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關燈
小
中
大
,此事若鬧大了,必然會牽連很多人,使國家朝廷根基一旦動蕩!學生這裡,亦因吐了實情而使皇上母子交惡,從此為天下唾罵,為萬夫所指啊!若大人不肯成全學生,學生就算苟活于世,亦必将生不如死,人不如鬼,那樣倒還不如大人把罪臣一并押解進京的好……"
他的頭磕在冰硬的方磚上,長跪不起……
兩位大人沉默了不知多久,也許是為皇上所慮?也許是想乘機徹底收服他?終于勉強同意:緩兩天之後,再将此事禀報太後!
他以為,幾個人擔着天大的幹系,聞聽密謀洩露的風聲後,一定會為皇上所慮而逃離京城的。
萬萬不曾料到,那幾個迂腐透頂的酸生,竟然說什麼:"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豈能貪生怕死、臨陣脫逃,棄皇上于不顧?"一心要做名垂千古的壯烈之士!決意要以死報皇上、以流血祭變法! 從初六到初九,譚嗣同等人反複催促梁啟超到日本使館躲避,自己明明也有機會逃走,竟是硬是抗着不肯走!一面高喊着"有心殺賊,無力回天!",一面"我自橫刀向天笑"! 他無計可施了! 在如何了斷此案上,榮大人也犯了猶豫:新政乃皇上所倡,太後默許。
當初朝中百官并下面的封疆大吏們,包括兩廣總督、兩江總督、原直隸總督甚至李鴻章大人,都曾捐款支持過強學會。
對光緒身邊的幾個新貴,當初朝中又有幾個人不是竭力巴結的?故而,此案若是鬧大了,不僅會牽連和得罪當今皇上,也會激怒太後。
末了如果牽涉了更多的朝中要臣,朝中大臣之間的關系又是盤根錯節。
最終,隻怕連他榮祿自己也會因遭緻衆怨而難以自保……故而,在此事上,榮大人也是竭盡全力地向太後反複曉之以利害,最後終于請了太後的示下:竟然連審理也沒有審理,就将六人押赴菜市口斬決了! 然而,他至今都沒有弄明白一樁事情是:太後初六下诏訓政,下令捉弄康梁,到底因何而發?抑或如大太監李蓮英透露出來的:太後訓政、皇上被冷落的緣故,除了受新黨連累之外,恐怕,主要是因為後宮之争的原故?聽說,太後十分憎惡那位天天狐媚皇上、竟敢在宮中批閱奏折、喜歡幹預朝政的珍妃。
而皇上對她的寵愛卻偏偏到了無話不從的地步。
究竟是瞬息萬變的後宮之争連累了皇上和朝政,還是朝政的革新使後宮之争風雲突變呢?還是其它外人不得而知的更為隐秘的緣故? 風詭雲谲的後宮與朝廷的微妙關系,做為一介武夫,他是永遠無法弄清的。
他清楚的隻是,事到如今,他倒真是欽佩幾個人的忠勇大義和視死如歸!可是,他恨的是:譚嗣同擔着天大的幹系和秘密,當逃不逃,成了千古忠臣!而自己卻是不當亂而亂,落了個千古罪人! 他望天長歎道:"可歎我,處處以忠義待人,時時以報國為念,一向以穩健著稱;平生疏财好友、仁義智信;如今,不幸誤落陷阱,遭人暗算,又因臨時心生三分貪生怕死之念,三分顧念合家老少性命之意,四分保全基業之心,終落了個不仁不義、賣主求榮、誤國誤君的奸詐之徒惡名!永世不得超脫了! "康梁啊康梁,大清武将擁有軍隊、支持變法的并非隻我一個!你與那董福祥、聶士成、榮慶的交往也不比我菲!他們的兵力遠比我足,兵營又駐紮在天津,離京城又遠比我近!天天守着榮祿那個老狐狸!你們為何偏偏一定要尋到我府與我密謀?逼我出兵?明知不可為,卻硬逼我為之?人們隻罵是我誤了你,誤了皇上和變法大計,殊不知,我還恨你們毀了我的一世清名哪! "咳!書生誤君!書生誤我矣!" 見過舅舅,如茵就要啟程了—— 臨離京前,姑姥娘和妗子兩人拉着如茵的手、流着淚,反複囑托她:"閨女,回去看看,依舊還回來啊!" 從姑姥娘那裡開始,妗子、大表嫂和幾個姨媽,每人都有禮物送過來。
衣料、珠寶、字畫、文房四寶、西洋鬧鐘等物,直裝了滿滿的三個柳條箱子。
如茵雖一再推辭不受,妗子卻反複囑咐:"你推脫什麼?給你什麼隻管要就是了!各房給你的東西,原是恁舅事先交待下,名義是陪送你出嫁的。
這些,都是從公賬上已劃了銀子、各房都撥了分例的。
