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關燈
回開羅去冒險了。

     那年,他27歲,新的遺産使他成為埃及的首富。

    他性格孤僻,不善交,喜隐居,不結婚。

    最大的癖好是擺弄武器。

    因此,當他認為發揮才智的時機未到時,他以旅遊來消磨其旺盛的精力。

     他不結婚,自然就後繼無人。

    那數不清的财富會落于誰手呢?他是否有叔伯兄弟? 他确有一堂弟,叫姆哈德,1780年生,比他小6歲。

    他們因不同政見,雖同住開羅卻從不往來。

    他倆一個忠于土耳其,一個卻反對土耳其的勢力。

    并且雙方均付諸行動。

    他堂弟還當上阿裡進攻土耳其的謀士。

     然而,姆哈德這個卡米爾克總督的唯一的親屬,卻沒有什麼家産。

    兩人一富、一窮,如果不和解,姆哈德決不可能得到堂兄的财産。

    而已形成的狀況也無法和解,相反,怨恨、仇視,甚至暴力手段等等,使得這一同宗兄弟之間鴻溝越來越深。

     從1806~1824年,18年過去了,穆罕默德-阿裡的統治雖未動搖,但他得對付馬木雷克家族。

    他是靠這個家族才登上王位的,是他的同謀。

    在全埃及進行的1811年大屠殺使他擺脫了這個障礙。

    此後,數年之内,副國王統治的國度,堪稱太平盛世,埃及和土耳其宮廷關系看上去仍然很好。

    因為,土耳其國王也找不到什麼理由不信任這位副國王。

     姆哈德因深受副國王的寵信,但他居心叵測,不斷鼓動國王去收拾他的堂兄——卡米爾克總督簡直成了他的箭耙子。

    他說什麼,卡米爾克是馬赫穆德的同黨,是土耳其的朋友,是個危險人物。

    應該把他監視起來,或許他那位堂兄還是個間諜,……那筆巨資掌握在一個人手中,這本身就是一個禍害……。

     卡米爾克總督并不想理睬這些。

    在開羅,他與世隔絕,别人無法使他上圈套。

    離開埃及時,他就是去漫遊。

    他坐的是自己的船,船長比他小五歲,姓鄒,對他忠誠無比。

    他常在亞、非、歐三大洲的海洋上遨遊。

    表現出他對人生的冷漠、高傲。

     難道他會忘記那個槍林彈雨中救出他來的水手嗎?不可能。

    象那樣的恩情,怎麼能忘記呢?或許有一天漫遊到法國水域時,卡米爾克會記起那段恩情嗎?現在誰也說不清。

     1812年即将來臨,這位埃及首富終于被嚴禁起來。

    由于他那堂弟的喋喋不休、搜腸刮肚地為副國王出謀劃策,以至于使卡米爾克幾乎失去了自由。

     1823年,那位37歲的堂弟和一個近乎女奴身份的埃及農村姑娘結了婚。

    這婚事絲毫無助于他的地位擡高。

    因此他還繼續耍手腕,利用在他上級父、子身邊的影響,變本加厲地诋毀卡米爾克總督。

     當時的埃及,刀光劍影,猶如一張繃緊的弦在弓上,一觸即發。

     1824年,在希臘爆發了反對馬赫穆德國王的起義。

    國王号召陪臣幫他掃平叛亂。

    依普拉金率領一支百餘艘艦船隊駛至莫裡登陸。

     此刻,卡米爾克總督自覺時機已到,他振作精神,重新投入危險的征戰。

    他滿懷激情地維護被起義軍弄得大傷元氣的土耳其宮廷的權力,他要求加入依普拉金的軍隊,沒有批準;他想當一名土耳其軍官,又遭拒絕。

    這難道不正是他那位對他不共戴天的堂兄所作所為而産生的後果嗎? 這次鬥争,希臘這個英雄的民族獲勝。

    戰争期間,希臘人遭到依普拉金部隊的非人虐待。

    3年後,法、英、俄三國聯合行動,1827年在瓦漢戰役中徹底打敗土耳其海軍,迫使副國王及他的艦船部隊全部撤回埃及。

    依普拉金回到開羅,在伯羅奔尼撒作戰的姆哈德也随後回到開羅。

     從此,卡米爾克總督的處境更為不妙,1829年初,姆哈德的埃及農村姑娘為他生了一個兒子。

    家庭人口增加,财産卻絲毫未增,于是對堂兄更恨之入骨,他決心要搞到堂兄的财産。

    對這種違法放肆的搶占欲,副國王非但不阻擋、勸解,卻欣然同意。

    這種投其所好的作法,古埃及有過,而今在一些缺少文明的國度,依然司空見慣。

     姆哈德的兒子,取名薩伍克。

     面對上述的處境,卡米爾克總督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