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一章 酒樓慘案
關燈
小
中
大
頒布“大诰武臣四編”,共有二百三十六條之多。
這大诰是彙集了朱元璋審訊和判決官員和民衆的犯罪案例,可說是一種判例,也可說是一種獨特的法典。
它的作用,第一是供官吏在實際判案中參考,加強對大明律的補充及不足之處;第二是以大诰之判例,認識人民,讓人民知道戒律之所限,不敢輕易犯觸刑憲律法。
當頒行之際,明太祖不但诏令各地的學官和官民之家傳授推行,并且規定在科舉考試中,隻要能記住大诰一編、兩編或全部記住者,都可受賞。
為了大诰的推行順利,甚至還規定一切官民諸類人等,戶戶有此一本。
若犯笤、杖、、流罪名,各減一等;無者,每加一等。
由於大诰可充當量刑輕重的工具,所以當時天下各處有講讀大诰師生來朝者,幾達二十萬人之衆,這些都見於“明史”卷九十三中的“刑法”之内。
除了大诰之外,明太祖尚制定了一些榜文,下令各部衙門懸挂遵守,在正德年問,單就南京刑部所懸挂的洪武榜文,有刑部十九榜、都察院十榜、前軍都督府十榜、戶部二榜、兵部五榜、吏部一榜、工部五榜、禮部七榜,共達五十榜之多。
這些榜文是為了強調官吏和人民的職守份系及違法懲戒辦法而訂。
榜文一般是采用木闆切割成的闆旁,張挂在衙門前面或者是官署的正廳裡面。
除此之外,有部份的榜文還曾經懸挂在有關的府、州、縣和各地的裡、社申明亭上(公布欄)。
除了木制的榜文之外,最特殊的便是在洪武五年頒下的申誡公候鐵榜九條,為了表示其重要性,是用鐵闆镌刻條文,明示天下。
大明朝的律法,雖較唐律簡核,不過卻比律更嚴,法條多如牛毛,然而法律雖然嚴苛,當吏治敗壞之際,律法反倒成了有權者控制平民、剝削大衆的一種工具。
法律再嚴,不僅刑不上大夫,甚至連富豪仕紳都可憑借金錢或人際關系脫罪,苦的隻是一般的百姓而已,至於下層社會的窮人更不能觸犯法律,否則輕者笞、杖相加,入監坐牢,重者等候判決,長期遭受到身心摧殘,生不如死。
當時,坐牢須要自修夥食費用,若是家中沒錢打點,除了要服勞役之外,如狼似虎的獄座更是冷眼相向,動辄施以鞭笞,甚至還私下用刑,讓坐牢者苦不堪言。
如果犯人稍有反抗或不遜,則整日裡戴上戒具枷鎖,或遭到重毆,往往莫名其妙的喪命,事後則草草結案,胡亂的給家屬一個交代,冤情也無處可訴。
是以黑獄之中,亡魂極多,冤氣更是直沖鬥牛,沉冤難雪,永遠都不見天日,難怪當時會有“衙門衙門八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的諺語。
口口口 許麒看到秦峰的背影消失在橫街的陰影裡,籲了口大氣,招呼身邊的另一個差人,往衙門急行而去。
一般的衙門,一過申時不久,立刻便會緊閉衙門,不再處理公務,可是打從太監張永率領大批錦衣衛入駐蘇州以來,宋登高知府按師爺的意見,讓衙門在十二個時辰之内,全都敞開,以示愛民如子,任何時候都接受民衆的申冤,處理府中事務。
其實他整日裡都是陪伴著張永,以供差遣,迳行那奉阿谀之事,完全不管公務,隻是在府衙大堂擺幾個衙役,做做樣子而已。
許麒身為捕頭,當然明白宋知府的用心,他一到衙門前,見到兩位站崗的差人,立刻問道:“兩位弟兄,可見到王頭兒?” 那兩個差人見到許麒一副上氣不接下氣的模樣,齊都面現驚訝,迎了上來朝許麒哈腰行了個禮。
左邊的那個差人現出關切之色,問道:“許頭兒,你急著找大捕頭是有什麼事嗎?” 許麒抹了把額頭上的汗水,道:“不得了啦!松鶴樓裡發生大血案,死了一百多人,我得馬上向王頭兒禀及才行。
