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過
關燈
小
中
大
‘阿波羅’12号安放的月震儀140千米遠,爆發的能量相當于11噸TNT爆炸的效果。
” 這次深度達30—40千米的人造月震持續了3小時20分鐘,令NASA的研究人員驚愕不已,他們無法對這一長久的震顫做出科學的解釋。
專家們并不甘心,又利用“阿波羅”14号的上升段火箭再撞月球,結果卻驚人地相似:35—40千米;3小時。
“再此後,‘阿波羅’15号制造的月震震波竟傳到了1100千米外的‘風暴洋’平原,甚至被弗拉矛洛高原的地震儀監測到了。
”星河笑着結束了資料介紹。
“可能是月亮姑娘對這種惡作劇有點小脾氣了。
” 事實上在星河沒有介紹的“阿波羅”16号和17号登月活動中,也同樣進行了月震實驗。
在任何一項星際探測當中,同樣的實驗如此反複重複都顯得不同尋常。
“用同樣的方式在地球上幹,震波最多也就能傳1到2千米。
”“教授”開始明白了。
他雖然不是地質學家,但卻能夠很好地利用他的物理學知識。
真正的物理學家并不像公衆想象的那樣因為牢記量子理論就一定會不小心忽略了牛頓力學,他的外表也并非不修邊幅的愛因斯坦。
“持續震動絕對超不過1個小時。
” 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如果我們用同等力量敲擊一實一空兩個金屬球,就會發現後者的震動時間遠比前者要長得多,目前所面臨的月球問題與此十分相似。
數次人造月震的結果顯示,月球的内部結構肯定與地球不同,從其震動特點來看,很像是空心球體的震動。
所以就連最保守的科學家也同意,雖然不能說月内全空,至少可以證明其内部存在着一些空洞。
” 電腦顯示一切都已安排就緒,第三級火箭即刻下墜——如果我們能夠将月球的方向稱之為“下”的話。
不過這一次,實驗品與觀測者是糾纏在一體的,火箭上捆綁的儀器是集震蕩諸項指标于一體的最先進的科技結晶,在火箭即将落“月”前它們将以不同的速度和角度飛散開去,在最大程度上保證震蕩後連續觀測的免于失真。
“不過這些試驗遠不能得出結論,光有月球的橫波不能說明問題,可安放的地震儀距離又那麼近,肯定測不到月震的縱波。
假如月球真是中空的,縱波根本不向月球中心擴散,而橫波會在其殼體的震源四周反複震蕩。
”針對以往和即将進行的實驗,“教授”認真地做出技術置疑。
“不過……要是能發生一次較大規模的隕石撞擊,通過測量縱、橫月震波傳播的時間差異就有希望做出良好的證明。
當然了,這種概率極低的事件很難發生——很難正好在我們的觀測範圍以内發生。
” “您錯了。
”一直沒有說話的天文學家楊終于開口了。
沒有人知道他的姓氏究竟是東方古國的“楊”還是英倫三島的“Young”,他長着一副亞洲化十足的面孔,卻總喜歡宣稱“我與托馬斯·楊同姓”。
“1972年5月13日,一顆巨大的隕石剛好撞擊了月面,它的能量相當于1000噸TNT炸藥爆炸後的威力,有4個月震儀記錄下了由此引起的月震曲線。
” 參與“阿波羅”計劃的科學家為這顆隕石取名為“巨象”。
“巨象”造成的巨大震動确實傳到了月球内部,如果月球是個實心球體,那麼這種震動應該反複多次。
但事實再一次令科學家失望,“巨象”引起的震動傳入月球内部之後,就如同石沉大海,全無聲息。
