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過
關燈
小
中
大
的時候,要再最後留下一處顯著的标志?也許,他們在文明行将沒落的年代,要在進取的終點樹立一座豐碑?也許,這張哀怨的面孔指示出隐秘的财富?也許,那雙憂郁的眼睛吐露着曆史的傳說?
這些問題都是“月球一站”的小組成員無法回答的。
也許,這個課題将耗費幾代地球人的生命。
小組的成員們花了整整3個地球日的時間來研究“面孔”,當然大部分工作都是側重于各種測量。
距離被精确地測定出來,此番能夠前往到達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但是坐标定位工作已被反複檢測核實,以使下一支探測隊不會迷途而返,找不到自己的工作單位。
在大量的攝影工作完成之後,返回“圖靈”号的計劃被緊急議定。
人類學家稍表異議,就遭到了星河的嚴厲制止。
決不能再多耽擱了,剩餘的給養正在接近最低阈限。
我們的科幻作品描述了過多的巧合和偶然:探險隊不是正好來到了雕像的腳下,就是放棄原來的計劃留在了月球,接下來肯定會用一個月球晝夜的時間揭開一個掩蓋了數億年的大秘密……諸如人類學家這樣的理想主義者一直是這類作品的熱衷讀者,如果機會允許條件适宜的話有朝一日他還有可能成為作者之一。
但事實從來沒有那麼有趣和好玩,鐵一般的冰冷邏輯告訴我們,激情隻存在于探險計劃被制定的日子裡,而決不是探險行動被實施的過程中。
月球車開始精确地沿來路返回,依依不舍自然是每一位成員十分自然的感情流露,隻不過表達的方式各不相同。
星河直視前方,硬下心腸死不回頭,貌似平靜的面孔被試圖掩飾的内心激動沖得一塌糊塗;“教授”無暇馳心旁骛,認真翻揀手頭的有限數據,同時不住地以手揉眼,這恐怕是人類習慣隐形之前扶正眼鏡的後遺;天文學家楊至少崇敬地凝望了一刻鐘之久,才戀戀不舍地回頭關注“教授”的研究。
隻有人類學家堅持行注目禮告别。
人類學家的叫喊是在楊的凝望結束之後僅5分鐘發出的,大家的反應整齊劃一,六道目光沒有在人類學家本人臉上停留半秒,便齊刷刷地回首射向“面孔”。
不幸的是這些目光失去了承受物,剛才山巒間那巨大的浮雕居然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月球車不得不再次停下來,一行四人駐足遠眺。
面對一無所有的遠山,每個人的表情再次顯出不同,但在星河的腦海裡,人類曆史上對月觀測中的衆多蹊跷蓦然流出。
被簡稱之為“TLP”的月面暫現現象首先為英國天文學家提出并為蘇聯天文學家證實。
1958年11月3、4兩夜,英國天文學家穆爾在月球的阿爾卑斯山上發現一抹奇特的淡紅光斑,他當時認為是月球内部散逸出的氣體經太陽照射而發光,這種解釋至今尚未得以證實。
然而這種現象并不孤立,有案可查的記錄比比皆是,甚至可以追溯到近10個世紀以前。
根據史料記載,在1178年6月18日這一天,至少有5個人目睹了峨嵋月上的閃光;1671年,當時的法國科學家卡西尼曾發現月亮撒出一片雲霧;在18世紀,天王星的發現者、素有觀測大師之稱的威廉"赫歇耳也有過兩次類似的記錄,一次在1783,一次在1787,這位流浪音樂家以他詩人般的語言描述道:這種閃光——“好像是燃燒着的木炭,薄薄地蒙上了一層熱灰。
” 這張名單還可以一直長長地開列下去:1882年4月24日,“亞裡斯多德區”出現不明移動物體;1945年10月19日,“達爾文牆”出現三個明亮光點;1954年7月6日晚上,美國明尼蘇達州天文台長和其助手觀察到“皮克洛米尼坑”的一道黑線,但轉瞬即逝;1955年9月8日,“洛斯坑”邊緣兩度呈現閃光;1967年9月11日,“靜海”中彌漫着紫色的黑雲…… 沒有人動作,沒有人說話,面罩的聽覺裝置中傳來每個人均勻而厚重的呼吸。
星河下意識地回頭望向天文學家楊。
面對因不存在而産生的“奇迹”,楊的神情依舊崇敬而神聖,他的思緒也同樣被牽扯着流向“TLP”。
月面暫現現象并不僅僅局限于光。
