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
關燈
小
中
大
是的,隻要不“比自己壞”就行,“像”不“像”倒是不在乎的。
職業,人生觀等,還是由他們自己去定的好;自己頂可貴,隻要指導,幫助他們去發展自己,便是極賢明的辦法。
予同說,“我們得讓子女在大學畢了業,才算盡了責任。
”SK說,“不然,要看我們的經濟,他們的材質與志願;若是中學畢了業,不能或不願升學,便去做别的事,譬如做工人吧,那也并非不行的。
”自然,人的好壞與成敗,也不盡靠學校教育;說是非大學畢業不可,也許隻是我們的偏見。
在這件事上,我現在毫不能有一定的主意;特别是這個變動不居的時代,知道将來怎樣?好在孩子們還小,将來的事且等将來吧。
目前所能做的,隻是培養他們基本的力量——胸襟與眼光;孩子們還是孩子們,自然說不上高的遠的,慢慢從近處小處下手便了。
這自然也隻能先按照我自己的樣子:“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光輝也罷,倒楣也罷,平凡也罷,讓他們各盡各的力去。
我隻希望如我所想的,從此好好地做一回父親,便自稱心滿意。
——想到那“狂人”救救孩子的呼聲,我怎敢不悚然自勉呢? 我所見的葉聖陶 我覺得他的年紀并不老, 隻那樸實的服色 和沉默的風度與我們平日 所想象的蘇州少年文人葉聖陶 不甚符合罷了。
我第一次與聖陶見面是在民國十年的秋天。
那時劉延陵兄介紹我到吳淞炮台灣中國公學教書。
到了那邊,他就和我說:“葉聖陶也在這兒。
”我們都念過聖陶的小說,所以他這樣告我。
我好奇地問道:“怎樣一個人?”出乎我的意外,他回答我:“一位老先生哩。
”但是延陵和我去訪問聖陶的時候,我覺得他的年紀并不老,隻那樸實的服色和沉默的風度與我們平日所想象的蘇州少年文人葉聖陶不甚符合罷了。
記得見面的那一天是一個陰天。
我見了生人照例說不出話;聖陶似乎也如此。
我們隻談了幾句關于作品的泛泛的意見,便告辭了。
延陵告訴我每星期六聖陶總回甪直去;他很愛他的家。
他在校時常邀延陵出去散步;我因與他不熟,隻獨自坐在屋裡。
不久,中國公學忽然起了風潮。
我向延陵說起一個強硬的辦法;——實在是一個笨而無聊的辦法!——我說隻怕葉聖陶未必贊成。
但是出乎我的意外,他居然贊成了!後來細想他許是有意優容我們吧;這真是老大哥的态度呢。
我們的辦法天然是失敗了,風潮延宕下去;于是大家都住到上海來。
我和聖陶差不多天天見面;同時又認識了西谛,予同諸兄。
這樣經過了一個月;這一個月實在是我的很好的日子。
我看出聖陶始終是個寡言的人。
大家聚談的時候,他總是坐在那裡聽着。
他卻并不是喜歡孤獨,他似乎老是那麼有味地聽着。
至于與人獨對的時候,自然多少要說些話;但辯論是不來的。
他覺得辯論要開始了,往往微笑着說:“這個弄不大清楚了。
”這樣就過去了。
他又是個極和易的人,輕易看不見他的怒色。
他辛辛苦苦保存着的《晨報》副張,上面有他自己的文字的,特地從家裡捎來給我看;讓我随便放在一個書架上,給散失了。
當他和我同時發見這件事時,他隻略露惋惜的顔色,随即說:“由他去末哉,由他去末哉!”我是至今慚愧着,因為我知道他作文是不留稿的。
