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貝尼小島
關燈
小
中
大
容……木闆上的幾個字母容易辨認,是兩個名詞,排成兩行:
ANLIEPOLJANELlVERPOOL!①利物浦的“珍妮”号!……威廉·蓋伊船長指揮的雙桅帆船!……時光抹滅了其餘的字母,又有什麼關系?……殘留的字母難道不是足以說明船名和船籍港麼?……利物浦的“珍妮”号!……
蘭·蓋伊船長将木闆拿在手中,雙唇貼上去,大顆淚珠從眼中滾落下來……
這是“珍妮”号的殘骸,被爆炸抛擲四處,又被逆流或者冰塊一直帶到這片海灘上!……
我一言不發,讓蘭·蓋伊船長自己平靜下來。
至于亨特,我從未見過他的眼睛這樣炯炯發光——他的隼眼熠熠生輝,遙望南天…… 蘭·蓋伊船長站起身來。
亨特仍然沉默無語,将木闆扛在肩上,我們繼續趕路…… 環島一周結束,我們在海灣深處留下兩名水手看守小艇的地方稍事休息。
下午兩點半左右,我們回到船上。
蘭·蓋伊船長打算在這錨地呆到第二天,指望會有北風或者東風來到。
但願如此。
否則,用小艇将“哈勒布雷納”号一直牽引到紮拉爾島附近,實在難以設想!雖然水流,特别是滿潮時,是朝着這個方向,但要走完這三十幾海裡的路程,恐怕兩天時間都不夠用。
于是推遲到日出時再準備開船。
下半夜三點左右開始刮起了微風。
雙桅帆船不緻耽擱許久便能抵達航行的最終目的地,終于有了希望。
蘭·蓋伊船長将木闆拿在手裡…… 十二月二十二日清晨六時半,“哈勒布雷納”号萬事齊備,航向直指正南,離開了貝尼小島的錨地。
确切無疑的是,對紮拉爾島發生的災難,我們又搜集到了新的肯定可靠的證據。
推動我們前進的海風,風力微弱,洩了氣的船帆頻繁地拍打着桅杆。
幸運的是,水砣探測表明海流向南伸展,依然不彎。
前進速度相當緩慢,蘭·蓋伊船長擔心三十六小時之内恐怕都無法辨識出紮拉爾島的方位了。
這一天,我非常仔細地觀察了海水,我覺得并不如阿瑟·皮姆形容的那樣湛藍。
“珍妮”号船上采集到的長着紅色漿果的一叢叢帶刺的植物,我們一株也不曾遇到過。
還有一種動物,長三尺,高六寸,四肢短小,腳上長着長長的珊瑚色利爪,體軀雪白,柔軟如絲,尾巴似鼠,頭部似貓,兩耳低垂又類狗,牙齒鮮紅。
這種南極怪獸,我們也沒有見到一隻。
許許多多類似的細節,我一直認為頗為可疑,恐怕純粹出于想象力過于豐富的本能吧! ①JANE“珍妮”号之意;LlVERPOOL利物浦,英國城市名。
我坐在船尾,手捧埃德加·愛倫·波的書,仔細閱讀。
同時,我也不是沒有發現,亨特在艙面室值班的時候,不停地注視着我,那種執着的神情不同往常。
恰巧我讀到第十七章的末尾,阿瑟·皮姆在這裡承認,自己對這些“悲慘而血腥的事件”負有責任,因為這是“他的建議産生的後果”。
确實,是他使威廉·蓋伊船長從猶疑不定到下定了決心,是他極力鼓動威廉·蓋伊船長“利用這誘人的機會解決南極大陸這個偉大的問題!”他一面承認自己有責任,一面不是還自吹自擂什麼“作了一項偉大發現的工具”麼?不是還說什麼“有許多激動人心的秘密始終占據着他的注意力。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他以某種方式為揭開其中的一樁秘密做出了貢獻”麼?…… 這一天,大量鲸魚在“哈勒布雷納”經過的洋面上嬉戲。
無數的信天翁從空中掠過,總是向南方飛去。
浮冰則一塊也看不見了。
在遙遠的地平線上,甚至望不見冰原閃閃爍爍的反射光。
海風不見有增強的趨勢,雲霧蔽日。
貝尼島最後的輪廓消逝時,已經是下午五點。
從大清早到現在才走了這麼一點路啊!…… 對羅盤每小時進行觀察,指示的變化已經可以忽略不計——這證實了書中的說法。
水手長用了二百尋的長線,幾次測深都不見底。
幸好水流的方向還能使雙桅船緩緩向南前進,時速隻有半海裡。
剛到六點,太陽就消逝在黑暗的霧障後面,繼續勾畫其長長的下旋線去了。
海風減弱,幾乎察覺不到了。
我們焦躁不安,忍受着這種折磨。
如果繼續耽擱下去,如果偶爾風向再改變,該怎麼辦呢?這裡的海面估計根本無法躲避暴風雨。
一陣狂風席卷過來,就會将雙桅船抛向北方。
那樣,赫恩和他的同伴可就“占了便宜”,在某種程度上證明他們的責難是有道理的了。
到了下半夜,風力加大,“哈勒布雷納”号航速可以提高到十二海裡左右了。
第二天,十二月二十四日,我們所在方位為緯度83度2分,經度43度5分。
“哈勒布雷納”号距離紮拉爾島方位隻有弧度十八分了——不到一度的三分之一,即不到二十海裡…… 不幸得很,中午開始,風又停了。