1843年,一位曾繪制出數百張月球地圖的德國天文學家發現,原來直徑數千米的“利尼坑”正在變小;1866年,希臘天文台長宣稱:月球“澄海”中的一座環形山突然消失!時隔兩年之後,又有人報告說:一座原本直徑500米的環形山增大了6倍……時間進入20世紀50年代以來,記錄變得越來越煞有其事:1956年日本明治大學的豐田博士居然聲稱自己觀察到數個排列成“DYAX”和“JWA”字型的黑色物體!1966年2月4日,蘇聯“月神9号”登陸“雨海”,拍攝到兩排等距的塔狀結構物,它們反射着日光,宛如跑道旁的記号,從陰影的長度可以估計出它們那15層樓的身高,然而附近卻沒有任何高地能使這些岩石滾落到目前的位置上,更不用說以幾何形式排列了;同年11月20日,美國“軌道2号”探測飛船在距“靜海”46千米的高空拍到數個金字塔形結構物,估計高度在15至25米高,也屬規則排列,顔色淡于周圍的岩石土壤,顯然不是自然物…… 數百年來有關變化現象竟積累出1400起之多。
做為一名嚴肅的天文學家,楊清楚地知道,盡管這當中不乏觀測者的幻覺甚至是蓄意欺騙——有一段時間美蘇兩國甚至競相撒謊——但當那些明顯的僞證或疑點被剔除之後,仍有為數衆多的不解之謎。
“面孔”的消失與所謂環形山的消失——假如是真的——自然沒有任何必然的聯系,但是至少楊相信,這種消失與此前的消失,都意味着一種超自然的力量的存在。
已再次回頭重新面對“虛無”的星河突然感覺到楊也在看他,當他扭頭對視的時候,楊給了他一個友好的微笑。
他們都明白,從目前的情況來判斷,楊被電腦系統确定留下已成為一個必然的事實。
在着陸點附近,一個臨時性的簡陋基地正在建設中,楊的軀體将被即時低溫冷凍,暫停代謝,等待再探測飛船的來臨。
在“圖靈”号上,被保存的标以“楊”的基因正在被取出,複制工作已開始進行。
“圖靈”号上沒有生老病死,每一個成員在即将退隐之前都要用自己的基因孕育一個新的生命。
在“圖靈”号可預見的将來,會有一個天文學家的後代與父輩們一同探索太空。
在“圖靈”号升空之前,他們将與楊握手道别,人類學家甚至會熱情地施以擁抱。
他們一定會說“再見”,盡管今生今世他們根本不再可能再相見; 但他們一定會說“再見”,因為他們和與楊本人别無二緻的後代馬上就會再次相見。
6 詳盡嚴謹的考察報告是電腦的作業,這次的信息量很可能會比“阿波羅”數次所撿皮毛的總和還要多出許多。
星河甚至連所謂人類成員的感受都不必書寫,這些早已被電腦探查和收集過了——何況還有楊的口述補充并上測謊機經受驗證。
星河真正要總結的,也許隻是一個感受性的概述,或者說是這份報告的前言。
“我們唯一所能做的,隻有猜測。
” 星河面對話筒,信息轉換成電波,幾乎同步地出現在地球的電腦屏幕和放音設備中。
是的,我們唯一所能做的,隻有猜測。
開始部分與任何一部通俗的科幻小說一樣:在宇宙的某一時空,存在着一個先進的文明,他們不但學會了如何使用火,也在成長的日子裡逐漸掌握了核能。
他們也許比當今的地球文明要領先一個檔次,也許隻是在諸如航天之類的領域有些畸形的超前。
好了,下面他們就要開始著名的“圖靈計劃”了。
指的當然不是那個有關電腦智能的“圖靈實驗”:讓人與電腦一起在“黑箱”中接受提問,假如外界無法判斷答案是人給出的還是電腦做出的,那麼就可以認為電腦的人工智能程度已經可以與人類并駕齊驅了。
在這裡我們要說的是一個有關外星文明是否存在的“圖靈判斷”,在地外文明研究的領域中,它與阿西莫夫那個著名的“地外文明數目公式”同領風騷。
著名數學家圖靈曾設計過一種以其名字命名的飛船。
這種飛船是無人駕駛的,但是上面的電腦可以在其航行一段時間之後,自動搜集到足夠的宇宙物質來自我複制,以制造出新的圖靈飛船,然後再各向平權地等距等速發散——很顯然,子一代圖靈飛船的數目是以幾何級數陡然增長的。
而這些圖靈飛船,就是最初制造者賴以向宇宙表明自己存在的星際大使。
為此圖靈做出過一個詳細的計算,為了避免枯燥我們将其中的具體時間數字予以省略:一個條件适宜的行星經過多少多少年即可産生生命,生命經過多少多少年即可進化成為可以構造文明社會的高等生命,這種文明再經過多少多少年将發展出足夠高的航天能力,再經過多少多少年就可以掌握制造圖靈飛船的技術了。
