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歸洛陽尋覓親

關燈
大事了,這瓜有人動過啦!” “老漢不服道:‘絕對沒人動過’! “和尚指着瓜上的一個小手指印道:‘你看,就這一指頭,使月牙泉水淺了三尺,天意,天意!’于是他把瓜切開,原來裡面是-把金鑰匙。

     “這時回鄉老全來了,和尚就把金鑰匙扔入泉中,就見水位逐漸漲了起來,可是怎麼也漲不到原來的地方,低了三尺,古老相傳說是‘金瓜開泉’啦!” 石中玉這時哈哈大笑道:“掌櫃的,你這真是閻王爺出告示,鬼話連篇哪!” 匡老爺子斥道:“小兔崽子!你想挨揍啦!”接着轉對老闆道:“掌櫃的,别理他,你接着說‘危峰東峙’吧!” “老客官,是這樣的,唐朝是莫高窟繪制壁畫的最盛時期,大畫家吳道子,應邀來敦煌,由丹青手白晉成負責接待,他看遍了千佛洞的壁畫,見壁畫輝煌,五彩缤紛,贊不絕口。

     “在千佛洞中實施繪畫的高手,見大畫家吳道子莅臨,就與地方紳士聯合邀宴.酒是上好的佳釀,雖然他是海量,可也架不住衆人你一杯我一杯的輪流敬酒.結果喝了個暈天黑地,不亦樂乎,這時大夥共議,請他為敦煌留下墨寶。

     “他暈暈乎乎,搖搖晃晃,也不用筆,也不構思,抓起桌上的一塊抹布。

    蘸了顔料,就在紙上一陣亂抹。

    抹完之後.就往太師椅上一倒,酣然大睡了。

     “等過了兩百年之後,白晉成的後人白富貴,家道中落.一貧如洗了,隻好把老祖宗白晉成的一箱子古畫拿來變錢度日,等畫全賣了.就剩吳道子這張抹布畫沒人要.因為大白天看它.簡直哪是畫啊!就像一張抹布嘛! “所謂貧賤夫妻百事哀.兩口子天天吵架,就在中秋這天,他們又吵起來了,他老婆-腳把那破畫箱踢翮,誰知,出一個奇迹。

     “吳道子這幅抹布畫,上面盡是晶瑩閃亮的星星,密的密,疏的疏,濃的濃,淡的淡,遠遠近近,層次分明,一時屋内,大放光輝。

    最亮的-顆,好像天上的月亮。

     “這一來,兩口子狂喜,打開門戶往外一看哪!明明八月十五,月圓之夜,卻是一片漆黑,原來是星星月亮,全跑到這幅畫上來了,當他們把畫卷起來時,星星月亮又出來了,白富貴這才知道吳道子留的是幅寶畫。

     “所謂‘英雄志擎天’.難解餓呀!沒蚌押不行啊!寶畫也得賣了換錢吃飯哪! “正趕上敦煌太守也是酷愛書畫之人,就給了他三千兩銀子,把寶畫買了去,連夜打開觀賞,誰知同昨天一樣,打開,星星月亮又全跑畫上來了。

     “太守一想,這不行啊!天上不能沒有月亮星星啊!于是又把白富貴找來.研究對策! “白富貴道:‘畫聖留下寶畫決不會贻害鄉民,這畫一定有蹊跷,咱們仔細找找!’“二人仔細找來,果然在畫上找到了米粒大小的字,看過之後,原來是一首詩,于是寫了下來,詩曰: 起色見功夫, 拱手多蹉芫。

