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馬紐艾爾·阿桑松先生最後的提醒

關燈
橡膠的采集,看到了切口的過程,他的好奇心并未因此而滿足,他請馬紐艾爾接着給他講一講下面的步驟。

     “如果您能在達納科多住幾天,”專員說,“您就會看到:口子被劃開之後的最初幾個小時裡,膠汁流得比較慢。

    所以大約要過一個星期膠汁才能全部流幹。

    ” “那也就是說,一個星期以後您就把膠全收完了……” “不,帕泰爾納先生。

    今天晚上,工人們會把白天采到的膠汁帶回來,馬上進行熏制,使膠汁凝固。

    具體做法是,把膠汁倒在一張薄木闆上,點燃一堆剛折下的枝條,把木闆放到濃煙上去熏,膠汁就逐漸地變硬凝結了,這時便再往木闆上倒上一層膠汁。

    如此反複,就做成了一種橡膠長條,這時采膠工作才算完畢,可以拿去賣了。

    ” “在我們的同胞特呂松到來之前,”雅克-艾洛赫問道,“印第安人是否真的對采膠一無所知?” “幾乎可以說是一無所知,”專員答道,“他們根本不知道橡膠有何價值。

    所以也沒有人想象得出橡膠會給本地帶來多大的商業和工業利益。

    是法國人特呂松,先在聖費爾南多,後又在埃斯梅臘爾達,把割膠的技術傳授給了印第安人。

    如今,橡膠業已成了美洲的這一地區最重要的産業了。

    ” “哦,特呂松先生萬歲!他的祖國萬歲!”熱爾曼-帕泰爾納的聲音不是高呼,而是像吟唱一般了。

     大夥滿懷激情地為特呂松先生、為法國而幹杯。

     中午睡了幾個小時午覺。

    下午,專員建議客人們去港口看一看正在修補中的船員。

    他想親自檢查一下工作質量如何。

     大家穿過農場的田地朝河岸方向走,一邊聽馬紐艾爾先生帶着業主的自豪談論自己的農場。

     走到港口,“加裡内塔”已經完全修好了,正要重新下水。

    “莫裡切”則在纜繩的另一頭随波輕晃。

     在船員和農場工人們的幫助下,瓦爾戴斯和帕夏爾已順利地補好了船洞。

    專員十分滿意,現在,兩條船都結實牢固得很,完全能夠勝任下二階段的旅行。

     眼下要做的是把“加裡内塔”從河岸推入水中,下水之後,再把船篷搭好,把桅杆豎起,把物品重新裝入艙中,今天晚上馬夏爾和讓就可以回船上住了,明天一大早船隊就上路。

     此刻,夕陽西沉,夭邊堆起紫紅的雲霞,它預示着西風将起——這對船行是有利的。

     船員和工人們着手把“加裡内塔”推往河中,馬紐艾爾-阿桑松父子和旅客們則在岸邊散步。

     在合力椎船的人中,專員的目光落到了荷萊斯的身上,他的樣貌與其他船員太不一樣了。

     “這人是誰?”專員問。

     “‘加裡内塔’上的一名船員。

    ”雅克-艾洛赫答道。

     “他不是印第安人。

    ” “不,他是西班牙人。

    ” “你們在哪兒雇到他的?” “在聖費爾南多。

    ” “他的職業就是奧裡諾科河上做船員嗎?” “他并不以此為生,但當時我們缺一個船員,這個西班牙人想去聖塔胡安娜,便前來自薦,瓦爾戴斯于是雇用了他。

    ” 荷萊斯覺察到有人在談論他,他一邊幹活,一邊側耳傾聽着對方說了他什麼。

     雅克-艾洛赫一下就想到了一個問題,便問:“您認識此人嗎?” “不認識,”馬紐艾爾說,“他到奧裡諾科河上遊來過?” “印第安人巴雷說在卡裡達見過他,但荷萊斯自己否認去過那個地方。

    ” “我是第一次看見這個人,”專員說,“我之所以注意到他,是因為他看上去和印第安人太不一樣了——您說他要去聖塔胡安娜?” “他的意願,好像是加入傳教團。

    在出來闖蕩做海員之前他曾是初學修士。

    據他說他十一二年前在加拉加斯見過埃斯佩朗特神父。

    這有可能是真的,因為他為我們描述的神父的相貌和您給我們形容的非常一緻。

    ” “總之,”馬紐艾爾先生說,“這人駕船的技術好壞倒不重要,但在這種地方要小心那些不知從哪兒鑽出來,也不知要往哪兒去的冒險分子。

    說不定……” “您的提醒我一定銘記在心,馬紐艾爾先生,”雅克-艾洛赫說,“我會密切注意這個西班牙人的。

    ” 剛才這番話荷萊斯聽到了嗎?反正從表面上什麼也看不出來。

    不過,有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