生,也應作如是觀;無論是有望,是無望,是絕望,都還是未來的事,何必空空的操心呢?要曉得“現在”是最容易明白的;“現在”雖不是最好,卻是最可努力的地方,就是我們最能管的地方。
因為是最能管的,所以是最可愛的。
古爾孟曾以葡萄喻人生:說早晨還酸,傍晚又太熟了,最可口的是正午時摘下的。
這正午的一刹那,是最可愛的一刹那,便是現在。
事情已過,追想是無用的;事情未來,預想也是無用的;隻有在事情正來的時候,我們可以把捉它,發展它,改正它,補充它:使它健全,諧和,成為完滿的一段落,一曆程。
曆程的滿足,給我們相當的歡喜。
譬如我來此演講,在講的一刹那,我隻專心緻志的講;決不想及演講以前吃飯,看書等事,也不想及演講以後發表講稿,毀譽等事。
——我說我所愛說的,說一句是一句,都是我心裡的話。
我說完一句時,心裡便輕松了一些,這就是相當的快樂了。
這種曆程的滿足,便是我所謂“我生相當的意義與價值”,便是“我們所能體會的刹那間的人生”。
無論您對于全人生有如何的見解,這刹那間的意義與價值總是不可埋沒的。
您若說人生如電光泡影,則刹那便是光的一閃,影的一現。
這光影雖是暫時的存在,但是有不是無,是實在不是空虛;這一閃一現便是實現,也便是發展——也便是曆程的滿足。
您若說人生是不朽的,刹那的生當然也是不朽的。
您若說人生向着死之路,那麼,未死前的一刹那總是生,總值得好好的體會一番的;何況未死前還有無量數的刹那呢?您若說人生是無限的,好,刹那也可說是無限的。
無論怎樣說,刹那總是有的,總是真的;刹那間好好的生總可以體會的。
好了,不要思前想後的了,耽誤了“現在”,又是後來惋惜的資料,向誰去追索呀?你們“正在”做什麼,就盡力做什麼吧;最好的是-ing,可寶貴的-ing呀!你們要努力滿足“此時此地此我”!——這叫做“三此”,又叫做刹那。
言盡于此,相信我的,不要再想,趕快去做你今晚的事吧;不相信的,也不要再想,趕快去做你今晚的事吧! 海行雜記 “子入太廟,每事問”, 至今傳為美談。
但你入輪船, 最好每事不必問。
這回從北京南歸,在天津搭了通州輪船,便是去年曾被盜劫的。
盜劫的事,似乎已很渺茫;所怕者船上的肮髒,實在令人不堪耳。
這是英國公司的船;這樣的肮髒似乎盡夠玷污了英國國旗的顔色。
但英國人說:這有什麼呢?船原是給中國人乘的,肮髒是中國人的自由,英國人管得着!英國人要乘船,會去坐在大菜間裡,那邊看看是什麼樣子?那邊,官艙以下的中國客人是不許上去的,所以就好了。
是的,這不怪同船的幾個朋友要罵這隻船是“帝國主義”的船了。
“帝國主義的船”!我們到底受了些什麼“壓迫”呢?有的,有的! 我現在且說茶房吧。
我若有常常恨着的人,那一定是甯波的茶房了。
他們的地盤,一是輪船,二是旅館。
他們的團結,是宗法社會而兼梁山泊式的;所以未可輕侮,正和别的“甯波幫”一樣。
他們的職務本是照料旅客;但事實正好相反,旅客從他們得着的隻是侮辱,恫吓,與欺騙罷了。
中國原有“行路難”之歎,那是因交通不便的緣故;但在現在便利的交通之下,即老于行旅的人,也還時時發出這種歎聲,這又為什麼呢?茶房與碼頭工人之艱于應付,我想比僅僅的交通不便,有時更顯其“難”吧!所以從前的“行路難”是唯物的;現在的卻是唯心的。
這固然與社會的一般秩序及道德觀念有多少關系,不能全由當事人負責任;但當事人的“性格惡”實也占着一個重要的地位的。
我是乘船既多,受侮不少,所以姑說輪船裡的茶房。
