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歸洛陽尋覓親

關燈
叫化子聽了之後,一豎大拇指道:“小老弟,有學問!” 接着他歎了口氣道:“咳!看你這個身子骨,真是個練武的好材料,可惜,小時候沒紮過基!”,老化子實乃丐幫老幫手,酒丐童猛,向來對人對事.察入微.神目為電,今天他可走了眼啦!石中玉内功已臻化境,入賓反主啦!他以為久住關外沒練過功呢! 石中玉聽了隻是笑笑。

     匡老爺子開口了,問道:“看來老弟台必是武林高手.有知上姓高名?” “老化子童猛,老要飯的啦!你們隻要向要飯的打聽,沒不知道的啦!” 因為這爺倆不是武林中人,對他的大名,似是無動于衷。

     老化子知他們并非江湖同道,也就岔開了話題道:“小老弟.剛才你那首詩中有句‘葡萄美酒夜光杯’,你知道這夜光杯的來曆麼?” “夜光杯有啥來曆?” “豁!這夜光杯來曆可大喽!” “老大爺,能說出來聽聽麼?” “行!聽着.想當年這兒城外有十三眼泉,其中一泉冒出的水,有一股濃濃的酒香,特别是黃昏,酒香特别濃,五裡外都可以聞到,這天,南極、北鬥二星君偶從天上經過,聞到酒得香,就按下雲頭,落于地面。

     “北鬥星君蹲在地上聞了聞,贊道:‘好一個酒泉!’以後這地方就叫酒泉啦! “可是有酒沒杯呀!南極星君順手揀起一塊石頭,用手搓了搓,吹了吹,就變成了兩個酒杯啦! “二星君在泉邊痛飲,忽然犯了棋瘾,就-面喝.一面下起棋來啦! “下着下着,天已黑下來了,又正趕上晦日無月,可是棋盤還是看得很清楚,仔細一瞧,原來是酒杯發光照的.南極星君,一高興就作了一首詩:曰“祁連山下一神泉, 濃濃酒氣直沖天; 今日有幸喝三杯。

     乘着酒興赢三盤。

     北鬥星君也不甘示弱,立即和了一首: “祁連山下一神泉, 招來天上兩大仙, 下棋不虧夜光杯, 照來湖畔不夜天。

     于是這‘夜光杯’的名字就流傳了下來啦!” 他剛說完,在旁的小夥計說啦:“你說的不對,我們這酒泉地名不是這麼來的,想當年漢武帝派大将軍霍去病征匈奴得勝而回,武帝犒賞了一大壇酒.霍大将軍沒有獨飲,倒入泉水中,叫官兵同飲,共沐皇恩,我們這兒才改叫酒泉的。

    ” 化子斥道:“去、去、去!河邊沒青草,不用你這多嘴驢!” 當然财神至上,客人第一嘛,夥計隻好捏着鼻子走啦! 一飯後結賬!乖乖!三個人足足吃一百兩銀子。

     匡老爺子道:“不多,不多!小老兒由關外來,沒帶銀子.你去叫掌櫃的來,我有件玉器,看他收不收?” 掌櫃的來了.匡老爺子取出一隻镯子問道:“掌櫃的,這隻镯子你收不收?” 掌櫃的接過去-看,玉質是真好,道:“這镯子玉是真好,很值錢,不過我不是作玉器買賣的.壓在手中,不知什麼時候才能脫手,我就實說,這镯子值五百兩.我可隻能按三百兩收,行麼?” 沒等匡老爺子開門,石中玉就接口道:“行!你也不用給三百兩,算二百五啦!” 掌櫃的以為耳朵有毛病.愣了一下.轉望着匡老爺子。