” 那兩個差人乍聽此言,全都駭然失色,張開了嘴,一時說不出話來。
就在這時,一聲低沉沙啞的話語從衙門裡傳來:“許麒,你說的話可是當真?” 許麒擡頭望去,隻見諸葛明領著長白雙鶴和紅黑雙煞快步從衙門大堂走了出來,在他們身後,王正英大捕頭正躬著腰随行一起,看上去是一臉疲憊,極為痛苦,卻強打精神的樣子。
許麒沒料到這麼晚了,東廠的幾位高官仍然會留在衙門裡,并且還有大捕頭王正英相陪,他在一怔之下,立刻跪在石階下,恭聲道:“小人許麒,拜見諸葛大人!” 他這一跪下,其他三個差人也立刻跟著跪了下來。
諸葛明神情看來頗為愉快,走到階前,伸了伸手道:“許捕頭,你起來說話。
” 許麒應了聲,恭敬地站了起來,可是其他三個差人沒有得到吩咐,全都直挺挺的跪著,不敢起身。
諸葛明嘴角浮起一絲笑容,回過頭去,對著躬身站在身後的王正英道:“王大捕頭,你禦下有方,訓練有素,難怪蘇州城的治安如此良好?單看這幾位差官就知道一斑了。
” 王正英剛聽到許麒提起松鶴樓裡發生了大血案,心裡便已如十五隻水桶在打水——七上八下了,再聽到諸葛明這番話,更覺得心驚肉跳?也不知這位東廠的高官究竟這句話裡有什麼玄機,是褒還是貶? 他躬身抱拳道:“諸葛大人過譽了,這都是他們應盡的本份而已,不值得誇獎。
” 他小心翼翼的說完這句話,從目光所及的方向望去,諸葛明臉上的笑容似乎沒有改變,然而他心驚肉跳的感覺仍未消失。
因為他在這半個多時辰裡,親眼目睹諸葛明是如此的兇狠殘暴,較之他以前聽聞的東廠人員如何對付犯人的惡行,更加厲害、更加超出十倍以上。
想一想,王正英覺得自己實在是命苦,以往自己做蘇州府衙的大捕頭,是何等的風光,可說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在偌大的蘇州城方圓百裡,提起他王正英來,很少人不豎起大拇指的。
可是打從東廠和錦衣衛的高官紛紛來到蘇州城後,他一個大捕頭,簡直便成了個被人使喚的小厮一般,面對那些錦衣衛的校尉們,他見誰都矮了半截,更别說蔣弘武或張永了,他是連站在一旁的機會都沒有。
張永一個命令下來,要浙江巡撫帶著三司大人陪著金玄白到木渎鎮去找周大富替仇钺求親,宋登高知府因為是地方父母官,承蒙張永看得起,也點了他的名,要他陪侍在旁。
當宋登高聽到張永親口吩咐時,高興得幾乎飛上了雲霄,隻覺得自己得到當朝紅人張永太監的賞識,竟然讓自己随附在骥尾之後,真是自己祖上有德。
尤其是張永還慎重地吩咐,這趟求親之行非比尋常,務必讓金玄白做足面子,逼得鄉紳周大富非得答應把女兒嫁給仇钺不可,宋登高更是在歡喜中帶些忐忑。
他當時不明白張永這麼慎重的進行這件區區求親小事,究竟有何用意,可是當他聽到張永親口提到,不久之後,金玄白将會接到皇上親自下旨,封為武威侯時,宋登高的驚詫可說到了極點,隻覺自己生平從未受到如此震撼,如此驚駭…… 金玄白是何許人?竟能在數日之中平步青雲,被當今正德皇帝封為侯爺,地位遠遠超越一省的巡撫,直追内閣一品大臣,宋登高就算想破了腦袋,也不明白其中的奧秘。
可是他盡管滿腹的疑窦,在張永面前卻一句話也不敢問,隻是唯唯諾諾的應承著,聽從張永的吩咐,加強沿途的警戒。
關於要如何加強警衛戒護的事,宋登高是一竅不通,隻得把張永的意思轉達羅師爺,兩人商讨一番之後,又召來大捕頭王正英,命他全權處理至木渎鎮一路上的戒護行動。
當王正英獲知這一趟行程僅為了替仇钺向木渎鎮的富商周大富求個親而已,竟然勞師動衆,不僅知府大人、三司大人親自出馬,并且連