你不要,人家不會說你清高,反倒說你不好巴結!而且,回到家去,大家明知你好歹也在京城恁當官的舅家待了這麼久,見了家裡的兄弟姐妹、大娘嫂子的,你拿什麼去應付?東西不拘大小,人人伸頭都有一份兒,恁娘的臉上也跟着體面不是?這些東西,可不單單隻是你一個人賞了人家什麼!其實,更是恁娘的娘家人賞了人家什麼呵!" 見妗子說的有理,如茵隻得受領了衆位姨媽的情份。
一一謝過後,又一一讓姑姥娘和妗
萬萬不曾料到,那幾個迂腐透頂的酸生,竟然說什麼:"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豈能貪生怕死、臨陣脫逃,棄皇上于不顧?"一心要做名垂千古的壯烈之士!決意要以死報皇上、以流血祭變法! 從初六到初九,譚嗣同等人反複催促梁啟超到日本使館躲避,自己明明也有機會逃走,竟是硬是抗着不肯走!一面高喊着"有心殺賊,無力回天!",一面"我自橫刀向天笑"! 他無計可施了! 在如何了斷此案上,榮大人也犯了猶豫:新政乃皇上所倡,太後默許。
當初朝中百官并下面的封疆大吏們,包括兩廣總督、兩江總督、原直隸總督甚至李鴻章大人,都曾捐款支持過強學會。
對光緒身邊的幾個新貴,當初朝中又有幾個人不是竭力巴結的?故而,此案若是鬧大了,不僅會牽連和得罪當今皇上,也會激怒太後。
末了如果牽涉了更多的朝中要臣,朝中大臣之間的關系又是盤根錯節。
最終,隻怕連他榮祿自己也會因遭緻衆怨而難以自保……故而,在此事上,榮大人也是竭盡全力地向太後反複曉之以利害,最後終于請了太後的示下:竟然連審理也沒有審理,就将六人押赴菜市口斬決了! 然而,他至今都沒有弄明白一樁事情是:太後初六下诏訓政,下令捉弄康梁,到底因何而發?抑或如大太監李蓮英透露出來的:太後訓政、皇上被冷落的緣故,除了受新黨連累之外,恐怕,主要是因為後宮之争的原故?聽說,太後十分憎惡那位天天狐媚皇上、竟敢在宮中批閱奏折、喜歡幹預朝政的珍妃。
而皇上對她的寵愛卻偏偏到了無話不從的地步。
究竟是瞬息萬變的後宮之争連累了皇上和朝政,還是朝政的革新使後宮之争風雲突變呢?還是其它外人不得而知的更為隐秘的緣故? 風詭雲谲的後宮與朝廷的微妙關系,做為一介武夫,他是永遠無法弄清的。
他清楚的隻是,事到如今,他倒真是欽佩幾個人的忠勇大義和視死如歸!可是,他恨的是:譚嗣同擔着天大的幹系和秘密,當逃不逃,成了千古忠臣!而自己卻是不當亂而亂,落了個千古罪人! 他望天長歎道:"可歎我,處處以忠義待人,時時以報國為念,一向以穩健著稱;平生疏财好友、仁義智信;如今,不幸誤落陷阱,遭人暗算,又因臨時心生三分貪生怕死之念,三分顧念合家老少性命之意,四分保全基業之心,終落了個不仁不義、賣主求榮、誤國誤君的奸詐之徒惡名!永世不得超脫了! "康梁啊康梁,大清武将擁有軍隊、支持變法的并非隻我一個!你與那董福祥、聶士成、榮慶的交往也不比我菲!他們的兵力遠比我足,兵營又駐紮在天津,離京城又遠比我近!天天守着榮祿那個老狐狸!你們為何偏偏一定要尋到我府與我密謀?逼我出兵?明知不可為,卻硬逼我為之?人們隻罵是我誤了你,誤了皇上和變法大計,殊不知,我還恨你們毀了我的一世清名哪! "咳!書生誤君!書生誤我矣!" 見過舅舅,如茵就要啟程了—— 臨離京前,姑姥娘和妗子兩人拉着如茵的手、流着淚,反複囑托她:"閨女,回去看看,依舊還回來啊!" 從姑姥娘那裡開始,妗子、大表嫂和幾個姨媽,每人都有禮物送過來。
衣料、珠寶、字畫、文房四寶、西洋鬧鐘等物,直裝了滿滿的三個柳條箱子。
如茵雖一再推辭不受,妗子卻反複囑咐:"你推脫什麼?給你什麼隻管要就是了!各房給你的東西,原是恁舅事先交待下,名義是陪送你出嫁的。
這些,都是從公賬上已劃了銀子、各房都撥了分例的。
你不要,人家不會說你清高,反倒說你不好巴結!而且,回到家去,大家明知你好歹也在京城恁當官的舅家待了這麼久,見了家裡的兄弟姐妹、大娘嫂子的,你拿什麼去應付?東西不拘大小,人人伸頭都有一份兒,恁娘的臉上也跟着體面不是?這些東西,可不單單隻是你一個人賞了人家什麼!其實,更是恁娘的娘家人賞了人家什麼呵!" 見妗子說的有理,如茵隻得受領了衆位姨媽的情份。
一一謝過後,又一一讓姑姥娘和妗