你去定艙位的時候,若遇着乘客不多,茶房也許會冷臉相迎;若乘客擁擠,你可就倒楣了。
他們或者别轉臉,不來理你;或者用一兩句比刀子還尖的話,打發你走路——譬如說:“等下趟吧。
”他說得如此輕松,憑你急死了也不管。
大約行旅的人總有些異常,臉上總有一副着急的神氣。
他們是以逸待勞的,樂得和你開開玩笑,所以一切反應總是懶懶的,冷冷的;你愈急,他們便愈樂了。
他們于你也并無仇恨,隻想玩弄玩弄,尋尋開心罷了,正和太太們玩弄叭兒狗一樣。
所以你記着:上船定艙位的時候,千萬别先高聲呼喚茶房。
你不是急于要找他們說話麼?但是他們先得訓你一頓,雖然隻是低低的自言自語:“啥事體啦?哇啦哇啦的!”接着才響聲說,“噢,來哉,啥事體啦?”你還得記着:你的話說得愈慢愈好,愈低愈好;不要太客氣,也不要太不客氣。
這樣你便是門檻裡的人,便是内行;他們固然不見得歡迎你,但也不會玩弄你了。
——隻冷臉和你簡單說話;要知道這已算承蒙青眼,應該受寵若驚的了。
定好了艙位,你下船是愈遲愈好;自然,不能過了開船的時候。
最好開船前兩小時或一小時到船上,那便顯得你是一個有“涵養工夫”的,非急莘莘的“阿木林”可比了。
而且茶房也得上岸去辦他自己的事,去早了倒絆住了他;他雖然可托同伴代為招呼,但總之麻煩了。
為了客人而麻煩,在他們是不值得,在客人是不必要;所以客人便隻好受“阿木林”的待遇了。
有時船于明早十時開行,你今晚十點上去,以為晚上總該合式了;但也不然。
晚上他們要打牌,你去了足以擾亂他們的清興;他們必也恨恨不平的。
這其間有一種“分”,一種默喻的“規矩”,有一種“門檻經”,你得先做若幹次“阿木林”,才能應付得“恰到好處”呢。
開船以後,你以為茶房閑了,不妨多呼喚幾回。
你若真這樣做時,又該受教訓了。
茶房日裡要談天,料理私貨;晚上要抽大煙,打牌,那有閑工夫來伺候你!他們早上給你舀一盆臉水,日裡給你開飯,飯後給你擰手巾;還有上船時給你攤開鋪蓋,下船時給你打起鋪蓋:好了,這已經多了,這已經夠了。
此外若有特别的事要他們做時,那隻算是額外效勞。
你得自己走出艙門,慢慢地叫着茶房,慢慢地和他說,他也會照你所說的做,而不加損害于你。
最好是預先打聽了兩個茶房的名字,到這時候悠然叫着,那是更其有效的。
但要叫得大方,仿佛很熟悉的樣子,不可有一點讷讷。
叫名字所以更其有效者,被叫者覺得你有意和他親近(結果酒資不會少給),而别的茶房或竟以為你與這被叫者本是熟悉的,因而有了相當的敬意;所以你第二次第三次叫時,别人往往會幫着你叫的。
但你也隻能偶爾叫他們;若常常麻煩,他們将發見,你到底是“阿木林”而冒充内行,他們将立刻改變對你的态度了。
至于有些人睡在鋪上高聲朗誦的叫着“茶房”的,那确似乎搭足了架子;在茶房眼中,其為“阿”字号無疑了。
他們于是忿然的答應:“啥事體啦?哇啦啦!”但走來倒也會走來的。
你若再多叫兩聲,他們又會說:“啥事體啦?茶房當山歌唱!”除非你真麻木,或真生了氣,你大概總不願再叫他們了吧。
“子入太廟,每事問”,至今傳為美談。
但你入輪船,最好每事不必問。
茶房之怕麻煩,之懶惰,是他們的特征;你問他們,他們或說不曉得,或故意和你開開玩笑,好在他們對客人們,除行李外,一切是不負責任的。
大概客人們最普遍的問題,“明天可以到吧?”“下午可以到吧?”一類。
他們或随便答複,或說,“慢慢來好啰,總會到的。
”或簡單的說,“早呢!”總是不得要領的居多。
他們的話常常變化,使你不能确信;不确信自然不回了。
