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一章 酒樓慘案
關燈
小
中
大
,可曾發現什麼情況?”
何康白看了從各處急奔而來的衙門差人一眼,低聲道:“慘,真是太慘了,二樓倒了大概有二十多具屍體,三樓也有七、八個死人,個個都是一刀斃命。
” 他猶有餘悸地道:“貧道行走江湖二十餘年,從未見過如此淩厲狠毒的刀法,死者僅是喉間中了一刀,便已死去,身上沒有其他的傷口。
” 趙大等人見他說話之時,比了個割喉斬頸的手勢,全都驚駭無比。
他們無法想像,一個人怎能憑著一把刀,就隻用一招便可殺死敵人,而這些人連還手的餘地都沒有,并且還遭到了割喉…… 趙大吸了口冷氣,凜然道:“何大俠,依你看,江南有什麼刀法名家能夠具有如此淩厲的刀法?” 何康白心念急轉,道:“據說江南有七位刀客,其中又以天刀的刀法具有極大的威力,恐怕可能便是他了!” 趙大問道:“天刀跟唐門有什麼關系嗎?據在下的觀察,這裡面有好些人是死於唐門的暗器之下。
” 他說話之間,從懷裡取出那塊包著暗器的布,攤在何康白面前。
歐陽旭日和歐陽朝日兩兄弟聽到趙大提起唐門暗器,趕緊湊了過來,隻見趟大手裡的那塊布上放著四枚形狀不同的暗器,全都沾有血迹。
何康白仔細地檢視了那四枚暗器,隻聽歐陽旭日問道:“請問趙大俠,你如何知道這四枚暗器是出自唐門?” 趙大道:“這裡有鬼頭釘、鐵蒺藜、袖箭、飛刀四種,别的不說,這發刃飛刀便是出自唐門,你不相信的話:可看看刀刃近刀柄之處,有镌刻著一個‘唐’字。
” 歐陽朝日搶先拿起飛刀,藉著奔近的衆多衙役們手中火炬的微光一看,果真發現近刀柄處刻有一個“唐”字,禁不住望了歐陽旭日一眼,脫口道:“金銀鳳凰!” 歐陽旭日搖頭道:“現在還不能确定是她們,你别亂說!” 這時傳來衙役們大聲吆喝的聲音,何康白擡頭望去,但見松鶴樓前火光通明,來了數十名差人,有的驅趕聞聲趕來看熱鬧的閑雜人,有的盤問更夫,有的則将松鶴樓門口圍了個大圈,不讓閑人接近。
王老七結結巴巴地把松鶴樓裡發生的大血案說了出來,那領頭的差人拉著他朝松鶴樓行去,臉色極為沉重。
王老七走到了石階下面,卻再也不敢繼續前行,苦著臉道:“許爺,小老兒再也不敢多看一眼了,剛剛看到裡面的慘狀,差點沒把隔夜飯都嘔出來,你就饒了小的吧!” 那個差人正是蘇州衙門的捕頭許麒,他見到王老七不敢靠近松鶴樓,也不再勉強,迳自帶著四個差人繼續往前行去。
一到松鶴樓門口,藉著高舉的火炬光芒照射之下,他很清楚地看到了屋裡的情形,刹那之間,他隻覺一陣惡心,差點吐了出來,可是神智卻似遭到雷擊,變成一片空白。
那四名随在他身後探首查看的差人,也被這種駭人的情景震懾住了,一呆之下,紛紛後退,忍不住全都蹲在石階逼嘔吐起來。
許麒定了定神,搗住口鼻,翻身躍下了石階,到了王老七身邊,這才放開了捂鼻的手,深深的吸了幾口清涼的空氣,抑制住那股欲吐的感覺,開口問道:“王老七,這事是怎麼發生的?你有沒有看到全盤的經過?” 王老七搖頭道:“小的巡更過來,便看到這種情形,并沒有目睹經過。
” 許麒臉色凝肅地四下一看,隻見這一會光景,四周人聲鼎沸,竟然衆集了不下百人之多,全都是從睡夢中被吵醒的街坊鄰居,都從被窩裡爬起來,趕過來看熱鬧的。
