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沿極地大浮冰前進
關燈
小
中
大
雖然跨越極圈後這一海域遭到狂風暴雨的襲擊,說句公道話,還應該承認,迄今為止,我們的航行要算是極為順利的。
如果十二月的上半月内,“哈勒布雷納”号能找到敞開的威德爾之路,該是多麼幸運啊!…… 瞧,我現在也說“威德爾之路”了,似乎這是陸地上的一條坦途,保養良好,路旁立着裡程碑,路标上寫明:南極之路! 十日白天,在被稱之為浮冰塊①和碎冰塊②的孤立冰塊中,仍可以毫無困難地操縱雙桅船。
風向并不迫使船隻搶風航行,船隻得以在冰山的通道中直線前進。
現在距離大規模解凍時期尚有一個月,對這些現象谙熟的蘭·蓋伊船長卻肯定地說,大解凍一般發生在一月份,今年則十二月就要發生。
避開為數衆多的漂浮的冰塊,倒絲毫難不住船員們。
真正的困難可能過幾天才會出現,那就是雙桅船要為自己打開一條通道穿過極地大浮冰的時候。
無需擔心發生什麼意外。
大氣層染成了淡黃色,就标志着堅冰的存在。
捕鲸人将這稱之為“閃光”③,這是寒帶特有的一種反射現象,躲不過觀察家的眼睛。
連續五天,“哈勒布雷納”号航行順利,沒有遭到任何損壞,甚至從未有過擔心發生碰撞的時刻。
随着船隻不斷南行,冰塊數量不斷增加,航道變得越來越狹窄。
十四日進行的測量表明,我們位于南緯72度37分,經度顯然沒有改變,仍在42度和43度子午線之間。
跨越極圈後達到這一點的航海家已經為數甚微,巴勒尼一行及别林斯高晉一行都不曾抵達這裡。
比起詹姆斯·威德爾達到的最高點來,我們隻差兩度了。
雙桅船在這沾滿鳥糞、灰白無光的碎冰中航行,已經較為棘手。
有的碎冰外表斑斑點點,髒污不堪。
冰塊體積已經很大,相形之下,我們的船隻顯得多少渺小!有的冰山居高臨下,俯視桅杆呢! 冰塊大小不一,形狀各異,品種繁多,變化無窮。
從雲霧中顯露出來,雜亂交錯,反射着陽光,宛如磨光而尚未刻面的巨大寶石,真是氣象萬千。
有時,不知何故,現出一層層粉紅色,然後又轉成淡紫和湛藍。
可能是折射的效果。
這優美的景色,在阿瑟·皮姆的自述中,有極其精彩的描寫。
我欣賞着,百看不厭:這裡,是尖頂的金字塔;那裡,是圓形的屋頂,有如拜占庭式教堂的圓頂;或者中間凸起,仿佛俄國教堂的頂部;有高聳的乳峰;有水平桌面一般的石桌墳;有史前時期遺留下來的粗石巨柱,猶如矗立于卡納克①的遺迹中;有破碎的花瓶,翻倒的高腳杯……想象力豐富的眼睛,有時喜歡在天際變化多端的雲朵形态中找出各種名堂來。
一言以蔽之,凡是在雲朵中能找到的東西,在這裡也應有盡有……雲朵難道不就是天上海洋的流冰麼?…… ①原文為英文。
②原文為英文。
③原文為英文。
①阿聯地名。
我應該承認,蘭·蓋伊船長集勇敢無畏與小心謹慎于一身。
在突然需要進行某種操作,而距離的長短又不能保證圓滿進行時,他從來不在冰山的下風處經過。
他對這種條件下航行可能發生的各種意外了如指掌,不怕在漂浮的流冰和浮冰群中冒險。
那天,他對我說道: “傑奧林先生,我試圖進入極地海洋而未能成行,這已不是初次了。
那時對‘珍妮’号的命運隻有些簡單的推測,我都想嘗試一番;而今,這些推測已成為肯定的事實,我還能不全力以赴麼?……” “你的心情我完全能夠理解,船長。
依我看,你對在這一海域航行具有豐富的經驗,這更增加了我們成功的可能。
” “這當然,傑奧林先生!不過,越過極地大浮冰以後,對我也好,對很多其他航海家也好,都還是個必然王國啊!” “必然王國?……也不絕對是,船長。
我們掌握了威德爾極為可靠的航行報告,我再補充一點,還有阿瑟·皮姆的航行報告。
” “對!……我知道!……他們都曾談到自由流動的海洋……” “怎麼?你不相信嗎?……” “不!……我相信!……是的!自由流動的海洋是存在的,而且有的道理很有分量。
其實,很顯然,這些被稱之為冰原和冰山的大冰塊,不可能在海面上形成。
是海浪産生的劇烈而無法抵擋的力量,将這些大冰塊從陸地上或高緯度的島嶼上分離出來。
然後水流将這些冰塊帶往溫暖的水域。
到那裡,撞擊損壞了冰塊的棱角,底部和中部受到溫差的影響,在較高的溫度中自行解體。
” “這是顯而易見的。
”我回答說。
“所以,”蘭·德伊船長繼續說下去,“這些冰塊并非來自極地大浮冰,而是在漂流過程中遇到了極地大浮冰,有時将大浮冰撞碎,穿越了它的航道。
此外,不應根據北極情況來推斷南極。
兩極的情況不盡相同。