而根據銀河系的年齡來看,能夠擁有這種能力的文明早就應該存在了,即使不考慮它是否為數衆多,但隻要保證一個不一定很大的初始飛船數目,它們早就應該路過太陽系這片天區了。
結論:既然迄今我們仍未發現這種裝置,可見地外文明并不存在。
可以說,從邏輯上很難駁倒這位邏輯大師的立論,但是星河認為他少考慮了一層因素,那就是費用。
近數十年,人類的航天技術突飛猛進,但是為什麼近在咫尺的月球仍然沒有作為旅遊勝地對公衆開放?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成本難降,所需費用依然不菲。
想當初“阿波羅”計劃曾使全人類歡呼雀躍,可随後一些有識之士就對總共購買了380千克月岩的巨額耗資提出置疑——美國政府完全可以有更好的理由來糟蹋納稅人的銀子。
一個理智的、成熟的——或者說是正在喪失激情的、像星河而非人類學家那樣的成年人占大多數的——文明,是否會做這種未必具有短期效益的投資呢? 這是一個很難準确回答的問題。
于是後來又有人提出了另外一種方案,不再考慮星際播種的數量和速度,采取的是一種“放長線”的思路,這在阿西莫夫的《地外文明》中有詳細記載: 構造一個全封閉的自給自足系統,狀如一顆完整的行星。
但是它不按照天體力學的原則運行,而是自主地在恒星際漂流。
這樣,它便不需要有多麼快的運行速度,因為在它的内部,文明自在發展,按部就班,生命生生不息,繁衍不止,是一艘永不需要返回的大使星船。
最後,這位著名的科普大師借他人之口這樣問道: “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緊接着,阿西莫夫自己有力地反诘道: “他們為什麼不這樣做呢?” 是的,他們為什麼不這樣做呢? 現在讓我們按照這個思路繼續猜測下去: 這艘被稱為——看來我們需要給她一個名字了:我們可以叫她露娜,也可以叫她菲菠,還有一個流傳更廣的阿爾忒彌斯,或者幹脆就叫她“夜之王後”,當然了,古老東
也許,這個課題将耗費幾代地球人的生命。
小組的成員們花了整整3個地球日的時間來研究“面孔”,當然大部分工作都是側重于各種測量。
距離被精确地測定出來,此番能夠前往到達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但是坐标定位工作已被反複檢測核實,以使下一支探測隊不會迷途而返,找不到自己的工作單位。
在大量的攝影工作完成之後,返回“圖靈”号的計劃被緊急議定。
人類學家稍表異議,就遭到了星河的嚴厲制止。
決不能再多耽擱了,剩餘的給養正在接近最低阈限。
我們的科幻作品描述了過多的巧合和偶然:探險隊不是正好來到了雕像的腳下,就是放棄原來的計劃留在了月球,接下來肯定會用一個月球晝夜的時間揭開一個掩蓋了數億年的大秘密……諸如人類學家這樣的理想主義者一直是這類作品的熱衷讀者,如果機會允許條件适宜的話有朝一日他還有可能成為作者之一。
但事實從來沒有那麼有趣和好玩,鐵一般的冰冷邏輯告訴我們,激情隻存在于探險計劃被制定的日子裡,而決不是探險行動被實施的過程中。
月球車開始精确地沿來路返回,依依不舍自然是每一位成員十分自然的感情流露,隻不過表達的方式各不相同。
星河直視前方,硬下心腸死不回頭,貌似平靜的面孔被試圖掩飾的内心激動沖得一塌糊塗;“教授”無暇馳心旁骛,認真翻揀手頭的有限數據,同時不住地以手揉眼,這恐怕是人類習慣隐形之前扶正眼鏡的後遺;天文學家楊至少崇敬地凝望了一刻鐘之久,才戀戀不舍地回頭關注“教授”的研究。
隻有人類學家堅持行注目禮告别。
人類學家的叫喊是在楊的凝望結束之後僅5分鐘發出的,大家的反應整齊劃一,六道目光沒有在人類學家本人臉上停留半秒,便齊刷刷地回首射向“面孔”。
不幸的是這些目光失去了承受物,剛才山巒間那巨大的浮雕居然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月球車不得不再次停下來,一行四人駐足遠眺。