這大诰是彙集了朱元璋審訊和判決官員和民衆的犯罪案例,可說是一種判例,也可說是一種獨特的法典。
它的作用,第一是供官吏在實際判案中參考,加強對大明律的補充及不足之處;第二是以大诰之判例,認識人民,讓人民知道戒律之所限,不敢輕易犯觸刑憲律法。
當頒行之際,明太祖不但诏令各地的學官和官民之家傳授推行,并且規定在科舉考試中,隻要能記住大诰一編、兩編或全部記住者,都可受賞。
為了大诰的推行順利,甚至還規定一切官民諸類人等,戶戶有此一本。
若犯笤、杖、、流罪名,各減一等;無者,每加一等。
由於大诰可充當量刑輕重的工具,所以當時天下各處有講讀大诰師生來朝者,幾達二十萬人之衆,這些都見於“明史”卷九十三中的“刑法”之内。
除了大诰之外,明太祖尚制定了一些榜文,下令各部衙門懸挂遵守,在正德年問,單就南京刑部所懸挂的洪武榜文,有刑部十九榜、都察院十榜、前軍都督府十榜、戶部二榜、兵部五榜、吏部一榜、工部五榜、禮部七榜,共達五十榜之多。
這些榜文是為了強調官吏和人民的職守份系及違法懲戒辦法而訂。
榜文一般是采用木闆切割成的闆旁,張挂在衙門前面或者是官署的正廳裡面。
除此之外,有部份的榜文還曾經懸挂在有關的府、州、縣和各地的裡、社申明亭上(公布欄)。
除了木制的榜文之外,最特殊的便是在洪武五年頒下的申誡公候鐵榜九條,為了表示其重要性,是用鐵闆镌刻條文,明示天下。
大明朝的律法,雖較唐律簡核,不過卻比律更嚴,法條多如牛毛,然而法律雖然嚴苛,當吏治敗壞之際,律法反倒成了有權者控制平民、剝削大衆的一種工具。
法律再嚴,不僅刑不上大夫,甚至連富豪仕紳都可憑借金錢或人際關系脫罪,苦的隻是一般的百姓而已,至於下層社會的窮人更不能觸犯法律,否則輕者笞、杖相加,入監坐牢,重者等候判決,長期遭受到身心摧殘,生不如死。
當時,坐牢須要自修夥食費用,若是家中沒錢打點,除了要服勞役之外,如狼似虎的獄座更是冷眼相向,動辄施以鞭笞,甚至還私下用刑,讓坐牢者苦不堪言。
如果犯人稍有反抗或不遜,則整日裡戴上戒具枷鎖,或遭到重毆,往往莫名其妙的喪命,事後則草草結案,胡亂的給家屬一個交代,冤情也無處可訴。
是以黑獄之中,亡魂極多,冤氣更是直沖鬥牛,沉冤難雪,永遠都不見天日,難怪當時會有“衙門衙門八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的諺語。
口口口 許麒看到秦峰的背影消失在橫街的陰影裡,籲了口大氣,招呼身邊的另一個差人,往衙門急行而去。
一般的衙門,一過申時不久,立刻便會緊閉衙門,不再處理公務,可是打從太監張永率領大批錦衣衛入駐蘇州以來,宋登高知府按師爺的意見,讓衙門在十二個時辰之内,全都敞開,以示愛民如子,任何時候都接受民衆的申冤,處理府中事務。
其實他整日裡都是陪伴著張永,以供差遣,迳行那奉阿谀之事,完全不管公務,隻是在府衙大堂擺幾個衙役,做做樣子而已。
許麒身為捕頭,當然明白宋知府的用心,他一到衙門前,見到兩位站崗的差人,立刻問道:“兩位弟兄,可見到王頭兒?” 那兩個差人見到許麒一副上氣不接下氣的模樣,齊都面現驚訝,迎了上來朝許麒哈腰行了個禮。
左邊的那個差人現出關切之色,問道:“許頭兒,你急著找大捕頭是有什麼事嗎?” 許麒抹了把額頭上的汗水,道:“不得了啦!松鶴樓裡發生大血案,死了一百多人,我得馬上向王頭兒禀及才行。
” 那兩個差人乍聽此言,全都駭然失色,張開了嘴,一時說不出話來。