他的和易出于天性,并非閱曆世故,矯揉造作而成。
他對于世間妥協的精神是極厭恨的。
在這一月中,我看見他發過一次怒;——始終我隻看見他發過這一次怒——那便是對于風潮的妥協論者的蔑視。
風潮結束了,我到杭州教書。
那邊學校當局要我約聖陶去。
聖陶來信說:“我們要痛痛快快遊西湖,不管這是冬天。
”他來了,教我上車站去接。
我知道他到了車站這一類地方,是會覺得寂寞的。
他的家實在太好了,他的衣着,一向都是家裡管。
我常想,他好像一個小孩子;像小孩子的天真,也像小孩子的離不開家裡人。
必須離開家裡人時,他也得找些熟朋友伴着;孤獨在他簡直是有些可怕的。
所以他到校時,本來是獨住一屋的,卻願意将那間屋做我們兩人的卧室,而将我那間做書室。
這樣可以常常相伴;我自然也樂意。
我們不時到西湖邊去;有時下湖,有時隻喝喝酒。
在校時各據一桌,我隻預備功課,他卻老是寫小說和童話。
初到時,學校當局來看過他。
第二天,我問他,“要不要去看看他們?”他皺眉道:“一定要去麼?等一天吧。
”後來始終沒有去。
他是最反對形式主義的。
那時他小說的材料,是舊日的儲積;童話的材料有時卻是片刻的感興。
如《稻草人》中《大喉嚨》一篇便是。
那天早上,我們都醒在床上,聽見工廠的汽笛;他便說:“今天又有一篇了,我已經想好了,來的真快呵。
”那篇的藝術很巧,誰想他隻是片刻的構思呢!他寫文字時,往往拈筆伸紙,便手不停揮地寫下去,開始及中間,停筆躊躇時絕少。
他的稿子極清楚,每頁至多隻有三五個塗改的字。
他說他從來是這樣的。
每篇寫畢,我自然先睹為快;他往往稱述結尾的适宜,他說對于結尾是有些把握的。
看完,他立即封寄《小說月報》;照例用平信寄。
我總勸他挂号;但他說:“我老是這樣的。
”他在杭州不過兩個月,寫的真不少,教人羨慕不已。
《火災》裡從《飯》起到《風潮》這七篇,還有《稻草人》中一部分,都是那時我親眼看他寫的。
在杭州待了兩個月,放寒假前,他便匆匆地回去了;他實在離不開家,臨去時讓我告訴學校當局,無論如何不回來了。
但他卻到北平住了半年,也是朋友拉去的。
我前些日子偶翻十一年的《晨報副刊》,看見他那時途中思家的小詩,重念了兩遍,覺得怪有意思。
北平回去不久,便入了商務印書館編譯部,家也搬到上海。
從此在上海待下去,直到現在——中間又被朋友拉到福州一次,有一篇《将離》抒寫那回的别恨,是纏綿悱恻的文字。
這些日子,我在浙江亂跑,有時到上海小住,他常請了假和我各處玩兒或喝酒。
有一回,我便住在他家,但我到上海,總愛出門,因此他老說沒有能暢談;他寫信給我,老說這回來要暢談幾天才行。
十六年一月,我接眷北來,路過上海,許多熟朋友和我餞行,聖陶也在。
那晚我們痛快地喝酒,發議論;他是照例地默着。
酒喝完了,又去亂走,他也跟着。
到了一處,朋友們和他開了個小玩笑;他臉上略露窘意,但仍微笑地默着。
聖陶不是個浪漫的人;在一種意義上,他正是延陵所說的“老先生”。
但他能了解别人,能諒解别人,他自己也能“作達”,所以仍然——也許格外——是可親的。
那晚快夜半了,走過愛多亞路,他向我誦周美成的詞,“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我沒有說什麼;那時的心情,大約也不能說什麼的。
