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彗星
關燈
小
中
大
?
如果你把行星的軌道和彗星的軌道畫在一張紙片上,你會看到這些軌道通常是互相交錯在一起的,但太空中的實際情況卻并不是這樣。
這些星球的軌道平面都同黃道,即地球的軌道平面,保持着一定的角度。
為避免其它星球同地球相撞,造物主已事先有所“安排”。
但這些多如牛毛的彗星為什麼竟沒有一顆會撞到地球上來呢? 這是因為:地球是永遠不會離開黃道平面的,其公轉軌道完全包含在黃道平面中。
彗星要與地球相撞必須具備下列條件: 1)進入黃道平面與地球相會; 2)彗星在一定時間内進黃道平面的地方正是地球軌道上的一點; 3)兩星球中心點之間的距離應小于其半徑。
此三項條件能同時具備因而導緻碰撞嗎? 有人将此問題向阿拉戈提了出來。
他答道: “我們可以根據計算結果對這個問題作出回答。
計算表明,當一顆從未見過的彗星出現在地球附近時,它與地球相撞的可能性是二億八幹一百萬分之一。
” 拉普拉斯不排除這種碰撞的可能性,并在其《宇宙概覽》一書中描述了碰撞可能會産生的後果。
這種關于碰撞的說法是否站得住腳?每個人不過是根據自己的性情說說罷了。
還應看到,這位傑出的天文學家所依據的兩點是可以有無窮變化的。
因為他要求:1)彗星的近日點應比地球的近日點小;2)彗星的直徑應等于地球直徑的四分之一。
這裡談的隻是彗核同地球相撞。
如果把彗發也包括進去,那麼碰撞的可能性就會增大十倍,達到二千八百一十萬分之一了。
阿拉戈在談到第一個問題時,還說: “假如彗星同地球相撞,會使整個人類毀滅,這個不速之客給每個人帶來的危險,恰如在一個放了二億八千一百萬個小球的罐子中隻有一個白球一樣.隻有第一次便能将這個白球怞出才意味着人類會毀滅。
” 我們可以從這些論述中看到地球同彗星相撞不是絕對不可能的。
那麼這種事過去發生過沒有呢? 天文學家說沒有。
阿拉戈認為:“地球自轉軸始終未變,我們可以由此很有把握地斷定地球沒有同彗星碰撞過。
因為假如發生過這種事情,地球的自轉軸就會被臨時産生的軸所代替,地球的活動範圍就會不斷發生變化,但我們迄今并未發現這種變化。
因此,地球活動範圍的這種不變性證明了地球有史以來并未與彗碰撞過……同時,我們也不能象某些天文學家所說的那樣,把低于海平面一百多米的裡海的形成歸根于彗星的碰撞。
” 過去沒有發生過碰撞,這似乎是毫無疑問的。
但有沒有出現過這種可能呢? 這裡要講一講甘巴爾彗星所引起的一場虛驚。
1832年,甘巴爾彗星的出現在全世界造成了一片恐慌。
由于某種奇怪的巧合,甘巴爾彗星的軌道幾乎與地球軌道交錯。
據計算,10月29日午夜之前,這顆彗星将從非常靠近地球軌道的地方經過。
地球屆時會不會到達那裡?如果到達那裡,地球就會與彗星相遇。
據奧貝爾觀測,甘巴爾彗星的半徑是地球半徑的五倍,因此地球軌道将會有一部分被彗星的雲霧狀物質所淹沒。
幸而地球在一個月後,即11月30日才到達那裡。
由于地球的公轉速度是每日二百六十九萬六千公裡,她到達那裡時,彗星已經距離地球八千萬公裡了。
好極了!但如果地球早一個月或彗星晚一個月到達那裡,碰撞就勢在難免。
這種早到或晚到的現象,究竟可不可能發生呢?顯然是可能的。
地球的運行雖然不會出現紊亂現象,但誰也不敢說彗星的速度不會放慢,它在途中受到的各方面影響實在是太大了。
因此,地球和彗星碰撞過去雖然沒有發生,但碰撞的可能性卻無疑是存在的。
其實,甘巴爾彗星在1805年從地球身旁走過時,距離比這一次要近得多,隻有八百萬公裡。
隻是因為大家都不知道,所以并未引起任何恐慌。
1843年彗星則完全不同了,當時大家都擔心地球至少會被彗尾掃一下,從而使大氣嚴重污染。
第四個問題:地球和彗星既然可能發生碰撞,那麼碰撞的後果會怎樣呢? 這要看碰撞的彗星有無彗核。
這些在太空漫遊的彗星同水果一樣,有的有核,有的則為有核。
沒有彗核的彗星由非常稀薄的雲霧狀物質組成,透過這層薄霧連十等星也可看得清清楚楚。
因此,其形态時常發生變化而難以識别。
彗星的尾部也是這種奇妙的物質,它似乎是彗星接近太陽時在高溫下汽化而成的。
