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序:雄偉壯闊的“宇宙大織錦”
關燈
小
中
大
面對這麼一位傑出的科幻小說家,我們不禁好奇,他怎麼會有這麼豐富的想像力?許多作家即使下停筆,也難免重複自己的舊作,為什麼艾西莫犬很少有這種毛病?是天縱奇才,還是他有一套特别的刺激靈感的方法?
要了解艾西莫夫,不能不從他的身世講起。
艾西莫夫是猶太裔美國人,出生在俄國,三歲随父母移民到美國。
所以美國對他而言其實是異鄉,并非故鄉。
百老彙有一出有名的歌舞劇“屋頂上的提琴手”,描述的正是俄國猶太人的流浪經驗。
看過“屋頂上的提琴手”的人,下僅沉醉于一首首動聽的歌曲,也會同情猶太人到處被歧視迫害的遭遇。
他們盡避在俄國住了幾代,仍然被視為異族,最後不得不移民美國。
“異鄉人經驗”不僅是猶太意識的主要一環,恐怕也是陶冶一位科幻作家的重要因素,因為科幻小說裡所描述的,正是異鄉人的異鄉經驗。
另一位和艾西莫夫幾乎齊名的科幻小說家海萊恩的成名作,書名就叫作《異鄉的異鄉人》,絕非偶然。
我們可以想像,幼年的艾西莫夫在父親開的糖果店裡工作,自己也知道是打不入美國主流社會的異鄉人,他的世界永遠和别人的世界不一樣。
幼年的艾西莫夫,隻有尋找他自己的内心世界。
這時他接觸到科幻雜志,裡面的人都和他一樣是異鄉人!他明白科幻世界和正常的世界不一樣,自成一個體系,有自己的規律甚至自己的語言。
艾西莫夫發現了科幻小說,真好像發現了新大陸一般,從此迷上科幻,終身不渝。
他的經驗,也說明了為什麼不少科幻小說家和科幻小說迷,在幼年時都是不合群的孤獨小孩。
美國許多重要的科幻小說家都是猶太人,因此也完全可以理解了。
科幻世界是異鄉人的異鄉世界,帶給讀者一種獨特的美感經驗——所謂疏離的美感。
這種美感經驗,必須依賴讀者的想像力來完成。
例如艾西莫夫最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說《夜歸》,叙述兩千年才有一次真正黑夜的泰甯世界,在黑夜裡出現的滿天星鬥,競逼得所有第一次看見繁星的人都發瘋。
這樣的世界,當然是小說家匠心獨運創造出來的世界。
但我們想像這世界上的人,如何在畢生經驗的第一次黑夜裡面對衆星燦爛,便不能不和泰甯世界的人一齊戰栗了,這種美感經驗是詩的境界,所以最傑出的科幻小說,無論是長篇還是短篇,最終帶給人的是詩般的超越境界。
就這層意義講,科幻小說和武俠小說截然不同。
兩者雖然都讓讀者暫時逃離現實,但武俠小說的世界依然是人間世(金庸最受歡迎的武俠小說,仍然充滿對人間世的指涉及暗喻),科幻小說的世界則下再是人間世。
科幻世界既然是小說家精心營造的世界,其中每多科幻道具。
所以一般人往往以為隻有懂科學的人,才能寫科幻小說或欣賞科幻小說。
其實天下多的是毫無創意的科學家,要這些人發揮想像力真是難如登天。
也許科幻小說礙在一個“科”字,使對科學有恐懼感的人望之怯步,這真是極大的不幸。
我想強調的是:我們既然能欣賞詩,就能欣賞科幻小說。
我們讀到“白發三千丈”的句子,并不會追究詩人的頭發是否真正長到三千丈。
對科幻小說裡經常出現的科幻道具,例如太空船、時間旅行等,也可做如是觀。
好的科幻小說家帶給讀者疏離的美感,所仰仗的就是奇幻因素。
如果要區分科幻小說和—般的小說,我們可以這麼說,科幻小說必有奇幻因素,才能刺激讀者的想像力。
但這奇幻因素一旦用之,成為陳腔濫調,後來的科幻小說再繼續沿用,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正如我們對詩人的評價,第一位寫“春風又綠江南岸”的是天才,第二位寫“春風又綠江南岸”的是常才,第三位就是庸才了!所以最傑出的科幻作家本質上是詩人。
詩人為了吟成一個字而撚斷數莖須,科幻作家所計較的,當然不是吟成一個宇,而是尋找新的奇幻因素,也就是尋找新的點子。
艾西莫夫無疑是此道高手,他的重要科幻小說都能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奇幻因素,成為後來科幻小說的典範。
大師之所以為大師,正因他一出手就能化腐朽為神奇。
他的三大系列——機器人、帝國、基地——各有“奇趣”,即使現在我們已經十分熟悉他的作品,仍不能不佩服他當年的創意。
現在我們就來談談,艾西莫夫為什麼會有這麼豐富的想像力?解鈴還需系鈴人,最好的解釋也許來自艾西莫夫的自述。