我們到一品香又消磨了半夜。
這一回特别對不起聖陶;他是不能少睡覺的人。
他家雖住在上海,而起居還依着鄉居的日子;早七點起,晚九點睡。
有一回我九點十分去,他家已熄了燈,關好門了。
這種自然的,有秩序的生活是對的。
那晚上伯祥說:“聖兄明天要不舒服了。
”想起來真是不知要怎樣感謝才好。
第二天我便上船走了,一眨眼三年半,沒有上南方去。
信也很少,卻全是我的懶。
我隻能從聖陶的小說裡看出他心境的遷變;這個我要留在另一文中說。
聖陶這幾年裡似乎到十字街頭走過一趟,但現在怎麼樣呢?我卻不甚了然。
他從前晚飯時總喝點酒,“以半醺為度”;近來不大能喝酒了,卻學了吹笛——前些日子說已會一出《八陽》,現在該又會了别的了吧。
他本來喜歡看看電影,現在又喜歡聽聽昆曲了。
但這些都不是“厭世”,如或人所說的;聖陶是不會厭世的,我知道。
又,他雖會喝酒,加上吹笛,卻不曾抽什麼“上等的紙煙”,也不曾住過什麼“小小别墅”,如或人所想的,這個我也知道。
給亡婦 後來你天天發燒, 自己還以為南方帶來的瘧疾, 一直瞞着我。
明明躺着,聽見我的腳步, 一骨碌就坐起來。
謙,日子真快,一眨眼你已經死了三個年頭了。
這三年裡世事不知變化了多少回,但你未必注意這些個,我知道。
你第一惦記的是你幾個孩子,第二便輪着我。
孩子和我平分你的世界,你在日如此;你死後若還有知,想來還如此的。
告訴你,我夏天回家來着:邁兒長得結實極了,比我高一個頭。
閏兒父親說是最乖,可是沒有先前胖了。
采芷和轉子都好。
五兒全家誇她長得好看;卻在腿上生了濕瘡,整天坐在竹床上不能下來,看了怪可憐的。
六兒,我怎麼說好,你明白,你臨終時也和母親談過,這孩子是隻可以養着玩兒的,他左挨右挨,去年春天,到底沒有挨過去。
這孩子生了幾個月,你的肺病就重起來了。
我勸你少親近他,隻監督着老媽子照管就行。
你總是忍不住,一會兒提,一會兒抱的。
可是你病中為他操的那一份兒心也夠瞧的。
那一個夏天他病的時候多,你成天兒忙着,湯呀,藥呀,冷呀,暖呀,連覺也沒有好好兒睡過。
哪裡有一分一毫想着你自己。
瞧着他硬朗點兒你就樂,幹枯的笑容在黃蠟般的臉上,我隻有暗中歎氣而已。
從來想不到做母親的要像你這樣。
從邁兒起,你總是自己喂乳,一連四個都這樣。
你起初不知道按鐘點兒喂,後來知道了,卻又弄不慣;孩子們每夜裡幾次将你哭醒了,特别是悶熱的夏季。
我瞧你的覺老沒睡足。
白天裡還得做菜,照料孩子,很少得空兒。
你的身子本來壞,四個孩子就累你七八年。
到了第五個,你自己實在不成了,又沒乳,隻好自己喂奶粉,另雇老媽子專管她。
但孩子跟老媽子睡,你就沒有放過心;夜裡一聽見哭,就豎起耳朵聽,工夫一大就得過去看。
十六年初,和你到北京來,将邁兒,轉子留在家裡;三年多還不能去接他們,可真把你惦記苦了。
你并不常提,我卻明白。
你後來說你的病就是惦記出來的;那個自然也有份兒,不過大半還是養育孩子累的。
你的短短的十二年結婚生活,有十一年耗費在孩子們身上;而你一點不厭倦,有多少力量用多少,一直到自己毀滅為止。
你對孩子一般兒愛,不問男的女的,大的小的。
也不想到什麼“養兒防老,積谷防饑”,隻拼命的愛去。