比如有些彗星隻有當它們離太陽一億二千萬公裡,即小于地
這些星球的軌道平面都同黃道,即地球的軌道平面,保持着一定的角度。
為避免其它星球同地球相撞,造物主已事先有所“安排”。
但這些多如牛毛的彗星為什麼竟沒有一顆會撞到地球上來呢? 這是因為:地球是永遠不會離開黃道平面的,其公轉軌道完全包含在黃道平面中。
彗星要與地球相撞必須具備下列條件: 1)進入黃道平面與地球相會; 2)彗星在一定時間内進黃道平面的地方正是地球軌道上的一點; 3)兩星球中心點之間的距離應小于其半徑。
此三項條件能同時具備因而導緻碰撞嗎? 有人将此問題向阿拉戈提了出來。
他答道: “我們可以根據計算結果對這個問題作出回答。
計算表明,當一顆從未見過的彗星出現在地球附近時,它與地球相撞的可能性是二億八幹一百萬分之一。
” 拉普拉斯不排除這種碰撞的可能性,并在其《宇宙概覽》一書中描述了碰撞可能會産生的後果。
這種關于碰撞的說法是否站得住腳?每個人不過是根據自己的性情說說罷了。
還應看到,這位傑出的天文學家所依據的兩點是可以有無窮變化的。
因為他要求:1)彗星的近日點應比地球的近日點小;2)彗星的直徑應等于地球直徑的四分之一。
這裡談的隻是彗核同地球相撞。
如果把彗發也包括進去,那麼碰撞的可能性就會增大十倍,達到二千八百一十萬分之一了。
阿拉戈在談到第一個問題時,還說: “假如彗星同地球相撞,會使整個人類毀滅,這個不速之客給每個人帶來的危險,恰如在一個放了二億八千一百萬個小球的罐子中隻有一個白球一樣.隻有第一次便能将這個白球怞出才意味着人類會毀滅。
” 我們可以從這些論述中看到地球同彗星相撞不是絕對不可能的。
那麼這種事過去發生過沒有呢? 天文學家說沒有。
阿拉戈認為:“地球自轉軸始終未變,我們可以由此很有把握地斷定地球沒有同彗星碰撞過。
因為假如發生過這種事情,地球的自轉軸就會被臨時産生的軸所代替,地球的活動範圍就會不斷發生變化,但我們迄今并未發現這種變化。
因此,地球活動範圍的這種不變性證明了地球有史以來并未與彗碰撞過……同時,我們也不能象某些天文學家所說的那樣,把低于海平面一百多米的裡海的形成歸根于彗星的碰撞。
” 過去沒有發生過碰撞,這似乎是毫無疑問的。
但有沒有出現過這種可能呢? 這裡要講一講甘巴爾彗星所引起的一場虛驚。
1832年,甘巴爾彗星的出現在全世界造成了一片恐慌。
由于某種奇怪的巧合,甘巴爾彗星的軌道幾乎與地球軌道交錯。
據計算,10月29日午夜之前,這顆彗星将從非常靠近地球軌道的地方經過。
地球屆時會不會到達那裡?如果到達那裡,地球就會與彗星相遇。
據奧貝爾觀測,甘巴爾彗星的半徑是地球半徑的五倍,因此地球軌道将會有一部分被彗星的雲霧狀物質所淹沒。
幸而地球在一個月後,即11月30日才到達那裡。
由于地球的公轉速度是每日二百六十九萬六千公裡,她到達那裡時,彗星已經距離地球八千萬公裡了。
好極了!但如果地球早一個月或彗星晚一個月到達那裡,碰撞就勢在難免。
這種早到或晚到的現象,究竟可不可能發生呢?顯然是可能的。
地球的運行雖然不會出現紊亂現象,但誰也不敢說彗星的速度不會放慢,它在途中受到的各方面影響實在是太大了。
因此,地球和彗星碰撞過去雖然沒有發生,但碰撞的可能性卻無疑是存在的。
其實,甘巴爾彗星在1805年從地球身旁走過時,距離比這一次要近得多,隻有八百萬公裡。
隻是因為大家都不知道,所以并未引起任何恐慌。
1843年彗星則完全不同了,當時大家都擔心地球至少會被彗尾掃一下,從而使大氣嚴重污染。
第四個問題:地球和彗星既然可能發生碰撞,那麼碰撞的後果會怎樣呢? 這要看碰撞的彗星有無彗核。
這些在太空漫遊的彗星同水果一樣,有的有核,有的則為有核。
沒有彗核的彗星由非常稀薄的雲霧狀物質組成,透過這層薄霧連十等星也可看得清清楚楚。
因此,其形态時常發生變化而難以識别。
彗星的尾部也是這種奇妙的物質,它似乎是彗星接近太陽時在高溫下汽化而成的。
比如有些彗星隻有當它們離太陽一億二千萬公裡,即小于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