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資料來源

關燈
唱片封套寫下說明。

    這些事以一件令人訝異啟示 告終,它激發我對星城(StarCity)思考: 1951年,我設計一個可自由活動且結構簡潔環狀橋,在赤道上空并圍繞着它而組裝起來。

    在這“光環”橋内球依舊自轉,而這圓形橋則以自身速率旋轉着。

    我預見球上交通工具垂直上升移至橋中,旋轉着,并下降到所欲抵達球位置。

     我堅信,如果人類決定投入此項投資(依據對此而産生評估,認為這不是一項資金甚巨投資),星城是可以被建設起來。

    除産生新生活型态,以及讓來自低心引力世界,如火星或月球參觀者更适應我們星球外,所有火箭研究都不需在表進行,而是讓它們回到所屬太空。

    (雖然我希望每年在肯尼迪角太空中心應景重演火箭升空,以喚起人們對火箭第一次升空興奮感。

    ) 幾乎可以肯定是,大部分城市将是騰空架起,隻有非常小一部分城市作為科技目使用。

    畢竟,每座塔相當于千萬樓層高摩天大樓,而圍繞着同共步軌道環,則介于球和月球之間,但較靠近月球。

    若這個環形成完整一圈,數倍人口可以居住在這個空間中。

    (這引起一些有趣邏輯問題,我樂意把它們作為“學生作業”。

    ) 關于“豆莖”(Beanstlk)概念卓越曆史,以及其他更先進概念,如反心引力和空間扭曲,請參考羅伯特·伏特(RobertL.Forward)所著《科學魔術》(IndistinguishablefromMagic)。

     第五章教育 1996年7月19日,我很驚訝在當報章讀到英國電訊人工生命團隊(ArtificialLifeTeam)領導人溫博士(Dr.ChrisWinter)相信我這章所描繪信息和儲存設備能在30年内發展完成!“我在1956年小說《城市與群星》(TheCityandtheStars)中認為這些設備要在十億年後才可能出現,顯然是個失敗想像。

    ”溫博士說,這種設備能讓我們“在實體上、情感上,和精神上重新創造一個人”,并且他評估這麼做所需要記憶空間大約是1013次方位元,比我所推測1015次方位元小二級。

     我真希望當時能以溫博士名來為這種設備命名,這将會在正規圈子引起一些強烈争論:“靈魂捕捉者”。

    至于這設備應用于星際旅行,請參考第九章。

     我相信我發明以掌心對掌心信息傳遞方式,在第三章有描述,因此發現尼古拉斯·尼葛洛龐蒂(NicholasNegroponte)和他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投入這項研究已有多年時,實在叫人慚愧。

     第七章簡報 如果零點場(ZeroPointField,有時被稱為“量子波動”或“真空能量”)能被開發出來,那麼它對我們文明所造成沖擊将是非常巨大。

    所有現今能源——石油、煤、核電、水力發電、太陽能——都會被淘汰,當然我們所擔心環境污染問題也會随之消失。

    所有這一切都變成一個大擔憂——熱污染。

    所有能源最終成為熱,如果每個人有數百萬千瓦可玩,這顆星球很快就會像金星那樣:陰影處溫度高達幾百度。

     然而,這狀況也有光明一面:除這方法外,别無其他方式避開下一次冰河紀元,冰河紀元是一定會出現。

    “文明是冰河紀元之間休息時段。

    ”出自威爾·杜蘭特(WillDurant)《文明故事》(TheStoryofCivilization)。

     即使當我寫下這些話時,全球各實驗室優秀工程師宣稱他們正在開發這種能源。

    物理學家費曼曾估計過這種能源體積,大意是一杯馬克杯大小能源就足以把球海洋煮沸,真是令人印象深刻。

     當然,這種想法會讓人不免一驚。

    相較之下,核能根本不是對手。

     我很好奇,有多少超級新星真是由工業意外所誕生? 第九章空中花園 在星城中移動最主要問題之一,就是距離太遠。

    如果你要拜訪一位在隔壁塔朋友(無論虛拟實境有多少優點,通訊永遠無法取代接觸),這距離相當于一趟月球之旅。

    即使擁有最快電梯,還是要花上好幾天而非數小時,否則生活在低心引力區人無法适應其加速度。

     “無慣性推進器”(innertialessdrive)概念——即作用在身體上每個原子推動系統,這樣當電梯在加速時,身體就不會感受到壓力——在1930年代由“太空劇”(SpaceO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