你對于教育老實說有些外行,孩子們隻要吃得好玩得好就成了。
這也難怪你,你自己便是這樣長大的。
況且孩子們原都還小,吃和玩本來也要緊的。
你病重的時候最放不下的還是孩子。
病的隻剩皮包着骨頭了,總不信自己不會好;老說:“我死了,這一大群孩子可苦了。
”後來說送你回家,你想着可以看見邁兒和轉子,也願意;你萬不想到會一走不返的。
我送車的時候,你忍不住哭了,說:“還不知能不能再見?”可憐,你的心我知道,你滿想着好好兒帶着六個孩子回來見我的。
謙,你那時一定這樣想,一定的。
除了孩子,你心裡隻有我。
不錯,那時你父親還在;可是你母親死了,他另有個女人,你老早就覺得隔了一層似的。
出嫁後第一年你雖還一心一意依戀着他老人家,到第二年上我和孩子可就将你的心占住,你再沒有多少工夫惦記他了。
你還記得第一年我在北京,你在家裡。
家裡來信說你待不住,常回娘家去。
我動氣了,馬上寫信責備你。
你教人寫了一封複信,說家裡有事,不能不回去。
這是你第一次也可以說第末次的抗議,我從此就沒給你寫信。
暑假時帶了一肚子主意回去,但見了面,看你一臉笑,也就拉倒了。
打這時候起,你漸漸從你父親的懷裡跑到我這兒。
你換了金镯子幫助我的學費,叫我以後還你;但直到你死,我沒有還你。
你在我家受了許多氣,又因為我家的緣故受你家裡的氣,你都忍着。
這全為的是我,我知道。
那回我從家鄉一個中學半途辭職出走。
家裡人諷你也走。
哪裡走!隻得硬着頭皮往你家去。
那時你家像個冰窖子,你們在窖裡足足住了三個月。
好容易我才将你們領出來了,一同上外省去。
小家庭這樣組織起來了。
你雖不是什麼闊小姐,可也是自小嬌生慣養的,做起主婦來,什麼都得幹一兩手;你居然做下去了,而且高高興興地做下去了。
菜照例滿是你做,可是吃的都是我們;你至多夾上兩三筷子就算了。
你的菜做得不壞,有一位老在行大大地誇獎過你。
你洗衣服也不錯,夏天我的綢大褂大概總是你親自動手。
你在家老不樂意閑着;坐前幾個“月子”,老是四五天就起床,說是躺着家裡事沒條沒理的。
其實你起來也還不是沒條理;咱們家那麼多孩子,哪兒來條理?在浙江住的時候,逃過兩回兵難,我都在北平。
真虧你領着母親和一群孩子東藏西躲的;末一回還要走多少裡路,翻一道大嶺。
這兩回差不多隻靠你一個人。
你不但帶了母親和孩子們,還帶了我一箱箱的書;你知道我是最愛書的。
在短短的十二年裡,你操的心比人家一輩子還多;謙,你那樣身子怎麼經得住!你将我的責任一股腦兒擔負了去,壓死了你;我如何對得起你! 你為我的撈什子書也費了不少神;第一回讓你父親的男傭人從家鄉捎到上海去。
他說了幾句閑話,你氣得在你父親面前哭了。
第二回是帶着逃難,别人都說你傻子。
你有你的想頭:“沒有書怎麼教書?況且他又愛這個玩意兒。
”其實你沒有曉得,那些書丢了也并不可惜;不過教你怎麼曉得,我平常從來沒和你談過這些個!總而言之,你的心是可感謝的。
這十二年裡你為我吃的苦真不少,可是沒有過幾天好日子。
我們在一起住,算來也還不到五個年頭。
無論日子怎麼壞,無論是離是合,你從來沒對我發過脾氣,連一句怨言也沒有。
——别說怨我,就是怨命也沒有過。
老實說,我的脾氣可不大好,遷怒的事兒有的是。
那些時候你往往抽噎着流眼淚,從不回嘴,也不号啕。
