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一階段
關燈
小
中
大
“加裡内塔”和“莫裡切”自打從凱卡臘開出就一直由瓦爾戴斯和帕夏爾兩名船老大指揮。
對于雅克-艾洛赫和熱爾曼-帕泰爾納提出的繼續旅行的要求,帕夏爾和他手下的船員們非常痛快地就答應了。
本來兩名乘客的考察就是沒有時間限制的,對船員們來說,隻要能獲得豐厚的報酬,不管這趟行程是一直延伸到奧裡諾科河源頭還是它的所有支流,都沒問題。
瓦爾戴斯那條船則必須另議價錢了。
當初從凱卡臘出發時講的是由船老大把馬夏爾叔侄送到聖費爾南多就行了。
當時也隻能憑這麼說,因為乘客下一步的行動要視在聖費爾南多收集到的情況而定。
我們知道,瓦爾戴斯是聖費爾南多人,他平時就居住在此。
這回他本來已經和馬夏爾中士道了别,正打算等着把另外的商人或旅客再順流而下地拉回去呢。
而馬夏爾和讓對瓦爾戴斯一路上表現出的高超技藝和工作熱情都極為滿意,下一段的旅行無疑會更艱苦,叔侄倆真是不願少了瓦爾戴斯,于是他們向瓦爾戴斯提出繼續雇傭他和他的船“加裡内塔”,去往奧裡諾科河上遊。
瓦爾戴斯馬上答應了。
不過他手下的9名船員卻隻剩了5名,那4個都去割膠了,割膠這活兒比駕船掙錢多,好在船老大又找來了3個馬裡基塔雷族印第安人和一個西班牙人,把“加裡内塔”的船員重新補齊了。
馬裡基塔雷族生活在委内瑞拉東部,也都是行船的好手。
而且他們對奧裡諾科河出了聖費爾南多以後好幾百公裡的河段情況都相當了解。
西班牙人叫荷萊斯,兩個星期前到的聖費爾南多,正想找個機會去聖塔胡安娜,據他自己說,埃斯佩朗特神父會吸收他加入傳教團的。
但是,當他聽說凱爾默上校的兒子不遠千裡尋父,并要趕赴聖塔胡安娜時,荷萊斯大為感動,主動要求給少年乘的船當船員。
瓦爾戴斯還差一個人手,便接受了他。
這個西班牙男子輪廓冷硬,雙眼放光,看上去不是那麼可親,不過顯然聰明得很,他沉默寡言,似乎不善交際。
瓦爾戴斯和帕夏爾指揮下的船已經來到了瑪瓦卡河,這是奧裡諾科河左岸的一條支流,在帕裡瑪高原下遊350公裡處,而奧裡諾科河最初的涓涓細流就是在帕裡瑪高原孕育出來的。
行駛在奧裡諾科河上遊的船一般來說比中遊的船結構更加輕巧。
而本來體積就比較小的“加裡内塔”和“莫裡切”同樣适合于在上遊航行。
臨走前它們都已被仔細地檢查、徹底地修補過,回複到了最佳狀态,10月份雖已是旱季,但水位尚未降到最低,比兩條船的吃水度還要略深一些。
兩條船的乘客已經在船上待了兩個多月,早已習慣了,所以還是不要另換船的好。
在夏方榮進行他那曆險壯舉之時,隻有科達茲出版過該地區的地圖,但粗糙得很,夏方榮找出并修正了多處不正确的地方。
所以這一次,踏上第二階段旅程的人們使用的是夏方榮重新繪制的地圖。
風是順風,相當強勁。
兩船升帆到頂,幾乎是齊頭并進。
船員們集中在船的前部,根本不用動手船就走得很快,天氣晴朗,淡淡的雲朵在西邊緩緩飄浮。
兩條船在聖費爾南多走時都裝得滿滿當當,幹肉、蔬菜、木薯粉、罐頭、煙草、塔菲亞酒、燒酒,用于交換的刀子、小斧、玻璃珠、鏡子、布匹,還有衣服、被褥和彈藥,考慮得周到一點有好處,因為再往上遊去的話,除了吃的以外,别的物品很難搞到了。
