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彗星
關燈
小
中
大
的間隔,是七十五年至七十六年,但由于受木星和土星的影響,有時會推遲六百天才出現。
1835年這顆彗星出現時,傑出的天文學家赫歇爾為選擇較好的觀測地點,曾特意趕到好望角,對它一直觀測到1836年3月末。
哈雷彗星的近日點是八千八百萬公裡,比金星的近日點還要小,這倒很有點象加利亞。
它的遠日點是五十二億公裡,越過了海王星的軌道。
恩克彗星的公轉周期最小,平均隻有一千二百零五天,即不到三年半。
它由西向東,作順行運動,于1818年11月26日被人發現。
經過測算,人們發現它就是1805年出現的一顆彗星。
天文學家因而預測了它出現的規律,後來果然在1822年,1825年,1829年,1832年,1835年,1838年,1842年,1845年,1848年,1852年……重新出現。
它很守時,總在一定的時間出現在地平線上。
它的軌道在木星軌道内側,其遠日點不超過六億二千四百萬公裡,近日點為五千二百萬公裡,比水星離太陽還要近。
還有一個重要情況,其橢圓軌道的最大直徑在逐漸縮小,同太陽的平均距離也因而越來越小。
所以恩克彗星總有一天要落到太陽上化為灰燼,甚至在落到太陽上之前,就完全汽化了。
甘巴爾彗星又名比拉彗星,于1772年,1789年,1795年,1805年被人多次看到,但到1826年2月26日其軌道才被測定出來。
它按順行方向運動,繞太陽一周需時七年。
其近日點為一億三千零八十萬四千公裡,比地球離太陽還要稍稍近一點。
其遠日點為九億四千一百四十八萬公裡,越過了木星軌道。
1846年發生了一件怪事:比拉彗星突然一分為二,出現在天際。
這顯然是其内在力量的爆發造成的。
兩個碎塊從此結伴而行,彼此相距隻有二十四萬公裡。
可是到1852年,這個距離便增大到二百萬公裡了。
法耶彗星于1843年11月22日被首次發現,它也按順行方向運動。
人們對它的軌道進行計算之後,預言它将在1850年和1851年,即七年半後重新出現。
這一預言後來果然實現了。
其近日點為二億五千八百六十萬公裡,比火星的軌道要遠;其遠日點為九億零六百二十四萬公裡,大大越過了木星軌道。
布羅森彗星按順行方向運動,于1846年2月26日被發現。
其公轉周期為五年半。
近日點為九千八百四十五萬六千公裡,遠日點為八億六千四百萬公裡。
在其它短周期彗星中,阿萊斯特彗星的公轉周期為六年半多一點。
1862年,它距離木星隻有四千四百萬公裡。
圖特彗星的公轉周期為十三又三分之二年。
維納克彗星是五年半,堂佩爾彗星也接近五年半。
至于維科彗星,它似乎已在太空迷了路,不知哪裡去了。
不過這幾顆彗星都沒有象前五顆那樣被人們進行過全面的觀測。
現在我們再來看看一些主要的“長周期”彗星。
在這些彗星中,人們已作過精确研究的有四十顆。
又名“查理-金彗星”的1556年彗星,人們原以為它會在1860年再度出現,但結果卻并未出現。
牛頓研究過的1680年彗星,惠司頓認為,它若接近地球,很可能會造成一場流星雨。
這顆彗星在公元前619年和43年可能就已被人發現,并于公元531年和1106年再度出現。
它的周期大約是六百七十五年。
當它處于近日點時,它同太陽的距離是那樣近,以至從太陽得到的熱量是地球所得熱量的二萬八千倍,即等于鐵的熔點的二千倍。
1586年彗星相當于一等星的亮度。
1744年彗星拖着好幾條彗尾,宛如圍着奧斯曼帝國的皇帝轉悠的帕夏。
1811年彗星帶有一個光環,光環的直徑為六百八十四公裡。
其彗發長一百八十萬公裡,彗尾長一億八千萬公裡。
有人認為,1843年彗星就是1668年、1494年和1317年發現的彗星,卡西尼曾對這顆彗星作過觀測。
關于它的公轉周期,則衆說紛纭、莫衷一是。
它同太陽保持四萬八千公裡的距離并以每秒鐘六萬公裡的速度運行。
它從太陽得到的熱量相當于四萬七千個太陽送到地球的熱量。
由于高溫大大增加了光的強度,它的彗尾在白天也看得十分清楚。
道納梯彗星曾把北邊的夜空照得通明,但它的體積卻隻有地球的七百分之一。
1862年彗星的明亮光輪完全象是一個貝殼。
最後,1864年彗星的周期決不少于二十八萬年,簡直象是就要永遠消失在廣闊無垠的太空中了。