不過我也隻信得過你一個人,有些話我隻和你一個人說,因為世
職業,人生觀等,還是由他們自己去定的好;自己頂可貴,隻要指導,幫助他們去發展自己,便是極賢明的辦法。
予同說,“我們得讓子女在大學畢了業,才算盡了責任。
”SK說,“不然,要看我們的經濟,他們的材質與志願;若是中學畢了業,不能或不願升學,便去做别的事,譬如做工人吧,那也并非不行的。
”自然,人的好壞與成敗,也不盡靠學校教育;說是非大學畢業不可,也許隻是我們的偏見。
在這件事上,我現在毫不能有一定的主意;特别是這個變動不居的時代,知道将來怎樣?好在孩子們還小,将來的事且等将來吧。
目前所能做的,隻是培養他們基本的力量——胸襟與眼光;孩子們還是孩子們,自然說不上高的遠的,慢慢從近處小處下手便了。
這自然也隻能先按照我自己的樣子:“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光輝也罷,倒楣也罷,平凡也罷,讓他們各盡各的力去。
我隻希望如我所想的,從此好好地做一回父親,便自稱心滿意。
——想到那“狂人”救救孩子的呼聲,我怎敢不悚然自勉呢? 我所見的葉聖陶 我覺得他的年紀并不老, 隻那樸實的服色 和沉默的風度與我們平日 所想象的蘇州少年文人葉聖陶 不甚符合罷了。
我第一次與聖陶見面是在民國十年的秋天。
那時劉延陵兄介紹我到吳淞炮台灣中國公學教書。
到了那邊,他就和我說:“葉聖陶也在這兒。
”我們都念過聖陶的小說,所以他這樣告我。
我好奇地問道:“怎樣一個人?”出乎我的意外,他回答我:“一位老先生哩。
”但是延陵和我去訪問聖陶的時候,我覺得他的年紀并不老,隻那樸實的服色和沉默的風度與我們平日所想象的蘇州少年文人葉聖陶不甚符合罷了。
記得見面的那一天是一個陰天。
我見了生人照例說不出話;聖陶似乎也如此。
我們隻談了幾句關于作品的泛泛的意見,便告辭了。
延陵告訴我每星期六聖陶總回甪直去;他很愛他的家。
他在校時常邀延陵出去散步;我因與他不熟,隻獨自坐在屋裡。
不久,中國公學忽然起了風潮。
我向延陵說起一個強硬的辦法;——實在是一個笨而無聊的辦法!——我說隻怕葉聖陶未必贊成。
但是出乎我的意外,他居然贊成了!後來細想他許是有意優容我們吧;這真是老大哥的态度呢。
我們的辦法天然是失敗了,風潮延宕下去;于是大家都住到上海來。
我和聖陶差不多天天見面;同時又認識了西谛,予同諸兄。
這樣經過了一個月;這一個月實在是我的很好的日子。
我看出聖陶始終是個寡言的人。
大家聚談的時候,他總是坐在那裡聽着。
他卻并不是喜歡孤獨,他似乎老是那麼有味地聽着。
至于與人獨對的時候,自然多少要說些話;但辯論是不來的。
他覺得辯論要開始了,往往微笑着說:“這個弄不大清楚了。
”這樣就過去了。
他又是個極和易的人,輕易看不見他的怒色。
他辛辛苦苦保存着的《晨報》副張,上面有他自己的文字的,特地從家裡捎來給我看;讓我随便放在一個書架上,給散失了。
當他和我同時發見這件事時,他隻略露惋惜的顔色,随即說:“由他去末哉,由他去末哉!”我是至今慚愧着,因為我知道他作文是不留稿的。
他的和易出于天性,并非閱曆世故,矯揉造作而成。
他對于世間妥協的精神是極厭恨的。