就在這時,一聲低沉沙啞的話語從衙門裡傳來:“許麒,你說的話可是當真?” 許麒擡頭望去,隻見諸葛明領著長白雙鶴和紅黑雙煞快步從衙門大堂走了出來,在他們身後,王正英大捕頭正躬著腰随行一起,看上去是一臉疲憊,極為痛苦,卻強打精神的樣子。
許麒沒料到這麼晚了,東廠的幾位高官仍然會留在衙門裡,并且還有大捕頭王正英相陪,他在一怔之下,立刻跪在石階下,恭聲道:“小人許麒,拜見諸葛大人!” 他這一跪下,其他三個差人也立刻跟著跪了下來。
諸葛明神情看來頗為愉快,走到階前,伸了伸手道:“許捕頭,你起來說話。
” 許麒應了聲,恭敬地站了起來,可是其他三個差人沒有得到吩咐,全都直挺挺的跪著,不敢起身。
諸葛明嘴角浮起一絲笑容,回過頭去,對著躬身站在身後的王正英道:“王大捕頭,你禦下有方,訓練有素,難怪蘇州城的治安如此良好?單看這幾位差官就知道一斑了。
” 王正英剛聽到許麒提起松鶴樓裡發生了大血案,心裡便已如十五隻水桶在打水——七上八下了,再聽到諸葛明這番話,更覺得心驚肉跳?也不知這位東廠的高官究竟這句話裡有什麼玄機,是褒還是貶? 他躬身抱拳道:“諸葛大人過譽了,這都是他們應盡的本份而已,不值得誇獎。
” 他小心翼翼的說完這句話,從目光所及的方向望去,諸葛明臉上的笑容似乎沒有改變,然而他心驚肉跳的感覺仍未消失。
因為他在這半個多時辰裡,親眼目睹諸葛明是如此的兇狠殘暴,較之他以前聽聞的東廠人員如何對付犯人的惡行,更加厲害、更加超出十倍以上。
想一想,王正英覺得自己實在是命苦,以往自己做蘇州府衙的大捕頭,是何等的風光,可說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在偌大的蘇州城方圓百裡,提起他王正英來,很少人不豎起大拇指的。
可是打從東廠和錦衣衛的高官紛紛來到蘇州城後,他一個大捕頭,簡直便成了個被人使喚的小厮一般,面對那些錦衣衛的校尉們,他見誰都矮了半截,更别說蔣弘武或張永了,他是連站在一旁的機會都沒有。
張永一個命令下來,要浙江巡撫帶著三司大人陪著金玄白到木渎鎮去找周大富替仇钺求親,宋登高知府因為是地方父母官,承蒙張永看得起,也點了他的名,要他陪侍在旁。
當宋登高聽到張永親口吩咐時,高興得幾乎飛上了雲霄,隻覺得自己得到當朝紅人張永太監的賞識,竟然讓自己随附在骥尾之後,真是自己祖上有德。
尤其是張永還慎重地吩咐,這趟求親之行非比尋常,務必讓金玄白做足面子,逼得鄉紳周大富非得答應把女兒嫁給仇钺不可,宋登高更是在歡喜中帶些忐忑。
他當時不明白張永這麼慎重的進行這件區區求親小事,究竟有何用意,可是當他聽到張永親口提到,不久之後,金玄白将會接到皇上親自下旨,封為武威侯時,宋登高的驚詫可說到了極點,隻覺自己生平從未受到如此震撼,如此驚駭…… 金玄白是何許人?竟能在數日之中平步青雲,被當今正德皇帝封為侯爺,地位遠遠超越一省的巡撫,直追内閣一品大臣,宋登高就算想破了腦袋,也不明白其中的奧秘。
可是他盡管滿腹的疑窦,在張永面前卻一句話也不敢問,隻是唯唯諾諾的應承著,聽從張永的吩咐,加強沿途的警戒。
關於要如何加強警衛戒護的事,宋登高是一竅不通,隻得把張永的意思轉達羅師爺,兩人商讨一番之後,又召來大捕頭王正英,命他全權處理至木渎鎮一路上的戒護行動。
當王正英獲知這一趟行程僅為了替仇钺向木渎鎮的富商周大富求個親而已,竟然勞師動衆,不僅知府大人、三司大人親自出馬,并且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