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過
關燈
小
中
大
方的嫦娥、吳剛和玉兔也可供随意選用。
不過根據星河成型的前言來看,他似乎還是更喜歡黛安娜這個名字。
(注) 那麼好吧,我們就叫她“黛安娜”。
這艘被稱為“黛安娜”的飛船,開始了她告别故鄉的遠征…… 早在1970年,兩位蘇聯科學家便語出驚人,提出了所謂的“月球飛船”理論。
基本結論如下:月球并非天成,而是經過某種智慧生物改造的星體;内部載有文明資料;月球被有意置于地球上空;所謂“TLP”是至今仍生活在月内高等生物的傑作…… 這個說法理所當然地被整個科學界一緻地予以嗤之以鼻。
聯想當蘇聯科學家的喜歡信口開河的先例——1958年一位蘇聯教授曾因火星衛星過小而懷疑它們是中空的人造衛星,甚至認為即使火星現在沒有智慧生命,那麼它們的史前文明必定保留在這兩個巨大的“太空博物館”裡;更早同時也是更離奇的故事還有:衆所周知,火星表面的顔色有明顯的季節變化,是因為它的極冠在冬天可擴大到緯度超過50度的地區,可直到20世紀40年代,蘇聯科學家還堅持認為這是“火星植物”因季節而枯榮變化的證據,并據此在蘇聯的高等學府中開設有“火星植物學”的課程……因此人們對于他們70年代還在上演這種鬧劇就更覺得沒有興趣了。
但他們關于月球構造的理論卻令人很難反駁,諸如中空結構,諸如雙層月殼——外殼是6千米的岩石及礦物層,隕石撞擊月球時可将其穿透;内殼是堅硬的人造金屬層,厚度未知,由鐵、钛、鉻等金屬的合金構成,耐高溫高壓,抗鏽蝕腐蝕…… 不管以後的地球人類如何絞盡腦汁,此時此刻的“黛安娜”依舊我行我素。
她橫穿星系,跨越銀河,在廣闊的時空區域裡無不留下她的歡聲笑語,在無數的天體系統中無不回蕩她的動人歌聲。
她真切地感受着星雲的熾熱,深刻地體會到恒星的溫情。
無論拜會哪一處天界星辰,還是離别哪一顆隕星流螢,她的笑靥裡總是蕩漾着相逢的喜悅,她的淚花中始終溢滿了熾烈的深情。
叙述到這裡,星河不禁停下來搖首歎息。
相比之下,“圖靈”号顯得是多麼的卑微和渺小。
盡管同樣是一個自我補給的封閉系統,但是壯觀程度卻遠不及那些宇宙中的前輩。
當然,技術的發展使得我們擁有多種多樣的方式,比如“圖靈”号的目的,使她完全可以不必如此巨大。
但是,星河還是對那些宇宙前輩表現出了自己發自内心的敬仰。
那是一個英雄的時代,一個激情的時代,一個開發星系宇宙拓荒的偉大時代,星河因為自己沒能趕上那個年代而痛悔得淪肌浃髓。
舷窗外的月球景象勻速轉動,“圖靈”号正在環繞中準備啟航。
文明的接力棒仿佛不熄的聖火,永遠、永遠地被傳遞下去。
7 億萬年的漂流足以吞噬如太陽般的巨大能源,“黛安娜”終于耗盡了自己庫存的最後一滴能量。
當研究工作尚未進行到能從以太空間中提取更多養料的時候,正在接近的有着衆多行星的那個恒星系統,就成為全體居民心中的唯一寄托。
當然更重要的不是能源,而是這第一次面對面的接觸。
億萬年的等待,難道不就是為了這短暫的一瞬? 但随着距離的接近,失望情緒卻在“黛安娜”上面發芽和滋長:這是一個正在死去的恒星,所提供的能源甚至不夠煮開一杯純水。
隻有繼續前進。
看着行将離去的飛船,不能提供絲毫援手的垂暮太陽老淚縱橫。