面對一無所有的遠山,每個人的表情再次顯出不同,但在星河的腦海裡,人類曆史上對月觀測中的衆多蹊跷蓦然流出。
被簡稱之為“TLP”的月面暫現現象首先為英國天文學家提出并為蘇聯天文學家證實。
1958年11月3、4兩夜,英國天文學家穆爾在月球的阿爾卑斯山上發現一抹奇特的淡紅光斑,他當時認為是月球内部散逸出的氣體經太陽照射而發光,這種解釋至今尚未得以證實。
然而這種現象并不孤立,有案可查的記錄比比皆是,甚至可以追溯到近10個世紀以前。
根據史料記載,在1178年6月18日這一天,至少有5個人目睹了峨嵋月上的閃光;1671年,當時的法國科學家卡西尼曾發現月亮撒出一片雲霧;在18世紀,天王星的發現者、素有觀測大師之稱的威廉"赫歇耳也有過兩次類似的記錄,一次在1783,一次在1787,這位流浪音樂家以他詩人般的語言描述道:這種閃光——“好像是燃燒着的木炭,薄薄地蒙上了一層熱灰。
” 這張名單還可以一直長長地開列下去:1882年4月24日,“亞裡斯多德區”出現不明移動物體;1945年10月19日,“達爾文牆”出現三個明亮光點;1954年7月6日晚上,美國明尼蘇達州天文台長和其助手觀察到“皮克洛米尼坑”的一道黑線,但轉瞬即逝;1955年9月8日,“洛斯坑”邊緣兩度呈現閃光;1967年9月11日,“靜海”中彌漫着紫色的黑雲…… 沒有人動作,沒有人說話,面罩的聽覺裝置中傳來每個人均勻而厚重的呼吸。
星河下意識地回頭望向天文學家楊。
面對因不存在而産生的“奇迹”,楊的神情依舊崇敬而神聖,他的思緒也同樣被牽扯着流向“TLP”。
月面暫現現象并不僅僅局限于光。
1843年,一位曾繪制出數百張月球地圖的德國天文學家發現,原來直徑數千米的“利尼坑”正在變小;1866年,希臘天文台長宣稱:月球“澄海”中的一座環形山突然消失!時隔兩年之後,又有人報告說:一座原本直徑500米的環形山增大了6倍……時間進入20世紀50年代以來,記錄變得越來越煞有其事:1956年日本明治大學的豐田博士居然聲稱自己觀察到數個排列成“DYAX”和“JWA”字型的黑色物體!1966年2月4日,蘇聯“月神9号”登陸“雨海”,拍攝到兩排等距的塔狀結構物,它們反射着日光,宛如跑道旁的記号,從陰影的長度可以估計出它們那15層樓的身高,然而附近卻沒有任何高地能使這些岩石滾落到目前的位置上,更不用說以幾何形式排列了;同年11月20日,美國“軌道2号”探測飛船在距“靜海”46千米的高空拍到數個金字塔形結構物,估計高度在15至25米高,也屬規則排列,顔色淡于周圍的岩石土壤,顯然不是自然物…… 數百年來有關變化現象竟積累出1400起之多。
做為一名嚴肅的天文學家,楊清楚地知道,盡管這當中不乏觀測者的幻覺甚至是蓄意欺騙——有一段時間美蘇兩國甚至競相撒謊——但當那些明顯的僞證或疑點被剔除之後,仍有為數衆多的不解之謎。
“面孔”的消失與所謂環形山的消失——假如是真的——自然沒有任何必然的聯系,但是至少楊相信,這種消失與此前的消失,都意味着一種超自然的力量的存在。
已再次回頭重新面對“虛無”的星河突然感覺到楊也在看他,當他扭頭對視的時候,楊給了他一個友好的微笑。
他們都明白,從目前的情況來判斷,楊被電腦系統确定留下已成為一個必然的事實。
在着陸點附近,一個臨時性的簡陋基地正在建設中,楊的軀體将被即時低溫冷凍,暫停代謝,等待再探測飛船的來臨。
在“圖靈”号上,被保存的标以“楊”的基因正在被取出,複制工作已開始進行。
“圖靈”号上沒有生老病死,每一個成員在即将退隐之前都要用自己的基因孕育一個新的生命。
在“圖靈”号可預見的将來,會有一個天文學家的後代與父輩們一同探索太空。
在“圖靈”号升空之前,他們将與楊握手道别,人類學家甚至會熱情地施以擁抱。
他們一定會說“再見”,盡管今生今世他們根本不再可能再相見; 但他們一定會說“再見”,因為他們和與楊本人别無二緻的後代馬上就會再次相見。
