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關燈
少,也該封個郡主罷?那麼說,俺二弟子霖,就是那戲文上說的郡馬爺了? 老天哋!照這麼說,俺這吳家坪的吳家大院,不就成了郡馬府了麼? 他一時激動得全身發顫起來:皇親國戚!老天哋耶!皇親國戚啊!俺吳家可是成了皇親國戚啊!俺老吳家的子子孫孫,從此不就可以憑風乘雲、蔭封官爵、世襲榮華了麼? 此時的吳子霈,覺得自己像是過足了瘾的煙鬼、四兩白酒下肚的酒鬼!一路暈暈乎乎、飄飄浮浮、喜不自禁地坐在轎子裡,細細地咂磨着做皇親國戚的美滋味!不時撩起轎簾,催促轎夫加快趕路:得趕快回到府上,和夫人一起到後院去向弟媳道喜去哩! 如茵已經從逸之剛剛寄來的充滿憤慨的信中聞知:根本沒有為革命做過一天流血奮鬥的舅舅,已經做了民國大總統! 其實,誰做總統,如茵并無太大的反應!她覺得,舅舅做了,沒有什麼更好,也沒有什麼更不好的!眼下,她一心所慮的隻是:清廷退位,共和建成,從此天下太平,百姓安穩了。

    自己再也不用擔心逸之在前線會流血喪命了。

    她擔心的隻是,逸之在信上說,畢竟民國建成了,他心再無所求,從此可以回老和她們母子開始過安居樂業的日子了! 自接到逸之的這封信之後,如茵的一顆心卻再難安甯了:她無法拿定主意,自己該怎麼着才是?眼下,自己可是山城遠近有名的诰命婦人、是建了節烈牌坊的貞德節婦了啊!自己果然敢冒着被天下人唾罵笑議、毅然跟随逸之鴛夢重溫去麼? 吳子霈怎料到弟妹還有這段隐情的?他和夫人一同過來道了喜,便催促道:“弟妹,這等天大的喜事,弟妹理當立馬動身,和侄子一起進京去朝見朝見、慶賀一番才是正理!” 如茵說:“大哥,我想,這會兒舅舅剛剛接任,府上人來人往地,一定忙亂得很!都是自家人,我想,咱家倒也不必非去趕這個熱鬧。

    等過些日子,稍稍緩緩,再過去問候,也許更适當一些罷?” 大哥子霈聽了,點點頭連說言之有理。

    于是又交待:“既然如此,弟妹也該先寫一封賀信,先道賀道賀才合乎禮數。

    這些日子,我先讓人多備些土特産,到時候一并帶上。

    順帶代我和恁大嫂,向總統大人問個好罷!” 如茵道了謝:“謝大哥想着!我這就動手寫信。

    ” 如茵的信還沒發出呢,就先接到了大表哥和大哥分别寫來的信。

     大表哥在信中說,他們一家眼下已經舉家重新搬回京城,現住在中南海總統府。

    又說娘專意交待讓轉告妹妹:這會兒,家裡的房子更寬綽,園子也更大了!隻怕一天也走不到頭兒!滿眼都是亭台樓閣,也不知有幾重幾層多少間的大房子!老人家單等如茵帶着外孫子進京,陪她好好逛一逛園子呢! 令如茵感到意外的是:大表哥在信中竟也提到了逸之—— 大表哥說,他已經從如松那裡聽說了逸之的近況。

    說如今天下平定,新政府裡,不僅有革命黨的人,有改良派的人,好些還是滿清的舊臣呢!而所有黨派之間的舊怨一律都要解除,所有舊事一概不提。

    如今,大家都是共和的國民,人人平等,天下一心,同享共和,共建民國。

    眼下,大局稍定,百廢待興,政府很需要像逸之這樣的真才實學之士輔助治理。

    請妹妹對逸之說一說,若是願意,他可以介紹逸之到參政院做一番大事業。

     如松大哥的來信中也專門囑托如茵,讓她無論如何好好動員一番逸之,讓他盡早趕往京城,大家共同為共和效力! 如茵心裡感激大表哥和大哥的記挂,一時也禁不住心動神往起來:逸之若肯聽從衆人的,大家盡釋前嫌,到京城做官,實在不失為一條人生的正途啊!從此,也可實現他報國救民的雄心,大刀闊斧地做一番大事業!而自己和兒子,也可借此避開山城,也好正明公德、揚眉吐氣地做一回人了。

     然而她無法料定,逸之到底肯不肯聽自己的勸?會不會同意重新回到舅舅的手下做事?她滿懷憧憬地立即給逸之寫了一封信,辭意懇切地勸說了一番。

    又給大表哥和如松大哥回了信,對兩人表示了感謝,說自己盡快和逸之商定,然後回複大表哥和大哥。

     三封信發出之後,如茵望眼欲穿地急等着逸之的回信,滿心希望他能聽自己這一回。

    從此不僅一家人團聚,而且功成名就,大家攜手同心協且舅舅治理天下,建功立業一番! 誰知,等來等去地,竟是越發的音訊缈無了! 如茵心想:莫非逸之因為自己勸他回到京城、效命于舅舅的這些話,嫌棄自己了麼? 如茵再沒有料到:此時的逸之哪裡還有暇顧及兒女私情? 清廷遜位,共和初建。

    逸之在南方,親眼目曆舊日同志,有被人誣陷的,有被人算計的,更有被人暗殺和無故開缺的! 接着,一樁更令會黨憤怒的事發生了:宋教仁先生因呼籲責任内閣制,四處演說民主共和民國臨時約法,竟然在滬甯車站被人刺殺! 所有迹象證明,幕後指使暗殺宋先生的最大後台,原來竟是當今的大總統!國民黨和幾個會黨組織,因此與北洋政府公然鬧翻了! 在孫中山、黃興領導下,以南方幾個省份為革命的大本營,呼籲發起二次革命,組織讨袁北伐!逸之在湖北軍中也接到上司秘密指令:奉命南下,投入讨袁北伐的組織和鬥争陣列…… 孰料,這次革命,一是因為缺少軍饷,二是兵力散亂、組織不力、指揮失誤,加之準備不足、倉促而戰等諸多原因,面對軍事強大、來勢洶洶的北洋軍,有些領導人竟也首先動搖,悄悄撤退。

    孫先生等逃渡日本。

     一時間,讨袁軍陷于三軍無主、群龍無首的境地。

     然然,好些官兵雖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依舊堅持孤軍奮戰,頑強殺敵。

     南京天保城,五次失守,又五番被奪回…… 二次革命武裝舉義,終因後援不及、彈盡糧絕等諸多原因,以慘敗告終了…… 鴻飛因身份尚未暴露,奉命繼續留在軍中。

     逸之則逃往湖北偏僻的鄉下——一位被遣散回裡的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