科學家也許在緊張不懈地研究着,也許面對太空無能為力空歎蹉跎——畢竟,宇宙太大了,智慧的火花微不足道。
能夠做的,也許隻有留下坐标和遺産。
無論科學家和管理者如何思考,也絲毫不能影響一個小姑娘完成她自己的藝術作品。
沒有人理睬她,她也安靜地獨處。
對照着鏡子和即将完工的巨大“面孔”,細緻地雕畫着自己的芳容。
唯一的區别是她沒在上面寫上憂郁,而是勾勒出一抹歡愉的笑容。
“黛安娜”在廣漠無垠的時空中繼續漂流,正在接近着一個新的恒星系。
不過此時,她上面的最後一個人已經仙逝,她的行動隻服從于天體力學的不易法則。
我們無法設想是小姑娘在鑽出内艙外出遊玩時丢棄了它,因為最後已經沒有足夠的氧氣供她這樣追求自由了;我們也不願設想她是擅自跑出來并未能及時返回,因為這樣将在镌片旁邊守衛着一具清秀的白骨。
我們隻能猜想,是後來多年的地質變化、隕星壓砸或者火山爆發,使這塊小小的見證被孤獨地抛出了月心。
我們甯可不認為它是仍舊冬眠在月球内部智慧種族的一塊路标。
你來了。
那束來自遙遠中心的、看似微不足道的引力,正在慢慢地把你拉扯過來,納入他自己的引力場當中。
這引力源,就是我們的太陽。
向中心進軍是一次緩慢的長征,你掠過了矮小瘦弱的冥王,守衛天界的海王,懶惰斜躺的天王,你擦過土星的光環,告别木星的紅眼,穿越火星的塵暴……就這樣一步步地執着前進。
你帶來恒星際真摯的問候,帶來宇宙間熱切的叮咛。
宛如一顆正在長大的彗星,你用你輕盈的步履追逐夜晚,你用你飄逸的長發掠過黎明。
假如你真是一顆誤入這片天區的彗星,也許還能固執地保持自己的雙曲軌道,然後悄然離别一去不返;也許在經過木星的邊緣時,軌道被篡改成繞日橢圓,或者幹脆就加盟成為木星那衆多的編号衛星。
但你畢竟不是一個沒有動力流浪四方的太空孤兒,你有你不小的初速,你有你殘餘的動能,因此,你能夠擺脫沿途的糾纏,一路朝着光明的中心努力前進。
也許,有一種本能告訴你,那裡能夠找到能源? 本來你是有希望成為一顆近日行星的,甚至有可能如火鳳凰一般撲進太陽公公那熱情有力的懷抱。
但是你太累了:經年的太空塵埃阻滞了你的行動,小行星的撞擊打壞了你的動力系統,你已經耗盡了最後一絲微薄的氣力。
也許億萬年的奔波漂流,已經使你過于疲憊身心憔悴;也許無數次的恩恩怨怨,使得激情故事無法再度重演?當然也許,在你的原始程序中,就處處滲透着遙望恒星這不遠不近的距離:這也許是為了安全圓滿獲取能量的忠告,也許是為了有效接觸文明火焰的條件? 總之,你終于靜靜地停在了地球的身旁。
這時地球剛剛結束了他那火熱放肆的青春時代,剛剛有了早期無脊椎動物的生命氣息,剛剛進入三葉蟲橫行天下的寒武紀,可惜它們還沒有進化到可以眺視星空仰頭望月的境地,不懂得萬人空巷一睹芳容。
因而也就沒有歡騰跳躍的迎接緻意,也就沒有驚恐萬狀的可笑慌張,到處是一派死氣沉沉,隻有星星與你說話作伴。
于是,你開始了漫長的沉睡。
你實在太累了。
流淌的時間不間斷地修訂着曆史,旋轉使你的體型變得日趨接近球體,吸附的厚厚塵埃覆蓋了你聖潔的身軀,來自你身心内外的激動和重創反複體現着自然規律的冷漠與無情,在億萬年的歲月裡終于凝聚成後來人類手中那張褪色的月質年代表。
你像一位睡美人一樣一睡就是許多億年,在你的鄰家院落那裡衍生出無數有關美女與野獸的傳說,直到為了追尋這些傳說他們一次次朝你緩緩走來。