發生這種情況隻能有一種可能:震動的縱波在傳入月球内部後,被巨大的空間“吞吃”掉了。
“教授”近乎貪婪地注視着屏幕上有關那次實驗的畫面和數據,眨眼睛舔嘴唇,不知在想些什麼。
火箭開始動作,它的加速正好作為飛船着陸的減速,拆分的結構實現着動量的等量轉移,下面将是數小時的耐心等待。
僅僅在3小時之後,被稱為“小象”的撞擊火箭墜毀于72千米外的月球表面,衆多的記錄儀同時記錄下了長達一刻鐘聲如洪鐘的震蕩。
“教授”以其高超迅捷的估算能力與電腦同時給出了類比結果:假如月球是一個實心岩體,碰撞後産生的震蕩聲最多隻能持續5分鐘。
實驗結果與往昔的曆史記錄和此前的數學推演取得了驚人的一緻。
與此同時,“圖靈”号上的電腦與遠在1光秒以外的龐大電腦系統同時開始建模計算,這一次将根據有關數據獲得一個準确而完整的月球結構數學模型。
3 新一代月球車克服了以往的引力不适,毫無顧忌地在月表的荒原上疾馳,美麗而凄涼的月球景色被一一抛在後面。
放眼望去,被命名為“月海”的廣闊平原被一些橫七豎八的山脈封閉着,展現出一種不對稱的壯觀景色:月球上的山脈構造奇特,一般來說面向“海”的一邊坡度很大,有時甚至呈現為斷崖峭壁,突兀之處甚至有“月塹”之稱,相較之下,另外一邊則相當平緩。
包括電腦管理系統在内,“圖靈”号的全體成員都在等待結果,在等待階段中,“月球一站”的小組成員将駐足月球。
事實上全人類都在等待結果。
假如分析結果告訴他們,月球的确是個空心球體,他們的任務便告完成了,至于中空的内部究竟如何,很可能是下一代才能前來徹底解決的問題。
莅臨月面已經超過12個小時了,收獲遠不止月震資料一項,但每一項都與主題相關。
人們終于發現,這個看似溫順的月亮姑娘并不像人們以往所想象的那樣乖巧,好像人類對她真的比對自家的海洋還更了解似的。
其實存疑之處不勝枚舉:隻存在于月球正面的12處重力異常,正背兩面地形地貌上的顯著差異,不同世紀中時而發生的月面暫現……而數次采集到的岩樣再一次昭示出一個難以解釋的事實:月表富含各種金屬,熔岩中地球極為稀有的钛、鉻、钇卻俯拾皆是,這些金屬的不但“性格”剛硬,而且慣于對高溫和腐蝕“忍辱負重”,熔化它們這些至少需要2000—3000度的高溫,可對于擁有着數十億年冷寂火山的月球來說,除非那種“人為提煉”的戲谑說法成立,否則決無出現的可能。
奇怪的是月球上用以形成微弱磁場的鐵元素反倒奇缺無比,而且從其中的鐵化合物中還原出來的鐵單質對氧毫無興趣,連一絲氧化的迹象都沒有,難怪能夠在月岩中檢測出純鐵和純钛的存在。
對此化學家們衆說紛纭,莫衷一是,唯一的解釋隻有近乎無稽的猜想:這種鐵元素根本就非太陽系的嫡出。
犬牙交錯的環形山群落星羅棋布,宛如一座巨大的盆景,巉岩峭壁,鱗次栉比。
沒有大氣使得月球在杜絕了音響的同時也失去了雲霧風雨,卻讓太陽輻射和高能物理射線暢通無阻長驅直入,隕石們更是在這個萬籁俱寂的世界上肆意砸出那些日後必将成為環形山的累累傷痕。
考察區域已被電腦劃定,做了時間、範圍等諸多方面的最大考慮。
除了那位人類學家在沒完沒了地嘟嘟囔囔,其他人都沒有發表意見。
停車下馬,各司其職。
“月球一站”囊括了除“大夫”外的所有乘員——“大夫”成為環繞月球的“圖靈”号看守,因為在這裡需要他的可能性實在是太小了——每個人都有自己負責的一攤。
組員們基本上安安靜靜,隻有人類學家時不時地大呼小叫。
說實話星河已經有點讨厭他了。