在這一月中,我看見他發過一次怒;——始終我隻看見他發過這一次怒——那便是對于風潮的妥協論者的蔑視。
風潮結束了,我到杭州教書。
那邊學校當局要我約聖陶去。
聖陶來信說:“我們要痛痛快快遊西湖,不管這是冬天。
”他來了,教我上車站去接。
我知道他到了車站這一類地方,是會覺得寂寞的。
他的家實在太好了,他的衣着,一向都是家裡管。
我常想,他好像一個小孩子;像小孩子的天真,也像小孩子的離不開家裡人。
必須離開家裡人時,他也得找些熟朋友伴着;孤獨在他簡直是有些可怕的。
所以他到校時,本來是獨住一屋的,卻願意将那間屋做我們兩人的卧室,而将我那間做書室。
這樣可以常常相伴;我自然也樂意。
我們不時到西湖邊去;有時下湖,有時隻喝喝酒。
在校時各據一桌,我隻預備功課,他卻老是寫小說和童話。
初到時,學校當局來看過他。
第二天,我問他,“要不要去看看他們?”他皺眉道:“一定要去麼?等一天吧。
”後來始終沒有去。
他是最反對形式主義的。
那時他小說的材料,是舊日的儲積;童話的材料有時卻是片刻的感興。
如《稻草人》中《大喉嚨》一篇便是。
那天早上,我們都醒在床上,聽見工廠的汽笛;他便說:“今天又有一篇了,我已經想好了,來的真快呵。
”那篇的藝術很巧,誰想他隻是片刻的構思呢!他寫文字時,往往拈筆伸紙,便手不停揮地寫下去,開始及中間,停筆躊躇時絕少。
他的稿子極清楚,每頁至多隻有三五個塗改的字。
他說他從來是這樣的。
每篇寫畢,我自然先睹為快;他往往稱述結尾的适宜,他說對于結尾是有些把握的。
看完,他立即封寄《小說月報》;照例用平信寄。
我總勸他挂号;但他說:“我老是這樣的。
”他在杭州不過兩個月,寫的真不少,教人羨慕不已。
《火災》裡從《飯》起到《風潮》這七篇,還有《稻草人》中一部分,都是那時我親眼看他寫的。
在杭州待了兩個月,放寒假前,他便匆匆地回去了;他實在離不開家,臨去時讓我告訴學校當局,無論如何不回來了。
但他卻到北平住了半年,也是朋友拉去的。
我前些日子偶翻十一年的《晨報副刊》,看見他那時途中思家的小詩,重念了兩遍,覺得怪有意思。
北平回去不久,便入了商務印書館編譯部,家也搬到上海。
從此在上海待下去,直到現在——中間又被朋友拉到福州一次,有一篇《将離》抒寫那回的别恨,是纏綿悱恻的文字。
這些日子,我在浙江亂跑,有時到上海小住,他常請了假和我各處玩兒或喝酒。
有一回,我便住在他家,但我到上海,總愛出門,因此他老說沒有能暢談;他寫信給我,老說這回來要暢談幾天才行。
十六年一月,我接眷北來,路過上海,許多熟朋友和我餞行,聖陶也在。
那晚我們痛快地喝酒,發議論;他是照例地默着。
酒喝完了,又去亂走,他也跟着。
到了一處,朋友們和他開了個小玩笑;他臉上略露窘意,但仍微笑地默着。
聖陶不是個浪漫的人;在一種意義上,他正是延陵所說的“老先生”。
但他能了解别人,能諒解别人,他自己也能“作達”,所以仍然——也許格外——是可親的。
那晚快夜半了,走過愛多亞路,他向我誦周美成的詞,“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我沒有說什麼;那時的心情,大約也不能說什麼的。
我們到一品香又消磨了半夜。
這一回特别對不起聖陶;他是不能少睡覺的人。
