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在“西蒙·玻利瓦爾号”上

關燈
00将軍中的任何一位出現。

     讓和馬夏爾很快就能知曉造成眼前混亂景象的原因了,因為在即将開始的航行中,與他們同船的米蓋爾一行肯定還要争下去的。

     船長下達了啟航的命令,先是讓機械師把機器平衡好,然後讓兩頭的海員各自松纜,在船上各處逗留的送行人員等一律馬上離開。

    又一陣擁擠之後,船上就隻剩旅客與船員了。

     伴随着西蒙-玻利瓦爾号的啟動,喧嘩聲、告别聲更加震耳,三條河流的名字再次受到歡呼緻意,巨大的輪子猛烈地拍打着河水,舵手将船引向河流的中心,汽船離岸越來越遠,半小時後,河流向左轉了一個彎,玻利瓦爾城便消失在彎道之後,又過了一會兒,對岸索雷達鎮的房屋也徹底走出了人們的視線。

     委内瑞拉的平原面積足足有50萬平方公裡,地勢基本上來說起伏很小,隻有個别的地方,地勢稍稍隆起,當地語言叫做“邦科”。

    那些坡比較陡,隆起在階地上的小山崗則叫做方山。

    當平原開始逐漸隆起的時候,人們便知道已經來到山腳下了,不遠處就是高聳的山脈。

    河床兩岸的開闊地則叫做“巴由”,雨季時一片濃綠,旱季時一片枯黃甚至變得光秃秃的,奧裡諾科河就是在“巴由”之中穿行而過的。

     西蒙-玻利瓦爾号上的乘客們若想從水文和地理兩方面了解奧裡諾科河的情況,隻需向米蓋爾、費裡佩和瓦裡納斯提問,便可得到滿意的答案。

    這些博學的人随時向大家提供關于沿岸城鎮、村落、支流和各定居或遊徙部落的詳盡情形。

    到哪兒去找比他們更稱職的導遊?他們的服務絕對殷勤又周到! 實際上,西蒙-玻利瓦爾号上的大部分乘客已經對奧裡諾科河相當熟悉了,因為他們經常在河上往返,有的到過阿普雷河口,有的甚至到過阿塔巴布河口上的聖費爾南多。

    他們大多是商人或掮客,将商品運往内地,或販往東方各港口。

    最常見的貨物有可可、牛皮、鹿皮、銅礦石、磷酸鹽、建築木材、高級木器、細木鑲嵌工藝品、染料、頓加豆、橡膠、菝葜,還有牲畜,因為畜牧業是生活在平原上的人最主要的活動。

     委内瑞拉位于赤道地區,年平均氣溫在攝氏25°到30°之間,但由于境内多山,所以氣溫的變化也很大。

    在沿海和西部的安第斯山區氣候最為炎熱,因為海風吹不過來,而奧裡諾科河就恰好流經這一地區。

    北面和東面來的強勁的信風由于受沿岸山脈的阻擋,也無法減緩這一地區的炎熱。

     出發的這天陰沉沉的,好像要下雨,因此乘客們沒有感到太熱,微風從西邊迎着船吹來,讓人倍覺舒爽。

     馬夏爾和讓站在輕甲闆上望着河岸,其他乘客對兩岸的景象似乎無動于衷,隻有地理學家三人組在研究着細節,一邊興緻勃勃地讨論着。

     讓如果上前去問問他們的話,肯定能問到不少可靠的情況。

    可是一方面,馬夏爾中士忌妒心很強,老是闆着臉,不允許任何人與他侄子搭話,另一方面讓也不需要問别人,就能一一認出沿途的村莊、島嶼和河流的轉彎。

    他手頭就有一個可靠的向導——夏方榮的遊記。

    夏方榮受法國國民教育部之命對奧裡諾科河進行過兩次考察。

    第一次是1884年,考察的是玻利瓦爾城至考臘河河口的這一段,之後又遊曆了整條考臘河。

    第二次是1886-1887年,從玻利瓦爾城一直到達了源頭。

    夏方榮的遊記寫得極為精确,讓決定好好利用這本書。

     不用說,馬夏爾肯定帶了一大筆錢,并已經換成了當地貨币“皮阿斯特”,足夠他們一路的花銷了,他也沒有忘記帶上一批用于交換的物品,如布匹、刀子、鏡子、玻璃珠、金屬制品和一些不值錢的小玩意兒,到時候可以用來與平原上的印第安人搞好關系。

    這些劣等貨裝了滿滿兩大盒,和其他行李一起堆在中士的房間角落裡,讓住在他的隔壁。

     西蒙-玻利瓦爾号逆流而上。

    讓手持夏方榮遊記,認真對照着向後退去的兩岸的情形。

    現在,汽船已經能一直上行到阿普雷河口了,而在夏方榮那時候,條件遠比現在艱苦,這一段路他是坐着帆船、劃着小艇過來的。

    不過一旦過了阿普雷河口,危險就多了,麻煩也來了,馬夏爾和讓也将不得不使用原始的交通工具繼續他們的行程。

     上午,西蒙-玻利瓦爾号駛經奧洛科皮切島,這裡出産的糧食和作物大量地運往玻利瓦爾城。

    奧裡諾科河在這兒隻有900米寬,過了這一段寬度又很快增至3倍。

    讓站在平台上,四周的平原盡收眼底,其上散布着幾個孤零零的小山丘。

     臨近中午,船上的乘客——共20幾名——來到餐廳。

    米蓋爾和他的兩名同事最先坐定。

    馬夏爾中士行動也相當快,他拉着讓,用生硬的口氣對他說着什麼,這一切都被米蓋爾看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