然後呢?故事完了嗎? 當然沒有,但那已不是“圖靈”号所能目睹的景象,隻不過星河預知了它悲傷的結局。
永不停息的自轉使地球日趨倦怠,他的速度随着時間逐漸流逝,數億年來的穩定婚姻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月球一天天悄然離去,愛人同志的忠貞正在動搖。
看遠一些,4億年前地月距離僅為現有距離的一半;看近一些,7千萬年來她一直在以94.5厘米的年速遠離地球。
列一個簡單的方程就可以解出,隻要時間參數的定義域足夠寬廣,這種倒退就有一個極限。
在那一處空間坐标,月球開始與地球像陀螺般地相互旋轉。
它們将不分主次,分庭抗禮,仿佛舞池中和諧旋轉的一對高大和嬌小的伴侶。
迄今為止,沒有任何人能夠判斷,地球與月球究竟是血緣母子、孿生兄弟還是一對偶然邂逅的相知情侶。
在經典的月球形成理論當中,我們可以發現始自喬治"達爾文的“潮汐分裂說”、格斯騰孔提出并由阿爾文極力推廣的“俘獲說”以及在現代太陽系起源學派中最有影響的“共同形成說”等諸多假說,可是無論那種假說都沒能良好完整地向我們講清月球的誕生:無論是46億年前同源的星雲襁褓,還是驚天駭地的抛射後留下的太平洋,都難以解釋清楚這樣一個事實——無論月岩月壤,化驗分析的數據都顯出了與地球的截然不同,地球鐵富矽稀,月球則正好相反,卻盛産地球稀有的钛礦;“俘獲說”曾經也有它緻命的弱點,假如真有一位誤入太陽系的過客,主人的引力應遠勝于仆婢,她如何會戀戀不舍地留在這顆藍色行星的上空? 那麼如今,“月球一站”的新發現是不是可以給這些假說來一次徹底的清算? 那就姑且讓我們認為他們是戀人吧——一對跨越了億萬光年相聚在此的戀人。
運動并沒有止息,任何和諧的建立都意味着這種狀态最終将被打破:地球再次将月球慢慢地拉近、拉近、拉近……如果說剛才還是布魯斯舞裡暧昧的之字盤旋,現在則是探戈勁曲中潇灑的大王子步了。
然後呢?它們相撞嗎? 決不會。
當月球一但步入潮汐力大于引力的洛希半徑之内,地球巨大的潮汐力就将無情地把這位昔日戀人狠狠撕碎,形成一道五彩缤紛、美麗壯觀的巨大光環…… 因此,即使人們永遠也不去探查月球的内部,仍有可能在一個理論上的未來日子裡,看到那分崩離析的文明碎塊。
無論月球與地球的告别速度增長到何種程度,也不會比她告别“圖靈”号的速度更快。
月球正在遠去,對于“圖靈”号來說,它們很快就會互相成為昊宇中一個毫不起眼的天體亮點。
“月海”的反照率相對較低,因此美麗的月神面龐正在變得日益黝黑,不過這也使得好幾處閃爍的光芒顯得更為耀眼,仿佛是一畦畦一束束為“圖靈”号送行的鮮花在迎風怒放,此起彼伏,蔚為壯觀。
那是一些以環形山為中心向四周延伸的亮帶,這些長寬明暗各不相同的美麗輻射紋幾乎以筆直的方向穿過山系、月海和環形山。
她的成因曾衆說紛纭,隕石撞擊在沒有大氣的月表可以使那些高溫的碎塊遠濺塵寰,同時還有緣自火山爆發時熾烈的岩漿噴射,沒有風的活動也有可能使這些不同成因的塵埃像文明本身一樣等距等速地四處飛散。
“這是一個已經逝去的文明。
”星河望别正在越來越小的月球,低下頭來把玩手中那張镌片的複制品。
“它與我們交肩錯過。
” 是的,他們與我們交肩錯過。
目前人類所找到的唯一完整證明,隻有這張飽含着笑容的镌片。
