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貝尼小島
關燈
小
中
大
地理大發現的遠征……最後,在什麼情況下,‘珍妮’号受到攻擊,船隻被毀,你大概都還記得……”
是的!這一切詳細情形我都記憶猶新。
就連阿瑟·皮姆對海參的詳細描述我都記得一清二楚。
這就是居維埃①稱之為腹足類的動物。
它頗類似一種蟲,一種青蟲,沒有甲殼,沒有足,隻長着有彈性的環節。
從沙灘上将這種軟體動物拾起來以後,沿長短方向劈開,摘除肚腸,清洗幹淨,煮熟,埋在土裡幾小時,然後放在陽光下暴曬。
一俟曬幹并裝桶,就啟運到中國去。
在天子帝國的市場上,海參和另一種被認為是補品的燕窩一樣,身價百倍。
頭等質量的貨色,可賣到九十美元一擔——等于一百三十三點五英鎊——而且不僅在廣州,就是在新加坡、巴塔維亞②、馬尼拉也是如此。
我們一踏上岸邊岩石,便留下兩個人看守小艇。
蘭·蓋伊船長、水手長、亨特和我,由另外兩人陪同,往貝尼小島中心方向走去。
亨特走在前頭,一直沉默不語。
我與蘭·蓋伊船長和水手長有時交談幾句。
亨特俨然是我們的向導。
對這一點我忍不住發表幾句議論。
這都無關緊要。
最重要的是,不全面偵察完畢就不回船。
我們腳踏的土地異常幹旱,不宜于生長任何作物,也不可能提供人的食物來源——哪怕是野人,到此也無法生活。
①居維埃(1769—1832)法國動物學家、古生物學家。
②今印度尼西亞之泗水。
這裡除了一種帶刺的仙人掌以外,任何植物都不生長。
最廣适性的反刍類,其要求恐怕也得不到滿足,人又怎麼能生活呢?如果威廉·蓋伊及其夥伴,在“珍妮”号失事之後無處躲藏,逃到這個小島上,饑餓定然早已摧毀了他們最後一個人的生命。
小島中央有一不高的圓形小丘。
站在小丘上,整個小島一覽無餘。
所見之處一片荒蕪……說不定什麼地方有人的足迹,爐竈柴灰的殘迹,坍倒的茅屋吧?總之,是否有保留下來的“珍妮”号的幾個人可能來過的物證呢?…… 我們懷着認真查實的強烈願望,決定從小艇靠岸的小海灣深處開始,将沿岸周圍巡視一遍…… 從小丘上下來以後,亨特又走在前面,仿佛事先已經商定他為我們引路一般。
他朝小島最南端走去,我們也就跟随着他。
到了盡頭,亨特的目光環視四周,彎下身去。
在亂石中間,他把一塊已爛掉一半的木材指給我們看。
“我想起來了!……”我大叫起來,“阿瑟·皮姆提到這塊木材,好像是一艘小船艏柱上的,上有雕刻的痕迹……” “我哥哥認為那個圖案是烏龜……”蘭·蓋伊船長補充道。
“是這樣,”我接口說道,“但據阿瑟·皮姆說,這種相似十分牽強。
這倒無關緊要。
既然這塊木材還放在書中指出的位置上,那麼可以得出結論說,從‘珍妮’号在此停泊到現在,沒有一艘船隻的船員踏上貝尼島。
我認為,在這裡找尋任何蹤迹都是浪費時間,我們的注意力應該集中在紮拉爾島……” “對!……在紮拉爾島!”蘭·蓋伊船長回答道。
我們折回海灣方向,在海潮沖積地附近沿着岩石邊緣前進。
好幾處顯現出珊瑚的雛型。
至于海參,其數量之多,我們的雙桅船完全可以滿載而歸。
亨特一言不發,眼光低垂,不停地向前走。
我們則放眼遠望,隻見茫茫大海,無邊無際。
北面,“哈勒布雷納”号露出桅杆,随着船隻的搖擺而輕輕晃動。
南面,沒有任何陸地模樣的東西顯現出來。
無論如何我們不可能在這個方向上辨認出紮拉爾島來。
該島位于曲度30分以南的地方,距此尚有三十海裡。
小島四周已經踏遍,剩下的事,就是返回船上,毫不遲疑地準備開往紮拉爾島了。
我們沿東岸海灘返回。
亨特走在前面,距離我們十幾步的光景。
忽然他停住腳步。
這一次,他作了一個急促的手勢招呼我們。
我們飛快來到他的面前。
剛才他看見木闆時,沒有流露出一絲一毫驚異的表情。
這次,他跪在丢棄在沙灘上的一塊木闆前,神情卻完全改變了。
木闆已被蟲蛀壞,他用一雙大手撫摸着它,仔細觸摸着它,仿佛要感受它的凸凹不平,要在木闆的表面上找到什麼可能有意義的印痕…… 這塊木闆,長五、六法尺,寬六法寸,橡木心做成,估計是一艘規模相當大的船隻上面的——可能是數百噸的一隻船。
風吹雨淋,它蒙上了厚厚的污垢,原來的黑漆已不可見。
更特别的是,它似乎來自一艘大船的艉部船名闆。
水手長指出了這一點。
“對……對……”蘭·蓋伊船長連連稱是,“是一截艉部船名闆!” 亨特一直跪在地上,大腦袋不時點頭,表示同意。
“可是,”我答道,“這塊木闆隻能是船隻失事以後抛到貝尼小島上來的……一定是逆流在大海上碰上了它,然後……” “如果這是……”蘭·蓋伊船長大叫起來。
我們兩人不約而同,想到一處去了。
亨特将木闆上書寫的七、八個字母指給我們看——不是漆在上面的,而是凹刻在上面,用手指可以觸摸得到的。