他們所要的正是耳根清淨呀。
茶房在輪船裡,總是盤踞在所謂“大菜間”的吃飯間裡。
他們常常圍着桌子閑談,客人也可插進一兩個去。
但客人若是坐滿了,使他們無處可坐,他們便恨恨了;若在晚上,他們老實不客氣将電燈滅了,讓你們暗中摸索去吧。
所以這吃飯間裡的桌子竟像他們專利的。
當他們圍桌而坐,有幾個固然有話可談;有幾個卻連話也沒有,隻默默坐着,或者在打牌。
我似乎為他們覺着無聊,但他們也就這樣過去了。
他們的臉上充滿了倦怠,嘲諷,麻木的氣氛,仿佛下工夫練就了似的。
最可怕的就是這滿臉:所謂“﨨﨨然拒人于千裡之外”者,便是這種臉了。
晚上映着電燈光,多少遮過了那灰滞的顔色;他們也開始有了些生氣。
他們搭了鋪抽大煙,或者拖開桌子打牌。
他們抽了大煙,漸有笑語;他們打牌,往往通宵達旦——牌聲,争論聲充滿那小小的“大菜間”裡。
客人們,尤其是抱了病,可睡不着了;但于他們有甚麼相幹呢?活該你們洗耳恭聽呀!他們也有不抽大煙,不打牌的,便搬出香煙畫片來一張張細細賞玩:這卻是“雅人深緻”了。
我說過茶房的團結是宗法社會而兼梁山泊式的,但他們中間仍不免時有戰氛。
濃郁的戰氛在船裡是見不着的;船裡所見,隻是輕微淡遠的罷了。
“唯口出好興戎”,茶房的
這是求生意志的消極的表現;這種表現當然不能算是好好的生了。
他們面前的滿足安慰他們的力量,決不抵他們背後的不滿足壓迫他們的力量;他們終于不能解脫自己,僅足使自己沉淪得更深而已!他們所認識的自己,隻是被苦痛壓得變形了的,虛空的自己;決不是充實的生命,決不是的!所以他們雖着眼于現在,而實未體會現在一刹那的生活的真味;他們不曾體會着一刹那的意義與價值,仍隻是白辜負他們的刹那的現在! 我們目下第一不可離開現在,第二還應執着現在。
我們應該深入現在的裡面,用兩隻手揿牢它,愈牢愈好!已往的人生如何的美好,或如何的乏味而可憎;已往的我生如何的可珍惜,或如何的可厭棄,“現在”都可不必去管它,因為過去的已“過去”了。
——孔子豈不說:“往者不可谏”麼?将來的人生與我生,也應作如是觀;無論是有望,是無望,是絕望,都還是未來的事,何必空空的操心呢?要曉得“現在”是最容易明白的;“現在”雖不是最好,卻是最可努力的地方,就是我們最能管的地方。
因為是最能管的,所以是最可愛的。
古爾孟曾以葡萄喻人生:說早晨還酸,傍晚又太熟了,最可口的是正午時摘下的。
這正午的一刹那,是最可愛的一刹那,便是現在。
事情已過,追想是無用的;事情未來,預想也是無用的;隻有在事情正來的時候,我們可以把捉它,發展它,改正它,補充它:使它健全,諧和,成為完滿的一段落,一曆程。
曆程的滿足,給我們相當的歡喜。
譬如我來此演講,在講的一刹那,我隻專心緻志的講;決不想及演講以前吃飯,看書等事,也不想及演講以後發表講稿,毀譽等事。
——我說我所愛說的,說一句是一句,都是我心裡的話。
我說完一句時,心裡便輕松了一些,這就是相當的快樂了。
這種曆程的滿足,便是我所謂“我生相當的意義與價值”,便是“我們所能體會的刹那間的人生”。
無論您對于全人生有如何的見解,這刹那間的意義與價值總是不可埋沒的。
您若說人生如電光泡影,則刹那便是光的一閃,影的一現。
這光影雖是暫時的存在,但是有不是無,是實在不是空虛;這一閃一現便是實現,也便是發展——也便是曆程的滿足。
您若說人生是不朽的,刹那的生當然也是不朽的。