他家雖住在上海,而起居還依着鄉居的日子;早七點起,晚九點睡。
有一回我九點十分去,他家已熄了燈,關好門了。
這種自然的,有秩序的生活是對的。
那晚上伯祥說:“聖兄明天要不舒服了。
”想起來真是不知要怎樣感謝才好。
第二天我便上船走了,一眨眼三年半,沒有上南方去。
信也很少,卻全是我的懶。
我隻能從聖陶的小說裡看出他心境的遷變;這個我要留在另一文中說。
聖陶這幾年裡似乎到十字街頭走過一趟,但現在怎麼樣呢?我卻不甚了然。
他從前晚飯時總喝點酒,“以半醺為度”;近來不大能喝酒了,卻學了吹笛——前些日子說已會一出《八陽》,現在該又會了别的了吧。
他本來喜歡看看電影,現在又喜歡聽聽昆曲了。
但這些都不是“厭世”,如或人所說的;聖陶是不會厭世的,我知道。
又,他雖會喝酒,加上吹笛,卻不曾抽什麼“上等的紙煙”,也不曾住過什麼“小小别墅”,如或人所想的,這個我也知道。
給亡婦 後來你天天發燒, 自己還以為南方帶來的瘧疾, 一直瞞着我。
明明躺着,聽見我的腳步, 一骨碌就坐起來。
謙,日子真快,一眨眼你已經死了三個年頭了。
這三年裡世事不知變化了多少回,但你未必注意這些個,我知道。
你第一惦記的是你幾個孩子,第二便輪着我。
孩子和我平分你的世界,你在日如此;你死後若還有知,想來還如此的。
告訴你,我夏天回家來着:邁兒長得結實極了,比我高一個頭。
閏兒父親說是最乖,可是沒有先前胖了。
采芷和轉子都好。
五兒全家誇她長得好看;卻在腿上生了濕瘡,整天坐在竹床上不能下來,看了怪可憐的。
六兒,我怎麼說好,你明白,你臨終時也和母親談過,這孩子是隻可以養着玩兒的,他左挨右挨,去年春天,到底沒有挨過去。
這孩子生了幾個月,你的肺病就重起來了。
我勸你少親近他,隻監督着老媽子照管就行。
你總是忍不住,一會兒提,一會兒抱的。
可是你病中為他操的那一份兒心也夠瞧的。
那一個夏天他病的時候多,你成天兒忙着,湯呀,藥呀,冷呀,暖呀,連覺也沒有好好兒睡過。
哪裡有一分一毫想着你自己。
瞧着他硬朗點兒你就樂,幹枯的笑容在黃蠟般的臉上,我隻有暗中歎氣而已。
從來想不到做母親的要像你這樣。
從邁兒起,你總是自己喂乳,一連四個都這樣。
你起初不知道按鐘點兒喂,後來知道了,卻又弄不慣;孩子們每夜裡幾次将你哭醒了,特别是悶熱的夏季。
我瞧你的覺老沒睡足。
白天裡還得做菜,照料孩子,很少得空兒。
你的身子本來壞,四個孩子就累你七八年。
到了第五個,你自己實在不成了,又沒乳,隻好自己喂奶粉,另雇老媽子專管她。
但孩子跟老媽子睡,你就沒有放過心;夜裡一聽見哭,就豎起耳朵聽,工夫一大就得過去看。
十六年初,和你到北京來,将邁兒,轉子留在家裡;三年多還不能去接他們,可真把你惦記苦了。
你并不常提,我卻明白。
你後來說你的病就是惦記出來的;那個自然也有份兒,不過大半還是養育孩子累的。
你的短短的十二年結婚生活,有十一年耗費在孩子們身上;而你一點不厭倦,有多少力量用多少,一直到自己毀滅為止。
你對孩子一般兒愛,不問男的女的,大的小的。
也不想到什麼“養兒防老,積谷防饑”,隻拼命的愛去。
你對于教育老實說有些外行,孩子們隻要吃得好玩得好就成了。
這也難怪你,你自己便是這樣長大的。
況且孩子們原都還小,吃和玩本來也要緊的。
你病重的時候最放不下的還是孩子。