6 詳盡嚴謹的考察報告是電腦的作業,這次的信息量很可能會比“阿波羅”數次所撿皮毛的總和還要多出許多。
星河甚至連所謂人類成員的感受都不必書寫,這些早已被電腦探查和收集過了——何況還有楊的口述補充并上測謊機經受驗證。
星河真正要總結的,也許隻是一個感受性的概述,或者說是這份報告的前言。
“我們唯一所能做的,隻有猜測。
” 星河面對話筒,信息轉換成電波,幾乎同步地出現在地球的電腦屏幕和放音設備中。
是的,我們唯一所能做的,隻有猜測。
開始部分與任何一部通俗的科幻小說一樣:在宇宙的某一時空,存在着一個先進的文明,他們不但學會了如何使用火,也在成長的日子裡逐漸掌握了核能。
他們也許比當今的地球文明要領先一個檔次,也許隻是在諸如航天之類的領域有些畸形的超前。
好了,下面他們就要開始著名的“圖靈計劃”了。
指的當然不是那個有關電腦智能的“圖靈實驗”:讓人與電腦一起在“黑箱”中接受提問,假如外界無法判斷答案是人給出的還是電腦做出的,那麼就可以認為電腦的人工智能程度已經可以與人類并駕齊驅了。
在這裡我們要說的是一個有關外星文明是否存在的“圖靈判斷”,在地外文明研究的領域中,它與阿西莫夫那個著名的“地外文明數目公式”同領風騷。
著名數學家圖靈曾設計過一種以其名字命名的飛船。
這種飛船是無人駕駛的,但是上面的電腦可以在其航行一段時間之後,自動搜集到足夠的宇宙物質來自我複制,以制造出新的圖靈飛船,然後再各向平權地等距等速發散——很顯然,子一代圖靈飛船的數目是以幾何級數陡然增長的。
而這些圖靈飛船,就是最初制造者賴以向宇宙表明自己存在的星際大使。
為此圖靈做出過一個詳細的計算,為了避免枯燥我們将其中的具體時間數字予以省略:一個條件适宜的行星經過多少多少年即可産生生命,生命經過多少多少年即可進化成為可以構造文明社會的高等生命,這種文明再經過多少多少年将發展出足夠高的航天能力,再經過多少多少年就可以掌握制造圖靈飛船的技術了。
而根據銀河系的年齡來看,能夠擁有這種能力的文明早就應該存在了,即使不考慮它是否為數衆多,但隻要保證一個不一定很大的初始飛船數目,它們早就應該路過太陽系這片天區了。
結論:既然迄今我們仍未發現這種裝置,可見地外文明并不存在。
可以說,從邏輯上很難駁倒這位邏輯大師的立論,但是星河認為他少考慮了一層因素,那就是費用。
近數十年,人類的航天技術突飛猛進,但是為什麼近在咫尺的月球仍然沒有作為旅遊勝地對公衆開放?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成本難降,所需費用依然不菲。
想當初“阿波羅”計劃曾使全人類歡呼雀躍,可随後一些有識之士就對總共購買了380千克月岩的巨額耗資提出置疑——美國政府完全可以有更好的理由來糟蹋納稅人的銀子。
一個理智的、成熟的——或者說是正在喪失激情的、像星河而非人類學家那樣的成年人占大多數的——文明,是否會做這種未必具有短期效益的投資呢? 這是一個很難準确回答的問題。
于是後來又有人提出了另外一種方案,不再考慮星際播種的數量和速度,采取的是一種“放長線”的思路,這在阿西莫夫的《地外文明》中有詳細記載: 構造一個全封閉的自給自足系統,狀如一顆完整的行星。
但是它不按照天體力學的原則運行,而是自主地在恒星際漂流。
這樣,它便不需要有多麼快的運行速度,因為在它的内部,文明自在發展,按部就班,生命生生不息,繁衍不止,是一艘永不需要返回的大使星船。
最後,這位著名的科普大師借他人之口這樣問道: “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緊接着,阿西莫夫自己有力地反诘道: “他們為什麼不這樣做呢?” 是的,他們為什麼不這樣做呢? 現在讓我們按照這個思路繼續猜測下去: 這艘被稱為——看來我們需要給她一個名字了:我們可以叫她露娜,也可以叫她菲菠,還有一個流傳更廣的阿爾忒彌斯,或者幹脆就叫她“夜之王後”,當然了,古老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