這當然并不隻是因為他在合作之初向别人自我介紹時總要完整地重複“人類學家某某某”,以至于他的前綴比他的真名詞根被人們記憶得更為清楚。
令星河厭煩的原因還有别的:已經三十好幾的人了,還是做夢都相信奇迹發生,就算科學研究需要幻想,也不該徹底地想入非非對不對?星河的原始專業是非應用的純粹數學,因而最反感直覺式的感受性思維,他認為隻有動物才直覺敏銳。
從勞動總結就能見出高低分曉了。
在人類學家到處不安分地亂嗅時,天文學家楊肩負起地質工作者的職責,并不時地主動彌補電腦攝影的遺漏;“教授”的身份也自動降到了實驗員的位置,接連發現了好幾處表征出顯著放射性的鈾鉛混合物聚集,并粗略測定了其中鈾238與鈾235等同位素的含量比。
有關信息被傳回“圖靈”号後随即被接力傳遞,電腦系統迅速做出分析:不能排除是核物質嬗變後的産物。
“不要以為放射性就代表着原子彈。
”楊看到人類學家又在躍躍欲試,善意地提醒他。
“先不說自然界也有不少天然的放射性物質,即使是文明的産物,也不一定非要是毀滅性核大戰的結局,還有可能是廢棄的燃料。
” “就算是後者也讓我興奮。
”人類學家不在乎楊那略帶諷刺的勸說,依舊情緒激昂。
“也許有人在我們之前先行降落過。
”“教授”沉吟道。
“還挖了個很深很深的大陷阱。
”人類學家适時地予以補充。
星河透過面罩白了人類學家一眼,然後無可奈何地笑了。
這麼大的坑可不是一兩個宇航員就能挖的出來的。
相當于地球兩周的漆黑夜幕正在慢慢褪去,可即使在陽光燦爛的早晨也一樣可以看到千萬顆寶石般的星星鑲嵌在空中。
舉頭眺望,誰都可以看見懸挂在天穹上那明亮的地球。
在旅途當中,他們如期獲悉了來自故鄉那由理論推演得出的結論:月球顯然是一個中空的天體。
所謂“理論上的結論”一說,隻不過是用來搪塞那些喜歡叫真擡杠者有關“畢竟沒有真正下去目前得出結論為時尚早”雲雲的說法。
但是真正了解科學的人都相信它,正如在上個世紀,即使人們沒有真的見過會拐彎的光線,但還是肯相信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正确無誤一樣。
每當想起愛因斯坦,諸如星河、“教授”和楊這類數學、物理以及天文界的學子們都會不由得肅然起敬,有着一種晚生對前輩那種與生俱來的仰慕。
不過這一次,星河的思緒卻與曆次都不相同,因為他突然想起了這位科學巨匠提及月球的一個比喻。
盡管這位世紀老人推翻了經典的物理大廈,但他仍舊是一名相當經典的邏輯信仰者,除了那句著名的“上帝不是在擲骰子”之外,他還針對量子理論有過這樣的反诘:“難道月亮隻有在我看她的時候才存在嗎?” 可是當我們認可“月球中空”這一理論的同時,就不得不面臨它與另外一個觀點的矛盾: 自然形成的衛星決不可能是空心的。
卡爾·薩根,以及許許多多的天文物理學家,如是說。
不過這些并不足以留下一個人來。
所掌握的直觀資料畢竟少的可憐,也沒有什麼更為顯著的新進展。
月球的表面還是太厚了點,想要了解她的内部決不像人類預估的那樣容易。
放射性倒是值得一提,但是由電腦來提也不是不可以。
做為事先内定的人選,楊本人也并不情願真的被留在月球上。
假如完全自由地讓他在回鄉述職和客死星塵之間做一個抉擇的話,他顯然會義無反顧地選擇後者。
幸好事先決定的留駐者不是人類學家。
星河在心裡連呼萬幸。
否則即使斷絕他的飲食他也會不屈不撓地留在這裡。
精神可嘉,責任感卻蕩然無存。