     匡老爺子道:“我兒子既然說算二百五十兩,那就二百五十兩吧!” 掌櫃的一聽,大喜過望! 石中玉看他這樣子,又糗了他一句:“掌櫃的,我們在敦煌,那位飯鋪掌櫃的,一隻同樣的镯子.隻給了二十兩呢!” 不過這位掌櫃是個實在人,忙道:“就這樣.在下已受惠多多啦!”說着除了飯錢,又找回一百五十兩銀子! 匡老爺子笑道:“小兔崽子,學大方,你倒學得挺快嘛!” 石中玉沒說話,可是擠擠眼,伸了伸舌頭!引來了一陣哈哈大笑。

     三人出了飯店,走在大街之上,見柳樹長得十分茂盛,石中玉道:“爹,您看關裡、關外就是不一樣,這柳樹長得有多好!” 老化子說:“小老弟,不是柳樹長得好.是沒人敢破壞!” “怕殺頭哇!” “啊!在這兒破壞柳樹要砍頭,王法這麼厲害?” “老弟台,自從當年左宗棠種了左公柳之後,有一天他來到了這酒泉之地.見許多柳樹全被驢啃了.于是他捉了啃樹的一頭驢,叫差人把所有養驢的主人全找來了,他拿出一篇訓詞,叫地方官宣讀。

     “這地方官高聲朗讀道:‘……千秋之業,起于基石,前人用德,後人思賢,大膽毛驢,竟也毀卻綠之業,罪莫大焉,茲判處斬刑……’“地方官念到這兒,幾名幹兵就把驢殺了! “地方官又說了:‘制台大人有令,這一次隻斬毛驢,下一次如再發現有驢啃樹,連驢帶主人,一并處斬!’從此,這兒再也沒人敢讓驢啃樹了,所以樹才這麼好!” 匡老爺子在-旁聽了,歎了口氣道:“昔日孔子為魯司寇,隻殺一少正卯,三月後魯國大治,左宗棠隻斬一驢,能保全千裡柳樹,誠然,賞當其功,無功不立,罰當其時.宵小斂迹。

    ” 叫化子道:“老夥計,你也别彈琵琶掉眼淚,替古人擔憂啦!” 匡老爺子問道:“老弟台,你準備去哪裡啊?” “哈哈哈哈!叫化子兩肩擡一口,遊遍天下走,到哪兒還不是要飯!” “老弟台,既然如此.咱們何不結伴同行,到内地去!” “那敢情好,這下子傍着财神爺走,可找着飯落啦!” “老弟台取笑了!” 化子又道:“随你們爺倆走,你們有大宛名駒.這下子可苦了我這兩條老腿了。

    ” “老弟台,這馬身長丈餘,極有力氣.足可三人同乘.别客氣.請一同上馬!” 所幸,在新疆哈薩克人騎馬,全不用馬鞍,馬背上隻搭一條毯子,他們這匹馬也隻搭了一條毯子,三個人乘騎,在馬背上還很松寬呢! 他們出了酒泉,騎馬直奔張掖。

     張掖,古名甘州,名字來自城中的“甘泉”,這裡原是西羌人牧場,後匈奴人趕走了羌人,據為已有,且不時擾亂漢疆,漢武帝火了,派霍去病率人去征讨,大獲全勝,為了“斷匈奴之臂,張中國之掖。

    ”始更名張掖。

     張掖是絲路之咽喉,因其東連秦隴,北阻蒙古.南控青藏,古通新疆,地形十分險要,曆來乃兵家必争之地。

     三人到了張掖之後,下馬步行,石中玉見城内古木參天,房屋宅第,建築美巧,充滿了古色古香,而且家家屋頂上全建有木栅,十分奇特.問老化子道:“老大爺,您看,家家房上建木栅,幹啥用?” 化子笑道:“老弟台.那叫‘房芭’,是這兒建築特色。

    ” 石中玉又問了:“老大爺,如今中秋剛過,怎麼附近山上有雪?” “這個呀!唐人郭登曾作過‘甘州即事’的詩,說: 黑河為帶向西來, 河上邊城自漢開。

     山近四時常見雪, 地寒終威不聞雷。

     牦牛互市番氓出. 宛馬臨關漢使回; 東望玉京将萬裡. 雲霄何處晃蓬萊。

    ” “哇!他把張掖比成蓬萊仙島啦!” “有何不可.你沒聽說‘金張掖、銀武威’麼!” 老要飯的,知道的還真不少呢!石中玉這時才對他另眼相看,尊敬多啦! 老化子帶他們去了甘泉寺,甘泉寺,因内有甘泉而得名。

