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馬蒂亞斯·桑道夫伯爵

關燈
桑道夫伯爵--第二章馬蒂亞斯-桑道夫伯爵 第二章馬蒂亞斯-桑道夫伯爵 匈牙利人的祖先是馬紮爾人,約公元九世紀遷居到現今匈牙利境内,目前占了匈牙利人口的三分之一——共有五百多萬。

    他們究竟源自西班牙人、埃及人還是鞑靼人,亦或是阿特拉王統治的匈奴人以及北方芬蘭人的後代呢?——暫不必究——這些問題尚存争議。

    值得注意的是,他們既非斯拉夫人,也不是日耳曼人,似乎他們對此都很厭惡。

     這些匈牙利人保留着自己的宗教。

    從十一世紀起,他們接受了新的宗教信仰,成為狂熱的天主教徒。

    然而,他們所說的,仍是他們的古老語言,它純粹、柔和、動聽,具有詩的魅力。

    雖不及德語那麼語彙豐富,但卻更為精确、铿锵有力。

    這種語言在十四到十六世紀的二百年中,取代了拉丁語的地位,用于撰寫法律、法令條文,繼而逐漸演變為國語。

     一六九九年一月二十一日,卡爾洛瓦茨條約①将匈牙利和德蘭斯瓦尼亞劃歸奧地利管轄。

     ①南斯拉夫境内的城市,一六九九年,土耳其、奧地利、波蘭、俄國、威尼斯在此簽定條約,土耳其喪失了其在歐洲的大部分屬地,匈牙利、德蘭斯瓦尼亞劃歸奧地利管轄。

     二十年之後,奧地利君主頒布诏書,重申奧匈帝國是不可分割的整體。

    新的繼承法規定,國王沒有兒子,公主也可以繼位。

    于是,一七四九年瑪麗亞-泰勒莎登上了她父親查理六世的皇帝寶座,成為奧地利帝國第一位女王。

     匈牙利人被迫臣服于帝國的武力,但是一百五十年後,各階級、各階層,都有人起來反對皇帝诏書和卡爾洛瓦茨條約。

     我們的故事開始的時代,有個出身名門的馬紮爾人,他憎恨日耳曼的一切,希望恢複祖國昔日的自主,這兩種憎愛分明的情感貫穿了他一生。

    還在他年輕的時候,便結識了革命領袖科蘇特①。

    盡管他的出身和他所受的教育令他在許多重要的政治問題上同科蘇特有分歧,但這位愛國者的滿腔熱忱卻令他無限敬佩。

     ①應該說,桑道夫接受過非常嚴格的教育。

    他沒有沉湎于萬貫科蘇特-勞納什(180-1894年):一八四八——一八四九年,領導匈牙利人民進行争取自由獨立的鬥争,曾一度建立匈牙利共和國。

     馬蒂亞斯-桑道夫伯爵,住在法加拉斯縣德蘭斯瓦尼亞的一個伯爵領地裡。

    這是座古老的封建城堡,傲然矗立在德蘭斯瓦尼亞和瓦拉幾的天然邊界——東喀爾巴阡山北段的一個山脊上。

    那裡山勢險峻,懸崖陡峭,對造反者而言,是最理想的庇護所,他們可以在那裡堅守到最後一刻。

     城堡附近蘊藏着豐富的鐵、銅礦,經過精心的開發,成為阿爾特納克城堡主人的一筆巨大财富。

    這座莊園包括法加拉斯縣的一部分,人口不到七萬二千。

    這些市民和鄉民,一念到桑道夫伯爵的恩典,都毫不掩飾自己對他的赤膽忠心和無限感激之情。

    因而,這座城堡也成了維也納司法部門重點監視的目标。

    司法部在帝國的各部中完全獨立,不受約束。

    官方已經了解到阿爾特納克城堡主人的思想,盡管還沒有驚動他,但已經對此感到不安了。

     馬蒂亞斯-桑道夫,當年三十五歲。

    個子中等偏高,肌肉健壯有力,寬肩,方臉,面色紅潤,氣宇軒昂,一副典型的馬紮爾人模樣。

    他動作敏捷,言語清晰,目光堅定平和。

    他的血脈循環旺盛,微微牽動鼻翼、嘴角,唇邊總是挂着慈善的微笑,言談舉止風趣幽默,這一切無不表明其胸襟坦蕩、慷慨大度。

    我們已注意到,法國人和馬紮爾人的性格極為相似,桑道夫伯爵即是個活生生的例子。

     在桑道夫伯爵的性格中,有一個頗突出的特點:不計較個人所得。

    若他個人受到損害,可以毫不介意,然而一旦朋友蒙難,則決不姑息。

    他具有強烈的正義感,刻骨仇恨背信棄義。

    由此,他總是客觀公正,與奸詐不共戴天。

    他決不是那種“一切罪惡,讓上帝去懲罰”的人。

    家産所營造的安逸享樂之中,而是興緻勃勃地鑽研物理科學和醫學研究。

    如果生活的需要迫使他去救死扶傷的話,他本可以成為一名出色的醫生。

    他自己卻樂于做一個能倍受學者們稱贊的化學家。

    他被肯定是佩斯大學、布拉迪斯拉發科學院、施姆尼茨皇家礦學院最勤奮的學生之一。

    刻苦的學習生活使他的天賦美德更加成熟,并臻于完善。

    确切地說,将他塑造成了一個具有高尚品德的人。

    認識他的人,特别是帝國各院校裡的老師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