有時候,比追求終極真理更崇高的行為是承擔眼前的責任。
” 這次深度達30—40千米的人造月震持續了3小時20分鐘,令NASA的研究人員驚愕不已,他們無法對這一長久的震顫做出科學的解釋。
專家們并不甘心,又利用“阿波羅”14号的上升段火箭再撞月球,結果卻驚人地相似:35—40千米;3小時。
“再此後,‘阿波羅’15号制造的月震震波竟傳到了1100千米外的‘風暴洋’平原,甚至被弗拉矛洛高原的地震儀監測到了。
”星河笑着結束了資料介紹。
“可能是月亮姑娘對這種惡作劇有點小脾氣了。
” 事實上在星河沒有介紹的“阿波羅”16号和17号登月活動中,也同樣進行了月震實驗。
在任何一項星際探測當中,同樣的實驗如此反複重複都顯得不同尋常。
“用同樣的方式在地球上幹,震波最多也就能傳1到2千米。
”“教授”開始明白了。
他雖然不是地質學家,但卻能夠很好地利用他的物理學知識。
真正的物理學家并不像公衆想象的那樣因為牢記量子理論就一定會不小心忽略了牛頓力學,他的外表也并非不修邊幅的愛因斯坦。
“持續震動絕對超不過1個小時。
” 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如果我們用同等力量敲擊一實一空兩個金屬球,就會發現後者的震動時間遠比前者要長得多,目前所面臨的月球問題與此十分相似。
數次人造月震的結果顯示,月球的内部結構肯定與地球不同,從其震動特點來看,很像是空心球體的震動。
所以就連最保守的科學家也同意,雖然不能說月内全空,至少可以證明其内部存在着一些空洞。
” 電腦顯示一切都已安排就緒,第三級火箭即刻下墜——如果我們能夠将月球的方向稱之為“下”的話。
不過這一次,實驗品與觀測者是糾纏在一體的,火箭上捆綁的儀器是集震蕩諸項指标于一體的最先進的科技結晶,在火箭即将落“月”前它們将以不同的速度和角度飛散開去,在最大程度上保證震蕩後連續觀測的免于失真。
“不過這些試驗遠不能得出結論,光有月球的橫波不能說明問題,可安放的地震儀距離又那麼近,肯定測不到月震的縱波。
假如月球真是中空的,縱波根本不向月球中心擴散,而橫波會在其殼體的震源四周反複震蕩。
”針對以往和即将進行的實驗,“教授”認真地做出技術置疑。
“不過……要是能發生一次較大規模的隕石撞擊,通過測量縱、橫月震波傳播的時間差異就有希望做出良好的證明。
當然了,這種概率極低的事件很難發生——很難正好在我們的觀測範圍以内發生。
” “您錯了。
”一直沒有說話的天文學家楊終于開口了。
沒有人知道他的姓氏究竟是東方古國的“楊”還是英倫三島的“Young”,他長着一副亞洲化十足的面孔,卻總喜歡宣稱“我與托馬斯·楊同姓”。
“1972年5月13日,一顆巨大的隕石剛好撞擊了月面,它的能量相當于1000噸TNT炸藥爆炸後的威力,有4個月震儀記錄下了由此引起的月震曲線。
” 參與“阿波羅”計劃的科學家為這顆隕石取名為“巨象”。
“巨象”造成的巨大震動确實傳到了月球内部,如果月球是個實心球體,那麼這種震動應該反複多次。
但事實再一次令科學家失望,“巨象”引起的震動傳入月球内部之後,就如同石沉大海,全無聲息。
發生這種情況隻能有一種可能:震動的縱波在傳入月球内部後,被巨大的空間“吞吃”掉了。
“教授”近乎貪婪地注視着屏幕上有關那次實驗的畫面和數據,眨眼睛舔嘴唇,不知在想些什麼。