這種情形是他當差十多年來,從未遇見過的,一時之間幾乎慌了手腳,眼見人群越衆越多,他喚來兩名同伴,低聲道:“老郭,小楊,你們各帶一隊人,把守松鶴樓的兩處大門,絕對不可以讓任何人入内,除此之外,盡量的去規勸街坊的人回家睡覺,不要逗留此地,我這就返回衙門,禀報通判大作頭兒,請他們帶仵作來驗屍。
” 那兩名捕頭點頭答應,老郭忍不住問道:“許頭兒,裡面死了幾個人?怎麼王老七說是大血案?” 許麒道:“這是場大屠殺,裡面最少死了一百多人,整個大廳都是屍首,慘不忍睹。
” 他吸了口涼氣,打了個哆嗦,餘悸猶存地道:“打我當差以來,從未見過如此悲慘的狀況,剛才差點都要吐了,唉!這種差事真不是人幹的,既要侍候京裡來的大老爺們,又得管這些屁事。
” 老郭伸了下舌頭,和小楊對望一眼,道:“許頭兒,你快走吧!這裡交給我和小楊兩個就行了。
” 許麒揮了揮手,道:“你們快去辦事吧!記住,千萬别用強硬手段驅趕民衆,免得多惹事端。
” 老郭和小楊兩人應聲而去。
許麒帶著兩個差人,穿出人群,朝衙門奔去。
口口口 兩名手持燈籠的衙役,在許麒的帶領下,一陣急行,幾乎跑得上氣不接下氣,這才遠遠看到蘇州府衙,像隻怪獸樣的盤踞在夜空之下。
許麒心急如焚的一陣疾走,一看到衙門就快到了,頓時喘了口大氣,放慢腳步,朝身後的一名衙役道:“秦峰,你這就到通判大人家去,趕快把他找到衙門來,說是有滔天的命案發生,要請他主辦。
” 那名衙役聽命拐向橫街小巷而去,隻因通判大人就住在縣衙附近。
通判是負責刑名,捕頭是負責偵查、緝捕犯人及維持一府治安,而師爺則是知府身邊的智囊、心腹,負責獻策、拟定計劃等等,每個人的職責不同。
由於知府宋登高在張永入駐蘇州之後,為了表示他轄下吏治清明,所以連夜把獄中的犯人都提了出來,示意通判大人予以輕判,全都罰錢了事,讓監獄一空,再無一名罪犯留下。
而宋登高則帶著師爺專門伴著張永等錦衣衛高官,整日裡應酬享樂,巴結阿谀,完全不理政務。
由於通判大人負責一府之刑名訟事,對於大明刑律極為通曉。
故此許麒首先便想到了通判,覺得這種大血案,除了要知會大捕頭王正英之外,還得通報通判大人才行。
至於知府那裡,自有王正英去通報,也不能任由許麒去越級上禀,否則将會惹來大捕頭的不悅,而引起許多事端。
自古以來,官場上便是如此,每人守著各自的分系,做好份内之事,除非有強硬的靠山,絕不會貿然得罪自己的頂頭上司,惹來一身麻煩,否則刑律上身,難以逃脫。
口口口 大明帝國的刑律,在洪武元年時頒行,最早有大明律二百八十五條,大明令一百四十四條。
到了洪武六年的時候,明太祖朱元璋命當時的刑部尚書劉惟謙詳定大明律,篇目皆以唐律為準,律法共有六百零六條,全部分成三十卷之多。
大明律執行了三年之後,到了洪武九年,朱元璋認為律條仍有拟議未妥之處,於是又命胡惟庸、汪廣等大臣詳加考訂,又再修正了十三條,以後且又多次修改删定,成為三十卷,四百六十條,終於在洪武三十年正式頒布,下旨全國一緻奉行。
在大明律尚未完整制定之前,洪武元年曾頒行大明令——據明史記載,大明令的頒行,是凡不載於大明律而具於大明令者,計司得撥以為證,請於上而發行之。
這一段可見之於明史卷九十三,由此可見大明令是過渡期的一種法令,補大明律的不足之處。
除了律、令之外,明代的刑律尚有诰及榜文兩種。