我們見了,大驚失色,呆若木雞,内心的激動,非言語所能形
就連阿瑟·皮姆對海參的詳細描述我都記得一清二楚。
這就是居維埃①稱之為腹足類的動物。
它頗類似一種蟲,一種青蟲,沒有甲殼,沒有足,隻長着有彈性的環節。
從沙灘上将這種軟體動物拾起來以後,沿長短方向劈開,摘除肚腸,清洗幹淨,煮熟,埋在土裡幾小時,然後放在陽光下暴曬。
一俟曬幹并裝桶,就啟運到中國去。
在天子帝國的市場上,海參和另一種被認為是補品的燕窩一樣,身價百倍。
頭等質量的貨色,可賣到九十美元一擔——等于一百三十三點五英鎊——而且不僅在廣州,就是在新加坡、巴塔維亞②、馬尼拉也是如此。
我們一踏上岸邊岩石,便留下兩個人看守小艇。
蘭·蓋伊船長、水手長、亨特和我,由另外兩人陪同,往貝尼小島中心方向走去。
亨特走在前頭,一直沉默不語。
我與蘭·蓋伊船長和水手長有時交談幾句。
亨特俨然是我們的向導。
對這一點我忍不住發表幾句議論。
這都無關緊要。
最重要的是,不全面偵察完畢就不回船。
我們腳踏的土地異常幹旱,不宜于生長任何作物,也不可能提供人的食物來源——哪怕是野人,到此也無法生活。
①居維埃(1769—1832)法國動物學家、古生物學家。
②今印度尼西亞之泗水。
這裡除了一種帶刺的仙人掌以外,任何植物都不生長。
最廣适性的反刍類,其要求恐怕也得不到滿足,人又怎麼能生活呢?如果威廉·蓋伊及其夥伴,在“珍妮”号失事之後無處躲藏,逃到這個小島上,饑餓定然早已摧毀了他們最後一個人的生命。
小島中央有一不高的圓形小丘。
站在小丘上,整個小島一覽無餘。
所見之處一片荒蕪……說不定什麼地方有人的足迹,爐竈柴灰的殘迹,坍倒的茅屋吧?總之,是否有保留下來的“珍妮”号的幾個人可能來過的物證呢?…… 我們懷着認真查實的強烈願望,決定從小艇靠岸的小海灣深處開始,将沿岸周圍巡視一遍…… 從小丘上下來以後,亨特又走在前面,仿佛事先已經商定他為我們引路一般。
他朝小島最南端走去,我們也就跟随着他。
到了盡頭,亨特的目光環視四周,彎下身去。
在亂石中間,他把一塊已爛掉一半的木材指給我們看。
“我想起來了!……”我大叫起來,“阿瑟·皮姆提到這塊木材,好像是一艘小船艏柱上的,上有雕刻的痕迹……” “我哥哥認為那個圖案是烏龜……”蘭·蓋伊船長補充道。
“是這樣,”我接口說道,“但據阿瑟·皮姆說,這種相似十分牽強。
這倒無關緊要。
既然這塊木材還放在書中指出的位置上,那麼可以得出結論說,從‘珍妮’号在此停泊到現在,沒有一艘船隻的船員踏上貝尼島。
我認為,在這裡找尋任何蹤迹都是浪費時間,我們的注意力應該集中在紮拉爾島……” “對!……在紮拉爾島!”蘭·蓋伊船長回答道。
我們折回海灣方向,在海潮沖積地附近沿着岩石邊緣前進。
好幾處顯現出珊瑚的雛型。
至于海參,其數量之多,我們的雙桅船完全可以滿載而歸。
亨特一言不發,眼光低垂,不停地向前走。
我們則放眼遠望,隻見茫茫大海,無邊無際。
北面,“哈勒布雷納”号露出桅杆,随着船隻的搖擺而輕輕晃動。
南面,沒有任何陸地模樣的東西顯現出來。
無論如何我們不可能在這個方向上辨認出紮拉爾島來。
該島位于曲度30分以南的地方,距此尚有三十海裡。
小島四周已經踏遍,剩下的事,就是返回船上,毫不遲疑地準備開往紮拉爾島了。
我們沿東岸海灘返回。
亨特走在前面,距離我們十幾步的光景。
忽然他停住腳步。
這一次,他作了一個急促的手勢招呼我們。
我們飛快來到他的面前。
剛才他看見木闆時,沒有流露出一絲一毫驚異的表情。
這次,他跪在丢棄在沙灘上的一塊木闆前,神情卻完全改變了。
木闆已被蟲蛀壞,他用一雙大手撫摸着它,仔細觸摸着它,仿佛要感受它的凸凹不平,要在木闆的表面上找到什麼可能有意義的印痕…… 這塊木闆,長五、六法尺,寬六法寸,橡木心做成,估計是一艘規模相當大的船隻上面的——可能是數百噸的一隻船。
風吹雨淋,它蒙上了厚厚的污垢,原來的黑漆已不可見。
更特别的是,它似乎來自一艘大船的艉部船名闆。
水手長指出了這一點。
“對……對……”蘭·蓋伊船長連連稱是,“是一截艉部船名闆!” 亨特一直跪在地上,大腦袋不時點頭,表示同意。
“可是,”我答道,“這塊木闆隻能是船隻失事以後抛到貝尼小島上來的……一定是逆流在大海上碰上了它,然後……” “如果這是……”蘭·蓋伊船長大叫起來。
我們兩人不約而同,想到一處去了。
亨特将木闆上書寫的七、八個字母指給我們看——不是漆在上面的,而是凹刻在上面,用手指可以觸摸得到的。
我們見了,大驚失色,呆若木雞,内心的激動,非言語所能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