他曾經說過,撰寫《基地》系列故事的靈感,是在地下鐵中産生的: “一九四一年八月,第二次世界
艾西莫夫是猶太裔美國人,出生在俄國,三歲随父母移民到美國。
所以美國對他而言其實是異鄉,并非故鄉。
百老彙有一出有名的歌舞劇“屋頂上的提琴手”,描述的正是俄國猶太人的流浪經驗。
看過“屋頂上的提琴手”的人,下僅沉醉于一首首動聽的歌曲,也會同情猶太人到處被歧視迫害的遭遇。
他們盡避在俄國住了幾代,仍然被視為異族,最後不得不移民美國。
“異鄉人經驗”不僅是猶太意識的主要一環,恐怕也是陶冶一位科幻作家的重要因素,因為科幻小說裡所描述的,正是異鄉人的異鄉經驗。
另一位和艾西莫夫幾乎齊名的科幻小說家海萊恩的成名作,書名就叫作《異鄉的異鄉人》,絕非偶然。
我們可以想像,幼年的艾西莫夫在父親開的糖果店裡工作,自己也知道是打不入美國主流社會的異鄉人,他的世界永遠和别人的世界不一樣。
幼年的艾西莫夫,隻有尋找他自己的内心世界。
這時他接觸到科幻雜志,裡面的人都和他一樣是異鄉人!他明白科幻世界和正常的世界不一樣,自成一個體系,有自己的規律甚至自己的語言。
艾西莫夫發現了科幻小說,真好像發現了新大陸一般,從此迷上科幻,終身不渝。
他的經驗,也說明了為什麼不少科幻小說家和科幻小說迷,在幼年時都是不合群的孤獨小孩。
美國許多重要的科幻小說家都是猶太人,因此也完全可以理解了。
科幻世界是異鄉人的異鄉世界,帶給讀者一種獨特的美感經驗——所謂疏離的美感。
這種美感經驗,必須依賴讀者的想像力來完成。
例如艾西莫夫最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說《夜歸》,叙述兩千年才有一次真正黑夜的泰甯世界,在黑夜裡出現的滿天星鬥,競逼得所有第一次看見繁星的人都發瘋。
這樣的世界,當然是小說家匠心獨運創造出來的世界。
但我們想像這世界上的人,如何在畢生經驗的第一次黑夜裡面對衆星燦爛,便不能不和泰甯世界的人一齊戰栗了,這種美感經驗是詩的境界,所以最傑出的科幻小說,無論是長篇還是短篇,最終帶給人的是詩般的超越境界。
就這層意義講,科幻小說和武俠小說截然不同。
兩者雖然都讓讀者暫時逃離現實,但武俠小說的世界依然是人間世(金庸最受歡迎的武俠小說,仍然充滿對人間世的指涉及暗喻),科幻小說的世界則下再是人間世。
科幻世界既然是小說家精心營造的世界,其中每多科幻道具。
所以一般人往往以為隻有懂科學的人,才能寫科幻小說或欣賞科幻小說。
其實天下多的是毫無創意的科學家,要這些人發揮想像力真是難如登天。
也許科幻小說礙在一個“科”字,使對科學有恐懼感的人望之怯步,這真是極大的不幸。
我想強調的是:我們既然能欣賞詩,就能欣賞科幻小說。
我們讀到“白發三千丈”的句子,并不會追究詩人的頭發是否真正長到三千丈。
對科幻小說裡經常出現的科幻道具,例如太空船、時間旅行等,也可做如是觀。
好的科幻小說家帶給讀者疏離的美感,所仰仗的就是奇幻因素。
如果要區分科幻小說和—般的小說,我們可以這麼說,科幻小說必有奇幻因素,才能刺激讀者的想像力。
但這奇幻因素一旦用之,成為陳腔濫調,後來的科幻小說再繼續沿用,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正如我們對詩人的評價,第一位寫“春風又綠江南岸”的是天才,第二位寫“春風又綠江南岸”的是常才,第三位就是庸才了!所以最傑出的科幻作家本質上是詩人。
詩人為了吟成一個字而撚斷數莖須,科幻作家所計較的,當然不是吟成一個宇,而是尋找新的奇幻因素,也就是尋找新的點子。
艾西莫夫無疑是此道高手,他的重要科幻小說都能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奇幻因素,成為後來科幻小說的典範。
大師之所以為大師,正因他一出手就能化腐朽為神奇。
他的三大系列——機器人、帝國、基地——各有“奇趣”,即使現在我們已經十分熟悉他的作品,仍不能不佩服他當年的創意。
現在我們就來談談,艾西莫夫為什麼會有這麼豐富的想像力?解鈴還需系鈴人,最好的解釋也許來自艾西莫夫的自述。
他曾經說過,撰寫《基地》系列故事的靈感,是在地下鐵中産生的: “一九四一年八月,第二次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