洪武十八年,朝廷頒行“大诰”,最初隻有七十四條,到了翌年五月,朝廷又頒下“大诰續編”共達八十七條。
過了一年之後,在洪武二十年二月中又頒行了“大诰三編”,共有四十三條;翌年,朝廷又
” 他猶有餘悸地道:“貧道行走江湖二十餘年,從未見過如此淩厲狠毒的刀法,死者僅是喉間中了一刀,便已死去,身上沒有其他的傷口。
” 趙大等人見他說話之時,比了個割喉斬頸的手勢,全都驚駭無比。
他們無法想像,一個人怎能憑著一把刀,就隻用一招便可殺死敵人,而這些人連還手的餘地都沒有,并且還遭到了割喉…… 趙大吸了口冷氣,凜然道:“何大俠,依你看,江南有什麼刀法名家能夠具有如此淩厲的刀法?” 何康白心念急轉,道:“據說江南有七位刀客,其中又以天刀的刀法具有極大的威力,恐怕可能便是他了!” 趙大問道:“天刀跟唐門有什麼關系嗎?據在下的觀察,這裡面有好些人是死於唐門的暗器之下。
” 他說話之間,從懷裡取出那塊包著暗器的布,攤在何康白面前。
歐陽旭日和歐陽朝日兩兄弟聽到趙大提起唐門暗器,趕緊湊了過來,隻見趟大手裡的那塊布上放著四枚形狀不同的暗器,全都沾有血迹。
何康白仔細地檢視了那四枚暗器,隻聽歐陽旭日問道:“請問趙大俠,你如何知道這四枚暗器是出自唐門?” 趙大道:“這裡有鬼頭釘、鐵蒺藜、袖箭、飛刀四種,别的不說,這發刃飛刀便是出自唐門,你不相信的話:可看看刀刃近刀柄之處,有镌刻著一個‘唐’字。
” 歐陽朝日搶先拿起飛刀,藉著奔近的衆多衙役們手中火炬的微光一看,果真發現近刀柄處刻有一個“唐”字,禁不住望了歐陽旭日一眼,脫口道:“金銀鳳凰!” 歐陽旭日搖頭道:“現在還不能确定是她們,你别亂說!” 這時傳來衙役們大聲吆喝的聲音,何康白擡頭望去,但見松鶴樓前火光通明,來了數十名差人,有的驅趕聞聲趕來看熱鬧的閑雜人,有的盤問更夫,有的則将松鶴樓門口圍了個大圈,不讓閑人接近。
王老七結結巴巴地把松鶴樓裡發生的大血案說了出來,那領頭的差人拉著他朝松鶴樓行去,臉色極為沉重。
王老七走到了石階下面,卻再也不敢繼續前行,苦著臉道:“許爺,小老兒再也不敢多看一眼了,剛剛看到裡面的慘狀,差點沒把隔夜飯都嘔出來,你就饒了小的吧!” 那個差人正是蘇州衙門的捕頭許麒,他見到王老七不敢靠近松鶴樓,也不再勉強,迳自帶著四個差人繼續往前行去。
一到松鶴樓門口,藉著高舉的火炬光芒照射之下,他很清楚地看到了屋裡的情形,刹那之間,他隻覺一陣惡心,差點吐了出來,可是神智卻似遭到雷擊,變成一片空白。
那四名随在他身後探首查看的差人,也被這種駭人的情景震懾住了,一呆之下,紛紛後退,忍不住全都蹲在石階逼嘔吐起來。
許麒定了定神,搗住口鼻,翻身躍下了石階,到了王老七身邊,這才放開了捂鼻的手,深深的吸了幾口清涼的空氣,抑制住那股欲吐的感覺,開口問道:“王老七,這事是怎麼發生的?你有沒有看到全盤的經過?” 王老七搖頭道:“小的巡更過來,便看到這種情形,并沒有目睹經過。
” 許麒臉色凝肅地四下一看,隻見這一會光景,四周人聲鼎沸,竟然衆集了不下百人之多,全都是從睡夢中被吵醒的街坊鄰居,都從被窩裡爬起來,趕過來看熱鬧的。
