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回首往昔
關燈
小
中
大
離了所有認識他的人之後,他到底去哪兒度過凄苦的餘生。
其間,小女孩讓娜在養父母家中健康成長。
12年後,埃雷蒂亞夫婦才總算得知了一點關于讓娜的家庭的情況。
經過進一步的調查,終于清楚了,“諾頓”号上的凱爾默夫人就是讓娜的母親,而她的父親凱爾默上校還活着。
讓娜當時12歲,眼見就要長成一個亭亭玉立的姑娘了。
她知書達理,舉止端莊,責任心極強,且具有與她的年齡和性别不相稱的過人毅力。
埃雷蒂亞夫婦覺得不應對孩子隐瞞剛得知的消息。
從被告知的那一天起,讓娜的思想就仿佛被一種房屋的光芒照亮了。
她感到自己受到召喚,召喚她去尋回父親。
這種信念無時無刻不萦繞在她的心頭,明顯改變了她的心态。
從小到大,養父母都把她當成親生女兒百般疼愛,可是現在她人雖還在這個家庭裡,心中卻老想着去找凱爾默上校……現在已經知道他隐居到了布列塔尼,他的家鄉南特附近……養父母給凱爾默家去了封信,問上校是否還住在那兒……當少女得知自己的父親已經好幾年音訊全無了時,她的心仿佛遭受了重擊一般。
凱爾默小姐于是懇求養父母放她去歐洲,她要到法國去,到南特去,她要重新找到父親的蹤迹,盡管人家都說再也我不到了。
外人不可能做到的事,當事人的親生女兒,憑借着本能的指引,一定能夠做到。
埃雷蒂亞夫婦拗不過讓娜,隻得忍痛讓她離去。
凱爾默小姐從哈瓦那出發,平安橫渡了大西洋,來到南特。
她隻找到了馬夏爾中士,老人對上校走後的事情依舊是一無所知。
當這個據說已在“諾頓”号沉船事故中死去的女孩子走進尚特奈上校故居的大門時,老兵的震驚與激動是可以想象的。
他不敢相信,又不能不相信。
讓娜的容貌讓他一看就想起了上校,那眼睛,那臉龐,以及血緣關系所能遺傳的一切體質和精神上的相似之處。
在馬夏爾看來,這女孩子是恐怕已在天堂的上校給他派來的天使。
可是,當時,馬夏爾已放棄了找到凱爾默上校行蹤的希望。
讓娜決定不再離開父親的老屋,馬夏爾把從上校那兒得到的财産又歸還到了讓娜的名下,老少兩人商定用這筆錢進行新的調查。
埃雷蒂亞夫婦起先堅持想把讓娜-德-凱爾默小姐重新領回家去,可是讓娜不同意,他們隻得作罷。
讓娜感謝養父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她的心中充滿了感激之情,這一别,她也許不會在養父母的有生之年與他們重逢了。
可是在讓娜心裡,凱爾默上校始終活着,而且他完全有可能真的還健在,因為無論是馬夏爾中士,還是上校在布列塔尼的任何一個朋友都從未聽說過他的确切的死訊……讓娜要去找他,會找到的……父思女,女念父,雖然父女從未謀面……他們被一根紐帶聯系在一起,這紐帶是如此緊密牢固,什麼也摧不折,斬不斷! 少女就這樣留在了尚特奈,與馬夏爾中士在一起。
後者告訴她,她在聖-皮埃爾-馬提尼克出生幾天後接受了洗禮,受洗時為她取名讓娜。
從此,她在埃雷蒂亞家的名字“胡安娜”不再用了。
讓娜和馬夏爾相依為命,她暗下決心,隻要有一線找到凱爾默上校的希望,她都不會放過。
可是該去向誰詢問上校的消息呢?馬夏爾中士為了打聽此事已經用盡了一切辦法,不也毫無結果嗎?要知道,凱爾默上校是覺得自己舉目無親了才棄國而去的!啊!如果他知道他的女兒海難中獲救,正在家裡等待着他。
好幾年過去了。
事情仍然看不到一線光明。
這時,一件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隐約揭開了神秘事件的一角。
否則的話凱爾默上校的行蹤也許就成為一個永遠無法破解的謎了。
這便是1879年寄到南特的那封出自上校之手的信,信發自南美國家委内瑞拉,阿塔巴布河上的聖費爾南多,收信人是凱爾默家的公證人。
信中要求為上校辦一件私事,可同時又請收信人絕對不要告訴任何人這封信的存在,公證人把秘密一直保守到去世。
他死時,讓娜-德-凱爾默還在馬提尼克,而且也無人知道她是凱爾默上校的女兒。
7年之後,這封信才在已故公證人的文件堆中被發現——此時距離收到這封信已有13年了。
公證人的後人已經得知了讓娜-德-凱爾默的事,知道她和馬夏爾中士在一起,正竭力搜尋和她父親有關的文件,便趕緊把這封信移交給了她。
此時讓娜-德-凱爾默已經成年了。