至于吃的,有雅克-艾洛赫的“内擊鐵”和馬夏爾中士的卡賓槍在,大家是不必為此費心的、捕魚的收獲也小不了,因為在上遊衆多支流的河口都有大量的魚兒在歡蹦亂跳。
下午5點,兩條船借着風勢一直行到了馬來瓦對面米納島的最尖端,系纜停靠。
一對水豚由全體乘客和船員分享,貯藏的食物原封未動。
第二天,10月4日,天氣情況依然如故。
“加裡内塔”和“莫裡切”一天行了20公裡,所經的河段筆直筆直,印第安人把奧裡諾科河的這一段稱為“努貝炮筒”。
兩條船停泊在了“石畫山”腳下。
山上的石刻已被水淹沒了一部分,熱爾曼-帕泰爾納煞費腦筋地盯着瞧了半天也沒能破譯出到底是個啥意思。
本來就不大可能搞明白,更何況雨季的降水使得河流水位偏高,還遮住了一部分石刻呢,等到了卡西基亞雷河口,還會再碰到一座“石畫山”,同樣刻滿了這種深奧難懂的象形符号——這是印第安人獨有的文字,任憑歲月流逝,依然存留下來。
一般地說,在奧裡諾科河上遊行船的人夜間是不願趕路的。
他們找幾棵大樹,把吊床往低矮的樹杈上一拴,就露宿起來。
在委内瑞拉,當夜空沒有雲朵遮掩的時候,星星是格外奪目的。
不過直到目前為止,我們的乘客們一直是在船上過夜的,這一次他們也沒有想到要棄船登岸。
事實上,這個地區暴雨說來就來,睡在露天真不太保險,而除此之外,還有其他一些令人擔憂的因素。
這天晚上,兩名船老大瓦爾戴斯和帕夏爾談論的恰好是這個問題。
“要是露營能躲得過蚊子咬的話,”瓦爾戴斯說,“那倒也值得一試。
可是岸上的蚊子一點兒也不比河上的
對于雅克-艾洛赫和熱爾曼-帕泰爾納提出的繼續旅行的要求,帕夏爾和他手下的船員們非常痛快地就答應了。
本來兩名乘客的考察就是沒有時間限制的,對船員們來說,隻要能獲得豐厚的報酬,不管這趟行程是一直延伸到奧裡諾科河源頭還是它的所有支流,都沒問題。
瓦爾戴斯那條船則必須另議價錢了。
當初從凱卡臘出發時講的是由船老大把馬夏爾叔侄送到聖費爾南多就行了。
當時也隻能憑這麼說,因為乘客下一步的行動要視在聖費爾南多收集到的情況而定。
我們知道,瓦爾戴斯是聖費爾南多人,他平時就居住在此。
這回他本來已經和馬夏爾中士道了别,正打算等着把另外的商人或旅客再順流而下地拉回去呢。
而馬夏爾和讓對瓦爾戴斯一路上表現出的高超技藝和工作熱情都極為滿意,下一段的旅行無疑會更艱苦,叔侄倆真是不願少了瓦爾戴斯,于是他們向瓦爾戴斯提出繼續雇傭他和他的船“加裡内塔”,去往奧裡諾科河上遊。
瓦爾戴斯馬上答應了。
不過他手下的9名船員卻隻剩了5名,那4個都去割膠了,割膠這活兒比駕船掙錢多,好在船老大又找來了3個馬裡基塔雷族印第安人和一個西班牙人,把“加裡内塔”的船員重新補齊了。
馬裡基塔雷族生活在委内瑞拉東部,也都是行船的好手。
而且他們對奧裡諾科河出了聖費爾南多以後好幾百公裡的河段情況都相當了解。
西班牙人叫荷萊斯,兩個星期前到的聖費爾南多,正想找個機會去聖塔胡安娜,據他自己說,埃斯佩朗特神父會吸收他加入傳教團的。