靠了水流的力量,傍晚六點四十五分,終于抵達紮拉爾島。
錨一抛下,便高度警戒,炮彈上膛,長槍放在手邊,接舷網就位。
“哈勒布雷納”号不會有遭到偷襲的危險。
船上每一隻眼睛都在警戒着——尤其是亨特,他的眼睛一分鐘也不曾離開過這南極區域的地平線。
至于亨特,我從未見過他的眼睛這樣炯炯發光——他的隼眼熠熠生輝,遙望南天…… 蘭·蓋伊船長站起身來。
亨特仍然沉默無語,将木闆扛在肩上,我們繼續趕路…… 環島一周結束,我們在海灣深處留下兩名水手看守小艇的地方稍事休息。
下午兩點半左右,我們回到船上。
蘭·蓋伊船長打算在這錨地呆到第二天,指望會有北風或者東風來到。
但願如此。
否則,用小艇将“哈勒布雷納”号一直牽引到紮拉爾島附近,實在難以設想!雖然水流,特别是滿潮時,是朝着這個方向,但要走完這三十幾海裡的路程,恐怕兩天時間都不夠用。
于是推遲到日出時再準備開船。
下半夜三點左右開始刮起了微風。
雙桅帆船不緻耽擱許久便能抵達航行的最終目的地,終于有了希望。
蘭·蓋伊船長将木闆拿在手裡…… 十二月二十二日清晨六時半,“哈勒布雷納”号萬事齊備,航向直指正南,離開了貝尼小島的錨地。
确切無疑的是,對紮拉爾島發生的災難,我們又搜集到了新的肯定可靠的證據。
推動我們前進的海風,風力微弱,洩了氣的船帆頻繁地拍打着桅杆。
幸運的是,水砣探測表明海流向南伸展,依然不彎。
前進速度相當緩慢,蘭·蓋伊船長擔心三十六小時之内恐怕都無法辨識出紮拉爾島的方位了。
這一天,我非常仔細地觀察了海水,我覺得并不如阿瑟·皮姆形容的那樣湛藍。
“珍妮”号船上采集到的長着紅色漿果的一叢叢帶刺的植物,我們一株也不曾遇到過。
還有一種動物,長三尺,高六寸,四肢短小,腳上長着長長的珊瑚色利爪,體軀雪白,柔軟如絲,尾巴似鼠,頭部似貓,兩耳低垂又類狗,牙齒鮮紅。
這種南極怪獸,我們也沒有見到一隻。
許許多多類似的細節,我一直認為頗為可疑,恐怕純粹出于想象力過于豐富的本能吧! ①JANE“珍妮”号之意;LlVERPOOL利物浦,英國城市名。
我坐在船尾,手捧埃德加·愛倫·波的書,仔細閱讀。
同時,我也不是沒有發現,亨特在艙面室值班的時候,不停地注視着我,那種執着的神情不同往常。
恰巧我讀到第十七章的末尾,阿瑟·皮姆在這裡承認,自己對這些“悲慘而血腥的事件”負有責任,因為這是“他的建議産生的後果”。
确實,是他使威廉·蓋伊船長從猶疑不定到下定了決心,是他極力鼓動威廉·蓋伊船長“利用這誘人的機會解決南極大陸這個偉大的問題!”他一面承認自己有責任,一面不是還自吹自擂什麼“作了一項偉大發現的工具”麼?不是還說什麼“有許多激動人心的秘密始終占據着他的注意力。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他以某種方式為揭開其中的一樁秘密做出了貢獻”麼?…… 這一天,大量鲸魚在“哈勒布雷納”經過的洋面上嬉戲。
無數的信天翁從空中掠過,總是向南方飛去。
浮冰則一塊也看不見了。
在遙遠的地平線上,甚至望不見冰原閃閃爍爍的反射光。
海風不見有增強的趨勢,雲霧蔽日。
貝尼島最後的輪廓消逝時,已經是下午五點。
從大清早到現在才走了這麼一點路啊!…… 對羅盤每小時進行觀察,指示的變化已經可以忽略不計——這證實了書中的說法。
水手長用了二百尋的長線,幾次測深都不見底。
幸好水流的方向還能使雙桅船緩緩向南前進,時速隻有半海裡。
剛到六點,太陽就消逝在黑暗的霧障後面,繼續勾畫其長長的下旋線去了。
海風減弱,幾乎察覺不到了。
我們焦躁不安,忍受着這種折磨。
如果繼續耽擱下去,如果偶爾風向再改變,該怎麼辦呢?這裡的海面估計根本無法躲避暴風雨。
一陣狂風席卷過來,就會将雙桅船抛向北方。
那樣,赫恩和他的同伴可就“占了便宜”,在某種程度上證明他們的責難是有道理的了。
到了下半夜,風力加大,“哈勒布雷納”号航速可以提高到十二海裡左右了。
第二天,十二月二十四日,我們所在方位為緯度83度2分,經度43度5分。
“哈勒布雷納”号距離紮拉爾島方位隻有弧度十八分了——不到一度的三分之一,即不到二十海裡…… 不幸得很,中午開始,風又停了。
靠了水流的力量,傍晚六點四十五分,終于抵達紮拉爾島。
錨一抛下,便高度警戒,炮彈上膛,長槍放在手邊,接舷網就位。
“哈勒布雷納”号不會有遭到偷襲的危險。
船上每一隻眼睛都在警戒着——尤其是亨特,他的眼睛一分鐘也不曾離開過這南極區域的地平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