那笑容将永不消失,那笑容将亘古長在,那笑容将跨越永恒。
不過根據星河成型的前言來看,他似乎還是更喜歡黛安娜這個名字。
(注) 那麼好吧,我們就叫她“黛安娜”。
這艘被稱為“黛安娜”的飛船,開始了她告别故鄉的遠征…… 早在1970年,兩位蘇聯科學家便語出驚人,提出了所謂的“月球飛船”理論。
基本結論如下:月球并非天成,而是經過某種智慧生物改造的星體;内部載有文明資料;月球被有意置于地球上空;所謂“TLP”是至今仍生活在月内高等生物的傑作…… 這個說法理所當然地被整個科學界一緻地予以嗤之以鼻。
聯想當蘇聯科學家的喜歡信口開河的先例——1958年一位蘇聯教授曾因火星衛星過小而懷疑它們是中空的人造衛星,甚至認為即使火星現在沒有智慧生命,那麼它們的史前文明必定保留在這兩個巨大的“太空博物館”裡;更早同時也是更離奇的故事還有:衆所周知,火星表面的顔色有明顯的季節變化,是因為它的極冠在冬天可擴大到緯度超過50度的地區,可直到20世紀40年代,蘇聯科學家還堅持認為這是“火星植物”因季節而枯榮變化的證據,并據此在蘇聯的高等學府中開設有“火星植物學”的課程……因此人們對于他們70年代還在上演這種鬧劇就更覺得沒有興趣了。
但他們關于月球構造的理論卻令人很難反駁,諸如中空結構,諸如雙層月殼——外殼是6千米的岩石及礦物層,隕石撞擊月球時可将其穿透;内殼是堅硬的人造金屬層,厚度未知,由鐵、钛、鉻等金屬的合金構成,耐高溫高壓,抗鏽蝕腐蝕…… 不管以後的地球人類如何絞盡腦汁,此時此刻的“黛安娜”依舊我行我素。
她橫穿星系,跨越銀河,在廣闊的時空區域裡無不留下她的歡聲笑語,在無數的天體系統中無不回蕩她的動人歌聲。
她真切地感受着星雲的熾熱,深刻地體會到恒星的溫情。
無論拜會哪一處天界星辰,還是離别哪一顆隕星流螢,她的笑靥裡總是蕩漾着相逢的喜悅,她的淚花中始終溢滿了熾烈的深情。
叙述到這裡,星河不禁停下來搖首歎息。
相比之下,“圖靈”号顯得是多麼的卑微和渺小。
盡管同樣是一個自我補給的封閉系統,但是壯觀程度卻遠不及那些宇宙中的前輩。
當然,技術的發展使得我們擁有多種多樣的方式,比如“圖靈”号的目的,使她完全可以不必如此巨大。
但是,星河還是對那些宇宙前輩表現出了自己發自内心的敬仰。
那是一個英雄的時代,一個激情的時代,一個開發星系宇宙拓荒的偉大時代,星河因為自己沒能趕上那個年代而痛悔得淪肌浃髓。
舷窗外的月球景象勻速轉動,“圖靈”号正在環繞中準備啟航。
文明的接力棒仿佛不熄的聖火,永遠、永遠地被傳遞下去。
7 億萬年的漂流足以吞噬如太陽般的巨大能源,“黛安娜”終于耗盡了自己庫存的最後一滴能量。
當研究工作尚未進行到能從以太空間中提取更多養料的時候,正在接近的有着衆多行星的那個恒星系統,就成為全體居民心中的唯一寄托。
當然更重要的不是能源,而是這第一次面對面的接觸。
億萬年的等待,難道不就是為了這短暫的一瞬? 但随着距離的接近,失望情緒卻在“黛安娜”上面發芽和滋長:這是一個正在死去的恒星,所提供的能源甚至不夠煮開一杯純水。
隻有繼續前進。
看着行将離去的飛船,不能提供絲毫援手的垂暮太陽老淚縱橫。
科學家也許在緊張不懈地研究着,也許面對太空無能為力空歎蹉跎——畢竟,宇宙太大了,智慧的火花微不足道。
能夠做的,也許隻有留下坐标和遺産。