這種情形是他當差十多年來,從未遇見過的,一時之間幾乎慌了手腳,眼見人群越衆越多,他喚來兩名同伴,低聲道:“老郭,小楊,你們各帶一隊人,把守松鶴樓的兩處大門,絕對不可以讓任何人入内,除此之外,盡量的去規勸街坊的人回家睡覺,不要逗留此地,我這就返回衙門,禀報通判大作頭兒,請他們帶仵作來驗屍。
” 那兩名捕頭點頭答應,老郭忍不住問道:“許頭兒,裡面死了幾個人?怎麼王老七說是大血案?” 許麒道:“這是場大屠殺,裡面最少死了一百多人,整個大廳都是屍首,慘不忍睹。
” 他吸了口涼氣,打了個哆嗦,餘悸猶存地道:“打我當差以來,從未見過如此悲慘的狀況,剛才差點都要吐了,唉!這種差事真不是人幹的,既要侍候京裡來的大老爺們,又得管這些屁事。
” 老郭伸了下舌頭,和小楊對望一眼,道:“許頭兒,你快走吧!這裡交給我和小楊兩個就行了。
” 許麒揮了揮手,道:“你們快去辦事吧!記住,千萬别用強硬手段驅趕民衆,免得多惹事端。
” 老郭和小楊兩人應聲而去。
許麒帶著兩個差人,穿出人群,朝衙門奔去。
口口口 兩名手持燈籠的衙役,在許麒的帶領下,一陣急行,幾乎跑得上氣不接下氣,這才遠遠看到蘇州府衙,像隻怪獸樣的盤踞在夜空之下。
許麒心急如焚的一陣疾走,一看到衙門就快到了,頓時喘了口大氣,放慢腳步,朝身後的一名衙役道:“秦峰,你這就到通判大人家去,趕快把他找到衙門來,說是有滔天的命案發生,要請他主辦。
” 那名衙役聽命拐向橫街小巷而去,隻因通判大人就住在縣衙附近。
通判是負責刑名,捕頭是負責偵查、緝捕犯人及維持一府治安,而師爺則是知府身邊的智囊、心腹,負責獻策、拟定計劃等等,每個人的職責不同。
由於知府宋登高在張永入駐蘇州之後,為了表示他轄下吏治清明,所以連夜把獄中的犯人都提了出來,示意通判大人予以輕判,全都罰錢了事,讓監獄一空,再無一名罪犯留下。
而宋登高則帶著師爺專門伴著張永等錦衣衛高官,整日裡應酬享樂,巴結阿谀,完全不理政務。
由於通判大人負責一府之刑名訟事,對於大明刑律極為通曉。
故此許麒首先便想到了通判,覺得這種大血案,除了要知會大捕頭王正英之外,還得通報通判大人才行。
至於知府那裡,自有王正英去通報,也不能任由許麒去越級上禀,否則将會惹來大捕頭的不悅,而引起許多事端。
自古以來,官場上便是如此,每人守著各自的分系,做好份内之事,除非有強硬的靠山,絕不會貿然得罪自己的頂頭上司,惹來一身麻煩,否則刑律上身,難以逃脫。
口口口 大明帝國的刑律,在洪武元年時頒行,最早有大明律二百八十五條,大明令一百四十四條。
到了洪武六年的時候,明太祖朱元璋命當時的刑部
大明律執行了三年之後,到了洪武九年,朱元璋認為律條仍有拟議未妥之處,於是又命胡惟庸、汪廣等大臣詳加考訂,又再修正了十三條,以後且又多次修改删定,成為三十卷,四百六十條,終於在洪武三十年正式頒布,下旨全國一緻奉行。
在大明律尚未完整制定之前,洪武元年曾頒行大明令——據明
這一段可見之於明史卷九十三,由此可見大明令是過渡期的一種法令,補大明律的不足之處。
除了律、令之外,明代的刑律尚有诰及榜文兩種。
洪武十八年,朝廷頒行“大诰”,最初隻有七十四條,到了翌年五月,朝廷又頒下“大诰續編”共達八十七條。
過了一年之後,在洪武二十年二月中又頒行了“大诰三編”,共有四十三條;翌年,朝廷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