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沿極地大浮冰前進
關燈
小
中
大
是什麼原因呢?……”我問道。
“估計是由于在北極地區,南風的影響占主導地位。
南風夾帶着美洲、亞洲和歐洲高溫的因素到達北極,有助于提高大氣的溫度。
而這裡,最近的陸地為好望角、巴塔戈尼亞和塔斯馬尼亞的頂端,幾乎無法改變氣流。
所以在南極地區溫度較為整齊劃一。
” “這個見解很重要,船長,它也證明了你關于自由流動的海洋的看法……” “是的……自由流動……至少在極地大浮冰後面十幾度的範圍内是自由流動的。
所以,我們首先要越過極地大浮冰。
一旦過去,最大的困難就已經戰勝……你說得對,傑奧林先生,威德爾已明确承認這個自由流動的海洋是存在的……” “阿瑟·皮姆也承認,船長……” “對,阿瑟·皮姆也承認。
” 從十二月十五日開始,随着浮冰數量的增加,航行也更加困難。
不過,海風仍是順風,在東北與西北之間變化,從來沒有表現出要變成南風的趨勢。
船隻無時無刻不在冰山與冰原之中繞來繞去,沒有一夜不是減速航行——夜間操作自然艱難而危險。
有時風力很強,就需要減帆。
沿着塊塊浮冰邊緣,隻見海水泡沫翻騰,浮冰上灑滿浪花,有如浮島上的岩石。
這卻不能阻止浮冰前進。
有幾次,傑姆·韋斯特測量了方位角,根據他的計算,冰塊的高度一般在十到一百杜瓦茲之間。
我完全同意蘭·蓋伊船長對這個問題的見解,即體積如此巨大的冰塊隻能沿海岸形成——可能是極地大陸的海岸。
但是,很顯然,這塊大陸,有深深凹進其中的小灣,有分割大陸的海灣,有切割大陸的海峽。
正因如此,“珍妮”号才得以到達紮拉爾島的位置上。
總之,不正是存在着極地,才阻礙着探索者實現他們一直挺進到北極或南極的意圖麼?不正是極地使冰山有了牢固的支點,到解凍時節便分離出來麼?如果北極和南極的圓頂隻有海水覆蓋,船隻不是早就可以打開通道了麼?…… 所以,可以斷言,“珍妮”号的威廉·蓋伊船長一直深入到83度緯線上,要麼是航海家的本能,要麼是偶然的機遇引導着他,他一定是沿着某一海灣溯流而上的。
雙桅船在運動着的大塊浮冰中間穿行,船員們初見,自然頗感新奇。
至少新船員是如些。
對老船員來說,已不是初次的新鮮經曆了。
對航行中這些未曾料到的事,他們很快也就習以為常、司空見慣了。
需要非常細心加以組織的,正是不間斷的警戒。
傑姆·韋斯特讓人在前桅頂上裝置一個大琵琶桶——人們叫它“喜鵲窩”——不斷有桅頂了望員在那裡值班。
有不大不小的海風幫忙,“哈勒布雷納”号飛快前進。
氣溫尚可忍受,約華氏42度(攝氏零上4度到5度)。
危險來自濃霧。
濃霧經常飄在冰塊擁塞的海面上,要避免碰撞就更加困難。
十六日白天,船員們已感到疲憊不堪。
流冰和浮冰群之間隻留下狹窄的通道,彎彎曲曲,常有急轉彎,不得不經常變換前下角索。
每小時内有四、五次,響起這樣的命令: “轉船首,迎風行駛!…… ——急轉彎!” 守舵人在舵輪上不得空閑,水手們則不斷地變換第二層帆、第三層帆,使之正面吃風,或用絞鍊制動低帆。
在這種情況下,沒有一個人幹活怄氣,亨特表現尤為突出。
這個整個靈魂都是海員的人,什麼地方最有用呢?那就是需要扛着繩纜在冰塊上行走的時候。
将繩纜系住投錨固定在冰塊上,再把繩纜裝在卧式錨機上。
然後慢慢牽引雙桅船,才能繞過障礙物。
這時隻要将桁索全長放開,以備繞在浮冰的棱角上。
亨特跳進小艇,在碎冰中劃着前進。
下艇後站在打滑的冰面上,就把活幹了。
因此蘭·蓋伊船長及全船人員都将亨特視為無與倫比的水手。
他身上那股神秘的氣息自然又将人們的好奇心激發到更高的程度。
不止一次,正巧遇上亨特和馬爾丁·霍特兩人上一隻小艇,共同完成某項危險的操作。
帆篷師傅命令他幹什麼,亨特總是又靈巧又熱情地執行命令。
隻是他從來不回答馬爾丁·霍特的問話。
到這一天,估計“哈勒布雷納”号距離極地大浮冰已經不遠。
如果繼續沿着這個方向前進,肯定很快就會抵達極地大浮冰,然後隻需找到一條通道就是。
可是直到現在,在冰原之上,在變幻莫測的冰山山頂之間,桅頂了望員尚未眺望到一處連綿不斷的冰峰。
十六日的白天,要求絕對慎之又慎。
無法避免的碰撞已将船舵震壞,可能需要拆卸。
碎冰塊與雙桅帆船尾部摩擦,也引起了數次撞擊。
看來碎冰塊比大塊浮冰更為危險。
大塊浮冰向船隻肋部猛沖過來的時候,自然發生猛烈的接觸。
但是“哈勒布雷納”号肋闆和各舷十分堅固,既無需擔心被撞破,也無需擔心失落包皮,因為本來船底就沒有包皮。
