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關燈
小
中
大
法當有真正能明達時務、老成持重如張之洞者贊襄主持,方可仰答聖意。
新進諸臣,固不乏明達勇猛之士,但閱曆太淺,辦事不慎。
倘有疏誤,必首先累及皇上。
故請皇上下旨,令康、梁出京暫避一時之風,使新舊兩黨箭弩之勢稍緩再作大計。
皇上當時也頗以為然! 他當時就看出來了:皇上神情猶移不定,其實并沒有一定非要他出兵不可的意思!他便料定,武力變法定是康梁撺掇皇上的! 果如自己所料:初一皇上剛剛召見了自己,榮大人那裡便料定了皇上此時突然殊恩武将,必有預謀!故而初一當天就發電緊急調兵,掐斷了小站可能出兵的必經之路!而初五那天,當他按康梁事先的策劃,再次觐見皇上時,依舊再次勸谏皇上:請皇上速速下旨,令康梁離京,以免不測。
而初五那天,他剛一離開紫禁城,他便接到了榮大人要他立即趕往直隸總督衙門的命令。
他是八月初五傍晚趕到天津的。
那天,直隸總督榮大人推脫有客,未能一見。
當時他就發覺,自己已經被人監視了!直第二天下午,榮大人才派人把他叫上了衙門大堂…… 一俟走進了大堂,他當即就感覺出了總督衙門大堂的氣氛大非往日:從堂前的階下一直到大堂上,幾十個親兵荷槍實彈地站在那裡。
堂上坐着楊崇伊和榮大人兩人,二人皆陰沉着一副馬臉,見他進了衙門大堂,半晌不發一語,神情大不似往日那般親切。
情況異常! 在此之前,他早就預料到了,近期皇上的突然殊恩,頻頻召見,一旦宮廷有變,自己自然首當其沖地會被牽扯進去的。
因而,他強令自己鎮靜了鎮靜。
這時,他突然聽坐在堂上的楊大人高聲責問:"皇上忽感重疾,太後今日早朝已經訓政,下诏捉拿康梁之輩亂黨!侍郎不知嗎?" 楊大人的話猶如迎頭一個炸雷,"轟"地一聲在他頭頂炸響了! 太後政變?捉拿康梁? 天哪!難道新黨諸人密謀行使武力變法、圍園劫後之計洩漏了? "滔天大禍臨頭啦!" 他的頭轟轟地響着,雖是八月的天氣,那時的他卻一下子覺得掉進了冰窟一般。
一股子涼氣順着脊梁湧向全身每一個毛孔…… 天哪!怎麼辦?怎麼辦?自己一死倒是容易——他從小就目曆團練、征殺。
從軍多年來,出生入死地征戰沙場,面對的死亡太多了!若懼死,便不會棄筆從戎了!若懼死也早就辭官回裡了。
這次自己犯下的可是謀逆大罪啊!按大清律治,不獨自己的性命,這半生的奮鬥,袁家三世功名,一家老老少少幾十口子人,包括河南項城老家的近親恐怕都将要人頭落地啊! 這些倒還罷了!他更難放下的是自己多年辛苦創下的功名基業,他的報國雄圖,他的新建陸軍,都将因此自己的一時的盲動而毀于一旦啊! 他直挺挺地站在那,平生向為人贊歎有應變之智的自己,此時,腦子裡竟是一片空白! 他生平頭一遭感到了天塌地陷的絕望和無助! 突然,他雙淚長流起來! 榮大人和楊大人對望了一眼,揮手摒退左右,爾後放低了話音道:"侍郎!你也不必如此!天大的事,隻要說出來,我們自會設法為你開釋的。
也許侍郎果有什麼難言之隐麼?" 神使鬼差一般,他就把初三之夜譚嗣同受康梁指派,夜闖法華寺,逼自己出兵,以實行武力變法的經過和盤托出…… 半世精明的他哪裡料得到:太後訓政之事,根本就與八月初三法華寺之夜的密謀無關啊! 當坐在堂上的兩位大人用有些意外和略含得意的目光交流那時,堂下的他蓦然覺醒:天哪!上當了! 那時,他恨不得一把把自己掐死!更恨不得撲上去,把那兩個得意相視的人一把掐死! 愚蠢之至!恥辱之至! 雖說榮大人和楊大人當場保證,願意共保他不死!可是,自己堂堂一介大丈夫,又豈有顔面再苟活于人前?就是一死了之,又豈是一個"死"字可了得的麼?自己死倒也容易,猛然撞在堂下大梁的石柱上,便一了百了了!可是,自己死後,身前身後又會有多少人因自己的一誤再誤而流血送命啊! 而活,又豈能清清靜靜地活下去?不說因自己一時失誤,被兩條老狐狸詐出了實情,太後及後黨将因此而大開殺戒了! 那時,他突然對兩位大人屈下了自己驕傲的雙膝!伏于大堂,一面長哭、一面聲痛心裂地向二位大人反複懇求:"若大人真想救學生不死,學生懇求大人将學生所陳之事,暫緩幾日禀報老佛爺知道!此事雖系康梁二黨主意,可最終勢必要牽累到皇上!以學生之見,倒不如先着人恫吓康梁之流逃離京師,日後再論其罪。
眼下太後已經訓政,新黨大勢已去。
