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沿極地大浮冰前進
關燈
小
中
大
已,“哈勒布雷納”号又找到了自由流動的海水。
最重要的問題,是要小心翼翼避免與冰山碰撞。
天氣晴朗的時候,船隻前進沒有任何困難,因為無論加速也好,減速也好,都可以及時操作。
然而,當頻繁的濃霧将能見度的距離縮短為隻有一、二鍊的時候,航行自然是十分危險的。
抛開冰山不談,“哈勒布雷納”号與冰原碰撞難道就沒有危險麼?……當然有,這是無可争辯的。
沒有觀察過的人,根本無法想象這些運動着的巨大冰塊具有怎樣強大的威力。
那天我們就見到一個這樣的冰原,速度并不大,與另一個靜止不動的冰原相撞。
頓時,整個範圍内尖脊破碎,表面動蕩,幾乎完全覆滅。
隻剩下大塊碎冰,一塊壓一塊地漂浮上來;冰丘聳立,高達一百法尺;有的沉入水下。
撞上來的冰原重量達到幾百萬噸,這有什麼可奇怪的呢?…… 就在這種情況下,度過了二十四小時,雙桅船與大浮冰之間始終保持三、四海裡的距離。
如果更靠近大浮冰,就無異于走上有進無出的崎岖小路。
并不是蘭·蓋伊船長不想靠近,而是十分擔心距離過近,會沿着某個通道的出口行駛過去,反而沒有發現通道…… “我如果有一艘同航船,”蘭·蓋伊船長對我說,“就可以更靠近大浮冰前進。
進行這種類型的遠征,有兩隻船優點甚多!……可是,‘哈勒布雷納’号是單槍匹馬,如果出了事……” 盡管小心操作,謹慎從事,我們的雙桅船仍然面臨着真正的危險。
有時剛剛前進一百杜瓦茲,需要突然刹車,改變方向。
有時船首斜桅補助帆桁就要與一大塊浮冰相撞。
也有時連續幾小時,傑姆·韋斯特不得不改變航速,保持低速,以避免冰原的沖擊。
總算幸運,海風一直保持着東到東北北方向,沒有發生其它變化,使我們得以保持逼風航行和後側風航行的張帆。
風力也不特别大。
如果轉成暴風雨天氣,真不知雙桅船的命運如何了——或者說,我心中一清二楚:它會連人帶物,全部覆滅。
在這種情況下,絲毫不可能順風漂流,“哈勒布雷納”号隻好在大浮冰腳下擱淺了。
經過長時間的偵察,蘭·蓋伊船長不得不放棄在陡壁間找尋通道的念頭。
現在别無他路,隻好到大浮冰的東南角去。
沿這個方向前進,在緯度上我們不受任何損失。
十八日白天,測量結果表明,“哈勒布雷納”号的位置正在73度線上。
我要再重複一次,就在南極海洋中航行而言,恐怕從未遇到過如此順利的情況了——夏季提早來臨,北風保持不變,氣溫表上指示着平均氣溫為華氏49度(攝氏9度44分)。
毋庸贅言,我們享受着連續白晝,一天二十四小時,太陽的光線不斷從天際的各點上照耀着我們。
冰山滴水,彙成數道溪流。
小溪侵蝕着冰山的側壁,又彙成喧嚣的瀑布。
沉入水中的基底部分逐漸消耗、重心轉移的時候,冰山就會翻轉過來。
對此要十分小心。
還有兩三次,我們靠近大浮冰到兩海裡的地方。
大浮冰不曾受到氣溫變化影響,任何地方都不産生裂隙,應該說是不可能的。
但是,多方尋找仍一無所獲。
于是我們又投入自西向東的水流之中。
水流給了我們極大的好處。
将我們帶走,超過了43度經線,也無需遺憾。
當然為了駛向紮拉爾島,必須使雙桅船再度回到43度經線上來。
隻要有東風,就會将我們吹回原來的航路。
應該指出,這次偵察過程中,地圖上畫出的陸地或類似陸地的地方,我們在海上一處也沒有發現。
地圖是航海先驅畫定的,當然不夠完整,但是大體上是相當準确的。
我也了解,在指出有陸地存蘭·蓋伊船長不得不放棄在陡壁間找尋通道的念頭。
在的位置,船隻經過而沒有發現陸地,這種情形也很常見。
然而,紮拉爾島絕不可能屬于這種情形。
“珍妮”号之所以能夠抵達,正是因為這一帶有自由流動的大海。
今年季節大大提前,在這個方向上我們無需擔心遇到什麼障礙。
終于,十九日下午兩、三點鐘之間,前桅守舵人隻聽得桅頂了望員大喊一聲。
“什麼事?……”傑姆·韋斯特問道。
“東南方大浮冰切斷……” “再過去呢?……” “什麼也看不見。
” 大副攀上桅杆側支索,轉眼之間,已經爬到頂桅的桅頂。
下面,全體人員等待着,迫不及待的心情難以描述!……也許桅頂了望員看錯了……也許是視覺幻覺……無論如何,傑姆·韋斯特是不會搞錯的!…… 觀察了十分鐘——多麼漫長的十分鐘啊!——他響亮的聲音傳到甲闆上: “自由流動的海!”他喊道。
回答他的,是齊聲歡呼“烏拉!” 雙桅船前側風行駛,盡量逼風航行,向着東南方向駛去。
兩小時後,已經繞過了大浮冰的盡頭。
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望無際、閃閃發光的大海,浮冰完全消失了。