至于舵闆,傑姆·韋斯特叫人把它嵌進兩塊魚尾闆中間,然後
“估計是由于在北極地區,南風的影響占主導地位。
南風夾帶着美洲、亞洲和歐洲高溫的因素到達北極,有助于提高大氣的溫度。
而這裡,最近的陸地為好望角、巴塔戈尼亞和塔斯馬尼亞的頂端,幾乎無法改變氣流。
所以在南極地區溫度較為整齊劃一。
” “這個見解很重要,船長,它也證明了你關于自由流動的海洋的看法……” “是的……自由流動……至少在極地大浮冰後面十幾度的範圍内是自由流動的。
所以,我們首先要越過極地大浮冰。
一旦過去,最大的困難就已經戰勝……你說得對,傑奧林先生,威德爾已明确承認這個自由流動的海洋是存在的……” “阿瑟·皮姆也承認,船長……” “對,阿瑟·皮姆也承認。
” 從十二月十五日開始,随着浮冰數量的增加,航行也更加困難。
不過,海風仍是順風,在東北與西北之間變化,從來沒有表現出要變成南風的趨勢。
船隻無時無刻不在冰山與冰原之中繞來繞去,沒有一夜不是減速航行——夜間操作自然艱難而危險。
有時風力很強,就需要減帆。
沿着塊塊浮冰邊緣,隻見海水泡沫翻騰,浮冰上灑滿浪花,有如浮島上的岩石。
這卻不能阻止浮冰前進。
有幾次,傑姆·韋斯特測量了方位角,根據他的計算,冰塊的高度一般在十到一百杜瓦茲之間。
我完全同意蘭·蓋伊船長對這個問題的見解,即體積如此巨大的冰塊隻能沿海岸形成——可能是極地大陸的海岸。
但是,很顯然,這塊大陸,有深深凹進其中的小灣,有分割大陸的海灣,有切割大陸的海峽。
正因如此,“珍妮”号才得以到達紮拉爾島的位置上。
總之,不正是存在着極地,才阻礙着探索者實現他們一直挺進到北極或南極的意圖麼?不正是極地使冰山有了牢固的支點,到解凍時節便分離出來麼?如果北極和南極的圓頂隻有海水覆蓋,船隻不是早就可以打開通道了麼?…… 所以,可以斷言,“珍妮”号的威廉·蓋伊船長一直深入到83度緯線上,要麼是航海家的本能,要麼是偶然的機遇引導着他,他一定是沿着某一海灣溯流而上的。
雙桅船在運動着的大塊浮冰中間穿行,船員們初見,自然頗感新奇。
至少新船員是如些。
對老船員來說,已不是初次的新鮮經曆了。
對航行中這些未曾料到的事,他們很快也就習以為常、司空見慣了。
需要非常細心加以組織的,正是不間斷的警戒。
傑姆·韋斯特讓人在前桅頂上裝置一個大琵琶桶——人們叫它“喜鵲窩”——不斷有桅頂了望員在那裡值班。
有不大不小的海風幫忙,“哈勒布雷納”号飛快前進。
氣溫尚可忍受,約華氏42度(攝氏零上4度到5度)。
危險來自濃霧。
濃霧經常飄在冰塊擁塞的海面上,要避免碰撞就更加困難。
十六日白天,船員們已感到疲憊不堪。
流冰和浮冰群之間隻留下狹窄的通道,彎彎曲曲,常有急轉彎,不得不經常變換前下角索。
每小時内有四、五次,響起這樣的命令: “轉船首,迎風行駛!…… ——急轉彎!” 守舵人在舵輪上不得空閑,水手們則不斷地變換第二層帆、第三層帆,使之正面吃風,或用絞鍊制動低帆。
在這種情況下,沒有一個人幹活怄氣,亨特表現尤為突出。
這個整個靈魂都是海員的人,什麼地方最有用呢?那就是需要扛着繩纜在冰塊上行走的時候。
将繩纜系住投錨固定在冰塊上,再把繩纜裝在卧式錨機上。
然後慢慢牽引雙桅船,才能繞過障礙物。
這時隻要将桁索全長放開,以備繞在浮冰的棱角上。
亨特跳進小艇,在碎冰中劃着前進。
下艇後站在打滑的冰面上,就把活幹了。
因此蘭·蓋伊船長及全船人員都将亨特視為無與倫比的水手。
他身上那股神秘的氣息自然又将人們的好奇心激發到更高的程度。
不止一次,正巧遇上亨特和馬爾丁·霍特兩人上一隻小艇,共同完成某項危險的操作。
帆篷師傅命令他幹什麼,亨特總是又靈巧又熱情地執行命令。
隻是他從來不回答馬爾丁·霍特的問話。
到這一天,估計“哈勒布雷納”号距離極地大浮冰已經不遠。
如果繼續沿着這個方向前進,肯定很快就會抵達極地大浮冰,然後隻需找到一條通道就是。
可是直到現在,在冰原之上,在變幻莫測的冰山山頂之間,桅頂了望員尚未眺望到一處連綿不斷的冰峰。
十六日的白天,要求絕對慎之又慎。
無法避免的碰撞已将船舵震壞,可能需要拆卸。
碎冰塊與雙桅帆船尾部摩擦,也引起了數次撞擊。
看來碎冰塊比大塊浮冰更為危險。
大塊浮冰向船隻肋部猛沖過來的時候,自然發生猛烈的接觸。
但是“哈勒布雷納”号肋闆和各舷十分堅固,既無需擔心被撞破,也無需擔心失落包皮,因為本來船底就沒有包皮。
至于舵闆,傑姆·韋斯特叫人把它嵌進兩塊魚尾闆中間,然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