朝中許多大臣都曾和新黨有過接觸
新進諸臣,固不乏明達勇猛之士,但閱曆太淺,辦事不慎。
倘有疏誤,必首先累及皇上。
故請皇上下旨,令康、梁出京暫避一時之風,使新舊兩黨箭弩之勢稍緩再作大計。
皇上當時也頗以為然! 他當時就看出來了:皇上神情猶移不定,其實并沒有一定非要他出兵不可的意思!他便料定,武力變法定是康梁撺掇皇上的! 果如自己所料:初一皇上剛剛召見了自己,榮大人那裡便料定了皇上此時突然殊恩武将,必有預謀!故而初一當天就發電緊急調兵,掐斷了小站可能出兵的必經之路!而初五那天,當他按康梁事先的策劃,再次觐見皇上時,依舊再次勸谏皇上:請皇上速速下旨,令康梁離京,以免不測。
而初五那天,他剛一離開紫禁城,他便接到了榮大人要他立即趕往直隸總督衙門的命令。
他是八月初五傍晚趕到天津的。
那天,直隸總督榮大人推脫有客,未能一見。
當時他就發覺,自己已經被人監視了!直第二天下午,榮大人才派人把他叫上了衙門大堂…… 一俟走進了大堂,他當即就感覺出了總督衙門大堂的氣氛大非往日:從堂前的階下一直到大堂上,幾十個親兵荷槍實彈地站在那裡。
堂上坐着楊崇伊和榮大人兩人,二人皆陰沉着一副馬臉,見他進了衙門大堂,半晌不發一語,神情大不似往日那般親切。
情況異常! 在此之前,他早就預料到了,近期皇上的突然殊恩,頻頻召見,一旦宮廷有變,自己自然首當其沖地會被牽扯進去的。
因而,他強令自己鎮靜了鎮靜。
這時,他突然聽坐在堂上的楊大人高聲責問:"皇上忽感重疾,太後今日早朝已經訓政,下诏捉拿康梁之輩亂黨!侍郎不知嗎?" 楊大人的話猶如迎頭一個炸雷,"轟"地一聲在他頭頂炸響了! 太後政變?捉拿康梁? 天哪!難道新黨諸人密謀行使武力變法、圍園劫後之計洩漏了? "滔天大禍臨頭啦!" 他的頭轟轟地響着,雖是八月的天氣,那時的他卻一下子覺得掉進了冰窟一般。
一股子涼氣順着脊梁湧向全身每一個毛孔…… 天哪!怎麼辦?怎麼辦?自己一死倒是容易——他從小就目曆團練、征殺。
從軍多年來,出生入死地征戰沙場,面對的死亡太多了!若懼死,便不會棄筆從戎了!若懼死也早就辭官回裡了。
這次自己犯下的可是謀逆大罪啊!按大清律治,不獨自己的性命,這半生的奮鬥,袁家三世功名,一家老老少少幾十口子人,包括河南項城老家的近親恐怕都将要人頭落地啊! 這些倒還罷了!他更難放下的是自己多年辛苦創下的功名基業,他的報國雄圖,他的新建陸軍,都将因此自己的一時的盲動而毀于一旦啊! 他直挺挺地站在那,平生向為人贊歎有應變之智的自己,此時,腦子裡竟是一片空白! 他生平頭一遭感到了天塌地陷的絕望和無助! 突然,他雙淚長流起來! 榮大人和楊大人對望了一眼,揮手摒退左右,爾後放低了話音道:"侍郎!你也不必如此!天大的事,隻要說出來,我們自會設法為你開釋的。
也許侍郎果有什麼難言之隐麼?" 神使鬼差一般,他就把初三之夜譚嗣同受康梁指派,夜闖法華寺,逼自己出兵,以實行武力變法的經過和盤托出…… 半世精明的他哪裡料得到:太後訓政之事,根本就與八月初三法華寺之夜的密謀無關啊! 當坐在堂上的兩位大人用有些意外和略含得意的目光交流那時,堂下的他蓦然覺醒:天哪!上當了! 那時,他恨不得一把把自己掐死!更恨不得撲上去,把那兩個得意相視的人一把掐死! 愚蠢之至!恥辱之至! 雖說榮大人和楊大人當場保證,願意共保他不死!可是,自己堂堂一介大丈夫,又豈有顔面再苟活于人前?就是一死了之,又豈是一個"死"字可了得的麼?自己死倒也容易,猛然撞在堂下大梁的石柱上,便一了百了了!可是,自己死後,身前身後又會有多少人因自己的一誤再誤而流血送命啊! 而活,又豈能清清靜靜地活下去?不說因自己一時失誤,被兩條老狐狸詐出了實情,太後及後黨将因此而大開殺戒了! 那時,他突然對兩位大人屈下了自己驕傲的雙膝!伏于大堂,一面長哭、一面聲痛心裂地向二位大人反複懇求:"若大人真想救學生不死,學生懇求大人将學生所陳之事,暫緩幾日禀報老佛爺知道!此事雖系康梁二黨主意,可最終勢必要牽累到皇上!以學生之見,倒不如先着人恫吓康梁之流逃離京師,日後再論其罪。
眼下太後已經訓政,新黨大勢已去。
朝中許多大臣都曾和新黨有過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