火箭開始動作,它的加速正好作為飛船着陸的減速,拆分的結構實現着動量的等量轉移,下面将是數小時的耐心等待。
僅僅在3小時之後,被稱為“小象”的撞擊火箭墜毀于72千米外的月球表面,衆多的記錄儀同時記錄下了長達一刻鐘聲如洪鐘的震蕩。
“教授”以其高超迅捷的估算能力與電腦同時給出了類比結果:假如月球是一個實心岩體,碰撞後産生的震蕩聲最多隻能持續5分鐘。
實驗結果與往昔的曆史記錄和此前的數學推演取得了驚人的一緻。
與此同時,“圖靈”号上的電腦與遠在1光秒以外的龐大電腦系統同時開始建模計算,這一次将根據有關數據獲得一個準确而完整的月球結構數學模型。
3 新一代月球車克服了以往的引力不适,毫無顧忌地在月表的荒原上疾馳,美麗而凄涼的月球景色被一一抛在後面。
放眼望去,被命名為“月海”的廣闊平原被一些橫七豎八的山脈封閉着,展現出一種不對稱的壯觀景色:月球上的山脈構造奇特,一般來說面向“海”的一邊坡度很大,有時甚至呈現為斷崖峭壁,突兀之處甚至有“月塹”之稱,相較之下,另外一邊則相當平緩。
包括電腦管理系統在内,“圖靈”号的全體成員都在等待結果,在等待階段中,“月球一站”的小組成員将駐足月球。
事實上全人類都在等待結果。
假如分析結果告訴他們,月球的确是個空心球體,他們的任務便告完成了,至于中空的内部究竟如何,很可能是下一代才能前來徹底解決的問題。
莅臨月面已經超過12個小時了,收獲遠不止月震資料一項,但每一項都與主題相關。
人們終于發現,這個看似溫順的月亮姑娘并不像人們以往所想象的那樣乖巧,好像人類對她真的比對自家的海洋還更了解似的。
其實存疑之處不勝枚舉:隻存在于月球正面的12處重力異常,正背兩面地形地貌上的顯著差異,不同世紀中時而發生的月面暫現……而數次采集到的岩樣再一次昭示出一個難以解釋的事實:月表富含各種金屬,熔岩中地球極為稀有的钛、鉻、钇卻俯拾皆是,這些金屬的不但“性格”剛硬,而且慣于對高溫和腐蝕“忍辱負重”,熔化它們這些至少需要2000—3000度的高溫,可對于擁有着數十億年冷寂火山的月球來說,除非那種“人為提煉”的戲谑說法成立,否則決無出現的可能。
奇怪的是月球上用以形成微弱磁場的鐵元素反倒奇缺無比,而且從其中的鐵化合物中還原出來的鐵單質對氧毫無興趣,連一絲氧化的迹象都沒有,難怪能夠在月岩中檢測出純鐵和純钛的存在。
對此化學家們衆說紛纭,莫衷一是,唯一的解釋隻有近乎無稽的猜想:這種鐵元素根本就非太陽系的嫡出。
犬牙交錯的環形山群落星羅棋布,宛如一座巨大的盆景,巉岩峭壁,鱗次栉比。
沒有大氣使得月球在杜絕了音響的同時也失去了雲霧風雨,卻讓太陽輻射和高能物理射線暢通無阻長驅直入,隕石們更是在這個萬籁俱寂的世界上肆意砸出那些日後必将成為環形山的累累傷痕。
考察區域已被電腦劃定,做了時間、範圍等諸多方面的最大考慮。
除了那位人類學家在沒完沒了地嘟嘟囔囔,其他人都沒有發表意見。
停車下馬,各司其職。
“月球一站”囊括了除“大夫”外的所有乘員——“大夫”成為環繞月球的“圖靈”号看守,因為在這裡需要他的可能性實在是太小了——每個人都有自己負責的一攤。
組員們基本上安安靜靜,隻有人類學家時不時地大呼小叫。
說實話星河已經有點讨厭他了。
這當然并不隻是因為他在合作之初向别人自我介紹時總要完整地重複“人類學家某某某”,以至于他的前綴比他的真名詞根被人們記憶得更為清楚。