無論科學家和管理者如何思考,也絲毫不能影響一個小姑娘完成她自己的藝術作品。
沒有人理睬她,她也安靜地獨處。
對照着鏡子和即将完工的巨大“面孔”,細緻地雕畫着自己的芳容。
唯一的區别是她沒在上面寫上憂郁,而是勾勒出一抹歡愉的笑容。
“黛安娜”在廣漠無垠的時空中繼續漂流,正在接近着一個新的恒星系。
不過此時,她上面的最後一個人已經仙逝,她的行動隻服從于天體力學的不易法則。
我們無法設想是小姑娘在鑽出内艙外出遊玩時丢棄了它,因為最後已經沒有足夠的氧氣供她這樣追求自由了;我們也不願設想她是擅自跑出來并未能及時返回,因為這樣将在镌片旁邊守衛着一具清秀的白骨。
我們隻能猜想,是後來多年的地質變化、隕星壓砸或者火山爆發,使這塊小小的見證被孤獨地抛出了月心。
我們甯可不認為它是仍舊冬眠在月球内部智慧種族的一塊路标。
你來了。
那束來自遙遠中心的、看似微不足道的引力,正在慢慢地把你拉扯過來,納入他自己的引力場當中。
這引力源,就是我們的太陽。
向中心進軍是一次緩慢的長征,你掠過了矮小瘦弱的冥王,守衛天界的海王,懶惰斜躺的天王,你擦過土星的光環,告别木星的紅眼,穿越火星的塵暴……就這樣一步步地執着前進。
你帶來恒星際真摯的問候,帶來宇宙間熱切的叮咛。
宛如一顆正在長大的彗星,你用你輕盈的步履追逐夜晚,你用你飄逸的長發掠過黎明。
假如你真是一顆誤入這片天區的彗星,也許還能固執地保持自己的雙曲軌道,然後悄然離别一去不返;也許在經過木星的邊緣時,軌道被篡改成繞日橢圓,或者幹脆就加盟成為木星那衆多的編号衛星。
但你畢竟不是一個沒有動力流浪四方的太空孤兒,你有你不小的初速,你有你殘餘的動能,因此,你能夠擺脫沿途的糾纏,一路朝着光明的中心努力前進。
也許,有一種本能告訴你,那裡能夠找到能源? 本來你是有希望成為一顆近日行星的,甚至有可能如火鳳凰一般撲進太陽公公那熱情有力的懷抱。
但是你太累了:經年的太空塵埃阻滞了你的行動,小行星的撞擊打壞了你的動力系統,你已經耗盡了最後一絲微薄的氣力。
也許億萬年的奔波漂流,已經使你過于疲憊身心憔悴;也許無數次的恩恩怨怨,使得激情故事無法再度重演?當然也許,在你的原始程序中,就處處滲透着遙望恒星這不遠不近的距離:這也許是為了安全圓滿獲取能量的忠告,也許是為了有效接觸文明火焰的條件? 總之,你終于靜靜地停在了地球的身旁。
這時地球剛剛結束了他那火熱放肆的青春時代,剛剛有了早期無脊椎動物的生命氣息,剛剛進入三葉蟲橫行天下的寒武紀,可惜它們還沒有進化到可以眺視星空仰頭望月的境地,不懂得萬人空巷一睹芳容。
因而也就沒有歡騰跳躍的迎接緻意,也就沒有驚恐萬狀的可笑慌張,到處是一派死氣沉沉,隻有星星與你說話作伴。
于是,你開始了漫長的沉睡。
你實在太累了。
流淌的時間不間斷地修訂着曆史,旋轉使你的體型變得日趨接近球體,吸附的厚厚塵埃覆蓋了你聖潔的身軀,來自你身心内外的激動和重創反複體現着自然規律的冷漠與無情,在億萬年的歲月裡終于凝聚成後來人類手中那張褪色的月質年代表。
你像一位睡美人一樣一睡就是許多億年,在你的鄰家院落那裡衍生出無數有關美女與野獸的傳說,直到為了追尋這些傳說他們一次次朝你緩緩走來。
然後呢?故事完了嗎? 當然沒有,但那已不是“圖靈”号所能目睹的景象,隻不過星河預知了它悲傷的結局。
