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序:雄偉壯闊的“宇宙大織錦”

關燈
大戰已經爆發了兩年,兩個月前,德軍攻入了蘇聯,四個月後,日本将突襲珍珠港……歐洲在戰火中浴血掙紮,整個世界都籠罩在希特勒的魔影之下…… “不過,八月一号那天,在紐約的地下鐵火車上,另—件事卻占據了我的心思。

     “那時我剛滿廿一歲,還在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所攻讀化學,已經寫了三年科幻小說。

    那天我約好了去見《震撼》(AstoundingStories)雜志主編康貝爾(JohnCampbell),跟他讨論我下一篇小說的大綱,看他願不願意采用。

    問題是,直到那時,我心中仍一點概念也沒有,根本不知道要寫些什麼。

     “上了車之後,我決定試試—個我偶爾采用的方法:随便挑一本書,翻開一頁,看看第一眼見到的東西會給我什麼靈感。

    那天我剛好帶了本歌舞劇選集,我随意翻開一頁,映入眼簾的是一幅一個士兵和他的愛人的圖片:士兵使我聯想到軍事帝國,由軍事帝國又聯想到羅馬帝國,羅馬帝國又使我聯想到銀河帝國——啊炳!我何不寫一篇有關一個銀河帝國的衰亡故事!畢竟,我不但讀過吉朋的《羅馬帝國衰亡史》,而且前後一共逗笏三遍! 這故事不僅有趣,也透露了艾西莫夫的秘密。

    他尋找靈感的方法,其實就是使用随機聯想。

    在另—篇文章《哪來那麼多靈感》裡,艾西莫夫對随機聯想有更進一步的說明: “如果想要記住甲事件,便将甲聯想到另一件較明顯的乙事件上:那麼下次再看到乙,便立刻會反過來聯想到甲。

    中國古代的結繩記事,也就是應用這個原理。

    不過上述的聯想屬于刻意的資訊組合,根據我個人的觀察,人類還會不停地、半無意識地随機組合各種資訊。

    有些人善于從這些零亂的組合中分析出有用的部分,這就是創意與創見的來源。

    ” 最喜歡發明各種定律的艾西莫夫,把這辦法寫成二個定律: 定律一:一個人必須擁有很多各方面的資訊,也就是必須博學,才有可能發明前所未有的創見。

     定律二:一個人必須善于組合資訊,并且能夠分析各種組合的意義,也就是必須夠聰明,才有可能發明前所未有的創見。

     除了博學和聰明外,艾西莫夫更提出直覺、勇氣和運氣三項作為創見的五大要素。

    用這五大要素來分析艾西莫夫自己,再貼切不過,艾西莫夫博覽群書,聯想力豐富,擅長運用直覺,所以永遠有新鮮點子。

    他放棄終生教職,去寫當時一般人認為不登大雅之堂的科幻小說,不能不說極有勇氣。

    話又說回來,他的運氣也不錯,年紀輕輕剛開始寫作,就碰上最肯提拔後進、點子也多的主編康貝爾。

    世有伯樂而後有千裡馬,真是一點也不錯!沒有康貝爾的指點,艾西莫夫也不會寫出《夜歸》而一舉成名。

    這是美國科幻文壇的一段佳話。

    艾西莫夫把這歸于運氣,其實倒不如在五大要素之外,再加第六項:良師和益友。

    但有趣的是,艾西莫夫談創見,隻強調“大膽假設”卻忽略了“小心求證”,所以他終究是小說家而不是科學家。

     這麼說來,艾西莫夫下僅是天縱奇才,畢竟也有一套刺激靈感的方法,才會創意源源不絕。

    古人說“行萬裡路勝過讀萬卷書”,亦是同一道理。

    如果一個人讀破萬卷書又行過萬裡路,外來的随機刺激不斷觸發他的聯想,自然下筆如有神了! 但是創意固然重要,如果沒有堅忍不拔的個性,并且真正熱愛寫作,也下會像艾西莫夫一樣寫出那麼多種小說及非小說來。

    艾西莫夫的作品太多太雜,固然是他的缺點,同時也是他的優點。

    創意豐富的人多半天性好奇,很難專精一樣,因為他事事都有興趣,今天做這個,明天厭煩了就做那個。

    所以有的作家(如福樓拜爾)窮畢生精力隻寫一本書,卻永享千秋盛名;有的作家必須忙碌一生寫下幾百本書,才赢得大師美譽。

    這是天性各有不同,無法強求的,誰高誰下倒也難說。

    以艾西莫夫而論,他隻能是艾西莫夫,不可能是福樓拜爾。

     但綜觀艾西莫夫的作品,仍有一定脈絡可尋——由對人類曆史興亡的感喟出發,從而探究曆史決定論及人類(包括機器人)的自由意志問題。

     《基地》的緣起固然是艾西莫夫的随機聯想已如上述,但在創作過程中,艾西莫夫則提出了大膽的構想。

    這個奇幻因素,他自己稱為“心理史學”,就是運用非常先進的數學方法,對各種趨勢進行統計研究。

    艾西莫夫預言,心理史學能夠以高度的準确性,預見未來可能發生的社會運動的—般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