病的隻剩皮包着骨頭了,總不信自己不會好;老說:“我死了,這一大群孩子可苦了。
”後來說送你回家,你想着可以看見邁兒和轉子,也願意;你萬不想到會一走不返的。
我送車的時候,你忍不住哭了,說:“還不知能不能再見?”可憐,你的心我知道,你滿想着好好兒帶着六個孩子回來見我的。
謙,你那時一定這樣想,一定的。
除了孩子,你心裡隻有我。
不錯,那時你父親還在;可是你母親死了,他另有個女人,你老早就覺得隔了一層似的。
出嫁後第一年你雖還一心一意依戀着他老人家,到第二年上我和孩子可就将你的心占住,你再沒有多少工夫惦記他了。
你還記得第一年我在北京,你在家裡。
家裡來信說你待不住,常回娘家去。
我動氣了,馬上寫信責備你。
你教人寫了一封複信,說家裡有事,不能不回去。
這是你第一次也可以說第末次的抗議,我從此就沒給你寫信。
暑假時帶了一肚子主意回去,但見了面,看你一臉笑,也就拉倒了。
打這時候起,你漸漸從你父親的懷裡跑到我這兒。
你換了金镯子幫助我的學費,叫我以後還你;但直到你死,我沒有還你。
你在我家受了許多氣,又因為我家的緣故受你家裡的氣,你都忍着。
這全為的是我,我知道。
那回我從家鄉一個中學半途辭職出走。
家裡人諷你也走。
哪裡走!隻得硬着頭皮往你家去。
那時你家像個冰窖子,你們在窖裡足足住了三個月。
好容易我才将你們領出來了,一同上外省去。
小家庭這樣組織起來了。
你雖不是什麼闊小姐,可也是自小嬌生慣養的,做起主婦來,什麼都得幹一兩手;你居然做下去了,而且高高興興地做下去了。
菜照例滿是你做,可是吃的都是我們;你至多夾上兩三筷子就算了。
你的菜做得不壞,有一位老在行大大地誇獎過你。
你洗衣服也不錯,夏天我的綢大褂大概總是你親自動手。
你在家老不樂意閑着;坐前幾個“月子”,老是四五天就起床,說是躺着家裡事沒條沒理的。
其實你起來也還不是沒條理;咱們家那麼多孩子,哪兒來條理?在浙江住的時候,逃過兩回兵難,我都在北平。
真虧你領着母親和一群孩子東藏西躲的;末一回還要走多少裡路,翻一道大嶺。
這兩回差不多隻靠你一個人。
你不但帶了母親和孩子們,還帶了我一箱箱的書;你知道我是最愛書的。
在短短的十二年裡,你操的心比人家一輩子還多;謙,你那樣身子怎麼經得住!你将我的責任一股腦兒擔負了去,壓死了你;我如何對得起你! 你為我的撈什子書也費了不少神;第一回讓你父親的男傭人從家鄉捎到上海去。
他說了幾句閑話,你氣得在你父親面前哭了。
第二回是帶着逃難,别人都說你傻子。
你有你的想頭:“沒有書怎麼教書?況且他又愛這個玩意兒。
”其實你沒有曉得,那些書丢了也并不可惜;不過教你怎麼曉得,我平常從來沒和你談過這些個!總而言之,你的心是可感謝的。
這十二年裡你為我吃的苦真不少,可是沒有過幾天好日子。
我們在一起住,算來也還不到五個年頭。
無論日子怎麼壞,無論是離是合,你從來沒對我發過脾氣,連一句怨言也沒有。
——别說怨我,就是怨命也沒有過。
老實說,我的脾氣可不大好,遷怒的事兒有的是。
那些時候你往往抽噎着流眼淚,從不回嘴,也不号啕。
不過我也隻信得過你一個人,有些話我隻和你一個人說,因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