     星象着日月, 墩頭坐白虛。

     “這位太守,乃兩榜進士出身,肚子裡面有真才實學,看了看,知是藏頭詩,第一個字是‘起拱星墩’。

     “太守恍然悟,立即命人在敦煌城東白虎灘,修了一座拱星墩,以後夜裡再打開看時,星星月亮就不落啦!這就是‘危峰東峙’的由來。

    ” 爺倆聽他說了這麼多掌故,天也不早啦!于是分頭入睡啦! 翌日,天一亮,匡老爺子就同石中玉上路。

     石中玉在路上問道:“昔日您教我唐詩時.王維有‘渭城曲’是: 渭城朝雨邑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說是陽關乃南絲路的要沖,咱們回來也走的南絲路,怎麼沒見陽關呢?” “孩子!陽關乃是古道,在敦煌西南百三十裡,如今已成為廢墟啦!傻小子,上馬走吧!” 爺倆沿南絲路而行,因為馬快.百十裡路不多久就到了絲路南北分道的岔路口安西縣了。

     一進安西.就聽大風呼嘯,天昏地暗,飛沙走石,鬼哭神号。

     爺倆好不容易才摸進了一家客飯店.店門上挂了厚厚的門簾子,一進門,石中玉就道:“喝!好大風!” 這時跑堂的夥計過來了,笑道:“客官.外地人吧?” 石中玉-翻白眼道:“當然喽!” 夥計仍笑着說:“您沒聽說過.嘉峪關外有三絕麼?” “三絕?哪三絕,我沒聽說過,你能告訴我麼,也好讓我開開眼界。

    ” “您客氣,所謂關外三絕,就是咱們這兒的風,和吐魯番的熱和八裡坤的冷啊!” “這就是三絕呀!承教,承教。

    ” “客官,您别瞧不起安西的風,我們安西人向有一年一陣風的說法。

    ” “-年一陣風,那怎麼個刮法呀?” “怎麼刮.由年初一,一直刮到年三十。

    ” “啊!-陣風刮-年哪!” “可不是麼!往往眼前-座沙丘,可是風刮過之後,能立時變成了座高大的沙丘,人畜要遇上這個景,随時有被活埋的危險,所以西北人要提起安西的風啊!準能聞風色變!” “乖乖降的咚!這麼說,今兒個的風還不算大呀!” “當然了,大風你們有到這兒麼?哈哈哈哈!” 匡老爺子問道:“小二哥,小老兒在書本上曾看過,安西在西漢時設有淵源、溟安、度至三縣,晉時設晉西四郡,轄有八縣,唐改瓜州,這兒以産瓜聞名,要是這樣.還怎麼産瓜?我記得蘇履吉的‘古城遠眺’詩: 雉堞迷離映夕陽, 城西原是古敦煌, 榛苓已作今時暮, 禾黍準懷故國傷。

     最羨三秋呈霁色, 依然四邵鎮岩疆, 閑來縱目荒郊外, 一陣清風晚稻香。

     他把這兒形容的滿好嘛!怎會變成這個樣子?” “咳!老客官啊!哪是以前啦.後來因為流沙移動,把水渠良田都淹沒了.如今隻剩了曠野蒼茫.土城兀立啦!” 這爺倆在小店中用過飯,住了一宿之後,翌日一早又往東而去,不一刻到了玉門縣。

     石中玉問道:“爹!前面有個玉門關,這兒怎麼又出來了個玉門縣?而且兩地還相距了好幾百裡呢!” “我也不知道為啥!不過前些年左宗棠路過時.築路植柳,長達五千裡。

    ”說着猛見城門前有一石碑.忙道:“中兒你看,那碑上刻的是啥?” 石中玉一看,上面刻的是: 昆侖之墟,積雪皚皚。

     杯酒陽關,馬嘶人泣。

     誰收春風.千裡一碧。

     勿剪勿我,左公所值。

     他看完這碑之後.用目四尋.忽又見一碑,刻有七言絕句一首,上面刻的是: 大将西征人未還, 湖湘子弟滿天山; 新栽楊柳三千裡. 引得春風渡玉關。

     他看完之後,道:“爹!這兩個碑文,全是對左宗棠的歌功頌德,不過他們把這玉門縣,當成玉門關啦!” 這爺倆一馬雙跨.過了玉門縣,就到了長城終點一一嘉峪關啦! 嘉峪關,始建明洪武五年,關城雄峙于嘉峪關上.南面是白雪皚皚的祁連山,北面-片茫茫戈壁灘.關前有-條清清泉水.灌溉着千頃良田.青綠-片.幾百年已稱為“峪泉活水”而列為蘭州勝景。