令星河厭煩的原因還有别的:已經三十好幾的人了,還是做夢都相信奇迹發生,就算科學研究需要幻想,也不該徹底地想入非非對不對?星河的原始專業是非應用的純粹數學,因而最反感直覺式的感受性思維,他認為隻有動物才直覺敏銳。
從勞動總結就能見出高低分曉了。
在人類學家到處不安分地亂嗅時,天文學家楊肩負起地質工作者的職責,并不時地主動彌補電腦攝影的遺漏;“教授”的身份也自動降到了實驗員的位置,接連發現了好幾處表征出顯著放射性的鈾鉛混合物聚集,并粗略測定了其中鈾238與鈾235等同位素的含量比。
有關信息被傳回“圖靈”号後随即被接力傳遞,電腦系統迅速做出分析:不能排除是核物質嬗變後的産物。
“不要以為放射性就代表着原子彈。
”楊看到人類學家又在躍躍欲試,善意地提醒他。
“先不說自然界也有不少天然的放射性物質,即使是文明的産物,也不一定非要是毀滅性核大戰的結局,還有可能是廢棄的燃料。
” “就算是後者也讓我興奮。
”人類學家不在乎楊那略帶諷刺的勸說,依舊情緒激昂。
“也許有人在我們之前先行降落過。
”“教授”沉吟道。
“還挖了個很深很深的大陷阱。
”人類學家适時地予以補充。
星河透過面罩白了人類學家一眼,然後無可奈何地笑了。
這麼大的坑可不是一兩個宇航員就能挖的出來的。
相當于地球兩周的漆黑夜幕正在慢慢褪去,可即使在陽光燦爛的早晨也一樣可以看到千萬顆寶石般的星星鑲嵌在空中。
舉頭眺望,誰都可以看見懸挂在天穹上那明亮的地球。
在旅途當中,他們如期獲悉了來自故鄉那由理論推演得出的結論:月球顯然是一個中空的天體。
所謂“理論上的結論”一說,隻不過是用來搪塞那些喜歡叫真擡杠者有關“畢竟沒有真正下去目前得出結論為時尚早”雲雲的說法。
但是真正了解科學的人都相信它,正如在上個世紀,即使人們沒有真的見過會拐彎的光線,但還是肯相信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正确無誤一樣。
每當想起愛因斯坦,諸如星河、“教授”和楊這類數學、物理以及天文界的學子們都會不由得肅然起敬,有着一種晚生對前輩那種與生俱來的仰慕。
不過這一次,星河的思緒卻與曆次都不相同,因為他突然想起了這位科學巨匠提及月球的一個比喻。
盡管這位世紀老人推翻了經典的物理大廈,但他仍舊是一名相當經典的邏輯信仰者,除了那句著名的“上帝不是在擲骰子”之外,他還針對量子理論有過這樣的反诘:“難道月亮隻有在我看她的時候才存在嗎?” 可是當我們認可“月球中空”這一理論的同時,就不得不面臨它與另外一個觀點的矛盾: 自然形成的衛星決不可能是空心的。
卡爾·薩根,以及許許多多的天文物理學家,如是說。
不過這些并不足以留下一個人來。
所掌握的直觀資料畢竟少的可憐,也沒有什麼更為顯著的新進展。
月球的表面還是太厚了點,想要了解她的内部決不像人類預估的那樣容易。
放射性倒是值得一提,但是由電腦來提也不是不可以。
做為事先内定的人選,楊本人也并不情願真的被留在月球上。
假如完全自由地讓他在回鄉述職和客死星塵之間做一個抉擇的話,他顯然會義無反顧地選擇後者。
幸好事先決定的留駐者不是人類學家。
星河在心裡連呼萬幸。
否則即使斷絕他的飲食他也會不屈不撓地留在這裡。
精神可嘉,責任感卻蕩然無存。
有時候,比追求終極真理更崇高的行為是承擔眼前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