父親的老戰友對她的照顧可以說像母親一樣的無微不至。
在埃雷
其間,小女孩讓娜在養父母家中健康成長。
12年後,埃雷蒂亞夫婦才總算得知了一點關于讓娜的家庭的情況。
經過進一步的調查,終于清楚了,“諾頓”号上的凱爾默夫人就是讓娜的母親,而她的父親凱爾默上校還活着。
讓娜當時12歲,眼見就要長成一個亭亭玉立的姑娘了。
她知書達理,舉止端莊,責任心極強,且具有與她的年齡和性别不相稱的過人毅力。
埃雷蒂亞夫婦覺得不應對孩子隐瞞剛得知的消息。
從被告知的那一天起,讓娜的思想就仿佛被一種房屋的光芒照亮了。
她感到自己受到召喚,召喚她去尋回父親。
這種信念無時無刻不萦繞在她的心頭,明顯改變了她的心态。
從小到大,養父母都把她當成親生女兒百般疼愛,可是現在她人雖還在這個家庭裡,心中卻老想着去找凱爾默上校……現在已經知道他隐居到了布列塔尼,他的家鄉南特附近……養父母給凱爾默家去了封信,問上校是否還住在那兒……當少女得知自己的父親已經好幾年音訊全無了時,她的心仿佛遭受了重擊一般。
凱爾默小姐于是懇求養父母放她去歐洲,她要到法國去,到南特去,她要重新找到父親的蹤迹,盡管人家都說再也我不到了。
外人不可能做到的事,當事人的親生女兒,憑借着本能的指引,一定能夠做到。
埃雷蒂亞夫婦拗不過讓娜,隻得忍痛讓她離去。
凱爾默小姐從哈瓦那出發,平安橫渡了大西洋,來到南特。
她隻找到了馬夏爾中士,老人對上校走後的事情依舊是一無所知。
當這個據說已在“諾頓”号沉船事故中死去的女孩子走進尚特奈上校故居的大門時,老兵的震驚與激動是可以想象的。
他不敢相信,又不能不相信。
讓娜的容貌讓他一看就想起了上校,那眼睛,那臉龐,以及血緣關系所能遺傳的一切體質和精神上的相似之處。
在馬夏爾看來,這女孩子是恐怕已在天堂的上校給他派來的天使。
可是,當時,馬夏爾已放棄了找到凱爾默上校行蹤的希望。
讓娜決定不再離開父親的老屋,馬夏爾把從上校那兒得到的财産又歸還到了讓娜的名下,老少兩人商定用這筆錢進行新的調查。
埃雷蒂亞夫婦起先堅持想把讓娜-德-凱爾默小姐重新領回家去,可是讓娜不同意,他們隻得作罷。
讓娜感謝養父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她的心中充滿了感激之情,這一别,她也許不會在養父母的有生之年與他們重逢了。
可是在讓娜心裡,凱爾默上校始終活着,而且他完全有可能真的還健在,因為無論是馬夏爾中士,還是上校在布列塔尼的任何一個朋友都從未聽說過他的确切的死訊……讓娜要去找他,會找到的……父思女,女念父,雖然父女從未謀面……他們被一根紐帶聯系在一起,這紐帶是如此緊密牢固,什麼也摧不折,斬不斷! 少女就這樣留在了尚特奈,與馬夏爾中士在一起。
後者告訴她,她在聖-皮埃爾-馬提尼克出生幾天後接受了洗禮,受洗時為她取名讓娜。
從此,她在埃雷蒂亞家的名字“胡安娜”不再用了。
讓娜和馬夏爾相依為命,她暗下決心,隻要有一線找到凱爾默上校的希望,她都不會放過。
可是該去向誰詢問上校的消息呢?馬夏爾中士為了打聽此事已經用盡了一切辦法,不也毫無結果嗎?要知道,凱爾默上校是覺得自己舉目無親了才棄國而去的!啊!如果他知道他的女兒海難中獲救,正在家裡等待着他。
好幾年過去了。
事情仍然看不到一線光明。
這時,一件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隐約揭開了神秘事件的一角。
否則的話凱爾默上校的行蹤也許就成為一個永遠無法破解的謎了。
這便是1879年寄到南特的那封出自上校之手的信,信發自南美國家委内瑞拉,阿塔巴布河上的聖費爾南多,收信人是凱爾默家的公證人。
信中要求為上校辦一件私事,可同時又請收信人絕對不要告訴任何人這封信的存在,公證人把秘密一直保守到去世。
他死時,讓娜-德-凱爾默還在馬提尼克,而且也無人知道她是凱爾默上校的女兒。
7年之後,這封信才在已故公證人的文件堆中被發現——此時距離收到這封信已有13年了。
公證人的後人已經得知了讓娜-德-凱爾默的事,知道她和馬夏爾中士在一起,正竭力搜尋和她父親有關的文件,便趕緊把這封信移交給了她。
此時讓娜-德-凱爾默已經成年了。
父親的老戰友對她的照顧可以說像母親一樣的無微不至。
在埃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