     關城平面呈梯形,有東西二門,東曰光化,西曰柔遠.上面均有城樓,為三層之歇山頂.結構精巧,氣勢宏偉。

     關城外面,立有一“天下雄關”之石碑。

     嘉峪關不但設計精美,尤其材料計算之精準,至今世無其匹,施工完成.僅剩了一塊城磚,被放置于重磁小樓上.以做紀念。

     行人出關前,往往以石子抛擲關牆,民間傳說,擲石無聲,則出關難望生還,故有一首民謠曰:“出了嘉峪關,兩眼淚不幹,向前看.戈壁灘,向後看,鬼門關。

    ” 匡老爺子此時感歎道:“當年我帶你出關時,也擲石無聲,沒想到,今天居然生還!” “爹!其實這都是迷信,您想.當年您是位文弱的學究,哪有力氣擲石發聲啊!不信.您如今再試試看,包您擲的叮當響!” “小免崽子!你就會挑剌兒!” 最後爺倆相視哈哈一笑。

     匡老爺子最後道:“當年林則徐林大人谪戍犁時,經過這裡,曾寫了一道詩,正在流傳着。

    ” “爹!他留了首啥詩?” “他的詩是: 嚴關百尺界天西, 萬裡征人駐馬歸; 飛閣遙連秦樹直, 缭垣斜壓隴雲低。

     天山岩峭摩肩立, 瀚海蒼茫人望迷; 誰道肴函千古險, 回看隻是-丸泥!” “咳!爹!可惜林大人哪麼好的好官.因讒被貶。

    ” “誰說不是?朝廷昏庸啊!” 爺倆再往東走,約五十裡路,就到酒泉啦! 石中玉問道:“爹!這兒為啥叫酒泉?” 還沒等匡老爺子回答,就聽路邊有個人說了:“上若無有酒.天應無酒星,下若無有酒,地應無酒泉!” 石中玉轉頭一看,發話的乃是個要飯的化子.正抱着大葫蘆,嘴對嘴地喝酒,他在新疆這麼多年,從來就沒見過要飯的,感到十分好奇,可是匡老爺子卻發現這要飯的化子是世外高人,因為他看到這化子的兩眼開阖間.精芒四射,内功已深有根底.忽然心中-動,忖道:“若跟他結交為友,對玉兒今後複仇之事.定有助益!” 他想到這兒.忙對要飯化子一抱拳道:“老弟台.人生何處不相逢,相逢又何必曾相識.老弟台是達人,咱們何不共謀一醉?” 要飯化子毫不客氣道:“敢情好.我今天的飯落又有了。

    ”說完哈哈大笑.一副玩世不恭之态,表露無遺。

     三人進了一家酒館。

    夥計一見,忙過來招呼道:“客官,吃點什麼?” 化子道:“這位老客請客.你們最好的酒菜,隻管往上端吧!” 夥計望了望匡老爺子。

    匡老爺子道:“你還不快把好酒好菜端來!” 夥計有了他這句話,立刻去準備。

     化子卻罵了句:“狗眼看人低!” 匡老爺子笑道:“老弟台,大人不記小人過啦!” 酒菜接着往上上。

     别小看這邊關小縣.酒菜還真頂呱呱呢!這兒離海近,雖無海味,可全是山珍哪!看看端上來的菜,竟是熊掌、鹿脯和駝峰啊! 酒!真正酒泉名産葡萄佳釀,而酒器更美一——夜光杯! 石中玉看了道:“怪不得唐詩中有人形容這裡是: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卧沙場君莫笑, 古來征戰幾人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