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彗星
關燈
小
中
大
球同太陽的距離時,彗尾才開始漸漸出現,有的象一簇長長的羽毛,有的象打開的折扇。
但也有的彗星物質構成密度較大,能夠抗禦高溫,因而沒有彗尾。
所以,沒有彗核的彗星若同地球相遇,就不會發生名副其實的碰撞。
天文學家法耶說過,彗星的雲霧狀物質阻擋槍彈的能力比蜘蛛網還要差。
組成彗尾和彗發的這些物質,如果不妨礙人體健康,那倒也沒有什麼可伯之處。
但人們擔心的是,這種物質可能是熾熱的氣體,從而把地球表面焚為灰燼,或者有害氣體可能會進入地球的大氣層,從而妨礙人們的正常生活。
但這後一種可能是很小的。
巴比奈認為地球上的大氣,即使在高空邊緣部分,也要比彗發和彗尾的密度大得多,有害氣體是難以侵入的。
牛頓也說過,如果把一個半徑為十四億六千萬公裡的無核彗星壓縮到相當于地球大氣的密度,一個直徑為二十五毫米的小酒杯便可容納。
因此。
彗星如果隻由雲霧狀物質構成,即便同地球相遇,那也不會造成多大危險。
但彗星若由堅硬的物質構成,碰撞會是一番什麼樣的景象呢? 首先,有沒有這樣的彗星?回答應該是肯定的。
當彗星達到一定的收縮力時,其氣體就會變為固體。
這時,當人們在地球上遙看一顆星星時,此彗星若從中間走過,它就會把那顆星掩蔽。
阿納紮戈爾說,在公元前480年的塞爾賽斯時代,太陽曾被一顆彗星遮住。
同樣,奧古斯特去世前幾天,狄戎也曾看到過這一現象。
當時掩蔽大陽的不可能是月亮,因為月亮正在地球的另一面。
一些研究當彗星的天文學家對這兩沖說法表示不好,他們這樣做可能是對的。
但在最近的兩次發現之後,關于有核彗星的存在便不容懷疑了。
1774年彗星和1828年彗星都曾遮擋過八等星。
同時,通過直接觀測,人們還認為1402年、1532年和1744年的彗星都有堅硬的彗核。
至于1843年彗星,則更是毫無疑問了。
彗星當時就在太陽附近的天幕上,即使在中午,不用望遠鏡也可看得一清二楚。
可見有的彗星确有堅硬的彗核。
有的人還對這種彗星的體積作過測量。
比如1798彗星和1805年彗星(即甘巴爾彗星)的實際直徑為四十四至四十八公裡,而1845年彗星的實際直徑則為一萬二千八百公裡。
可見1845年彗星的内核比地球還要大,萬一與地球相撞,它所受到的損失可能會較小。
至于已經觀測過的幾個主要的雲霧狀彗星,其直徑都在二萬八千八百公裡到一百八十萬公裡之間。
因此,按照阿拉戈的看法,太空中存在着或可能存在着: 1)無核彗星; 2)其内核可能為雲霧狀的彗星; 3)有堅硬、密集的内核,因而比行星更為明亮的彗星。
在探讨地球和彗星碰撞的結果之前,我們應當指出,即使不是直接碰撞,後果也是十分嚴重的。
因為,如果彗星的體積很大,即使從地球身旁走過,也是很危險的。
當然,如果體積很小,那就沒有什麼可怕了。
比如1770年彗星雖然距離地球隻有二百四十萬公裡,但它對地球的公轉周期連一秒鐘也沒有改變,倒是地球使其周期推遲了兩天。
但彗星如果同地球體積相等,而且距離地球隻有二十二萬公裡,它就會使地球的恒星年延長十六小時零五分鐘,而且會使黃道出現二度的傾斜,甚至也可能把月亮帶走。
因此,碰撞結果便十分清楚了,可能會出現三種情況: 或者,彗星從地球表面輕輕擦過,在地球上留下一部分物質;或者,帶在地球的幾小塊土地——加利亞便是這種情況;或者,彗星墜落在地球上,成為一塊新的陸地。
但不論屬于哪種情況,地球的公轉速度都會突然消失。
這時,地球上的人、樹木和房屋将會以原來每秒三十二公裡的速度抛向空中。
海水将湧出大海淹沒一切。
地心的熔岩将因震動而破土而出,在地表漫溢。
地球的自轉軸将會改變,一條新的赤道将會出現。
此外,地球的公轉速度一經消失,太陽對于地球的引力就再也不能同地球的離心力相抵消,這樣,地球就會直接被太陽吸引而去,經過六十四天半後墜落到太陽表面化為灰燼。
根據坦達爾的理論,熱能不過是一種運動形式。
地球的速度突然消失後,便自然而然地轉化為熱能。
這樣,地球上的萬物将在幾百萬度的高溫下,于幾秒鐘内全部汽化。
但話說回來,地球與彗星碰撞的可能性畢竟隻有二億八千一百萬分之一。