您若說人生向着死之路,那麼,未死前的一刹那總是生,總值得好好的體會一番的;何況未死前還有無量數的刹那呢?您若說人生是無限的,好,刹那也可說是無限的。
無論怎樣說,刹那總是有的,總是真的;刹那間好好的生總可以體會的。
好了,不要思前想後的了,耽誤了“現在”,又是後來惋惜的資料,向誰去追索呀?你們“正在”做什麼,就盡力做什麼吧;最好的是-ing,可寶貴的-ing呀!你們要努力滿足“此時此地此我”!——這叫做“三此”,又叫做刹那。
言盡于此,相信我的,不要再想,趕快去做你今晚的事吧;不相信的,也不要再想,趕快去做你今晚的事吧! 海行雜記 “子入太廟,每事問”, 至今傳為美談。
但你入輪船, 最好每事不必問。
這回從北京南歸,在天津搭了通州輪船,便是去年曾被盜劫的。
盜劫的事,似乎已很渺茫;所怕者船上的肮髒,實在令人不堪耳。
這是英國公司的船;這樣的肮髒似乎盡夠玷污了英國國旗的顔色。
但英國人說:這有什麼呢?船原是給中國人乘的,肮髒是中國人的自由,英國人管得着!英國人要乘船,會去坐在大菜間裡,那邊看看是什麼樣子?那邊,官艙以下的中國客人是不許上去的,所以就好了。
是的,這不怪同船的幾個朋友要罵這隻船是“帝國主義”的船了。
“帝國主義的船”!我們到底受了些什麼“壓迫”呢?有的,有的! 我現在且說茶房吧。
我若有常常恨着的人,那一定是甯波的茶房了。
他們的地盤,一是輪船,二是旅館。
他們的團結,是宗法社會而兼梁山泊式的;所以未可輕侮,正和别的“甯波幫”一樣。
他們的職務本是照料旅客;但事實正好相反,旅客從他們得着的隻是侮辱,恫吓,與欺騙罷了。
中國原有“行路難”之歎,那是因交通不便的緣故;但在現在便利的交通之下,即老于行旅的人,也還時時發出這種歎聲,這又為什麼呢?茶房與碼頭工人之艱于應付,我想比僅僅的交通不便,有時更顯其“難”吧!所以從前的“行路難”是唯物的;現在的卻是唯心的。
這固然與社會的一般秩序及道德觀念有多少關系,不能全由當事人負責任;但當事人的“性格惡”實也占着一個重要的地位的。
我是乘船既多,受侮不少,所以姑說輪船裡的茶房。
你去定艙位的時候,若遇着乘客不多,茶房也許會冷臉相迎;若乘客擁擠,你可就倒楣了。
他們或者别轉臉,不來理你;或者用一兩句比刀子還尖的話,打發你走路——譬如說:“等下趟吧。
”他說得如此輕松,憑你急死了也不管。
大約行旅的人總有些異常,臉上總有一副着急的神氣。
他們是以逸待勞的,樂得和你開開玩笑,所以一切反應總是懶懶的,冷冷的;你愈急,他們便愈樂了。
他們于你也并無仇恨,隻想玩弄玩弄,尋尋開心罷了,正和太太們玩弄叭兒狗一樣。
所以你記着:上船定艙位的時候,千萬别先高聲呼喚茶房。
你不是急于要找他們說話麼?但是他們先得訓你一頓,雖然隻是低低的自言自語:“啥事體啦?哇啦哇啦的!”接着才響聲說,“噢,來哉,啥事體啦?”你還得記着:你的話說得愈慢愈好,愈低愈好;不要太客氣,也不要太不客氣。
這樣你便是門檻裡的人,便是内行;他們固然不見得歡迎你,但也不會玩弄你了。
——隻冷臉和你簡單說話;要知道這已算承蒙青眼,應該受寵若驚的了。
定好了艙位,你下船是愈遲愈好;自然,不能過了開船的時候。
最好開船前兩小時或一小時到船上,那便顯得你是一個有“涵養工夫”的,非急莘莘的“阿木林”可比了。
而且茶房也得上岸去辦他自己的事,去早了倒絆住了他;他雖然可托同伴代為招呼,但總之麻煩了。
為了客人而麻煩,在他們是不值得,在客人是不必要;所以客人便隻好受“阿木林”的待遇了。
