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資料來源

關燈
第一章慧星牛仔 描繪錢勒船長狩獵領,于1992年發現,參考露(Janex.Luu)和傑維特(DavidC.Jewitt)合著文章“柯伊伯帶”(TheKuiperBelt,ScientificAmerican,May1996)。

     第四章觀景室 同步軌道(GeostationaryOrbit,GEO)中“世界之環”(ringaroundtheworld)概念——它們透過赤道上塔和球相連——雖然完全可以看作是奇想,然而卻有堅固科學理論基礎。

    這顯然是聖彼得堡工程師阿蘇塔諾夫(YuriArtsutanov)所發明“太空電梯”(SpaceElavator)擴大版。

    我在1982年曾和這位工程師有過一次愉快會面,當時聖彼得堡還叫做列甯格勒。

     阿蘇塔諾夫指出,在球和徘徊于赤道上特定區域衛星之間搭起一條纜線,在理論上是可行。

    今日大部分通訊衛星在GEO上,即是徘徊在球上特定區域。

    有這樣開始,太空電梯(或以阿蘇塔諾夫生動語彙來說:宇宙臍帶)是可望建造起來,而載運上GEO系統可完全由電力驅動。

    隻有在旅程其他時段才使用火箭推進器。

     為避免火箭技術所造成危險、噪音,以及環境危害,太空電梯驚人減少所有太空任務成本。

    電力很便宜,載一個人上去軌道隻需花費100美元,而在軌道上繞一圈則需花費10美元,因為大部分能源在下降旅途中将恢複。

    (當然,付較高票價才能享受到好餐飲及觀賞電影。

    即使如此,1000美元就能來回于GEO,你相信嗎?) 這理論是無懈可擊,但是有哪種材料,可以有效承受距離赤道3.6萬公裡高懸挂拉力,并有足夠強度能運送承載上去?當阿蘇塔諾夫寫他論文時,隻有一種物質符合這些可說是相當嚴格規格:結晶碳(crystallinecarbon),即人們所知鑽石。

    不幸是,在市面上無法購得所需百萬噸鑽石,雖然在《2061:太空漫遊》我已說明木星核心存在大量鑽石之原因;而在《天堂之泉》(TheFountainsofParadise)我提出更可取得來源:在軌道上工廠,那裡鑽石可以在無重力狀态生成。

     1992年8月,亞特蘭提斯号航天飛機試圖邁出太空電梯“一小步”,當時做一項實驗,沿着一條長21公裡系鍊釋放、并取回載重。

    可惜,投資下去這項工程卻在幾百米處就卡住。

     當亞特蘭提斯号航天飛機在軌道記者會提出《天堂之泉》,以及這次任務專家霍夫曼(JeffreyHoffman)在回到球時送我一本他簽名書時,我感到十分高興。

     1996年2月,第二次系鍊實驗則稍稍進步些:載重真跑完全程,但在取回時纜線斷,因為絕緣體做得不好而導緻漏電。

    (這或許是個幸運意外:我不禁想起與富蘭克林同時代人,他們試圖重複他著名但危險實驗——在大雷雨中進行風筝實驗——而緻命事。

    ) 除可能會發生危險外,從航天飛機發射出、扣在系鍊上負載,看上去就像用假蠅釣魚:看起來容易,其實并不然。

    但最終最後“大躍進”将會完成——一路直達赤道。

     同時,碳第三種形式,碳60巴克球(Buckminsterfullerene,C60,由60個碳原子構成足球形狀結構),使得太空電梯概念更為可行。

    1990年,一群休斯敦萊斯大學(RiceUniversity)化學家制造出管狀碳60,其張力比鑽石大許多。

    這群化學家領導斯莫利博士(Dr.Smalley)甚至進一步宣稱這是至今最強韌材料,并且補充道,借着它太空電梯就可能建造完成。

    (最新消息:我很高興知道史斯莫博士因這項研發而獲得1996年諾貝爾化學獎。

    ) 現在,有一個令人吃驚巧合——它怪異得令我困惑:誰在負責這件事。

     巴克明斯特.富勒(BuckministerFuller)于1983年逝世,因此生前并未見到“巴克球”(backyballs)和“巴克管”(backytubes)這些使他身後極富盛名發現。

    在他許多最後旅程當中,有一次我有幸在斯裡蘭卡開飛機載他及其妻子安(Anne),并帶他們去看看《天堂之泉》所提到特定點。

    不久過後,我用12英寸(還記得這種規格嗎?)LP錄音機(CaedmonTC1606)錄下小說,而巴克則友善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