     老化子一指圓池道:“這就是号稱‘河西第一泉’的甘泉.水清見底,微波搖碧,味道甘甜,四季不凍,甘州之名。

    就得自此泉,有人曾為詩詠,詠出:‘秋高潦水寒潭盡.繪出天山雪後天’的詩句!” 石中玉忽見寺内一高樓.飛閣翔丹,聳入雲霄,忙問道.“老大爺,這樓可有名字麼?” 老化子笑道:“它叫五雲樓,咱們上去看看!” 衆人登樓四眺,極目千裡,煙樹蒼茫,田園如畫,遠眺祁連,積雪皚皚,所以後人有詩雲: 五雲飛越起樓台, 斜日秋風氣壯哉; 此是甘州最高處, 祁連捧雪入窗來。

     逛張掖之後.老化子問道:“你們爺倆要不要找寶哇?” 石中玉好奇的問道:“老大爺,哪兒有寶哇?全是什麼寶啊?” “漢代古物.像五株錢啦、子母錢啦!銅鏡啦、酒具啦、石碑啦、兵器刀槍啦……” “在哪兒呢?” “城北二十五裡的沙漠中。

    就是黑水國的故址!” 匡老爺子問了:“老弟台,當年真有黑水國呀?” 老化子道:“那還假得了,這黑水國有-段故事呢!你們要不要聽?” 石中玉忙道:“當然要聽!” “好!是這樣的,黑水城堡.是漢代前後一個部落-一小月氏修的,他們本是遊牧民族,趕着牧群逐水草而走,到哪裡,算哪裡,來這祁連山下的黑河岸上以後,見水草肥美,陽光充足.便把這地方據為己有,為了防範别人入侵,便在這地方修築了城堡,并建立了自己的王國黑水國。

    ” 石中玉問道:“那後來呢?” “後來呀!黑水國被匈奴把他們趕跑啦!” “那匈奴人呢?” “又被漢武帝劉徹派大将軍衛青、霍去病給打跑啦!” “那黑水國怎麼就成了沙漠廢墟呢?” “是這樣的,漢武帝自把匈奴人趕走,就派了大軍駐守.後來改朝換代,曆朝也是一樣,均有大軍駐守.在隋朝的時候,鎮守黑水國一帶的戍邊軍叫韓世龍。

     “-天,他的寶劍無緣無故的,從桌子上跌落地上,他笃信佛教.劍、印是做官的證物.也象徵權力,今寶劍無故跌落,認為乃是上天示警! “就在這時候,士兵前來報告,說屯田中挖到一塊石碑,獻上一看,乃是蝌蚪文,沒人認得,幸好城中有位博學多才的楊老夫子譯了出來.可是字已殘缺,能譯出的隻有‘韓不留城’四字。

     “這-來,他更認為是天意,于是親自到城中轉了一圈。

     “誰知,街上過去繁華景象已然不見了,隻剩一個賣棗和一個賣梨的小販,他忽然心中一動‘韓不留城’、‘棗梨一早離’。

     “他回到大帳之中.立刻下令,全城軍民人等,連夜撤出城外,在十裡外的戈壁灘露宿,誰知,他們剛撤走,就見狂風大作,黃沙滾滾,隻一夜,巍峨的黑水國城堡.就變成了一座黃色的大沙山啦!” “老天爺,真有上天示警這一說麼?” “哈哈哈哈!小老弟,他們姑妄言之,咱們何不也就姑妄聽之。

    ” “那老大爺,關于黑水國還有啥典故麼?” “小老弟,典故倒是沒有了。

    不過明人朱旃曾寫過有關黑水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