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伯斯卡德和馬提夫

關燈
桑道夫伯爵--第一章伯斯卡德和馬提夫 第一章伯斯卡德和馬提夫 本故事的序曲以它最後發生的事件而告終。

    十五年過去了,一八八二年五月二十四日,達爾馬提亞省①的主要城市拉古紮市的節日來臨了。

     ①現屬南斯拉夫。

     這個省地處底納裡克山脈北部地區(黑塞哥維那)和亞得裡亞海之間,是塊狹長的舌狀地帶。

    這裡人口稠密,約有居民四、五十萬人。

     達爾馬提亞民族是勤勞而倔強的民族。

    在這塊貧瘠得連腐殖質都罕見的土地上,他們過着儉樸的生活。

    他們飽經世患,為能經曆頻繁的政治風波感到自豪。

    一八一五年的康波福米奧條約②使他們淪為奧地利的附庸,但是達爾馬提亞人一直蔑視奧地利統治者。

    他們誠實、正直,在同其他民族的交往中,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人們用伊裡亞特先生搜集到的一句美言稱贊這塊地方:“夜不閉戶,道不拾遺”。

     ②康波福米奧為意大利北部城市。

    一七九七年十月十七日簽訂的康波福米奧條約,奧地利承認萊茵河法國的邊界;放棄對比利時的領土要求;放棄米蘭;承認拿破侖在所建立的古裡亞共和國(建都熱那亞)和南阿爾卑斯共和國(建都米蘭)。

    奧地利則得到威尼斯和亞得裡亞海的達爾馬提亞沿海地區作為補償。

     達爾馬提亞省分為四個地區,薩拉、斯巴拉托、科托爾和拉古紮。

    地區下面設縣。

    總督府設在省會薩拉,議會也在那裡開會。

    有幾個議員是維也納上議院的成員。

     十六世紀時,逃難的塞爾維亞人、土耳其人同穆斯林、基督徒、蘇丹和威尼斯共和國先後發生戰争,亞得裡亞海籠罩在連綿戰火的恐怖之中。

    但是十六世紀以來,時代大為改觀,如今逃難者早已銷聲匿迹,隻有在卡尼奧勒省才留下少量後裔。

    如今的亞得裡亞海,和壯麗而又詩意盎然的地中海任何地方相比,同樣安全。

     拉古紮城,确切些講小小的拉古紮國,這在威尼斯之前,即九世紀初,就已經是共和國了。

    直到一八○八年拿破侖一世頒布了一個法令,于第二年把它并入依利裡王國,成為馬爾蒙元帥①的公爵領地。

    早在九世紀的時候,拉古紮城邦共和國的船隊就已經航行在地中海上所有海域,壟斷了同異教徒的貿易。

    這種壟斷地位是羅馬教廷提供的,因此拉古紮在南歐各個小共和國中頗受重視。

    不僅如此,拉古紮還以它燦爛的文化聞名于世。

    它的學者的聲望,文學家的名望,藝術家的風格,使它有斯洛文尼亞的雅典之稱。

     ①拿破侖帝國時的法國元帥,依利裡省的總督。

     為了适應海上貿易的需要,必須具有深水良港,得以容納大噸位的船舶。

    可是拉古紮沒有這樣的海港。

    僅有的一個狹小的港口,隻能供小型的沿岸輪和普通漁船停泊,且有暗礁妨礙航運。

     十分幸運,在拉古紮城北兩公裡的地方,翁布拉-菲姆拉海灣的深處的格拉沃薩天然良港,能滿足大規模海運事業的各種需要。

    這是達爾馬提亞沿海最好的港口,港大水深,可供各種船隻甚至軍艦停泊。

    在這裡,到處可以修建船塢和造船廠,還可以停泊大型郵輪,可望在不久的将來,與世界五洲四海通航。

     在連接拉古紮市和格拉沃薩港的林蔭大道上,來往市民熙熙攘攘,絡繹不絕。

    大道兩廂别墅秀麗,林蔭宜人。

     春季的一天,将近下午四點,晚飯前的這段時間,天氣格外晴朗,有着一萬六、七千人口的拉古紮市的市民們成群結隊地湧向格拉沃薩港口。

     這座位于拉古紮市郊的格拉沃薩鎮——或許當時的人們還不稱呼它為市鎮,正在過着自己的節目。

    有各種遊戲,有賣藝人的棚子,有露天演出的音樂、舞蹈;還有江湖醫生,雜耍演員和演奏能手。

    他們用以招徕觀衆的吹噓喊叫,各種樂器的鳴奏聲和歌聲、人聲彙成一片,在大街小巷和碼頭之間回響,十分喧鬧。

     對于一個外國人來說正是個好機會,可以研究一下混在吉蔔賽人當中的斯拉夫民族各色人物。

    不僅流浪藝人趕來過節,他們利用看客的好奇心掙錢糊口,而且鄉下人、山裡人也樂于參加這樣的公衆娛樂。

     歡度節日的婦女尤其多,有城裡的太太,郊區的農婦和海濱的漁家婦女。

    他們當中,有的穿着時髦的西歐最新時裝,有的穿着奇裝異服;每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