永不停息的自轉使地球日趨倦怠,他的速度随着時間逐漸流逝,數億年來的穩定婚姻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月球一天天悄然離去,愛人同志的忠貞正在動搖。
看遠一些,4億年前地月距離僅為現有距離的一半;看近一些,7千萬年來她一直在以94.5厘米的年速遠離地球。
列一個簡單的方程就可以解出,隻要時間參數的定義域足夠寬廣,這種倒退就有一個極限。
在那一處空間坐标,月球開始與地球像陀螺般地相互旋轉。
它們将不分主次,分庭抗禮,仿佛舞池中和諧旋轉的一對高大和嬌小的伴侶。
迄今為止,沒有任何人能夠判斷,地球與月球究竟是血緣母子、孿生兄弟還是一對偶然邂逅的相知情侶。
在經典的月球形成理論當中,我們可以發現始自喬治"達爾文的“潮汐分裂說”、格斯騰孔提出并由阿爾文極力推廣的“俘獲說”以及在現代太陽系起源學派中最有影響的“共同形成說”等諸多假說,可是無論那種假說都沒能良好完整地向我們講清月球的誕生:無論是46億年前同源的星雲襁褓,還是驚天駭地的抛射後留下的太平洋,都難以解釋清楚這樣一個事實——無論月岩月壤,化驗分析的數據都顯出了與地球的截然不同,地球鐵富矽稀,月球則正好相反,卻盛産地球稀有的钛礦;“俘獲說”曾經也有它緻命的弱點,假如真有一位誤入太陽系的過客,主人的引力應遠勝于仆婢,她如何會戀戀不舍地留在這顆藍色行星的上空? 那麼如今,“月球一站”的新發現是不是可以給這些假說來一次徹底的清算? 那就姑且讓我們認為他們是戀人吧——一對跨越了億萬光年相聚在此的戀人。
運動并沒有止息,任何和諧的建立都意味着這種狀态最終将被打破:地球再次将月球慢慢地拉近、拉近、拉近……如果說剛才還是布魯斯舞裡暧昧的之字盤旋,現在則是探戈勁曲中潇灑的大王子步了。
然後呢?它們相撞嗎? 決不會。
當月球一但步入潮汐力大于引力的洛希半徑之内,地球巨大的潮汐力就将無情地把這位昔日戀人狠狠撕碎,形成一道五彩缤紛、美麗壯觀的巨大光環…… 因此,即使人們永遠也不去探查月球的内部,仍有可能在一個理論上的未來日子裡,看到那分崩離析的文明碎塊。
無論月球與地球的告别速度增長到何種程度,也不會比她告别“圖靈”号的速度更快。
月球正在遠去,對于“圖靈”号來說,它們很快就會互相成為昊宇中一個毫不起眼的天體亮點。
“月海”的反照率相對較低,因此美麗的月神面龐正在變得日益黝黑,不過這也使得好幾處閃爍的光芒顯得更為耀眼,仿佛是一畦畦一束束為“圖靈”号送行的鮮花在迎風怒放,此起彼伏,蔚為壯觀。
那是一些以環形山為中心向四周延伸的亮帶,這些長寬明暗各不相同的美麗輻射紋幾乎以筆直的方向穿過山系、月海和環形山。
她的成因曾衆說紛纭,隕石撞擊在沒有大氣的月表可以使那些高溫的碎塊遠濺塵寰,同時還有緣自火山爆發時熾烈的岩漿噴射,沒有風的活動也有可能使這些不同成因的塵埃像文明本身一樣等距等速地四處飛散。
“這是一個已經逝去的文明。
”星河望别正在越來越小的月球,低下頭來把玩手中那張镌片的複制品。
“它與我們交肩錯過。
” 是的,他們與我們交肩錯過。
目前人類所找到的唯一完整證明,隻有這張飽含着笑容的镌片。
那笑容将永不消失,那笑容将亘古長在,那笑容将跨越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