有時船于明早十時開行,你今晚十點上去,以為晚上總該合式了;但也不然。
晚上他們要打牌,你去了足以擾亂他們的清興;他們必也恨恨不平的。
這其間有一種“分”,一種默喻的“規矩”,有一種“門檻經”,你得先做若幹次“阿木林”,才能應付得“恰到好處”呢。
開船以後,你以為茶房閑了,不妨多呼喚幾回。
你若真這樣做時,又該受教訓了。
茶房日裡要談天,料理私貨;晚上要抽大煙,打牌,那有閑工夫來伺候你!他們早上給你舀一盆臉水,日裡給你開飯,飯後給你擰手巾;還有上船時給你攤開鋪蓋,下船時給你打起鋪蓋:好了,這已經多了,這已經夠了。
此外若有特别的事要他們做時,那隻算是額外效勞。
你得自己走出艙門,慢慢地叫着茶房,慢慢地和他說,他也會照你所說的做,而不加損害于你。
最好是預先打聽了兩個茶房的名字,到這時候悠然叫着,那是更其有效的。
但要叫得大方,仿佛很熟悉的樣子,不可有一點讷讷。
叫名字所以更其有效者,被叫者覺得你有意和他親近(結果酒資不會少給),而别的茶房或竟以為你與這被叫者本是熟悉的,因而有了相當的敬意;所以你第二次第三次叫時,别人往往會幫着你叫的。
但你也隻能偶爾叫他們;若常常麻煩,他們将發見,你到底是“阿木林”而冒充内行,他們将立刻改變對你的态度了。
至于有些人睡在鋪上高聲朗誦的叫着“茶房”的,那确似乎搭足了架子;在茶房眼中,其為“阿”字号無疑了。
他們于是忿然的答應:“啥事體啦?哇啦啦!”但走來倒也會走來的。
你若再多叫兩聲,他們又會說:“啥事體啦?茶房當山歌唱!”除非你真麻木,或真生了氣,你大概總不願再叫他們了吧。
“子入太廟,每事問”,至今傳為美談。
但你入輪船,最好每事不必問。
茶房之怕麻煩,之懶惰,是他們的特征;你問他們,他們或說不曉得,或故意和你開開玩笑,好在他們對客人們,除行李外,一切是不負責任的。
大概客人們最普遍的問題,“明天可以到吧?”“下午可以到吧?”一類。
他們或随便答複,或說,“慢慢來好啰,總會到的。
”或簡單的說,“早呢!”總是不得要領的居多。
他們的話常常變化,使你不能确信;不确信自然不回了。
他們所要的正是耳根清淨呀。
茶房在輪船裡,總是盤踞在所謂“大菜間”的吃飯間裡。
他們常常圍着桌子閑談,客人也可插進一兩個去。
但客人若是坐滿了,使他們無處可坐,他們便恨恨了;若在晚上,他們老實不客氣将電燈滅了,讓你們暗中摸索去吧。
所以這吃飯間裡的桌子竟像他們專利的。
當他們圍桌而坐,有幾個固然有話可談;有幾個卻連話也沒有,隻默默坐着,或者在打牌。
我似乎為他們覺着無聊,但他們也就這樣過去了。
他們的臉上充滿了倦怠,嘲諷,麻木的氣氛,仿佛下工夫練就了似的。
最可怕的就是這滿臉:所謂“﨨﨨然拒人于千裡之外”者,便是這種臉了。
晚上映着電燈光,多少遮過了那灰滞的顔色;他們也開始有了些生氣。
他們搭了鋪抽大煙,或者拖開桌子打牌。
他們抽了大煙,漸有笑語;他們打牌,往往通宵達旦——牌聲,争論聲充滿那小小的“大菜間”裡。
客人們,尤其是抱了病,可睡不着了;但于他們有甚麼相幹呢?活該你們洗耳恭聽呀!他們也有不抽大煙,不打牌的,便搬出香煙畫片來一張張細細賞玩:這卻是“雅人深緻”了。
我說過茶房的團結是宗法社會而兼梁山泊式的,但他們中間仍不免時有戰氛。
濃郁的戰氛在船裡是見不着的;船裡所見,隻是輕微淡遠的罷了。
“唯口出好興戎”,茶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