加利亞這次與地球相撞,正如帕米蘭-羅塞特後來所說,“無疑是因為怞到了白球”。
但也有的彗星物質構成密度較大,能夠抗禦高溫,因而沒有彗尾。
所以,沒有彗核的彗星若同地球相遇,就不會發生名副其實的碰撞。
天文學家法耶說過,彗星的雲霧狀物質阻擋槍彈的能力比蜘蛛網還要差。
組成彗尾和彗發的這些物質,如果不妨礙人體健康,那倒也沒有什麼可伯之處。
但人們擔心的是,這種物質可能是熾熱的氣體,從而把地球表面焚為灰燼,或者有害氣體可能會進入地球的大氣層,從而妨礙人們的正常生活。
但這後一種可能是很小的。
巴比奈認為地球上的大氣,即使在高空邊緣部分,也要比彗發和彗尾的密度大得多,有害氣體是難以侵入的。
牛頓也說過,如果把一個半徑為十四億六千萬公裡的無核彗星壓縮到相當于地球大氣的密度,一個直徑為二十五毫米的小酒杯便可容納。
因此。
彗星如果隻由雲霧狀物質構成,即便同地球相遇,那也不會造成多大危險。
但彗星若由堅硬的物質構成,碰撞會是一番什麼樣的景象呢? 首先,有沒有這樣的彗星?回答應該是肯定的。
當彗星達到一定的收縮力時,其氣體就會變為固體。
這時,當人們在地球上遙看一顆星星時,此彗星若從中間走過,它就會把那顆星掩蔽。
阿納紮戈爾說,在公元前480年的塞爾賽斯時代,太陽曾被一顆彗星遮住。
同樣,奧古斯特去世前幾天,狄戎也曾看到過這一現象。
當時掩蔽大陽的不可能是月亮,因為月亮正在地球的另一面。
一些研究當彗星的天文學家對這兩沖說法表示不好,他們這樣做可能是對的。
但在最近的兩次發現之後,關于有核彗星的存在便不容懷疑了。
1774年彗星和1828年彗星都曾遮擋過八等星。
同時,通過直接觀測,人們還認為1402年、1532年和1744年的彗星都有堅硬的彗核。
至于1843年彗星,則更是毫無疑問了。
彗星當時就在太陽附近的天幕上,即使在中午,不用望遠鏡也可看得一清二楚。
可見有的彗星确有堅硬的彗核。
有的人還對這種彗星的體積作過測量。
比如1798彗星和1805年彗星(即甘巴爾彗星)的實際直徑為四十四至四十八公裡,而1845年彗星的實際直徑則為一萬二千八百公裡。
可見1845年彗星的内核比地球還要大,萬一與地球相撞,它所受到的損失可能會較小。
至于已經觀測過的幾個主要的雲霧狀彗星,其直徑都在二萬八千八百公裡到一百八十萬公裡之間。
因此,按照阿拉戈的看法,太空中存在着或可能存在着: 1)無核彗星; 2)其内核可能為雲霧狀的彗星; 3)有堅硬、密集的内核,因而比行星更為明亮的彗星。
在探讨地球和彗星碰撞的結果之前,我們應當指出,即使不是直接碰撞,後果也是十分嚴重的。
因為,如果彗星的體積很大,即使從地球身旁走過,也是很危險的。
當然,如果體積很小,那就沒有什麼可怕了。
比如1770年彗星雖然距離地球隻有二百四十萬公裡,但它對地球的公轉周期連一秒鐘也沒有改變,倒是地球使其周期推遲了兩天。
但彗星如果同地球體積相等,而且距離地球隻有二十二萬公裡,它就會使地球的恒星年延長十六小時零五分鐘,而且會使黃道出現二度的傾斜,甚至也可能把月亮帶走。
因此,碰撞結果便十分清楚了,可能會出現三種情況: 或者,彗星從地球表面輕輕擦過,在地球上留下一部分物質;或者,帶在地球的幾小塊土地——加利亞便是這種情況;或者,彗星墜落在地球上,成為一塊新的陸地。
但不論屬于哪種情況,地球的公轉速度都會突然消失。
這時,地球上的人、樹木和房屋将會以原來每秒三十二公裡的速度抛向空中。
海水将湧出大海淹沒一切。
地心的熔岩将因震動而破土而出,在地表漫溢。
地球的自轉軸将會改變,一條新的赤道将會出現。
此外,地球的公轉速度一經消失,太陽對于地球的引力就再也不能同地球的離心力相抵消,這樣,地球就會直接被太陽吸引而去,經過六十四天半後墜落到太陽表面化為灰燼。
根據坦達爾的理論,熱能不過是一種運動形式。
地球的速度突然消失後,便自然而然地轉化為熱能。
這樣,地球上的萬物将在幾百萬度的高溫下,于幾秒鐘内全部汽化。
但話說回來,地球與彗星碰撞的可能性畢竟隻有二億八千一百萬分之一。
加利亞這次與地球相撞,正如帕米蘭-羅塞特後來所說,“無疑是因為怞到了白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