所以庫克能夠斷言,他在格陵蘭海面上,即使在緯度比這還高的地區,也從未見過與南極海中冰山相類似的現象。
” “這
如果十二月的上半月内,“哈勒布雷納”号能找到敞開的威德爾之路,該是多麼幸運啊!…… 瞧,我現在也說“威德爾之路”了,似乎這是陸地上的一條坦途,保養良好,路旁立着裡程碑,路标上寫明:南極之路! 十日白天,在被稱之為浮冰塊①和碎冰塊②的孤立冰塊中,仍可以毫無困難地操縱雙桅船。
風向并不迫使船隻搶風航行,船隻得以在冰山的通道中直線前進。
現在距離大規模解凍時期尚有一個月,對這些現象谙熟的蘭·蓋伊船長卻肯定地說,大解凍一般發生在一月份,今年則十二月就要發生。
避開為數衆多的漂浮的冰塊,倒絲毫難不住船員們。
真正的困難可能過幾天才會出現,那就是雙桅船要為自己打開一條通道穿過極地大浮冰的時候。
無需擔心發生什麼意外。
大氣層染成了淡黃色,就标志着堅冰的存在。
捕鲸人将這稱之為“閃光”③,這是寒帶特有的一種反射現象,躲不過觀察家的眼睛。
連續五天,“哈勒布雷納”号航行順利,沒有遭到任何損壞,甚至從未有過擔心發生碰撞的時刻。
随着船隻不斷南行,冰塊數量不斷增加,航道變得越來越狹窄。
十四日進行的測量表明,我們位于南緯72度37分,經度顯然沒有改變,仍在42度和43度子午線之間。
跨越極圈後達到這一點的航海家已經為數甚微,巴勒尼一行及别林斯高晉一行都不曾抵達這裡。
比起詹姆斯·威德爾達到的最高點來,我們隻差兩度了。
雙桅船在這沾滿鳥糞、灰白無光的碎冰中航行,已經較為棘手。
有的碎冰外表斑斑點點,髒污不堪。
冰塊體積已經很大,相形之下,我們的船隻顯得多少渺小!有的冰山居高臨下,俯視桅杆呢! 冰塊大小不一,形狀各異,品種繁多,變化無窮。
從雲霧中顯露出來,雜亂交錯,反射着陽光,宛如磨光而尚未刻面的巨大寶石,真是氣象萬千。
有時,不知何故,現出一層層粉紅色,然後又轉成淡紫和湛藍。
可能是折射的效果。
這優美的景色,在阿瑟·皮姆的自述中,有極其精彩的描寫。
我欣賞着,百看不厭:這裡,是尖頂的金字塔;那裡,是圓形的屋頂,有如拜占庭式教堂的圓頂;或者中間凸起,仿佛俄國教堂的頂部;有高聳的乳峰;有水平桌面一般的石桌墳;有史前時期遺留下來的粗石巨柱,猶如矗立于卡納克①的遺迹中;有破碎的花瓶,翻倒的高腳杯……想象力豐富的眼睛,有時喜歡在天際變化多端的雲朵形态中找出各種名堂來。
一言以蔽之,凡是在雲朵中能找到的東西,在這裡也應有盡有……雲朵難道不就是天上海洋的流冰麼?…… ①原文為英文。
②原文為英文。
③原文為英文。
①阿聯地名。
我應該承認,蘭·蓋伊船長集勇敢無畏與小心謹慎于一身。
在突然需要進行某種操作,而距離的長短又不能保證圓滿進行時,他從來不在冰山的下風處經過。
他對這種條件下航行可能發生的各種意外了如指掌,不怕在漂浮的流冰和浮冰群中冒險。
那天,他對我說道: “傑奧林先生,我試圖進入極地海洋而未能成行,這已不是初次了。
那時對‘珍妮’号的命運隻有些簡單的推測,我都想嘗試一番;而今,這些推測已成為肯定的事實,我還能不全力以赴麼?……” “你的心情我完全能夠理解,船長。
依我看,你對在這一海域航行具有豐富的經驗,這更增加了我們成功的可能。
” “這當然,傑奧林先生!不過,越過極地大浮冰以後,對我也好,對很多其他航海家也好,都還是個必然王國啊!” “必然王國?……也不絕對是,船長。
我們掌握了威德爾極為可靠的航行報告,我再補充一點,還有阿瑟·皮姆的航行報告。
” “對!……我知道!……他們都曾談到自由流動的海洋……” “怎麼?你不相信嗎?……” “不!……我相信!……是的!自由流動的海洋是存在的,而且有的道理很有分量。
其實,很顯然,這些被稱之為冰原和冰山的大冰塊,不可能在海面上形成。
是海浪産生的劇烈而無法抵擋的力量,将這些大冰塊從陸地上或高緯度的島嶼上分離出來。
然後水流将這些冰塊帶往溫暖的水域。
到那裡,撞擊損壞了冰塊的棱角,底部和中部受到溫差的影響,在較高的溫度中自行解體。
” “這是顯而易見的。
”我回答說。
“所以,”蘭·德伊船長繼續說下去,“這些冰塊并非來自極地大浮冰,而是在漂流過程中遇到了極地大浮冰,有時将大浮冰撞碎,穿越了它的航道。
此外,不應根據北極情況來推斷南極。
兩極的情況不盡相同。
所以庫克能夠斷言,他在格陵蘭海面上,即使在緯度比這還高的地區,也從未見過與南極海中冰山相類似的現象。
” “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