但是,當他聽說凱爾默上校的兒子不遠千裡尋父,并要趕赴聖塔胡安娜時,荷萊斯大為感動,主動要求給少年乘的船當船員。
瓦爾戴斯還差一個人手,便接受了他。
這個西班牙男子輪廓冷硬,雙眼放光,看上去不是那麼可親,不過顯然聰明得很,他沉默寡言,似乎不善交際。
瓦爾戴斯和帕夏爾指揮下的船已經來到了瑪瓦卡河,這是奧裡諾科河左岸的一條支流,在帕裡瑪高原下遊350公裡處,而奧裡諾科河最初的涓涓細流就是在帕裡瑪高原孕育出來的。
行駛在奧裡諾科河上遊的船一般來說比中遊的船結構更加輕巧。
而本來體積就比較小的“加裡内塔”和“莫裡切”同樣适合于在上遊航行。
臨走前它們都已被仔細地檢查、徹底地修補過,回複到了最佳狀态,10月份雖已是旱季,但水位尚未降到最低,比兩條船的吃水度還要略深一些。
兩條船的乘客已經在船上待了兩個多月,早已習慣了,所以還是不要另換船的好。
在夏方榮進行他那曆險壯舉之時,隻有科達茲出版過該地區的地圖,但粗糙得很,夏方榮找出并修正了多處不正确的地方。
所以這一次,踏上第二階段旅程的人們使用的是夏方榮重新繪制的地圖。
風是順風,相當強勁。
兩船升帆到頂,幾乎是齊頭并進。
船員們集中在船的前部,根本不用動手船就走得很快,天氣晴朗,淡淡的雲朵在西邊緩緩飄浮。
兩條船在聖費爾南多走時都裝得滿滿當當,幹肉、蔬菜、木薯粉、罐頭、煙草、塔菲亞酒、燒酒,用于交換的刀子、小斧、玻璃珠、鏡子、布匹,還有衣服、被褥和彈藥,考慮得周到一點有好處,因為再往上遊去的話,除了吃的以外,别的物品很難搞到了。
至于吃的,有雅克-艾洛赫的“内擊鐵”和馬夏爾中士的卡賓槍在,大家是不必為此費心的、捕魚的收獲也小不了,因為在上遊衆多支流的河口都有大量的魚兒在歡蹦亂跳。
下午5點,兩條船借着風勢一直行到了馬來瓦對面米納島的最尖端,系纜停靠。
一對水豚由全體乘客和船員分享,貯藏的食物原封未動。
第二天,10月4日,天氣情況依然如故。
“加裡内塔”和“莫裡切”一天行了20公裡,所經的河段筆直筆直,印第安人把奧裡諾科河的這一段稱為“努貝炮筒”。
兩條船停泊在了“石畫山”腳下。
山上的石刻已被水淹沒了一部分,熱爾曼-帕泰爾納煞費腦筋地盯着瞧了半天也沒能破譯出到底是個啥意思。
本來就不大可能搞明白,更何況雨季的降水使得河流水位偏高,還遮住了一部分石刻呢,等到了卡西基亞雷河口,還會再碰到一座“石畫山”,同樣刻滿了這種深奧難懂的象形符号——這是印第安人獨有的文字,任憑歲月流逝,依然存留下來。
一般地說,在奧裡諾科河上遊行船的人夜間是不願趕路的。
他們找幾棵大樹,把吊床往低矮的樹杈上一拴,就露宿起來。
在委内瑞拉,當夜空沒有雲朵遮掩的時候,星星是格外奪目的。
不過直到目前為止,我們的乘客們一直是在船上過夜的,這一次他們也沒有想到要棄船登岸。
事實上,這個地區暴雨說來就來,睡在露天真不太保險,而除此之外,還有其他一些令人擔憂的因素。
這天晚上,兩名船老大瓦爾戴斯和帕夏爾談論的恰好是這個問題。
“要是露營能躲得過蚊子咬的話,”瓦爾戴斯說,“那倒也值得一試。
可是岸上的蚊子一點兒也不比河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