最重要的問題,是要小心翼翼避免與冰山碰撞。
天氣晴朗的時候,船隻前進沒有任何困難,因為無論加速也好,減速也好,都可以及時操作。
然而,當頻繁的濃霧将能見度的距離縮短為隻有一、二鍊的時候,航行自然是十分危險的。
抛開冰山不談,“哈勒布雷納”号與冰原碰撞難道就沒有危險麼?……當然有,這是無可争辯的。
沒有觀察過的人,根本無法想象這些運動着的巨大冰塊具有怎樣強大的威力。
那天我們就見到一個這樣的冰原,速度并不大,與另一個靜止不動的冰原相撞。
頓時,整個範圍内尖脊破碎,表面動蕩,幾乎完全覆滅。
隻剩下大塊碎冰,一塊壓一塊地漂浮上來;冰丘聳立,高達一百法尺;有的沉入水下。
撞上來的冰原重量達到幾百萬噸,這有什麼可奇怪的呢?…… 就在這種情況下,度過了二十四小時,雙桅船與大浮冰之間始終保持三、四海裡的距離。
如果更靠近大浮冰,就無異于走上有進無出的崎岖小路。
并不是蘭·蓋伊船長不想靠近,而是十分擔心距離過近,會沿着某個通道的出口行駛過去,反而沒有發現通道…… “我如果有一艘同航船,”蘭·蓋伊船長對我說,“就可以更靠近大浮冰前進。
進行這種類型的遠征,有兩隻船優點甚多!……可是,‘哈勒布雷納’号是單槍匹馬,如果出了事……” 盡管小心操作,謹慎從事,我們的雙桅船仍然面臨着真正的危險。
有時剛剛前進一百杜瓦茲,需要突然刹車,改變方向。
有時船首斜桅補助帆桁就要與一大塊浮冰相撞。
也有時連續幾小時,傑姆·韋斯特不得不改變航速,保持低速,以避免冰原的沖擊。
總算幸運,海風一直保持着東到東北北方向,沒有發生其它變化,使我們得以保持逼風航行和後側風航行的張帆。
風力也不特别大。
如果轉成暴風雨天氣,真不知雙桅船的命運如何了——或者說,我心中一清二楚:它會連人帶物,全部覆滅。
在這種情況下,絲毫不可能順風漂流,“哈勒布雷納”号隻好在大浮冰腳下擱淺了。
經過長時間的偵察,蘭·蓋伊船長不得不放棄在陡壁間找尋通道的念頭。
現在别無他路,隻好到大浮冰的東南角去。
沿這個方向前進,在緯度上我們不受任何損失。
十八日白天,測量結果表明,“哈勒布雷納”号的位置正在73度線上。
我要再重複一次,就在南極海洋中航行而言,恐怕從未遇到過如此順利的情況了——夏季提早來臨,北風保持不變,氣溫表上指示着平均氣溫為華氏49度(攝氏9度44分)。
毋庸贅言,我們享受着連續白晝,一天二十四小時,太陽的光線不斷從天際的各點上照耀着我們。
冰山滴水,彙成數道溪流。
小溪侵蝕着冰山的側壁,又彙成喧嚣的瀑布。
沉入水中的基底部分逐漸消耗、重心轉移的時候,冰山就會翻轉過來。
對此要十分小心。
還有兩三次,我們靠近大浮冰到兩海裡的地方。
大浮冰不曾受到氣溫變化影響,任何地方都不産生裂隙,應該說是不可能的。
但是,多方尋找仍一無所獲。
于是我們又投入自西向東的水流之中。
水流給了我們極大的好處。
将我們帶走,超過了43度經線,也無需遺憾。
當然為了駛向紮拉爾島,必須使雙桅船再度回到43度經線上來。
隻要有東風,就會将我們吹回原來的航路。
應該指出,這次偵察過程中,地圖上畫出的陸地或類似陸地的地方,我們在海上一處也沒有發現。
地圖是航海先驅畫定的,當然不夠完整,但是大體上是相當準确的。
我也了解,在指出有陸地存蘭·蓋伊船長不得不放棄在陡壁間找尋通道的念頭。
在的位置,船隻經過而沒有發現陸地,這種情形也很常見。
然而,紮拉爾島絕不可能屬于這種情形。
“珍妮”号之所以能夠抵達,正是因為這一帶有自由流動的大海。
今年季節大大提前,在這個方向上我們無需擔心遇到什麼障礙。
終于,十九日下午兩、三點鐘之間,前桅守舵人隻聽得桅頂了望員大喊一聲。
“什麼事?……”傑姆·韋斯特問道。
“東南方大浮冰切斷……” “再過去呢?……” “什麼也看不見。
” 大副攀上桅杆側支索,轉眼之間,已經爬到頂桅的桅頂。
下面,全體人員等待着,迫不及待的心情難以描述!……也許桅頂了望員看錯了……也許是視覺幻覺……無論如何,傑姆·韋斯特是不會搞錯的!…… 觀察了十分鐘——多麼漫長的十分鐘啊!——他響亮的聲音傳到甲闆上: “自由流動的海!”他喊道。
回答他的,是齊聲歡呼“烏拉!” 雙桅船前側風行駛,盡量逼風航行,向着東南方向駛去。
兩小時後,已經繞過了大浮冰的盡頭。
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望無際、閃閃發光的大海,浮冰完全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