第三個問題,地球在什麼情況下才會與彗星相撞
1835年這顆彗星出現時,傑出的天文學家赫歇爾為選擇較好的觀測地點,曾特意趕到好望角,對它一直觀測到1836年3月末。
哈雷彗星的近日點是八千八百萬公裡,比金星的近日點還要小,這倒很有點象加利亞。
它的遠日點是五十二億公裡,越過了海王星的軌道。
恩克彗星的公轉周期最小,平均隻有一千二百零五天,即不到三年半。
它由西向東,作順行運動,于1818年11月26日被人發現。
經過測算,人們發現它就是1805年出現的一顆彗星。
天文學家因而預測了它出現的規律,後來果然在1822年,1825年,1829年,1832年,1835年,1838年,1842年,1845年,1848年,1852年……重新出現。
它很守時,總在一定的時間出現在地平線上。
它的軌道在木星軌道内側,其遠日點不超過六億二千四百萬公裡,近日點為五千二百萬公裡,比水星離太陽還要近。
還有一個重要情況,其橢圓軌道的最大直徑在逐漸縮小,同太陽的平均距離也因而越來越小。
所以恩克彗星總有一天要落到太陽上化為灰燼,甚至在落到太陽上之前,就完全汽化了。
甘巴爾彗星又名比拉彗星,于1772年,1789年,1795年,1805年被人多次看到,但到1826年2月26日其軌道才被測定出來。
它按順行方向運動,繞太陽一周需時七年。
其近日點為一億三千零八十萬四千公裡,比地球離太陽還要稍稍近一點。
其遠日點為九億四千一百四十八萬公裡,越過了木星軌道。
1846年發生了一件怪事:比拉彗星突然一分為二,出現在天際。
這顯然是其内在力量的爆發造成的。
兩個碎塊從此結伴而行,彼此相距隻有二十四萬公裡。
可是到1852年,這個距離便增大到二百萬公裡了。
法耶彗星于1843年11月22日被首次發現,它也按順行方向運動。
人們對它的軌道進行計算之後,預言它将在1850年和1851年,即七年半後重新出現。
這一預言後來果然實現了。
其近日點為二億五千八百六十萬公裡,比火星的軌道要遠;其遠日點為九億零六百二十四萬公裡,大大越過了木星軌道。
布羅森彗星按順行方向運動,于1846年2月26日被發現。
其公轉周期為五年半。
近日點為九千八百四十五萬六千公裡,遠日點為八億六千四百萬公裡。
在其它短周期彗星中,阿萊斯特彗星的公轉周期為六年半多一點。
1862年,它距離木星隻有四千四百萬公裡。
圖特彗星的公轉周期為十三又三分之二年。
維納克彗星是五年半,堂佩爾彗星也接近五年半。
至于維科彗星,它似乎已在太空迷了路,不知哪裡去了。
不過這幾顆彗星都沒有象前五顆那樣被人們進行過全面的觀測。
現在我們再來看看一些主要的“長周期”彗星。
在這些彗星中,人們已作過精确研究的有四十顆。
又名“查理-金彗星”的1556年彗星,人們原以為它會在1860年再度出現,但結果卻并未出現。
牛頓研究過的1680年彗星,惠司頓認為,它若接近地球,很可能會造成一場流星雨。
這顆彗星在公元前619年和43年可能就已被人發現,并于公元531年和1106年再度出現。
它的周期大約是六百七十五年。
當它處于近日點時,它同太陽的距離是那樣近,以至從太陽得到的熱量是地球所得熱量的二萬八千倍,即等于鐵的熔點的二千倍。
1586年彗星相當于一等星的亮度。
1744年彗星拖着好幾條彗尾,宛如圍着奧斯曼帝國的皇帝轉悠的帕夏。
1811年彗星帶有一個光環,光環的直徑為六百八十四公裡。
其彗發長一百八十萬公裡,彗尾長一億八千萬公裡。
有人認為,1843年彗星就是1668年、1494年和1317年發現的彗星,卡西尼曾對這顆彗星作過觀測。
關于它的公轉周期,則衆說紛纭、莫衷一是。
它同太陽保持四萬八千公裡的距離并以每秒鐘六萬公裡的速度運行。
它從太陽得到的熱量相當于四萬七千個太陽送到地球的熱量。
由于高溫大大增加了光的強度,它的彗尾在白天也看得十分清楚。
道納梯彗星曾把北邊的夜空照得通明,但它的體積卻隻有地球的七百分之一。
1862年彗星的明亮光輪完全象是一個貝殼。
最後,1864年彗星的周期決不少于二十八萬年,簡直象是就要永遠消失在廣闊無垠的太空中了。
第三個問題,地球在什麼情況下才會與彗星相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