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心覺夢鈔下

關燈


    答。

    且如閉眼思惟青黃等色之時。

    其青等思即時轉成青等之相心前顯現。

    其義必然。

    今時當情所覺知者雖是遍計所執之相。

    當情現者必從心中現而起故。

    以當情現推心中現。

    其青等思雖是見分。

    見分必從自體起故。

    以見分用推體轉變。

    以此可準知一切也。

    是以開眼見青等時。

    心上所浮青等之相無疑皆是自心之思轉成其境也。

    其本質境但是起于今能緣思之疏緣也。

    心托此緣思青等時。

    其心自體即時轉變成青等相現于心前。

    其心中所現是正所緣也。

    是親所緣緣即是相分也。

    其本質境雖非今能緣心所變。

    是第八識自體轉變心中所現親相分也。

    第八識前亦如夢現。

    其第八識亦是今時觀心根本。

    同在于自一心之中。

    其所變之相豈在自心外。

    故一切境界皆自心所變 問。

    今以熏習轉變道理雖知諸法皆心所作。

    依之萬法如夢之旨猶未信解。

    答。

    烈士夢中六十五年雖久隻是一夜妄想。

    唯從自心分别而起變現種種苦樂境界。

    即自變現使自執之。

    或謂受苦。

    或謂受樂。

    或謂此死。

    或謂生彼。

    或謂偏有。

    或謂偏無。

    或謂定是亦有亦無。

    或謂定是非有非無。

    如是妄執如是相狀。

    其夢覺已皆以不現。

    唯有虛假不思議緣。

    今此夢境與其覺境但是妄心分别有無。

    諸法因緣亦複如是。

    知一切法從心起已。

    類夢可思。

    必然理也。

    其百法等一切法門皆心為本。

    皆從心起。

    其理顯然。

    皆如上述。

    故談百法者一心自成立。

    若觀一心者百法即宛然。

    乃至十二生死因緣名無明名行。

    皆是自心數。

    雲愛亦雲取皆是自心惑。

    謂等五支種皆自心所熏。

    生死二支果豈不自心生。

    我今依身器界飲食衣服等種種物皆悉先世我胸之中所起種種分别熏積如是成也。

    不知此理故輪回生死。

    若覺此理已生死永葉。

    制心一處常思此理。

    無始罪暗甯不滅耶問。

    華嚴經雲。

    三界唯一心。

    心外無别法。

    心佛及衆生。

    是三無差别(文)今所成立唯識之義即此雲欤。

    次五重唯識及識自相等五種唯識中是何門攝耶。

    次菩薩于加行位中所為四種尋思等觀即所成立唯識觀欤。

    若即是者其義雲何。

    次唯識者唯是攝歸有漏識欤。

    又唯攝歸有為主欤。

    歸無漏識歸無為主義無之耶。

    答。

    今所成者即是三無差别義也。

    何者今以熏習轉變等之道理。

    若得唯心如夢解已。

    既無定我法。

    對何有實他。

    是故心外都無衆生。

    又既如是無實凡界。

    亦複對何有實佛界。

    是故心外更無佛界。

    是則一切如幻如夢無定實故。

    定實我他定實凡聖皆是迷情前之妄想。

    皆遣之故其空寂性即是平等之法性故。

    其上虛假如幻事相。

    能緣所緣不即不離。

    本質影像不即不離。

    佛界凡界不即不離。

    體用因果不即不離。

    故知三界唯一心已。

    三無差别理自然成立也。

    由此義故其不離門即佛色心衆生色心行者色心平等平等。

    此即萬法從一心起。

    如幻夢境。

    無定實故相無定相。

    性是無相。

    一塵法界本來無礙有此義也。

    次上所成是簡要也。

    開之即有五重階級。

    謂依熏習轉變之理得知萬法唯心之旨。

    事理性相不思議存。

    增益損減無執不遣。

    此即五重第一重也。

    此名遣虛存實唯識。

    又攝萬法為唯識故。

    雖有内境不稱唯境。

    是第二重。

    是名舍濫留純唯識。

    又既色心萬差諸法皆依自心分别勢力熏種起用。

    如是知時其所攝歸色心諸法即是能緣所緣二用。

    其能攝歸自内心者即凡自體。

    正當第三。

    是名攝末歸本唯識。

    又以如是歸一心故不論心所。

    亦當第四。

    *是名隐劣顯勝唯識。

    又如是歸一心體時。

    一切如夢。

    無相可取所作證者但是廢诠一實境界。

    *是第五重。

    是名遣相證性唯識。

    次識自相等五種唯識亦在此中。

    謂依熏習轉變之理攝一切法歸自心時。

    其心正體是識自相。

    其所攝中所有心所是識相應。

    一切境界是識所變。

    諸不相應是識分位。

    如是攝歸皆為唯識。

    遂顯實性平等妙理。

    是識實性之唯識也。

    次四尋思等即此唯識觀。

    諸法歸自心皆假有實無。

    故印二取空入唯識實性。

    然于諸法有能诠名。

    有所诠義。

    于其名有自性差别。

    其義亦有自性差别。

    今此名義自性差别四種諸法皆自心變假有實無。

    如是觀也。

    此觀淺位名四尋思。

    深位名為四如實智。

    如是觀者即依熏習轉變等理。

    一切皆如夢境故也。

    故上所成者正當此觀也。

    次五種六門之唯識。

    異說非一。

    凡一代教所說種種萬差法門皆是唯識異名号也。

    如唯識章具述其相。

    披可見之。

    若爾歸無漏歸無為*之門亦以必然也。

    但有漏位智劣識強。

    無漏位中智強識劣。

    是故有漏無漏兩位雖皆俱有識智二法。

    識名多順*于有漏位。

    又識有了别。

    真如無分别。

    若論了别性亦是真了别。

    七真如中唯識真如即此義也。

    故義林章雲。

    或者識言具有理事。

    或名圓成真性識也。

    雖然了别名正所顯專在有漏緣慮心法。

     如是義故唯識*之名殊歸有漏妄心義也(為言)故唯識論初約我法熏習之位明三能變識之法門。

    正同華嚴經三界唯心說。

    亦同中邊論雲虛妄分别。

    雲三界心雲妄分别。

    皆歸有漏心義故也。

    此即凡夫自觀自心速至覺位之要術也。

    頓證菩提道實在此法哉。

    人處夢中自知是夢。

    其夢必寤。

    我等今處生死夢中。

    數觀唯心如夢道理。

    至覺悟朝定在近欤。

    故唯識雲。

    若如是知唯識教已。

    便能無倒善備資糧。

    速入法空。

    證無上覺。

    救拔含識生死輪回(文) 問。

    若爾修行此觀之時。

    止觀行相雲何知耶。

    答。

    唯識止觀法具在解深密分别瑜伽品。

    披讀可知之 問。

    上來所明猶以廣博。

    最初始行。

    當分要法。

    願示肝心。

    答。

    大聖慈尊教授頌雲。

    菩薩于定位。

    觀影唯是心。

    義相既滅除。

    審觀唯自想。

    如是住内心。

    知所取非有。

    次能取亦無。

    後觸無所得(文)言所取者有無一異俱不俱等一切定相。

    言能取者取今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